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氏敦睦侨刊》有感(修改稿)——复汤新庆老伯书
- 中华殷氏网 2015年5月10日 殷作斌
读《汤氏敦睦侨刊》有感(修改稿)
——复汤新庆老伯书
(初稿于5月9日,翌日又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以此稿为准)
汤老伯:
您好!来信收到,多谢赐阅《侨刊》十册。阅后,觉得《敦睦侨刊》办得很好。1925年创刊的情况,我虽不知,但自1986年复刊以来出的各期中,我也不定期的看了一部分,觉得汤氏宗亲确实了不起,出一两期并不为奇,难能可贵的是汤氏宗亲能一直坚持办下去,这种“坚持劲”非常值得我们殷氏宗亲学习。以前,我通过汤氏友人的推荐,不定期地看到了《敦睦侨刊》的部分内容,觉得她在增进族宜、联系海内外汤氏宗亲方面确实起到了桥梁作用,确实起到了“集体的家书”的作用。
汤老伯,您在来信中,嘱我“收后赐教”、“投稿”或“题字”。“赐教”,在老伯面前,晚辈显然不敢当;投稿,因我这人,秉性直爽,做人不会拐弯,写出的东西怕也难合尊意; 至于“题字”,我这烂字,更是羞于出手。为了不辜负前辈的厚望,我就从殷、汤关系开始,谈点粗浅之见,如有不当或冒犯之处,请老伯见谅。
我对汤氏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只是因为在公元960年以后的北宋年间,唐末的十二万殷氏人口突然在北宋年间因避赵宋宣祖赵弘殷名讳几乎降为零这一特殊姓氏史事件,引起了我对汤姓的注意。唐末的12万殷姓人口,经过唐末五代那短短的历史时期,从统计角度来看,怎么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呢?原来,这十二万殷姓人口,都因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名讳大部分被迫改为汤姓了(一小部分改为商姓)。我等殷氏先人在北宋时都改为汤姓,直到金兵南下,赵宋政权对殷氏被迫不得不放松控制以后,我们的先人才又从汤姓改回为殷姓。但大部分人仍从汤姓,没有回姓殷,这应是目前汤姓人口总数仍然稍多于殷姓人口的原因。也是唐末汤氏人口极为稀少,到北宋时突然成为“著姓”的原因。
现将我对汤姓的研究及我对《敦睦侨刊》的办刊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供汤伯参考:
(一)在研究汤氏的姓氏史时,要承认在目前的汤姓人口中,主流(最大的一支)是北宋时因避赵宋宣祖名讳由殷姓改姓而来。也就是说,在现代约200万汤姓人口中,由宋代之前汤姓先人传下来的“汤裔”只占小部分,而大部分是北宋时由殷姓改为汤姓的“殷氏后裔”。我们现在说,汤殷一家亲,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些汤氏研究者是回避的。如《侨刊》复31期第53页《汤●中山郡 义士堂》一文中所说的就不大符合史实。文曰:“中国汤姓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得姓甚早;二是姓源唯有商汤一系。”众所周知,殷商一族,在殷商时期,全姓子,根本没有独立的殷姓、汤姓、宋姓、孔姓。有的只是子姓中的各个“氏”,如子姓殷氏、子姓汤氏、子姓宋氏等。独立的殷姓、汤姓、宋姓等都是在殷商灭亡以后才由子姓中分化出来的。如果在殷商时期,就有汤姓,那它就一定不是殷商后裔,更不会是成汤之后,因为成汤姓子不姓汤。因此,说“中国汤姓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得姓甚早;二是姓源唯有商汤一系”,这两个特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得姓早于殷代末年的,就一定不是商汤后裔,“姓源唯有商汤一系”的,就一定不会得姓早于殷末。据《世本》记载,汤氏只是子姓殷氏的一个分支,怎么能说,汤姓得姓甚早呢?据《世本(秦本)》记载,汤氏本是商族子姓九大氏族【殷、时、来、宋、空同、黎、北髦(比髦)、目夷、萧】之一的殷氏族中的二十三个分氏族之一。《世本(秦本)》中列出的子姓殷氏族中的二十三个分氏族为:殷氏、衣氏、汤氏、乙氏、甲氏、沃氏、稚氏、梅氏、祖氏、武氏、邓氏、权氏、堂阳氏、郝氏、王氏中的比干王氏、孙氏中的比干孙氏、林氏中的比干林氏、箕姓、李氏中的箕子李氏、鲜于氏、鲜氏、禄氏、空相氏。关于古代殷氏族中汤氏的来源,《世本(秦本)》特别注明:“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即北宋之前的汤氏是成汤之后从商王室分出来的一个殷氏族分支(成汤本身就是子姓商族中的殷氏族人,子姓殷氏族的肇氏始祖是第六代商先公子冥)。此外,据有的姓氏书记载,北宋之前的汤氏,还有一支出于微子的宋公室。宋桓公子荡后人去草为汤氏。但不论是成汤之后的汤氏,还是宋桓公子荡之后的汤氏,均非现代汤姓之主流。现代汤姓之主流是北宋时因避赵宋宣祖赵弘殷名讳,由殷姓改为汤姓而来。《侨刊》复31期第53页《汤●中山郡 义士堂》一文又曰,“后世的汤氏就主要繁衍于中山和范阳两地”,但该文没有说明,中山汤氏和范阳汤氏是否是北宋时由殷姓改为汤姓的“殷氏后裔”。《侨刊》复31期第53页《汤●中山郡 义士堂》一文承认,在唐以前很少有汤氏名人,“直到五代,才有汤姓见诸史册……这位人物便是汤悦。”在这里作者既没有考证唐以前汤氏名人很少的原因,又没有向读者交代,史册中记载的第一个汤氏特大名人汤悦是本来就姓汤还是北宋时由殷姓改姓而来。历史真实是,汤悦在五代时本名殷崇义,直到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以后)才被迫改姓名为汤悦。另外《侨刊》复31期第50~51页以两页的篇幅专门介绍了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的身世和生平,但也没有说汤一介先生的先世是否是由北宋时的殷氏改姓而来;同样,在《侨刊》中也曾出现过汤显祖的名字,但也是回避汤显祖的先祖是殷崇礼这个史实的。当然,在过去帝辛遭众人唾骂的时代,说自己的先祖源于北宋时的殷姓,有些不太光彩,源于北宋时殷姓的汤氏宗亲不想提自己的先祖姓殷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现在,帝辛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大英雄,说自己的先祖姓殷已是值得自豪的,源于北宋殷氏的汤氏宗亲还有必要回避自己的先祖姓殷吗?!窃以为,不必!
搞姓氏史研究与搞国史研究是一样的,第一个重要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汤锦程宗亲的《中华汤姓源流》我反复读过多次,虽然他在汤姓之源的叙述中有失偏颇,但总体感觉是他对汤氏的“流”叙述(即对各个支派的叙述)是成功的。特别令我敬佩的是,锦程不回避北宋时皇帝下令不准国人的姓名中有“殷”字之事,于是北宋时姓殷的大部分改为姓汤,少部分改为姓商。如唐末进士殷文圭的三个儿子。老大殷崇义为南唐宰相,先改姓保名为“商崇义”,后被迫连姓带名都改了,改姓名为“汤悦”,这在史书上是有明文记载的。老二殷崇礼,改姓名为“汤静”,后来在家谱中有讹写为“汤净”的,赫赫有名的戏曲剧名家汤显祖就是殷崇礼的后代。老三庶出,叫殷崇范,尊兄命,不入宋仕,不入宋学,在家守殷氏香火,成为北宋时期极少数未改为汤姓的殷裔。在北宋,不仅活的殷姓人要改为汤姓,就是死的殷姓人也必须改为汤姓。锦程先生在《中华汤姓源流》中忠实地记载了这件事,难能可贵啊!他在该书114页中说:“为避宋宣祖名讳(殷氏)改为汤氏,如南唐丞相殷崇义改名为汤悦。因此次殷姓改为汤氏规模宏大,除北方契丹,宋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殷姓全部改为汤氏。而且宋代所编的前朝正史、野史,凡涉及到殷姓,亦全部改为汤氏。如:晋代名将殷浩、殷仲堪在宋太宗时期所编的《宋钞本洪范政鉴》书中,则被改为‘汤浩北征’及‘晋柱国大将军汤中堪’。而《汤氏宗谱》则将:唐代末年名臣殷文圭、殷鹏改写为‘汤文圭、汤鹏’。因此,殷姓(北宋时)改汤氏,为汤氏的最大一支。”锦程先生在这段文字中秉笔直书,忠实记载了北宋时殷姓几乎全部改为汤姓这一姓氏史事件,获得了全体殷氏研究专家的尊敬。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主要有两点:①锦程先生承认北宋时(12万)殷姓人口“全部改为汤氏”;②锦程先生承认,在现代汤姓各支派中,“殷姓(北宋时)改汤氏,为汤氏的最大一支”。锦程先生说的这个情况很容易在姓氏史书中获得证明。但美中不足的是,锦程先生虽然秉笔直书了北宋皇帝逼殷姓改为汤姓的不光彩之事,但却又将北宋皇帝的做法继承了下来。他在《中华汤姓源流》一书中公然违反史实,将殷亡前的子姓殷氏帝王和殷亡以后的殷姓名人以及殷亡后宋公室的宋国君主,全部改为汤姓,好像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称帝的子姓殷氏或后来的殷姓名人似的。更有甚者,他还将上古帝王也全部改为姓汤,这就很不好嘛,这就比北宋皇帝有过之无不及了!例如,他将黄帝之父少典氏改姓名为“汤少典”,将炎帝神农氏的儿子改姓名为“汤柱”,将黄帝改姓名为“汤轩辕”,将黄帝的长子改姓名为“汤玄嚣”,将帝喾改姓名为“汤喾”,将神话中人物夸父改姓名为“汤夸父”,将殷商始祖 《史记》中的殷契改姓名为“汤契”,将始封于殷的第六代商先公子冥改姓名为“汤冥”,将使商族在殷地复兴的子上甲微改姓名为“汤甲微”…..将成汤子履改姓名为“汤履”,将微子启改姓名为“汤启”。此外,又将历史上的所有殷氏名人都被改为汤氏名人,如将唐人殷侑改姓名为“汤侑”(198页),将晋代殷识改姓名为“汤识”(205页),将晋代殷羡改姓名为“汤羡”(206页),将晋代殷融改姓名为“汤融”(215页),将晋代“殷浩”改姓名为“汤浩”(206页),将晋代殷仲堪改姓名为“汤仲堪”(215页),将南朝宋三代元老殷景仁改姓名为“汤景仁”(216页),将唐末进士殷文圭改姓名为“汤文圭”(224页)……总之在锦程先生的笔下,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汤姓,汤姓就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世上也没有殷姓,所有的殷氏先祖,从始祖契开始,全姓汤。锦程先生的这个理论,不仅中华殷氏不会接受,全国的绝大多数姓氏学家也是不会接受的。
以上是插叙一下锦程先生《中华汤姓源流》一书的美中不足,下面让我们的思绪仍然回到在唐之前汤姓人口非常稀少北宋初汤姓突然成为“著姓”的原因和过程。事实上,是因为北宋初因避宣祖赵弘殷名讳,致大量殷姓人口改为汤姓,汤姓才在北宋时成为著姓的。唐林宝《元和姓纂》中未收录汤姓。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才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今人澹泊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北京)从上古到清末(上古~公元1911年)共收录汤姓名人52人。其中,从上古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止,《中国名人志》收录汤姓名人只有4人,其中有1人汤悦已经确认为系殷崇义于北宋初改姓名而来,所以从上古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止这几千年间,《中国名人志》收录的汤姓名人实际只有3人(南朝宋时人汤惠休、唐朝时羌族东女国首领汤立悉和唐玄宗时人汤嘉惠)。足见在唐之前,汤姓因人口非常稀少,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所以先秦文献《世本》、汉史游《急就篇》、唐林宝《元和姓纂》这些古代姓氏学名著均未独立列条收录汤姓。汤姓实际上仅是在北宋赵氏政权建立后才成为“著姓”的。所以,只有宋以后的姓氏书中才列有汤姓。如宋代人编的《百家姓》中有“雷贺倪汤”,南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有“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南史道人汤休。唐贞元道人汤灵澈,宋州刺史汤桑,并吴人。宋汤氏为著姓,望出中山、范阳。”
(二)搞姓氏史研究与搞国史研究是一样的,首要的一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过分夸大自己这一姓对整个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上述锦程先生的著作中,将汤姓描述成中华民族的祖根,将炎黄二帝、三皇五帝都看成是姓汤,显然是值得商榷的。锦程先生的著作中还有一个值得商榷之处,就是中华民族的人种是东方土生土长还是西来的问题。中国人种西来说,本是洋人妄想奴役中国的理论,早已经被甲骨文的横空出世和殷商大量青铜重器的出土打得粉碎,本不应将它再搬出来。
(三)《侨刊》应增加汤氏各支派史研究的内容。窃以为,《侨刊》的办刊宗旨应是“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团结族人,与时俱进”十六个字。要想起到这个作用,研究各支汤氏支派史的内容不能少。纵观现在的刊物内容,对族史的叙述有些过于笼统,只讲汤氏得姓多么早,血统多么纯正,汤氏多么伟大等,显然起不到“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团结族人,与时俱进”的作用。应该将其“细化”,鼓励各支派族人从实际出发,各自撰写自己的支派史和文化传承,发表在《侨刊》上,这样才会使读者读起来手不释卷。刊物上如果缺乏这些内容,只注意介绍现代的各个汤氏成功人士的事迹,虽然对族人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似乎还缺点生气。
汤老伯,你要我写点想法,我就直来直去的写了以上三点,请批评指正。
谢谢!
晚辈 殷作斌 敬上
2015年5月9日于淮安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湖北江西宗亲召开翻建何老殿何氏联席会议
>>奉献爱心倡议书(贵州宗亲燕朋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