【殷氏网新闻】清朝黄墟巨商殷丕列

    中华殷氏网 2013年4月5日 殷正义


    辛丰的朋友,还有苏北的宗亲,多次让我写写殷霹雳的故事,可见其人名闻遐迩。黄墟人茶余饭后传说殷霹雳的也很多,有的带点神话色彩,说他出生时,电闪雷鸣,故有其名。我查看了部分黄墟《殷氏家乘》,果有其人,不过他姓殷名芳,字丕列,号平溪,黄墟二十二世祖。其父为殷瓒,字灌玉,号耐庵,例授登仕郎,貤赠奉直大夫,晋赠朝议大夫(从四品)。祖父为殷泓,字汇征,郡庠生,貤赠朝议大夫,生于1678年,卒于1748年。殷丕列的生卒年月未查到,但他在房内排行老大,人称大太爷。他的六堂弟殷菖出生在1754年,所以估计他在18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卒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葬于靠近丹阳埤城的前岗村夏庄附近。

    从殷丕列的祖父、父亲的官衔看,他出生于富实人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与二个弟弟殷荃(字佩芳,号石琴)、殷華(字鹤亭,号云溪)均是读书人。二个弟弟的功名、官衔比他还高,他也不差,为邑庠生(相当于秀才),例授武略骑尉,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

殷丕列青年时胆识过人。黄墟街上有一凶宅,无人敢住,无人敢买,逐渐破败,殷丕列低价买断。在屋内装修时,发现阴沟里有一坛黄金,由此他获得了做生意的启动资金。

    殷丕列仗义疏财,广结善缘。苏州二个进京赶考的举子,不幸奔赴此地已盘缠殆尽。殷丕列慷慨解囊,捐银两助他二人继续进京赶考,二人均高中进士。为报答殷丕列,二进士为他出谋划策,除了要他继续开木行外,增加经营盐业生意。将苏北沿海的食盐通过大运河、长江,运到内地,船返程时,将内地的木材运到沿海买卖,来回不空船,利润巨大。殷丕列采纳了此项建议。当然他的二个弟弟,尤其是三弟殷華,曾任浙江湖州盐驿总捕分府,对他肯定有所关顾。殷丕列由此成为江南有名的盐商木客,富甲一方,很快变成黄墟的首富。客观地讲,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乾隆盛世,平民成为巨商是屡见不鲜的。

    发财后的殷丕列,在黄墟买地建房。他家的庄园面积,约占当时黄墟的五分之一。庄内建筑黄墙红柱,琉璃饰顶,飞檐斗拱,富丽堂皇。主建筑三级楼,更是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其高度已超过皇宫。花园里亭台楼阁,假山假水,曲径通幽,清静深远。大厅气势恢宏,可放一百张八仙桌,同时宴请八百人,号称百席厅。为便于坐在家中,了解风向,掌握运输货船的行程、位置,庄园内还树有高大旗杆一根。至于园内的正门、后门、边门、侧门、房门,更是样式万千,数不胜数。整个建筑犹如扬州个园、苏州拙政园一般。

    殷丕列虽富得淌油,但同他的祖辈一样,十分敬宗孝祖。他的父亲耐庵公执掌祠事后,感到原来的东山公分祠,规模太小,过于简陋,祭祀时,“少长咸集,愀然有秋霜春露之思”,乃主动提议,由自己负责,重新修建分祠。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建成了寝室和享堂。其中建享堂时,已公积无余,耐庵公自己出资,经营建造。后耐庵公身体每况愈下,几年后病故。在弥留之际,他嘱托殷丕列三兄弟,按原计划完成分祠建造。殷丕列绍承父志,不敢废先人之命,鸠工庀材,将分祠的門塾、五室、左右两庑,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十月,如式完成。新祠巍然,美轮美奂,族人交口称赞。解放后,新祠为黄墟供销社所用,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毁。

    殷丕列的另一重要贡献是重建、扩建黄墟殷氏宗祠。原来宗祠大约建在1540年左右,为大明孝子同仁公的祖父、父亲辈上所建。2个半世纪后,宗祠显得陈旧、落后,规模、档次不够,随着族人的增多,祭祀时人员拥挤,匾额也挂不下了。殷丕列又一次站出来,成为重建、扩建宗祠的总负责人。扩建所用的土地,由东山公、素庵公、本十三公捐出,计二亩八分。黄墟长房、二房、三房、上黄分二十多个分祠及族人纷纷捐款,共捐出白银600两,钱2506千文。这些钱要建九十九间半的宗祠,可谓杯水车薪。殷丕列主动自愿承担其余不足的建筑经费。他家共计用去白银5241.88两,钱8281.341千文。可见,修建、扩建宗祠的大部分资金由其一家捐出。这充分显示了他敬天孝祖、乐善好施的品格。尤为可贵的是,宗祠的山墙上、家谱中,把各分祠、各户的捐款数目按房公布,而他家捐的最多,却只在名单最后用他早已过世十多年的父亲名号标出“耐庵公长房承办”,入曹元银多少多少,入钱多少多少(如上述数字),没有为自己张扬、摆谱,可见他是个谦谦君子,正如乾隆皇帝赐给他的圣旨称赞他“禔躬淳厚,垂训端严”。现在宗祠为黄墟中心小学所用,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殷丕列的孝心,还表现在为他母亲孔氏立牌坊上。孔老夫人,“箴誡扬芬,珩璜表徳;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被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十二月十二日封为“宜人”。殷丕列在外地购来花岗岩巨石,在黄墟镇南边为其树了个高大的牌坊。据传说,他还亲临场地,亲自指挥,其孝心可昭日月。

嘉庆甲戌年(公元1814年),部分省区发生自然灾害,殷丕列又一次慷慨解囊,捐资赈济,被官府表彰,“督宪题请钦加记录一次”。

    殷丕列作为儒商,十分重视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他继承殷氏前辈事业,定期在宗祠内,举办“文会”。通过文会,“序長幼,明道義,而彝倫以敦”,“騐高下,評次第,而文藝以進”。特别是,通过“今日家庭之考較,蓄為異日朝廷之登選,移孝作忠”。为黄墟人文蔚興,彬彬稱盛,越来越多的后人考取功名作出贡献。殷丕列亲自主持文会,亲自担任“评委”,远近青年,不论其姓氏如何,都可以参加评比,有力地促进了黄墟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某一年的文会上,殷丕列被人曲解了。丹阳杜巷村的杜文锦,兴冲冲来黄墟参加文会。他自以为参评文章文采出众,肯定要获大奖,但经殷丕列等人评议,却名落孙山。他胸中忧郁,在黄墟某茶馆啜茗时口吐不满之词,却与同桌饮茶的某屠户一拍即合。原来该屠户与殷丕列是邻居,他上月初一日往外泼杀猪的污水时,正好泼在殷丕列的身上,被殷丕列指责了几句,便心怀不满。二人于是沆瀣一气,密谋告倒殷丕列,由杜文锦写状纸,屠户上京,状告殷丕列十大罪状。诸如树杆立旗,招兵买马,外聘谋士,图谋不轨,僭越皇宫等等,连殷丕列家人多门多,也作为僭越罪状之一。皇上看到状纸,大为震惊,随即任命一位王爷为钦差大臣,率领刑部三位官员,急速赶赴镇江调查。王爷等一行人,某天傍晚风尘仆仆赶到镇江,镇江府官员早出城迎接。在接待中,镇江知府得知王爷来意。殷丕列乃当地巨商,与官府素有来往。知府连夜将此讯息,派快骑告知殷丕列。殷丕列大惊失色,急招手下四大谋士研究。谋士们认为,其余罪状,无中生有,牵强附会,都可解释,唯独三级楼,高过皇宫,事实如此,实难辩解。只有一边向王爷等送以厚礼,一边连夜拆除才是,否则有杀头甚至满门抄斩之罪。于是,殷丕列傾家所有,亲自到镇江送给王爷等一行人巨金,同时,招来当地大量瓦工木工,将三级楼拆除顶层变为二级楼。拆后,还随即用木材焚烧烟熏,使新抹的石灰看上去像旧的一般。第二天,王爷等一行人来到黄墟,殷丕列在家中跪接钦差,对十大罪状一一辩解。如竖旗杆,挂的是大清龙旗,并无反意;家有“谋士”,是经商的顾问;家奴多,一是庄园大,二是保护运输的货船,需要的人手多,等等。至于建筑高度僭越,王爷现场一看,不会超过皇宫,也就无需再问了。王爷一行返还北京,禀报皇上是小人诬告,有欺君之罪。杜文锦与屠夫二人,偷鸡不着失把米,被斩立决。真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殷丕列经过这场变故后,也元气大伤。他在家庭颓败中逝去。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的国力日衰,和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殷丕列的后人家境每况愈下。1860年左右,太平军来到黄墟,见到规模巨大的殷丕列庄园,却敲打不到殷丕列后人多少银两,便恼羞成怒,一把火烧掉了庄园内的大部分建筑。现在殷天龄、殷石夫二位老师家的故居,是殷丕列家未烧毁的剩余建筑。现在的冷遹故居,就是在烧毁后废墟的一部分面积上建起来的。冷遹故居的东面,也是其他人家在废墟上后砌的建筑。上世纪70年代,有人在此废墟上曾经挖到过一坛银元宝,被当时政府查收了。我在小时候,仍见到被毁的百席厅地面上的罗地砖、石磉、石礅等。

    殷丕列的坟墓,在“文革”中被人盗了。后人曾到县公安局报案,也没有查出什么结果。据说,挖出了少量元宝,挖出的棺木有棺、椁二层,可能为楠木所造,盗墓者将棺木卖给武进小河农具厂用作制模具了。

    殷丕列父亲耐庵公的坟墓及墓碑今仍存在,在丹阳市白龙寺生态园,有兴趣者可以前往观看,它是黄墟保存不多的古代墓葬了。

 

 

                             镇江黄墟笃伦堂     殷  正  义

 

                                          2013-1-30

 

 


分享按钮>>【古氏文化古迹】广西昭平县古氏文化
>>【殷氏网新闻】浅议华墅殷氏宗祠产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