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 给阜宁—射阳惠远公支善春、松之宗亲的信
- 中华殷氏网 2013年7月4日 殷作斌
请将序文初稿改几个字,将“史称南亳”改为“有的史家改称南亳”,以示严谨。要改动的字以红字标出了。 作斌 2013-7-6 善春、松之宗亲:
你们托我写的四届续修谱序,已经写好现发在网上,请你们下载使用,另我想请你们将网上的《商、殷、殷商辨-----兼论成汤代夏后的国号称殷不称商》作为序的附文也一并收进谱中。如果因你们电脑的字符集不全,致网上的字符在浏你们的电脑览器上不能全显,致下载困难,请告诉我电子信箱,我发电子稿给你们,如果电子稿也不能在你们的电脑上正常显示,我可以打印出纸质稿,邮寄给你们。总之,依你们的实际需要而定。
假如你们的谱是竖排本,在排版时要注意仔细校对,因为有些历史词汇,可能有人不熟悉。还有改竖排版时,要注意书名号和引号的的同时改版,书名号和引号在竖排版和横排版中是不一样的。
即颂
夏祉
殷作斌 2013-7-4
附:为你们写的四届宗谱序(有不妥处,请修改)
殷氏四届宗谱序
----殷氏本源考
昔太史公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功昭日月,泽被经天。家谱者,犹族之史记也。国之史,纪正统,彰勋德,励胸志,扬善抑恶,为治天下者鉴。家之谱,溯本源,明世系,序昭穆,敬宗收族,为持家者鉴。家有谱则明,户无牒则暗,故先人鼎力为之。今有汝南遗裔、射水名门,惠远公裔,善春、松之等,合力重修族谱,数载乃成。值付梓之时,命余作序,唯鄙人乃科技出身,不专治谱牒之学,所知甚浅。经再三辞让,终盛情难却,只好勉力为之。正值为序之时,拙作《商、殷、殷商辨》(副标题《兼论成汤代夏后的国号称殷不称商》)草成,该文专为启迪殷商子孙而作,建议附在本序后,收入谱中。
吾殷氏,系出子姓,源远流长,世称望族,代有达人。上古帝胄,汉爵汝南,晋之高门,兴唐之元勋,救宋于水火……。精英显爵,不胜枚举。后世子孙,叶茂枝荣,如葛藟之莫莫;文昭武穆,似瓜瓞之绵绵。呜呼!世殊人易,知鼻祖之有人,述德歌功,识耳孙之亦众。何也?唯谱牒系之耳。
考,殷之先。始祖,契也。契又称玄王。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之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逝,子昭明立。昭明逝,子相土立。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冥逝,子亥立(王亥,即《史记》振)。亥为有易族杀害后,弟恒立(王恒,见于卜辞,《史记》漏)。恒逝,兄亥之子上甲立(上甲,即《史记》微)。上甲假河伯之师,报父仇,诛灭有易。上甲逝,子报乙立(据卜辞,《史记》误)。报乙逝,子报丙立。报丙逝,子报丁立(据卜辞,《史记》误)。报丁逝,子示壬立(示壬,据卜辞,《史记》主壬)。示壬逝,子示癸立(示癸,据卜辞,《史记》主癸)。示癸逝,子大乙立(大乙,据卜辞,又作成、唐,《史记》天乙),是为成汤(名成),革夏命而有天下,国号殷。《国语·周语下》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即谓此也。
自契至汤,商都凡五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帝喾)居。汤初,商辖地区域仅方园七十里(从孟子说)。时夏桀无道,人心叛离。汤行仁政,颇得民心。桀虑汤为患,召汤囚于夏台。桀释汤后,汤起兵伐桀,于景亳大会诸侯,宣布伐桀的目的,史称“汤有景亳之命”(《左传》昭公四年)。后与桀会战于鸣条。战前,汤作《汤誓》,陈述伐桀的必要性,作战前总动员。鸣条决战,桀大败,奔之南巢,汤不追,仁也。桀于南巢卒,夏亡,史称商汤革命。后汤回到亳,作《汤诰》,论述建立新王朝的必要性,并广告天下。据《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引《尚书大传》记曰:时天下无主,汤乃效昔大禹,主持召开三千诸侯大会,让大家推选天下共主代桀。汤取天子之玺,置之于天子之座左,退而再拜 ,从诸侯之位。诸侯议决,请汤登天子位。汤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汤以此三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才迁九鼎于亳,正式即天子之位。后迁都天下之中,史称西亳,原初即天子位之亳,有的史家改称南亳。因新都西亳在殷地。故命国号为殷,此殷王朝之始也。有史家谓,后世王盘庚迁殷,商才曰殷,谬也。盘庚迁殷是“复居成汤之故居”(《史记》),非王都始迁殷也。《诗经?商颂?玄鸟》的诗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未写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商土芒芒”,可证;司马迁《史记》将汤至帝辛(纣)间的历史定名为《殷本纪》,而未称“商本纪”,亦可证。至于汤始居之亳(南亳)与殷定都之西亳,地望若何,史家历有争论,本序不及。后世史家,述及上古三代,常汤、武并颂,桀、纣并讨,实不公也。暂搁置桀、纣之过是否等同不论,先将汤、武之仁比之。汤鸣条决战后,对桀没有穷追猛打,故意给其留一条生路,放桀逃至夏久营之地南巢,让其自生自灭。而周武牧野决战后,逼纣走上绝路,登上鹿台自焚。时商、周胜负已分,武王还不罢兵,对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城市---纣都朝歌毫无保护之意,毅然挥师入城,登上鹿台,觅得纣尸,割下其头,悬于大白旗上示众,致时地球上的东方名珠城市殷都朝歌,倾刻间成为箕子笔下的一片废墟(箕子《麦秀歌》),直至仁君微子跪行哀求,武王才下令收兵。此一比也。汤灭夏后,汤没有即天子位,而是效昔大禹让贤之举,召开三千诸侯大会,让大家共选天子,当三千诸侯共推汤为天子时,汤还有“三让”。而周武应微子哀求罢兵后,即以天子名义,瓜分殷地,大封诸侯,并立即运九鼎至周,即天子位,不要说三让,连一让也没有啊。此二比也。由此二比,周武与商汤,仁多仁少,或仁与不仁,读者自会评判。
成汤建立的泱泱大国殷王朝传十七世,三十一王(此从《史记》,据卜辞周祭制度的祀典研究,享受天子祭祀待遇的实为十七世二十九王),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六个世纪之久,创造有灿烂的文化,至契的第二十九世孙帝辛(纣)时,由于帝辛的文治武功,疆域达到顶峰,民族数量也跃居史上之最,为今天的中华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周人对殷人典籍档案或故意破坏,或改造成周之典籍,并使之传世,使我们除地下考古发现外,无法得到殷代的真实传世文献。周室此举,意在从中国历史上抹杀曾屹立于东方六个世纪之久的泱泱大国殷之影响,给后人造成一种假象,使后世史家误以为周才是中华一统和中华灿烂文化的缔造者。周人这个良苦用心,经后世孔、孟等儒学大师,特别是经董仲舒等汉儒们,大力提倡和渲染,成为中国的正统治史思想,统治了中国史学界近三千年,直到甲骨文的发现,特别是安阳殷墟发掘的成功,殷代灿烂的文化才重见天日。
由于帝辛(纣)用兵频繁,激起民怨。加之,他晚年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生活腐化,用人不当,且过于相信天命,不听微子、箕子、比干等忠臣的谏言,致若大一个帝国大厦,在周师的袭击之下,倾刻坍塌瓦解。帝辛(纣)虽然因己过失国,但他在开疆拓土奠定中华版图、建立多民族国家、解放奴隶,锐意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决非夏桀之类。后世史家常将桀、纣并讨,是有失公允的。
帝辛失国以后,部分不得封的殷王室后人(含封于宋的微子启、微仲衍支中未得封的庶族),为不忘故国,以国为氏,始有殷氏,封于朝鲜的箕子后裔中也有殷氏。后姓氏合一,成为殷姓,此殷氏之本源也。
关于殷氏之本源,汉史游《急就篇》(又名《急就章》)的初唐人颜师古注另有一说。颜氏在《急就篇》“殷满息”条下加注释曰:“微子本殷之族,虽封于宋,支庶或称殷氏。又,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亦以为姓。秦有殷通,汉有殷仲。满息,言充满而蕃息也。”颜氏此说,后被一些姓氏学家解读为“殷姓除了有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外,还有一个以水为姓的源头。”但中唐的林宝撰写《元和姓纂》时,未采以水为姓之说。两宋间姓氏学大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不支持以水为姓之说。只是对殷水的地理位置作了详细的解释。郑氏认为,殷水即溵水,既为颖水之支流,也指颖水之本身。古人谓颖为溵,故命以殷。郑氏强调说,成汤为什么将国号定为殷,就是因为他建国时的都城在殷这个地方。后来的殷王朝虽王都屡迁,如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但国号一直没有变,仍叫殷。就像成汤建国前,商人虽五迁,但商侯国号仍叫商一样。郑氏的用意很明显,意在将以水为姓一说统一到殷姓源于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中去。意思是说,成汤建都之地殷这个地方,就在古溵水(颖水)流域。不管殷地是因水而得名,还是古溵水(颖水)因殷地而得名,总之,住在古溵水(颖水)流域即住在殷地的人肯定都是子姓商族人(殷人),而不会是他姓别族人。古溵水(颖水)流域(即殷地)这些人,他们因为姓国姓子,因此在当朝时他们是绝不会,也没有必要,弃国姓子不用而依水名改姓的。只是在殷亡后,他们才与殷王室不得封者一起,为不忘故国,以国为姓,称殷氏。这样一来,郑樵既否定了殷氏还有因水得姓一说,又将史游《急就篇》颜师古的姓氏注的殷氏两个源头说,统一到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中,郑氏可谓用心良苦。近世,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的姓氏文化专着《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在释殷氏本源时,就采用了郑樵的说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详见该书第三卷第859-861页)。郑樵《通志?氏族略》释殷氏源头的全文如下(引文中,郑氏的“亳论”根据不足,读者勿为所累):“殷氏:契始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是也,杜城今在长安南,故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榖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颖水合流,古人并谓颖为溵,故名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自汤至雍己,而商道始衰,诸候或不至。雍己弟太戊立,任伊尹之子伊涉为相。桑榖共生于朝,一夕大拱,伊涉曰:‘妖不胜德,君之政无乃有阙?’太戊修德,祥桑枯死,商道复兴,故称中宗。太戊崩,子仲丁立,迁于嚣。至河亶甲,迁于相,商复衰。子祖乙立,迁于耿,任巫贤而商道复兴。至于阳甲,王业益不振。良由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或争相代而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不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时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凡五迁,复居汤之故都,治亳,行汤之政,诸侯始朝。其弟小辛立,商复衰,百姓思盘庚之治,乃作《盘庚》三篇。至武丁即位,因梦而求得傅说为相,为中兴主,庙号高宗。至武乙复去亳徙河北 ,好射猎,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曰射天,暴雷震死。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
近世,网上也有人反对郑樵的和稀泥说,他们认为,在汤建都于殷水流域(殷地)前,殷水流域本就有以水为姓的殷姓人,这些以水为姓的殷姓人与殷商子姓毫无瓜葛,他们得殷姓,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多年了。他们认为,汤建都于殷后,殷水流域的这些殷姓人,都被成汤赶跑了,住到边远的山区去了,沦为少数民族。他们还举例说:“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中的一支殷氏家族,就坚称其祖先是殷水之畔原住民,后来商王占据其地立都,族人无立足之地,遂辗转迁入凉山地区,后融入彝族的。显然,该支殷氏族人就是‘因水而得姓’。他们称殷氏就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比殷侯武庚禄父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 针对此说,我们又委托西昌地区殷姓公务员就地进行户籍调查,至今也没有得到因水得姓的一部彝族殷姓家谱。此外,针对此说认为因水得姓的殷姓分支比殷商末代王室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其与殷商王朝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关联”的观点。我们又组织人力对十几本《甲骨文合集》的全部拓片,进行筛选式过虑,结果只发现有姓子的人,竟没有发现一例姓殷的人。
此外,对上述的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姓氏文化专着《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中的所说的,在清后的现代殷姓中,还有一支是清满州八旗姓音佳氏的满族人改单姓殷而来。我们对此说也进行了网络调查,发现确有一支殷姓源于满族的音佳氏,他们主要居于东北地区,且在现代殷姓人口中,占的比例极少。
是为序,副标题为《殷氏本源考》。
时维
癸巳年仲夏月 下浣 榖旦(公元二ΟΟ三年七月四日)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兼中华殷氏网 站长 殷作斌 谨识
附文(另稿):
商、殷、殷商辨
----兼论成汤代夏后的国号称殷不称商
(附文请至下列网址下载,或提供信箱,转去电子稿,如有必须,我也可以打印好邮寄去)
http://www.china-yinshang.com/?action-viewnews-itemid-14896
http://www3.china-yinshang.com/?action-viewnews-itemid-14896
给阜宁—射阳惠远公支善春、松之宗亲的信
(又启) 善春、松之宗亲:
分享按钮>>【成氏网新闻】湖北成氏范公宗亲会伯琼分会成立
>>【何氏网新闻】何骥夺得第九届亚洲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个人总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