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关于各支派殷氏宗亲修谱时慎将陈郡长平殷氏名人排入己支的建议

    中华殷氏网 2013年12月22日 殷作斌


关于各支派殷氏宗亲修谱时慎将陈郡长平殷氏名人排入己支的建议


中华殷氏首届全国代表会议于2009年3月8日讨论通过的《殷氏十条》(《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开展工作的十条指导性意见》)的第五条指出:“向上溯源追祖,将中华各支殷氏的可考世系支始祖推向更久远的年代,是我们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的共同愿望,但各支向上溯源追祖时,不要互争由晋至唐八百年间为殷氏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以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为代表的那数十位历史名人,不要将这些历史名人强拉到自己的支派中。至于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殷氏历史名人究竟属于何支何派可根据《晋书》、《南史》、《北史》、《宋书》、《梁书》、《陈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参照姓氏史专著唐林宝撰的《元和姓纂》、清周嘉猷撰的《南北史表(卷一)》中的《陈郡长平殷氏世系表》,参考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入宋以后改为今名《世说新语》)、东晋处士裴启撰《语林》等野史资料(梁刘孝标注《世说》原本、晋《语林》这些书虽已散失,但其诸多记录尚可在其它史料中觅得),再结合殷颜世结朱陈的史实和今人的研究论文做出基本的判断,他们该属于哪一支就属于哪一支,不要将这些历史名人强拉到己支的支始祖门下。”《殷氏十条》出台已近五年,但各支派修新谱时不加考证地套用老谱,或在族谱正文中,或在谱前的谱序等文件中,互争陈郡长平殷氏羡、融、浩、仲堪、景仁、开山、侑等殷氏历史名人之风仍很强劲,甚至有越刮越猛之势。在过去的旧社会中,修谱是为了显示自己宗支历史悠久、力量强大,使别支别族不敢欺侮,拉一些名人到本支来“强”宗“壮”族,是可以理解的。在现在的新社会中,修谱的目的,仅是为了“明世系,辨宗励族,增进族人团结和友谊”,与族“壮”不壮,宗“强”不强,已经基本无关。即是说,在新社会中,如《殷氏十条》第二条指出的那样:“全国各支殷氏不论大小、不论支始祖是否久远,不论是否记得先祖郡望堂号,不论支系渊源同与不同,一律平等。”在支派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旗帜下,我们搞族史家乘研究追求的总目标,总是围绕“平等、团结、交流和发展”四大主题作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支派以平等的身份,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网络、传媒和组织活动等平台互相交流,传递正能量,共圆殷商梦,为灿烂殷商文化的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除此之外,我们搞的一切活动(包括修谱在内),都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在“平等、团结、交流和发展”四大主题下,搞族史家乘,搞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史实,尊重世系关系的真实。如果为了“壮”族“强”宗而弄虚作假,在旧社会里或许有用,但在新社会里,是一钱不值的。你花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将你那支的族史家乘搞出来,你自己将其看成宝贝,但征诸实际,世系关系虚假的族史家乘不仅一点价值也没有,而且危害极大。其作用与“平等、团结、交流和发展”四大主题恰好相反:搞虚假世系,你“强”宗了,“壮”族了,当老大了,当然就与兄弟支派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意味着“派性”抬头;“派性”有了发展,当然就失去了团结的基础;一方高,一方低,当然就无法交流;没有了支派之间的交流,你那一派那一宗的前途当然只能是闭宗锁族,没有出路,没有发展。正如《殷氏十条》 第三条指出的那样:“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各支研究族史时都是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即使有触犯其他支派族人的感情或利益之处,一般也不会为其他支族人所知,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全国各支族人的团结,但是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硕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一个‘自然村’,每一支的族史研究信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中华各地、甚至出国远播,如果处理不当,轻者会影响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的团结,重者会发生支派间的矛盾甚至摩擦。各支殷氏都希望自己是名门望族之后裔,都希望本支有一个官位显赫的始祖,这虽是人之常情,但却是不可能的。因帝辛和微子、比干、箕子政见不合,致殷商亡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由晋至唐八百年间为殷氏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以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为代表的那数十位历史名人也不可能同时是各支的直系始祖。一个人的祖宗不可能事先选择,作为后裔,不管祖宗出身如何,品德高低,都应尊重,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就是说,作为后代,只有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拼搏共创和谐社会为祖宗争光的义务,没有因祖宗高贵而骄傲甚至瞧不起人的权利。作为后代,源于殷商王室血统,不要自觉高人一等,源于殷商奴隶传人,也不要自觉卑微;源于比干、箕子,不要以为是忠臣后代而自豪,源于微子也不要因其为存商续殷、忍辱负重、投降周人,而觉难为情;源于晋唐长平籍功臣,不要自觉为出身名门望族、某某世家而飘飘然,源于农丁平民也不要自觉在人前抬不起头。不管哪支,如自觉出身高贵,瞧不起别支,或自觉出身寒微,而去争别支的名贵祖宗的言论或行为都是不利于全国各支殷氏大团结的。当前全世界兴起了研究殷商文化的热潮,我们各支殷氏应和他姓人氏一样地去客观地评价我们先祖的功过是非,即使是自己的直系先祖也同样可以评论,不要将祖宗、祖宗的历史功过和祖宗的后人(自己)三者联系在一起。”

纵观目前所能见到的各支殷氏族谱,多数还是实事求是的,族谱中的一世始祖是民国时人,就从民国记起;是清代人,就从清代记起;是明代人,就从明代记起;是宋代人,就从宋代记起。这些谱本看起来朴实无华,其后人读起来也不太满意(因为谱中未列出支始祖父、祖辈的名字),但却是世系真实可靠的谱本,如苏北阜宁-射阳殷氏明代经苏州阊门过江北迁的殷惠远公支谱、苏北海州朐阳殷氏明代经苏州阊门过江北迁的殷聪公支谱、苏北沭阳-灌云明代经苏州阊门过江北迁的殷凤先公支谱、苏北阜宁清代自海州南迁的黄浦殷氏殷乔公支谱等。这些支谱中的各支始迁祖明代殷惠远、殷聪、殷凤先、清代殷乔等因历史原因,其直系先世的的世系虽不可考,但其支谱中始迁祖以后各世的记载却是绝对真实可靠的。但也有少数族谱,看似世系久远,但其中的诸多世系记录不仅得不到正史、国史的支持,而且还与许多他支别谱的记载不符,这些谱系记录当然就是不真实的。其中,从殷商始祖契排起的谱,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排起的谱,当然更是绝对不真实的。就以诸多殷氏族谱对同一个东晋中军将军殷浩的记载来看,即可见一斑。依传世典籍记载,殷浩将军应是陈郡长平殷氏魏晋间殷褒的第五世传人,父殷羡,叔殷融,祖殷识,曾祖殷跻,高祖殷褒(又作殷裒[póu]),远祖西汉北地太守殷续(因功封爵于汝南,居古县长平),这些在正史、国史中,都是有许多典籍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的。而在收入山东微山殷氏2002年六修谱的《契谱》中,东晋殷浩将军却被列为殷帝乙次子微仲衍的第四十四世传人,并将其祖名记为殷义,曾祖名记为殷晖,高祖名记为殷纯,这显然与正史、国史的记载不符。而在基于明殷正茂《本源考》的江南秉常系诸谱中的研究文献中(以两宋间右武大夫殷秩为始迁祖的各支谱),却将殷浩将军列为东汉谏议大夫殷封(字建之)的第七世传人。而在胡北大冶市殷祖镇以东汉恒帝时会稽太守(一说为上虞太守)殷丹为始祖的民国丁亥(1947,民国36年)谱中却将殷浩将军列为殷丹公的第九世传人,父八世殷羡,祖为汉彭城命(令?)七世殷邨大(妻胡氏),曾祖为六世殷家世(字善治),高祖为五世殷成书(字草圣,妻程氏),这与正史、国史记载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而在以晋濮阳相、镇东司马殷显(字有光)为始祖的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乡虎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虽然对殷浩将军之父殷羡、之祖殷有光(讳显 )的事迹记载与正史、国史的记载基本符合,无大的出入,但正史、国史中殷浩之祖名为殷识,而富山乡虎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却将殷浩之祖名记为殷显(字有光)。不过在过去做官者的仕宦用名与族谱用名时有不同也是常事,可能殷浩将军之祖的官场用名叫殷识,族谱用名叫殷显(字有光)。总之,从以上列举的山东谱、镇江(润州)谱 、湖北谱和江西南昌富山谱的比较来看,唯有江西南昌富山谱对东晋殷浩将军先世的记载是可信的,余皆不实。最近,我查阅了江西南昌县富山乡清湖村任坊自然村宗亲殷文强(电话:15079155527)发来的富山乡虎山(彛伦堂)殷氏宗谱扫描图片,发现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唯一一部从西晋传承到现在的世系可考的陈郡长平殷氏支谱。该谱与国史、正史记载相比,虽也有多处失真,但却可以证明现在的富山(彛伦堂)殷氏确实是东晋仲堪公的直系传人。其世系是:1世殷显(字有光,即殷识)→2世殷融(字洪远)→3世殷师(字渊洛,唐时因避李渊讳,改为深洛)→4世殷仲堪→5世殷旷之→6世殷坤正→7世殷兼武→8世殷景汸→9世殷载震→10世殷纪激→11世殷锺萃(为江西南昌富山乡虎山始迁祖)。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对虎山始迁祖殷锺萃直系先世的记载虽没有错,但对11世殷锺萃以上旁系先祖的记载却讹误很多,例如:① 国史、正史记载殷仲堪次子殷旷之尚有殷旷之→殷元素→殷宁→殷睿→殷钧→殷构、殷渥(兄弟)一支,此支在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未见记载;②国史、正史记载殷融生有殷康、殷师、殷茂、殷允四子,而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只记殷融生有殷康、殷师、殷茂三子;③国史、正史记载殷景仁的世系为,殷融→殷茂→殷道裕→殷景仁→殷道矜→殷恒,而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将殷景仁误记为殷仲堪之后,误记的世系为:殷融→殷师→殷仲堪→殷简之→殷亿正→殷兼谟→殷景仁(该谱中未记载殷景仁的后代);④国史、正史中记载殷康生三子,殷顗、殷仲文、殷叔文,而富山(彛伦堂)殷氏宗谱中却记殷康只生一子仲通,并将殷康次子仲文误记成殷茂之独子,等等。为了各支考证方便,我特将几幅汉至唐八百年间陈郡长平殷氏传世典籍可考世系图收于发给大家的《殷代史六辨》单行本的《附录3》中,请关心陈郡长平殷氏真实世系的宗亲细阅之。

为什么世系越多,世系记载越久远的殷氏族谱的记载起不可靠呢?这主要有下列原因:

① 殷氏在帝辛失国以后到秦汉前的历史上倍受打压,未有公开的世系谱问世。汉成帝时,皇帝婚久无嗣,求子心切。以为是五帝夏周都受到祭祀,唯殷人成汤断了香火所致,因此,“诏求殷之后裔” ,派人四处寻找末代殷商王室直系传人。才了解到殷之后裔已“分散为十余姓,推求其嫡,不可得”。因此只好于绥和元年(前8年)下诏封孔子的十四世传人孔吉(一说是孔吉之子孔何齐)为殷绍嘉侯,不久又进封为殷绍嘉公。 这就是至西汉末殷氏还未有公开的世系谱问世的最好证明。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完善的国管殷氏族谱也非完全可信,因为那时,门第之风大兴,修谱时的攀龙附凤行为已经普遍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普遍存在和门阀制度的确立,编修族谱蔚然成风,当时的殷氏从东晋殷浩起已经进入一流士族,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谱系。并且已由私家谱步入官管国谱。由于政治的需要,政府成立收集管理族谱的专门组织。并且以簿状、谱系为依据选拔官吏。两宋间的谱牒大家郑樵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订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 《通志·氏族略第一·氏族序》)。即便如此,当时的各士族族谱也不完全可信,各世家大族修谱时的攀龙附凤行为已经普遍存在。殷氏族谱当然也不例外。门阀制度确立以后,士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庶族要想享有这种特权和名声,篡改家谱以跻身±族行列是—种实际、有效手段。正如唐谱牒大家刘知几所说:“又近古人伦,喜称阀阅。其荜门寒族,百代无闻,而骍角挺生,一朝暴富,无不追述本系,妄承先哲。”(《史通·序传篇》)。颜师古在《汉书·眭弘传》注里,也明确对这段时期的族谱作伪现象 进行揭露:“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族谱作伪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③ 包括殷氏族谱在内的南朝官藏百家大谱被完全销毁,使后世补撰的百家谱虚假成分增多,可信度更低。两汉时期.族谱均由私家保存,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政治的需要,政府开始收集管理士族族谱,从而族谱以官私两个渠道流传。 在流传的同时,族谱也面临着散佚。文献上对官藏谱牒的散佚有明确的记载。汉魏六朝族谱的完全散佚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从现存的书目来看,北宋初,汉魏六朝族谱已基本散佚殆尽。从总体来说,汉魏六朝的私家藏谱和国家藏谱的散佚殆尽主要是由于战乱。其中最严重的是南梁时因战乱引起的两场特大焚书事件,将东晋时随晋室过江的国藏百家大族族谱烧得一干二净,一本不剩,使晋时南渡的百家大族世系记载完全中断,即便是孔孟族谱,也未能幸免。尽管南朝时王俭、王僧孺、贾执、傅昭等人后来又新撰有《百家谱》(《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但可以肯定,他们新撰的《百家谱》已不是东晋初年南来的北方世家大族的“百家谱”了,随着南渡初年百家谱的“覆灭殆尽”,连唐初史学家也没有见到其原来面目,因之《隋书•经籍志》中列目的新编“百家谱”的可信度就可想而知了(可悲的是,就是南朝新编这“百家谱”也没有能流传到现在)。南梁时因战乱引起的两场特大焚书事件如下述:一件是梁武帝萧衍时因侯景攻陷梁都建康的侯景之乱引起的,一件是由梁元帝萧绎(yì)时因西魏攻陷梁都江陵的江陵之变引起的。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南梁纳叛降将豫州牧侯景与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正德勾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梁,次年三月攻陷建康的南梁统治中心台城(后宫禁城),控制了南梁的军政大权。放火焚烧了东宫台殿所藏图书数百橱,南朝典籍、谱牒全被烧毁,无一幸存。侯景之乱历时长达三年零八个月,最终为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yì)平定,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称帝,是为梁元帝。在侯景之乱中,萧绎拥有实力却坐观国祸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残忍地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老父亲梁武帝被外贼活活饿死之后才发兵勤王。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又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压境。公元555年之初,西魏军队合围江陵,主将战死,军中大乱,昔日誓死效忠之将领也纷纷降敌。正在呤诗的元帝萧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躲进内城,并下令焚烧所有藏书,将他自己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的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之多的典籍、谱牒和其他图书烧个精光。说是“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沦为破坏中华文明的千古罪人。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前后是南北朝时期最为纷乱的时段之一,典籍焚毁,斯文零落。颜之推是亲历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他在《观我生赋》自注中云:“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这是颜之推在谴责侯景之乱和萧绎焚书时,对百家谱之焚毁于战火而发出的惋惜之语。其中“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的记载,是目前文献中关于西晋末南渡贵族谱牒数的最确切的资料。

④ 包括殷氏族谱在内的现存绝大多数族谱都是明清时谱,这些族谱的宋前各世记载多无根据,多为各族各支派修谱文人搜寻古代本姓氏名人强拉在其本支谱中的攀龙附凤行为,是最不可信的。这种攀龙附凤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宋前古代人物记载多为直系单传,鲜有分支。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不实行计划生育,一般来说,每一世都会有分支。各族修谱的文人在为其先祖攀龙附凤时,一般都是只从古代典籍中寻找本姓氏“龙凤”,很少顾及“龙凤”的兄弟姐妹及其后裔的。这就是明清以来,所有攀龙附凤的各姓氏各族宋前古代人物谱多为直系单传谱而鲜有分支谱的原因。 纵观各姓氏的明清谱,凡是世系越多越古的越不可信,其中以黄帝为始祖的最不可信,更不宜作为研究族史之依据。

                             殷网站长  殷作斌2013年12月22日

附件: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开展工作的十条指导性意见

(中华殷氏首届全国代表会议于2009年3月8日讨论通过,简称《殷氏十条》,此件原有个别错别字和个别不合适词语,已经于2013年 12月22日经原拟稿人殷作斌订正。)

第一条 目前全国各支殷氏都在开展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的工作,踊现了大量的研讨族史家乘的积极分子和编修人员,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偏差。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以下简称为“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今天能有一个研究族史家乘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完全是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始终坚持团结全国各支殷氏走弘扬殷商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道路。当前社会和谐,已是政通人和,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正是我全国各支殷人团结一致,大显身手,共创家园,为国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全国各支派应团结起来,求大同,存小异,避开门派之见,避免发生支派间的矛盾甚至摩擦,把各支奉为至宝甚至藏于密室的家谱公开拿出来,实现资料共享,派长支荣,为谱写殷氏通史、编辑全国统谱、实现全国各支殷氏团结多做些前奏性工作。为达此目的,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应运用现代网络和媒体交流形式,举全国族人之力,对修谱溯源的重要性进行一番普遍的教育,提高大家对研究族史的认识。务必使全国各支族人充分认识到:国有正史,地有方志,族有家乘宗谱,正史、方志、家乘宗谱乃是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是缺一不可的;研究族史、整修家乘宗谱乃是缅怀先祖功德、弘扬中华文化、激励子孙奋发图强,为国效力的光辉事业,是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国策贡献力量之壮举,不是搞封建迷信的行为。

第二条 全国各支殷氏不论大小、不论支始祖是否久远,不论是否记得先祖郡望堂号,不论支系渊源同与不同,一律平等。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全国各支殷氏族人或其代表可以公开出版叙述族史、缅怀先祖功德或重新评价先祖功过之类的书刊、论文,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研究族史宗谱的文章,也可以对别人公开发表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用各种形式(或公开或在小范围内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论或独立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三条 全国各支殷氏族人的团结高于一切,任何族人公开发表的书刊、文章或言论和公开表达的行为均不得损害其他支殷氏族人的感情和利益。攀龙附凤甚至塑造支始祖是全国各姓氏编修宗谱家乘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不实行为,全国各支殷氏族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谨慎,只要不损伤其他支殷氏族人的感情或利益,一般可以不予追究。但当某些支派族人代表站在维护己支族人声誉或利益的立场上公开发表或出版了损害其他支派殷氏族人的感情或利益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资料时,甚至搞有损全国各支殷氏团结的宗派活动时,全国各支殷氏族人有公开发表或出版针对性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资料对其不实之说予以澄清的权利。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各支研究族史时都是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即使有触犯其他支派族人的感情或利益之处,一般也不会为其他支族人所知,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全国各支族人的团结,但是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硕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一个“自然村”, 每一支的族史研究信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中华各地、甚至出国远播,如果处理不当,轻者会影响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的团结,重者会发生支派间的矛盾甚至摩擦。各支殷氏都希望自己是名门望族之后裔,都希望本支有一个官位显赫的始祖,这虽是人之常情,但却是不可能的。因帝辛和微子、比干、箕子政见不合,致殷商亡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由晋至唐八百年间为殷氏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以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为代表的那数十位历史名人也不可能同时是各支的直系始祖。一个人的祖宗不可能事先选择,作为后裔,不管祖宗出身如何,品德高低,都应尊重,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就是说,作为后代,只有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拼搏共创和谐社会为祖宗争光的义务,没有因祖宗高贵而骄傲甚至瞧不起人的权利。作为后代,源于殷商王室血统,不要自觉高人一等,源于殷商奴隶传人,也不要自觉卑微;源于比干、箕子,不要以为是忠臣后代而自豪,源于微子也不要因其为存商续殷、忍辱负重、投降周人,而觉难为情;源于晋唐长平籍功臣,不要自觉为出身名门望族、某某世家而飘飘然,源于农丁平民也不要自觉在人前抬不起头。不管哪支,如自觉出身高贵,瞧不起别支,或自觉出身寒微,而去争别支的名贵祖宗的言论或行为都是不利于全国各支殷氏大团结的。当前全世界兴起了研究殷商文化的热潮,我们各支殷氏应和他姓人氏一样地去客观地评价我们先祖的功过是非,即使是自己的直系先祖也同样可以评论,不要将祖宗、祖宗的历史功过和祖宗的后人(自己)三者联系在一起。

第四条 全国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在研究殷氏的源流和各支派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干涉各支派的内政,在不伤害他支族人的感情或利益的大前提下,不要在乎各支的支始祖的名号,各支自己认为他的支始祖是谁就是谁,即使明知不实,只要不影响其他支派的声誉和利益,一般也不要追究,但可以提出修正的建议。

第五条 向上溯源追祖,将中华各支殷氏的可考世系支始祖推向更久远的年代,是我们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的共同愿望,但各支向上溯源追祖时,不要互争由晋至唐八百年间为殷氏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以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为代表的那数十位历史名人,不要将这些历史名人强拉到自己的支派中。至于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殷氏历史名人究竟属于何支何派可根据《晋书》、《南史》、《北史》、《宋书》、《梁书》、《陈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参照姓氏史专著唐林宝撰的《元和姓纂》、清周嘉猷撰的《南北史表(卷一)》中的《陈郡长平殷氏世系表》,参考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入宋以后改为今名《世说新语》)、东晋处士裴启撰《语林》等野史资料(梁刘孝标注《世说》原本、晋《语林》这些书虽已散失,但其诸多记录尚可在其它史料中觅得),再结合殷颜世结朱陈的史实和今人的研究论文做出基本的判断,他们该属于哪一支就属于哪一支,不要将这些历史名人强拉到己支的支始祖门下。    

第六条 全国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在整修本支族谱时,要慎用“正宗”、“嫡传”等词语,禁用“赖殷”、“非殷”等词语,以免不经意地刺伤其他支殷氏族人的感情。

第七条 遇有多支族人要求支间溯源并谱(合谱)时,应予以支持,但要坚持下述原则。各支间能并谱的就并谱,没有并谱依据的就不并谱,不要搞勉强联宗并谱,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假相,不要给子孙后代出难题,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现状,互相间加强团结协调,给后世子孙万代,留下继续研究的空间,而不要封锁他们继续研究的道路。当遇有少数本为殷姓后因先祖避各朝皇室名讳而被迫改为他姓的朋友要求回姓、甚至提出要求与当地大支殷氏溯源并谱等问题时更要谨慎处理。对这种特殊问题,一般应按下述原则以正确处理:

  (1)要对他们的先祖迫于当时皇室压力改姓这段辛酸史表示同情,我们殷氏大家庭热烈欢迎他们改回殷姓;
  (2)要说服他们不要整支成批地成人回姓,而要走从他们生下孩子为孩子起名时自然回姓的道路,以免引起别人误解或社会动荡;
 (3)回姓以后鼓励他们顺着其先祖脉络独立成支,对这种新进入殷氏大家庭的分支我们将按照本指导性意见第2条的规定,一律平等看待;
  (4)如其坚持要与当地大支殷氏溯源并谱时,一般不要拒绝;
  (5)如果他们觉得恢复殷姓以后又遇到难以启齿的新问题时,允许他们再返回原姓,并告诉他们我们殷氏对于回姓问题的基本态度是来去自由、尊重人权,姓什么不姓什么是各人自己的权利,我们殷氏大家庭的大门永远是打开的,随时欢迎他们再回来。  

第八条 族源有据且姓氏渊源比较单纯(绝大多数支系都有源于殷商、望出汝南的传说)是我殷氏族人研究族史的一大优势(虽在流记载方面有难于考证的世系中断的缺陷),是许多望族、大族(如王姓、李姓、张姓等)所不及的,此优势是凝结我族族人团结向上的原动力。今天我们族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碰到姓殷的,不管支系如何,不管是否同宗,但大家都确信同源,都会亲密无间,热情相待,就是这个道理。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族人的团结多做工作,无私奉献。    

第九条 全国各支族人中,凡有族史研究兴趣和能力者,都要奋力学习古文(其中甚有志者,还要懂一点古代文字学知识,如懂一点甲骨文、金文等),因为要研究族史,必须阅读大量的正史、方志和古谱序文,而这些大多为文言文,谁不能读懂它,谁就不会有任何的研究能力。如果勉强上阵,就必然会望文生义,自作主张,作出不符合原义的解释。这样做,轻则会影响自己研究的进程,重则可能会影响全国各支族人的团结。  

第十条 全国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在整修各支系族谱时,除原封不动地保留古谱各届建谱修谱序文和跋文外,要力争将编谱格式现代化,使后人阅读时方便查找、一目了然。特别是各卷各章节的世系图和人名表这两部分更要坚定地走现代化的道路,以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全国各支殷氏如能都这样做,将会大大方便后世子孙的阅读和查找,也将会大大提升后世子孙研究我族族史的兴趣。至于有些支派在整修族谱的同时又提出兴建或重修殷氏宗祠和祖墓的问题,应尊重各支族人自己的选择和当地政府的态度,我们应取既不提倡又不反对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        



分享按钮>>廉江石城庞氏宗亲参加佛山禅城居翼庞公祠周年庆典图集
>>2013年冬至廉江庞氏宗祠祭祖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