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陳郡殷氏唐人殷侑後裔略況

    中华殷氏网 2017年9月26日 殷志良


侑公位下第三十七世孫 湖南殷志良整理

二零一七年丁酉仲夏月

   東漢諫議大夫殷封直系嫡孫、大唐司空殷侑,生於唐大曆丁未(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二,歿于唐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九月初四,葬山背人形(江西峽江)。依《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可知侑公以上之世系為:東漢諫議大夫殷封→(二代至十八代失考)→十九代殷楷、字文絢→二十代殷元覺、字元明→二十一代殷懌、字易從→二十二代殷侑、字延正(一字元正)。侑公以下世系如何?正史典籍及各地家譜雖都有記載,但皆有所片面,今詳加整理,俾侑公各支後裔知世次雖遠,源本不殊也。

一、侑公後裔支派總圖

    見下圖



二、侑公三房子嗣概述

   殷侑共有幾子?正史無載,但作為侑公直系後裔之一的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今已改名濂坑村)的濂溪殷氏,其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由侑公第十二世孫九齡公主修,創修時間早,該譜初修自序稱:“始祖諱侑,字延正,世居陳州宛邱水驛,……隱居峽江,改名元正,生男三。”雖稱侑公“生男三”,但究竟是哪三個人的名字卻未記載,該譜僅為其中一子“殷咸”公的後裔支譜。與濂溪村相鄰的另一個自然村落“殷坊村”,其《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該譜世系也是以侑公為始祖,是侑公另一子“殷成”公後裔,其譜一修由侑公六世孫重光公主筆。另查《舊唐書》知,侑公還有另一子“殷羽”公,由此,成公、咸公、羽公印證了侑公“生男三”的說法,但三公之間的相互長幼順序今已失考,成公、咸公各自支譜均稱自己“行三”或者“行三郎”。

三、侑公後裔各支系簡介

   侑公三大房子嗣中,咸公、成公後裔均留有族譜,並形成了若干分支,羽公後裔至今雖未發現有族譜存世,但筆者於金末元初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元好問所著之《元遺山集》中覓得《曹南商氏千秋錄》一篇,羽公後裔去向基本明朗。

   今因網路發達,各種傳媒上關於相關支系的零星介紹非常多,難免魚龍混雜,莫辨真偽,比如網路盛傳之湘醴殷氏、益陽殷氏、安化殷氏等等,因字派相近,使族人難以判斷自己究竟屬於哪一分支,導致不明就裡的宗親誤認支祖,歸錯宗派。筆者廣泛搜集,現整理歸納如下,相關內容均為筆者對各支系老譜親自查看而成,絕非來自網路及旁人口述等二手材料,客觀真實。值得注意的是,下文所稱“人口主要分佈”,乃指在明清時期的主要人口所在區域,當今人口流動加劇,遷徙頻繁,各分支之間早已相互雜居,甚至遠遷於海內外,致使諸多未曾閱覽過老譜的宗親很難辨別自己屬於哪一分支,這也是筆者寫作此文的意義所在。

(一)羽公支系

   根據元好問所著《曹南商氏千秋錄》,侑公之子羽,羽之子盈孫,此與正史符。又,盈孫之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從暄公至嶽公皆失其官號。嶽公之子為懷欽,入五代十年(公元九一六年)生,周顯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劉燦榜擢第,任曹州南華縣知縣(今山東菏澤一帶),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定居曹南。自懷欽公以後,至元好問寫作此篇文章時,中間的世系十分明晰,且多人擢進士第,期間還出現有商衡等著名人物,堪稱巨族。更令人高興者,《曹南商氏千秋錄》一文稱:“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也就是說,在元好問時代,羽公後裔還保存有家譜,自秦漢以來的世系都有詳細記載。惟可惜者,今四處打聽該支商氏下落,遍尋不得,不無感慨。

(二)咸公支系

   族譜名稱:《濂溪殷氏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現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咸公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大本營為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後裔有外遷散佈新淦縣、贛州、崇仁、豐城、峽江、廣昌縣、萍鄉、宜春、湖南懷化、湘鄉、湖北荊州等處。

(三)成公支系

   成公支系人口眾多,除大本營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殷坊村外,僅遷往湖南的分支後裔目前不下十萬眾。主要支系情況如下(注:成公支系分佈在湖南省境內的分支特別多,地域雖廣,但各分支支系的字派卻大同小異,讀者可細心體會。):

江西殷坊殷氏:

   族譜名稱:《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今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成公。(注:濂溪二世祖咸公為侑公所配鄧氏夫人所出,而殷坊二世祖成公則為侑公所配朱氏夫人所出。)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在江西以自然村落殷坊村及其周邊鄰近地區為主,遷入其他地區的分支,目前掌握的情況以湖南省分佈最為廣泛。

湖南湘醴殷氏:

   族譜名稱:一修譜名《湘醴殷氏族譜》,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二、三、四、五修族譜改名為《殷氏續修族譜》、《殷氏三修族譜》、《殷氏四修族譜》、《殷氏五修族譜》。五修於民國二十三年,族譜全套共四十九卷。六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宗孫公(侑公第十四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自侑公以下世系與江西殷坊村一致);二世祖:鎮芳公、楚芳公、智芳公。

堂號:一修譜堂號:日躋堂;二、三、四、五修堂號:清遠堂。堂號變遷原因:族譜一修時,鎮、楚、智三房子孫僅智房在湖南省株洲市建有宗祠,名曰“日躋堂”,故以此為全族堂號;二修時,鎮、楚二房之宗祠均已建成,故全族以長房的堂號“清遠堂”作為全族通用堂號,並沿襲至今。

人口主要分佈:醴陵市、株洲市、湘潭市、寧鄉縣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紹先德、增修作良、洪開道學、惟汝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長達書香。

長善陰甯殷氏:

   族譜名稱:《長善陰甯殷氏支譜》,初修于清嘉慶戊辰年,民國十八年四修,四修譜全套共十八卷;二零零七年若干分支已完成五修。

   始祖:仁榮公(侑公第十二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二世祖:瓊公、瑤公。(注:仁榮公也即上文“湘醴殷氏”始祖宗孫公之祖父,仁榮公生二子:瓊、瑤,瑤公生“宦孫”公出江蘇,瓊公生二子:宗孫公、官孫公。宗孫公後裔另修支譜即上文《湘醴殷氏族譜》。官孫公後裔因分佈太散而分為若干支系,互不共譜,“長善陰甯殷氏”乃系官孫公之孫儒慶、儒福二支分房合譜而形成的一個支系。)

堂號:式好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善化(今望城)、湘陰、寧鄉、益陽等地區。

字派:(前十九派略)光紹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顯達書香。

益陽殷氏:

   族譜名稱:一至五修譜名《資陽殷氏族譜》,六修改名為《資益殷氏族譜》。初修肇始于清嘉慶六年,告成于嘉慶十三年。五修於民國三十七年,因戰爭原因,五修譜倉促付梓,只有人丁齒錄,未有卷首譜頭。一九九九年若干分支已完成六修。

   始祖:大鈺公;二世祖:儒善公。(注:大鈺公,即前文所述“官孫公”之子,系侑公第十五世孫。大鈺公三子:儒慶、儒善、儒福,慶、福二公後裔合譜共修,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而善公後裔獨成一支,即此“資益殷氏”。)

   人口主要分佈:益陽市沾溪鄉、衡龍橋、甯鄉縣朱良橋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兆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振遠,祖澤延長;榮華富貴,顯達書香。

長沙雙梘橋殷氏:

   族譜名稱:《長沙雙梘橋殷氏支譜》,初修于清道光二年,民國三十五年三修,三修譜全套共八卷。二零一六年完成四修。

   始祖:澤士公,諱萬顯;二世祖:世唐、世魏。(注:澤士公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儒福公之長子,故長沙雙梘橋殷氏乃長善陰甯殷氏之分支。)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市果園鎮等。

   字派:(前十二派略)光紹先美,俊傑尚修作,良才開道本,惟楚發祥家,允克樹芳景。

安化、漣源殷氏:

   族譜名稱:七修譜名稱《殷氏七修族譜》,八修譜名稱《殷氏八修族譜》,前六修族譜名稱未詳。族譜初修年份不詳,乃由先人手寫而成,未付梓刊印;二修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七修於一九九三年,八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賓孫公,字國忠;二世祖:元通、元達。(注:賓孫公與前文所述宗孫公、官孫公、宦孫公為族兄弟,同為侑公第十四世孫。)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在分佈:安化縣、婁底市、漣源市、益陽市等地區。

   字派:(前二十派略)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昌;楚發祥家慶,振遠祖澤芳;長榮華重教,顯達永傳揚。

四、小結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唐人殷侑之後裔最少有以上八個支系分佈在各地,八個支系從源頭上又可歸納為羽公、成公、咸公三大房,其中羽公後裔改姓商氏,至今仍堅持殷姓的成公、咸公後裔總人口保守估計遠超十萬眾。同時,成公譜與咸公譜創譜時間早,且兩公世居地濂溪村與殷坊村乃緊密相連的自然村落,兩公擇居於相同地區,當然不是巧合。更有幸者,自侑公以下的世系,代代班班可考,源流鑿鑿可鑒,各支目前繁衍的世次基本集中在侑公第三十多世,昭穆在矣,世次析矣,合枝抱幹,乃是親親一家也。

附錄:曹南商氏千秋錄

曹南商氏千秋錄

出處:《元遺山集?卷第三十九》

   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見於遠孫正奉大夫贈昌武軍節度使衡所著《千秋錄》備矣。蓋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湯,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後為偃王,又二十六世。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以節度君推世次,系出陳之長平。長平,殷高宗塚在焉。遠祖司空侑,《唐史》有傳;太和中,再領天平節鉞。子羽,舉進士,藩府辟召,不至通顯。子盈孫,僖宗聞其有禮學,擢為太常博士,終於大理卿,贈吏部尚書。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已上失其官號,俱為唐人。嶽之子諱懷欽,入五代十年生。周顯德三年劉燦榜擢第,終於宋建隆四年朝奉郎、試大理評事、知曹州南華縣事。致仕,因家于曹,享年九十四。詳見譜諜。蓋自司空而後為鄆人,南華而後為曹人。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逮節度君九世矣。南華之子捷,淳化三年孫何榜擢第,累官至比部郎中。生七子:宗聖、宗傅、宗回、宗弼、宗旦、宗奭、宗昱。宗傅、宗弼、宗旦,三子登科。宗傅咸平三年陳堯諮榜擢第,初仕蜀川,後乃隔絕,不知所終。宗弼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擢第,累遷至中書舍人。仁宗朝時譽藹然,有卿輔之望。其後不樂仕進,年未五十乃掛冠。築堂曹南之西園,名曰“晦道”。時賢高其勇退,盛為稱道之。享年七十。娶翼氏,封金華縣君。生八子:倚、備、儼、傅、佑、侅、佖、偕。倚、備、傅、侅四子登科,即節度君六世祖也。宗旦字繼周,天聖五年王堯臣榜擢第,官至朝奉郎,知桂陽,監平陽令,享年五十二。娶卞氏,生四子:伊、灝、佾、侁。詳見《墓誌》。長子伊,伊子諶。倚,元豐五年黃裳榜第一甲第三人擢第。初任太原教授、太學博士,後元祐黨事興,碑其名于餘官之列。一子中立。備,皇祐三年馮京榜擢第。三子:穆之、伯之,適之。傅字夢臣,皇祐五年鄭獬榜擢第,繼登說書科,授國子直講,終於光祿寺丞;出知虢州耒陽縣事。亦足以知當時重守令之選也。享年六十一,累贈太中大夫。娶李氏,封恭人。詳見《墓誌》。即節度君五世祖也。生七子:千之、元之、立之、延之、坦之、成之、貫之。元之、貫之登科。侅,嘉祐四年劉輝榜擢第,終於通直郎,致仕,享年七十四。娶張氏,生五子:先之、才之、孝之、說之、直之。先之、說之登科。元之熙甯九年徐鐸榜擢第,終於承議郎、濟州钜野令。縣界金山寺碑在焉。娶蕭氏,四子:因、圉、□、丙。因登科。先之元豐五年黃裳榜擢第,終於衡州茶陵令。貫之字以道,後改名乂。元祐六年馬涓榜擢第,張君向辟為計司屬官,終於朝散郎,知懷州武德鎮。致仕,享年六十七。娶張氏,封安人。即節度君之高祖也。生六子:周、同、岡、冊,丹、甬、皆業進士。說之建炎五年李易榜擢第,授鄧州文學,後攝濟陰主簿。阜昌二年,通判興仁軍府事。張君檄文:商文學素勤學古,可使入官,今保舉堪赴吏部注擬差遣,竟不就。享年六十。娶傅氏,即龍圖公之女孫也。四子默、點、勳、黯。默後改名休複,字子參。風儀秀整,襟量夷曠,博學有文,老居汴梁。娶江氏,即金紫公鄰幾女孫也。有《陶丘先生文集》行於世。諶九舉終場,建中靖國元年恩賜進士第,終於虔州大庾令。因紹聖四年何昌言榜擢第,終於通仕郎、開德府臨河縣令。三子:大有、大聲、大臨。周宣和元年以父守朝散郎,致仕。奏補,累官至通直郎、開德府濮陽縣丞。一子驤岡,字元壽,建炎二年從劉錫太尉解危滄州,奏補拱轉從事。入金朝,換忠勇校尉。享年七十二。即節度君之曾祖也。初娶周氏、再娶鄭氏。二子駒、馳。冊字元功;丹字大忠,後改名愈,字師心。為施內翰朋望詩酒之交。生二子驥、騤,皆蚤世。甬字子華。俱以儒業顯于鄉里,學者宗之。祖駒,字士龍,兩赴庭試。天資和雅,博學強記,教授鄉里。泰和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壽終,享年七十一。祖母郝氏,封宜人。三子:長永錫,字難老;次敷錫,字福老;次康錫,字吉老。難老用公貴,及封朝請大夫,致仕。妣王氏,濮陽郡太夫人。三子:仲曰道,字正叔,滑稽豪俠,有古人風。季曰衎,字信叔,穎悟蚤世。公,朝請君之長子也,字平叔。幼從祖學,長師鄉先生李若訥,若訥愛其才,每器重之。年二十五,擢崇慶二年黃裳榜詞賦進士第,釋褐主鄜州、洛交簿。以廉能換郿縣,尋辟威戎令。時興定己卯歲饑,民無所於糴,公乃開倉賑濟,然後白之行台,賴以全活者甚眾。夏六月,地震,城郭摧圮,夏人乘釁入寇。公率領蕃部土豪,守禦應敵,保以無虞。秩滿,縣人為之立祠。再辟原武令。以例罷,入為尚書省掾。曆糧草邊關知管差,除三房。考再滿,授戶部主事。兩月。擢拜監察禦史。姨母郕國夫人,不時入禁中,幹豫政事,聲勢甚張。公拜章極言。自是郕國被召,乃敢進見。宗室帥慶山奴軍淮南,歸州失利,朝廷置而不問。公建言:“自古敗軍之將,必正典刑;不爾,則無以謝天下。”詔為決杖八十,因而退罷。戶部侍郎、權尚書曹溫,時一女在掖庭從史,親舊幹豫權利,其家人填插諸司,貪墨張露,而台官無敢言者。西曆數其罪,詔罷溫戶部,改太后府衛尉。公再上章:“若臣言溫果可罪,當貶逐;溫無罪,則臣為妄言。豈有是非不別而兩可之?”哀宗為之動容,乃出溫為汝州防禦使。未幾,改右司都事。朝廷知公蓋將大用矣!改同知河平軍節度使事,不赴;奏充樞密院經歷官、遙領同知昌武軍節度使事。丞相完顏莘公領陝西行台,奏公偕行,充左右司員外郎,仍佩以金符。密院表留。有旨:“行臺地重,急於用人,可從丞相奏。”自是台務一決於公矣!明年召還,行台再奏,留之。又明年,丁內艱,乃得還。平章政事蕭國侯公塞京東河決,奏公以左右司郎中從行。正大八年十月,起服中,充秦藍總帥府經歷官。正月,河潼失守,召主帥入援。二月九日,軍至陝,將由閑道之長水界,與北軍遇。相拒大雪中,士卒饑凍不能戰,主帥兀典棄眾降敵。公為北軍所得,令去巾,公嗔目大呼曰:“汝欲脅從我邪?我終不能降!”回望闕瞻拜曰:“主將無狀,亡兵失利,臣之罪責亦無所逃。但一死報國耳!”遂拔佩刀自剄。時年四十有六。褒贈正奉大夫、昌武軍節度使。初娶鄧氏,繼娶鄭氏,並封濮陽郡夫人。子男二人:長曰挺,字孟卿,業進士;次曰援,字仲經。女一人,適進士劉茂。孫男七人:琥、璘、□、□,皆業進士,瑋、瓛、管及女孫二人,尚幼。初,河閑許古道真,以直言極諫稱於德陵朝;正大初,詣闕拜章,言:“八座皆非其材;省寺小臣,有可任宰相者。不大升黜之,則無以致中興。”章奏,召道真赴都堂,問孰為可相?道真以尚書省掾商衡對。當是時,上新即大位,經略四方,思所以宏濟艱難者為甚力。道真已得請,居伊川,即命驛召致之,複右司諫。天下想望風采,道真亦慷慨願以人所不敢言者為天子言之。及論天下事,首以公為可相,則公之材為可知矣!公事長上以禮,接下以誠,與人交,敦終始。家居怡然無慍容。性嗜學,藏書數千卷,古今金石遺文,人所不能致者,往往有之。南渡以來,士大夫以救世之學自名,高者闊略而無所統紀,下者或□□于米鹽簿書之閑。公天資雅重,遇事不碌碌,人所不能措手者,率優為之;苟可以利物,則死生禍福不復計。平居以大事自任,而人亦以大任期之。評者至今以公用違其長、使之卒然就一死,為斯世惜也!故好問銘其墓云云。桉公所藏及記錄者,有唐武德三年遠祖司空勳國公問山誥,有“體質平允,才器敏洽,宣力義旗,功參造昧。可吏部尚書。”宣和內府物也。已下皆《晦道堂》題詠,備在《家錄》。自餘玉牒,授之楚尾毛觀複、給事中知曹州興仁軍府事三衢盧襄贊元、濟北李那商老、任庭玉、鄧忠臣、山東路提刑使濟陰賀公叟、楊庭、東平路轉運使鄉先生李上達及子省元防方平、濮州軍事判官林棣姚建榮興祖、尚書左丞壽國公金城高汝礪岩甫、同知臨洮府事兼積石州刺史平陽孔天監偉明、尚書右丞汶水賈守謙益之、諫議大夫滹南許古道真、戶部尚書權參知政事臺山楊慥叔玉、尚書左丞日照張行忠信甫、平章政事蕭國公東阿侯摯莘卿、大司農戶部尚書相人張正倫公理等,書劄詩篇在《家錄》。翰林應奉東明王鶚百一,嘗作誥詞雲:“出知外縣,懍乎其德讓之遺;入掾中台,魁然有宰輔之望。”禮部閑閑趙公許與公有“鵬飛九萬里,風斯在下”之語。其為時賢所推重如此,尚何待僕言!正叔以通家之故,請為《千秋錄》作《後記》,因得件右之。或疑商氏名德相望,而報施未豐者;竊以水喻之:今夫流泉出石罅閑,從濫觴之微,涓涓而不絕;及其合支流,會眾川,儲蓄淵渟,盡洄洑舒徐之態;鼓之以長風,驅之以迅雷,泄雲雨而涵鬼物,雖有千石之舟,十丈之檣,遲回顧盼而不敢發。蓋從微至著,而有本者必如是耳。今孟卿館嚴侯之門者十餘年,侯溫然執擁彗之敬;海內名勝,率以清廟之器許之。諸郎玉石秀髮,生長見聞,宜有不資於人而自媺者。正叔年甫六十,安閒樂易,福祿方來。他日羔雁成群,極人閑盛事,當信僕言之不妄雲。癸丑二月吉日,河東元好問裕之謹書。


,

侑公位下第三十七世孫 湖南殷志良整理

二零一七年丁酉仲夏月

   東漢諫議大夫殷封直系嫡孫、大唐司空殷侑,生於唐大曆丁未(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二,歿于唐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九月初四,葬山背人形(江西峽江)。依《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可知侑公以上之世系為:東漢諫議大夫殷封→(二代至十八代失考)→十九代殷楷、字文絢→二十代殷元覺、字元明→二十一代殷懌、字易從→二十二代殷侑、字延正(一字元正)。侑公以下世系如何?正史典籍及各地家譜雖都有記載,但皆有所片面,今詳加整理,俾侑公各支後裔知世次雖遠,源本不殊也。

一、侑公後裔支派總圖

    見下圖



二、侑公三房子嗣概述

   殷侑共有幾子?正史無載,但作為侑公直系後裔之一的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今已改名濂坑村)的濂溪殷氏,其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由侑公第十二世孫九齡公主修,創修時間早,該譜初修自序稱:“始祖諱侑,字延正,世居陳州宛邱水驛,……隱居峽江,改名元正,生男三。”雖稱侑公“生男三”,但究竟是哪三個人的名字卻未記載,該譜僅為其中一子“殷咸”公的後裔支譜。與濂溪村相鄰的另一個自然村落“殷坊村”,其《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該譜世系也是以侑公為始祖,是侑公另一子“殷成”公後裔,其譜一修由侑公六世孫重光公主筆。另查《舊唐書》知,侑公還有另一子“殷羽”公,由此,成公、咸公、羽公印證了侑公“生男三”的說法,但三公之間的相互長幼順序今已失考,成公、咸公各自支譜均稱自己“行三”或者“行三郎”。

三、侑公後裔各支系簡介

   侑公三大房子嗣中,咸公、成公後裔均留有族譜,並形成了若干分支,羽公後裔至今雖未發現有族譜存世,但筆者於金末元初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元好問所著之《元遺山集》中覓得《曹南商氏千秋錄》一篇,羽公後裔去向基本明朗。

   今因網路發達,各種傳媒上關於相關支系的零星介紹非常多,難免魚龍混雜,莫辨真偽,比如網路盛傳之湘醴殷氏、益陽殷氏、安化殷氏等等,因字派相近,使族人難以判斷自己究竟屬於哪一分支,導致不明就裡的宗親誤認支祖,歸錯宗派。筆者廣泛搜集,現整理歸納如下,相關內容均為筆者對各支系老譜親自查看而成,絕非來自網路及旁人口述等二手材料,客觀真實。值得注意的是,下文所稱“人口主要分佈”,乃指在明清時期的主要人口所在區域,當今人口流動加劇,遷徙頻繁,各分支之間早已相互雜居,甚至遠遷於海內外,致使諸多未曾閱覽過老譜的宗親很難辨別自己屬於哪一分支,這也是筆者寫作此文的意義所在。

(一)羽公支系

   根據元好問所著《曹南商氏千秋錄》,侑公之子羽,羽之子盈孫,此與正史符。又,盈孫之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從暄公至嶽公皆失其官號。嶽公之子為懷欽,入五代十年(公元九一六年)生,周顯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劉燦榜擢第,任曹州南華縣知縣(今山東菏澤一帶),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定居曹南。自懷欽公以後,至元好問寫作此篇文章時,中間的世系十分明晰,且多人擢進士第,期間還出現有商衡等著名人物,堪稱巨族。更令人高興者,《曹南商氏千秋錄》一文稱:“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也就是說,在元好問時代,羽公後裔還保存有家譜,自秦漢以來的世系都有詳細記載。惟可惜者,今四處打聽該支商氏下落,遍尋不得,不無感慨。

(二)咸公支系

   族譜名稱:《濂溪殷氏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現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咸公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大本營為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後裔有外遷散佈新淦縣、贛州、崇仁、豐城、峽江、廣昌縣、萍鄉、宜春、湖南懷化、湘鄉、湖北荊州等處。

(三)成公支系

   成公支系人口眾多,除大本營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殷坊村外,僅遷往湖南的分支後裔目前不下十萬眾。主要支系情況如下(注:成公支系分佈在湖南省境內的分支特別多,地域雖廣,但各分支支系的字派卻大同小異,讀者可細心體會。):

江西殷坊殷氏:

   族譜名稱:《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今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成公。(注:濂溪二世祖咸公為侑公所配鄧氏夫人所出,而殷坊二世祖成公則為侑公所配朱氏夫人所出。)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在江西以自然村落殷坊村及其周邊鄰近地區為主,遷入其他地區的分支,目前掌握的情況以湖南省分佈最為廣泛。

湖南湘醴殷氏:

   族譜名稱:一修譜名《湘醴殷氏族譜》,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二、三、四、五修族譜改名為《殷氏續修族譜》、《殷氏三修族譜》、《殷氏四修族譜》、《殷氏五修族譜》。五修於民國二十三年,族譜全套共四十九卷。六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宗孫公(侑公第十四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自侑公以下世系與江西殷坊村一致);二世祖:鎮芳公、楚芳公、智芳公。

堂號:一修譜堂號:日躋堂;二、三、四、五修堂號:清遠堂。堂號變遷原因:族譜一修時,鎮、楚、智三房子孫僅智房在湖南省株洲市建有宗祠,名曰“日躋堂”,故以此為全族堂號;二修時,鎮、楚二房之宗祠均已建成,故全族以長房的堂號“清遠堂”作為全族通用堂號,並沿襲至今。

人口主要分佈:醴陵市、株洲市、湘潭市、寧鄉縣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紹先德、增修作良、洪開道學、惟汝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長達書香。

長善陰甯殷氏:

   族譜名稱:《長善陰甯殷氏支譜》,初修于清嘉慶戊辰年,民國十八年四修,四修譜全套共十八卷;二零零七年若干分支已完成五修。

   始祖:仁榮公(侑公第十二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二世祖:瓊公、瑤公。(注:仁榮公也即上文“湘醴殷氏”始祖宗孫公之祖父,仁榮公生二子:瓊、瑤,瑤公生“宦孫”公出江蘇,瓊公生二子:宗孫公、官孫公。宗孫公後裔另修支譜即上文《湘醴殷氏族譜》。官孫公後裔因分佈太散而分為若干支系,互不共譜,“長善陰甯殷氏”乃系官孫公之孫儒慶、儒福二支分房合譜而形成的一個支系。)

堂號:式好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善化(今望城)、湘陰、寧鄉、益陽等地區。

字派:(前十九派略)光紹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顯達書香。

益陽殷氏:

   族譜名稱:一至五修譜名《資陽殷氏族譜》,六修改名為《資益殷氏族譜》。初修肇始于清嘉慶六年,告成于嘉慶十三年。五修於民國三十七年,因戰爭原因,五修譜倉促付梓,只有人丁齒錄,未有卷首譜頭。一九九九年若干分支已完成六修。

   始祖:大鈺公;二世祖:儒善公。(注:大鈺公,即前文所述“官孫公”之子,系侑公第十五世孫。大鈺公三子:儒慶、儒善、儒福,慶、福二公後裔合譜共修,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而善公後裔獨成一支,即此“資益殷氏”。)

   人口主要分佈:益陽市沾溪鄉、衡龍橋、甯鄉縣朱良橋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兆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振遠,祖澤延長;榮華富貴,顯達書香。

長沙雙梘橋殷氏:

   族譜名稱:《長沙雙梘橋殷氏支譜》,初修于清道光二年,民國三十五年三修,三修譜全套共八卷。二零一六年完成四修。

   始祖:澤士公,諱萬顯;二世祖:世唐、世魏。(注:澤士公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儒福公之長子,故長沙雙梘橋殷氏乃長善陰甯殷氏之分支。)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市果園鎮等。

   字派:(前十二派略)光紹先美,俊傑尚修作,良才開道本,惟楚發祥家,允克樹芳景。

安化、漣源殷氏:

   族譜名稱:七修譜名稱《殷氏七修族譜》,八修譜名稱《殷氏八修族譜》,前六修族譜名稱未詳。族譜初修年份不詳,乃由先人手寫而成,未付梓刊印;二修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七修於一九九三年,八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賓孫公,字國忠;二世祖:元通、元達。(注:賓孫公與前文所述宗孫公、官孫公、宦孫公為族兄弟,同為侑公第十四世孫。)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在分佈:安化縣、婁底市、漣源市、益陽市等地區。

   字派:(前二十派略)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昌;楚發祥家慶,振遠祖澤芳;長榮華重教,顯達永傳揚。

四、小結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唐人殷侑之後裔最少有以上八個支系分佈在各地,八個支系從源頭上又可歸納為羽公、成公、咸公三大房,其中羽公後裔改姓商氏,至今仍堅持殷姓的成公、咸公後裔總人口保守估計遠超十萬眾。同時,成公譜與咸公譜創譜時間早,且兩公世居地濂溪村與殷坊村乃緊密相連的自然村落,兩公擇居於相同地區,當然不是巧合。更有幸者,自侑公以下的世系,代代班班可考,源流鑿鑿可鑒,各支目前繁衍的世次基本集中在侑公第三十多世,昭穆在矣,世次析矣,合枝抱幹,乃是親親一家也。

附錄:曹南商氏千秋錄

曹南商氏千秋錄

出處:《元遺山集?卷第三十九》

   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見於遠孫正奉大夫贈昌武軍節度使衡所著《千秋錄》備矣。蓋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湯,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後為偃王,又二十六世。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以節度君推世次,系出陳之長平。長平,殷高宗塚在焉。遠祖司空侑,《唐史》有傳;太和中,再領天平節鉞。子羽,舉進士,藩府辟召,不至通顯。子盈孫,僖宗聞其有禮學,擢為太常博士,終於大理卿,贈吏部尚書。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已上失其官號,俱為唐人。嶽之子諱懷欽,入五代十年生。周顯德三年劉燦榜擢第,終於宋建隆四年朝奉郎、試大理評事、知曹州南華縣事。致仕,因家于曹,享年九十四。詳見譜諜。蓋自司空而後為鄆人,南華而後為曹人。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逮節度君九世矣。南華之子捷,淳化三年孫何榜擢第,累官至比部郎中。生七子:宗聖、宗傅、宗回、宗弼、宗旦、宗奭、宗昱。宗傅、宗弼、宗旦,三子登科。宗傅咸平三年陳堯諮榜擢第,初仕蜀川,後乃隔絕,不知所終。宗弼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擢第,累遷至中書舍人。仁宗朝時譽藹然,有卿輔之望。其後不樂仕進,年未五十乃掛冠。築堂曹南之西園,名曰“晦道”。時賢高其勇退,盛為稱道之。享年七十。娶翼氏,封金華縣君。生八子:倚、備、儼、傅、佑、侅、佖、偕。倚、備、傅、侅四子登科,即節度君六世祖也。宗旦字繼周,天聖五年王堯臣榜擢第,官至朝奉郎,知桂陽,監平陽令,享年五十二。娶卞氏,生四子:伊、灝、佾、侁。詳見《墓誌》。長子伊,伊子諶。倚,元豐五年黃裳榜第一甲第三人擢第。初任太原教授、太學博士,後元祐黨事興,碑其名于餘官之列。一子中立。備,皇祐三年馮京榜擢第。三子:穆之、伯之,適之。傅字夢臣,皇祐五年鄭獬榜擢第,繼登說書科,授國子直講,終於光祿寺丞;出知虢州耒陽縣事。亦足以知當時重守令之選也。享年六十一,累贈太中大夫。娶李氏,封恭人。詳見《墓誌》。即節度君五世祖也。生七子:千之、元之、立之、延之、坦之、成之、貫之。元之、貫之登科。侅,嘉祐四年劉輝榜擢第,終於通直郎,致仕,享年七十四。娶張氏,生五子:先之、才之、孝之、說之、直之。先之、說之登科。元之熙甯九年徐鐸榜擢第,終於承議郎、濟州钜野令。縣界金山寺碑在焉。娶蕭氏,四子:因、圉、□、丙。因登科。先之元豐五年黃裳榜擢第,終於衡州茶陵令。貫之字以道,後改名乂。元祐六年馬涓榜擢第,張君向辟為計司屬官,終於朝散郎,知懷州武德鎮。致仕,享年六十七。娶張氏,封安人。即節度君之高祖也。生六子:周、同、岡、冊,丹、甬、皆業進士。說之建炎五年李易榜擢第,授鄧州文學,後攝濟陰主簿。阜昌二年,通判興仁軍府事。張君檄文:商文學素勤學古,可使入官,今保舉堪赴吏部注擬差遣,竟不就。享年六十。娶傅氏,即龍圖公之女孫也。四子默、點、勳、黯。默後改名休複,字子參。風儀秀整,襟量夷曠,博學有文,老居汴梁。娶江氏,即金紫公鄰幾女孫也。有《陶丘先生文集》行於世。諶九舉終場,建中靖國元年恩賜進士第,終於虔州大庾令。因紹聖四年何昌言榜擢第,終於通仕郎、開德府臨河縣令。三子:大有、大聲、大臨。周宣和元年以父守朝散郎,致仕。奏補,累官至通直郎、開德府濮陽縣丞。一子驤岡,字元壽,建炎二年從劉錫太尉解危滄州,奏補拱轉從事。入金朝,換忠勇校尉。享年七十二。即節度君之曾祖也。初娶周氏、再娶鄭氏。二子駒、馳。冊字元功;丹字大忠,後改名愈,字師心。為施內翰朋望詩酒之交。生二子驥、騤,皆蚤世。甬字子華。俱以儒業顯于鄉里,學者宗之。祖駒,字士龍,兩赴庭試。天資和雅,博學強記,教授鄉里。泰和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壽終,享年七十一。祖母郝氏,封宜人。三子:長永錫,字難老;次敷錫,字福老;次康錫,字吉老。難老用公貴,及封朝請大夫,致仕。妣王氏,濮陽郡太夫人。三子:仲曰道,字正叔,滑稽豪俠,有古人風。季曰衎,字信叔,穎悟蚤世。公,朝請君之長子也,字平叔。幼從祖學,長師鄉先生李若訥,若訥愛其才,每器重之。年二十五,擢崇慶二年黃裳榜詞賦進士第,釋褐主鄜州、洛交簿。以廉能換郿縣,尋辟威戎令。時興定己卯歲饑,民無所於糴,公乃開倉賑濟,然後白之行台,賴以全活者甚眾。夏六月,地震,城郭摧圮,夏人乘釁入寇。公率領蕃部土豪,守禦應敵,保以無虞。秩滿,縣人為之立祠。再辟原武令。以例罷,入為尚書省掾。曆糧草邊關知管差,除三房。考再滿,授戶部主事。兩月。擢拜監察禦史。姨母郕國夫人,不時入禁中,幹豫政事,聲勢甚張。公拜章極言。自是郕國被召,乃敢進見。宗室帥慶山奴軍淮南,歸州失利,朝廷置而不問。公建言:“自古敗軍之將,必正典刑;不爾,則無以謝天下。”詔為決杖八十,因而退罷。戶部侍郎、權尚書曹溫,時一女在掖庭從史,親舊幹豫權利,其家人填插諸司,貪墨張露,而台官無敢言者。西曆數其罪,詔罷溫戶部,改太后府衛尉。公再上章:“若臣言溫果可罪,當貶逐;溫無罪,則臣為妄言。豈有是非不別而兩可之?”哀宗為之動容,乃出溫為汝州防禦使。未幾,改右司都事。朝廷知公蓋將大用矣!改同知河平軍節度使事,不赴;奏充樞密院經歷官、遙領同知昌武軍節度使事。丞相完顏莘公領陝西行台,奏公偕行,充左右司員外郎,仍佩以金符。密院表留。有旨:“行臺地重,急於用人,可從丞相奏。”自是台務一決於公矣!明年召還,行台再奏,留之。又明年,丁內艱,乃得還。平章政事蕭國侯公塞京東河決,奏公以左右司郎中從行。正大八年十月,起服中,充秦藍總帥府經歷官。正月,河潼失守,召主帥入援。二月九日,軍至陝,將由閑道之長水界,與北軍遇。相拒大雪中,士卒饑凍不能戰,主帥兀典棄眾降敵。公為北軍所得,令去巾,公嗔目大呼曰:“汝欲脅從我邪?我終不能降!”回望闕瞻拜曰:“主將無狀,亡兵失利,臣之罪責亦無所逃。但一死報國耳!”遂拔佩刀自剄。時年四十有六。褒贈正奉大夫、昌武軍節度使。初娶鄧氏,繼娶鄭氏,並封濮陽郡夫人。子男二人:長曰挺,字孟卿,業進士;次曰援,字仲經。女一人,適進士劉茂。孫男七人:琥、璘、□、□,皆業進士,瑋、瓛、管及女孫二人,尚幼。初,河閑許古道真,以直言極諫稱於德陵朝;正大初,詣闕拜章,言:“八座皆非其材;省寺小臣,有可任宰相者。不大升黜之,則無以致中興。”章奏,召道真赴都堂,問孰為可相?道真以尚書省掾商衡對。當是時,上新即大位,經略四方,思所以宏濟艱難者為甚力。道真已得請,居伊川,即命驛召致之,複右司諫。天下想望風采,道真亦慷慨願以人所不敢言者為天子言之。及論天下事,首以公為可相,則公之材為可知矣!公事長上以禮,接下以誠,與人交,敦終始。家居怡然無慍容。性嗜學,藏書數千卷,古今金石遺文,人所不能致者,往往有之。南渡以來,士大夫以救世之學自名,高者闊略而無所統紀,下者或□□于米鹽簿書之閑。公天資雅重,遇事不碌碌,人所不能措手者,率優為之;苟可以利物,則死生禍福不復計。平居以大事自任,而人亦以大任期之。評者至今以公用違其長、使之卒然就一死,為斯世惜也!故好問銘其墓云云。桉公所藏及記錄者,有唐武德三年遠祖司空勳國公問山誥,有“體質平允,才器敏洽,宣力義旗,功參造昧。可吏部尚書。”宣和內府物也。已下皆《晦道堂》題詠,備在《家錄》。自餘玉牒,授之楚尾毛觀複、給事中知曹州興仁軍府事三衢盧襄贊元、濟北李那商老、任庭玉、鄧忠臣、山東路提刑使濟陰賀公叟、楊庭、東平路轉運使鄉先生李上達及子省元防方平、濮州軍事判官林棣姚建榮興祖、尚書左丞壽國公金城高汝礪岩甫、同知臨洮府事兼積石州刺史平陽孔天監偉明、尚書右丞汶水賈守謙益之、諫議大夫滹南許古道真、戶部尚書權參知政事臺山楊慥叔玉、尚書左丞日照張行忠信甫、平章政事蕭國公東阿侯摯莘卿、大司農戶部尚書相人張正倫公理等,書劄詩篇在《家錄》。翰林應奉東明王鶚百一,嘗作誥詞雲:“出知外縣,懍乎其德讓之遺;入掾中台,魁然有宰輔之望。”禮部閑閑趙公許與公有“鵬飛九萬里,風斯在下”之語。其為時賢所推重如此,尚何待僕言!正叔以通家之故,請為《千秋錄》作《後記》,因得件右之。或疑商氏名德相望,而報施未豐者;竊以水喻之:今夫流泉出石罅閑,從濫觴之微,涓涓而不絕;及其合支流,會眾川,儲蓄淵渟,盡洄洑舒徐之態;鼓之以長風,驅之以迅雷,泄雲雨而涵鬼物,雖有千石之舟,十丈之檣,遲回顧盼而不敢發。蓋從微至著,而有本者必如是耳。今孟卿館嚴侯之門者十餘年,侯溫然執擁彗之敬;海內名勝,率以清廟之器許之。諸郎玉石秀髮,生長見聞,宜有不資於人而自媺者。正叔年甫六十,安閒樂易,福祿方來。他日羔雁成群,極人閑盛事,當信僕言之不妄雲。癸丑二月吉日,河東元好問裕之謹書。


,

侑公位下第三十七世孫 湖南殷志良整理

二零一七年丁酉仲夏月

   東漢諫議大夫殷封直系嫡孫、大唐司空殷侑,生於唐大曆丁未(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二,歿于唐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九月初四,葬山背人形(江西峽江)。依《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可知侑公以上之世系為:東漢諫議大夫殷封→(二代至十八代失考)→十九代殷楷、字文絢→二十代殷元覺、字元明→二十一代殷懌、字易從→二十二代殷侑、字延正(一字元正)。侑公以下世系如何?正史典籍及各地家譜雖都有記載,但皆有所片面,今詳加整理,俾侑公各支後裔知世次雖遠,源本不殊也。

一、侑公後裔支派總圖

    見下圖



二、侑公三房子嗣概述

   殷侑共有幾子?正史無載,但作為侑公直系後裔之一的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今已改名濂坑村)的濂溪殷氏,其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由侑公第十二世孫九齡公主修,創修時間早,該譜初修自序稱:“始祖諱侑,字延正,世居陳州宛邱水驛,……隱居峽江,改名元正,生男三。”雖稱侑公“生男三”,但究竟是哪三個人的名字卻未記載,該譜僅為其中一子“殷咸”公的後裔支譜。與濂溪村相鄰的另一個自然村落“殷坊村”,其《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該譜世系也是以侑公為始祖,是侑公另一子“殷成”公後裔,其譜一修由侑公六世孫重光公主筆。另查《舊唐書》知,侑公還有另一子“殷羽”公,由此,成公、咸公、羽公印證了侑公“生男三”的說法,但三公之間的相互長幼順序今已失考,成公、咸公各自支譜均稱自己“行三”或者“行三郎”。

三、侑公後裔各支系簡介

   侑公三大房子嗣中,咸公、成公後裔均留有族譜,並形成了若干分支,羽公後裔至今雖未發現有族譜存世,但筆者於金末元初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元好問所著之《元遺山集》中覓得《曹南商氏千秋錄》一篇,羽公後裔去向基本明朗。

   今因網路發達,各種傳媒上關於相關支系的零星介紹非常多,難免魚龍混雜,莫辨真偽,比如網路盛傳之湘醴殷氏、益陽殷氏、安化殷氏等等,因字派相近,使族人難以判斷自己究竟屬於哪一分支,導致不明就裡的宗親誤認支祖,歸錯宗派。筆者廣泛搜集,現整理歸納如下,相關內容均為筆者對各支系老譜親自查看而成,絕非來自網路及旁人口述等二手材料,客觀真實。值得注意的是,下文所稱“人口主要分佈”,乃指在明清時期的主要人口所在區域,當今人口流動加劇,遷徙頻繁,各分支之間早已相互雜居,甚至遠遷於海內外,致使諸多未曾閱覽過老譜的宗親很難辨別自己屬於哪一分支,這也是筆者寫作此文的意義所在。

(一)羽公支系

   根據元好問所著《曹南商氏千秋錄》,侑公之子羽,羽之子盈孫,此與正史符。又,盈孫之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從暄公至嶽公皆失其官號。嶽公之子為懷欽,入五代十年(公元九一六年)生,周顯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劉燦榜擢第,任曹州南華縣知縣(今山東菏澤一帶),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定居曹南。自懷欽公以後,至元好問寫作此篇文章時,中間的世系十分明晰,且多人擢進士第,期間還出現有商衡等著名人物,堪稱巨族。更令人高興者,《曹南商氏千秋錄》一文稱:“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也就是說,在元好問時代,羽公後裔還保存有家譜,自秦漢以來的世系都有詳細記載。惟可惜者,今四處打聽該支商氏下落,遍尋不得,不無感慨。

(二)咸公支系

   族譜名稱:《濂溪殷氏族譜》,初修于宋德佑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現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咸公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大本營為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濂溪村,後裔有外遷散佈新淦縣、贛州、崇仁、豐城、峽江、廣昌縣、萍鄉、宜春、湖南懷化、湘鄉、湖北荊州等處。

(三)成公支系

   成公支系人口眾多,除大本營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殷坊村外,僅遷往湖南的分支後裔目前不下十萬眾。主要支系情況如下(注:成公支系分佈在湖南省境內的分支特別多,地域雖廣,但各分支支系的字派卻大同小異,讀者可細心體會。):

江西殷坊殷氏:

   族譜名稱:《殷坊殷氏族譜》,初修于宋仁宗八年(公元一零三零年),今已十三修。

   始祖:侑公;二世祖:成公。(注:濂溪二世祖咸公為侑公所配鄧氏夫人所出,而殷坊二世祖成公則為侑公所配朱氏夫人所出。)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在江西以自然村落殷坊村及其周邊鄰近地區為主,遷入其他地區的分支,目前掌握的情況以湖南省分佈最為廣泛。

湖南湘醴殷氏:

   族譜名稱:一修譜名《湘醴殷氏族譜》,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二、三、四、五修族譜改名為《殷氏續修族譜》、《殷氏三修族譜》、《殷氏四修族譜》、《殷氏五修族譜》。五修於民國二十三年,族譜全套共四十九卷。六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宗孫公(侑公第十四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自侑公以下世系與江西殷坊村一致);二世祖:鎮芳公、楚芳公、智芳公。

堂號:一修譜堂號:日躋堂;二、三、四、五修堂號:清遠堂。堂號變遷原因:族譜一修時,鎮、楚、智三房子孫僅智房在湖南省株洲市建有宗祠,名曰“日躋堂”,故以此為全族堂號;二修時,鎮、楚二房之宗祠均已建成,故全族以長房的堂號“清遠堂”作為全族通用堂號,並沿襲至今。

人口主要分佈:醴陵市、株洲市、湘潭市、寧鄉縣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紹先德、增修作良、洪開道學、惟汝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長達書香。

長善陰甯殷氏:

   族譜名稱:《長善陰甯殷氏支譜》,初修于清嘉慶戊辰年,民國十八年四修,四修譜全套共十八卷;二零零七年若干分支已完成五修。

   始祖:仁榮公(侑公第十二世孫,源出江西殷坊村);二世祖:瓊公、瑤公。(注:仁榮公也即上文“湘醴殷氏”始祖宗孫公之祖父,仁榮公生二子:瓊、瑤,瑤公生“宦孫”公出江蘇,瓊公生二子:宗孫公、官孫公。宗孫公後裔另修支譜即上文《湘醴殷氏族譜》。官孫公後裔因分佈太散而分為若干支系,互不共譜,“長善陰甯殷氏”乃系官孫公之孫儒慶、儒福二支分房合譜而形成的一個支系。)

堂號:式好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善化(今望城)、湘陰、寧鄉、益陽等地區。

字派:(前十九派略)光紹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克樹,祖澤延昌;春華富貴,顯達書香。

益陽殷氏:

   族譜名稱:一至五修譜名《資陽殷氏族譜》,六修改名為《資益殷氏族譜》。初修肇始于清嘉慶六年,告成于嘉慶十三年。五修於民國三十七年,因戰爭原因,五修譜倉促付梓,只有人丁齒錄,未有卷首譜頭。一九九九年若干分支已完成六修。

   始祖:大鈺公;二世祖:儒善公。(注:大鈺公,即前文所述“官孫公”之子,系侑公第十五世孫。大鈺公三子:儒慶、儒善、儒福,慶、福二公後裔合譜共修,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而善公後裔獨成一支,即此“資益殷氏”。)

   人口主要分佈:益陽市沾溪鄉、衡龍橋、甯鄉縣朱良橋等地區。

   字派:(前十六派略)光兆先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惟楚發祥;家聲振遠,祖澤延長;榮華富貴,顯達書香。

長沙雙梘橋殷氏:

   族譜名稱:《長沙雙梘橋殷氏支譜》,初修于清道光二年,民國三十五年三修,三修譜全套共八卷。二零一六年完成四修。

   始祖:澤士公,諱萬顯;二世祖:世唐、世魏。(注:澤士公即前文“長善陰甯殷氏”儒福公之長子,故長沙雙梘橋殷氏乃長善陰甯殷氏之分支。)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要分佈:長沙市果園鎮等。

   字派:(前十二派略)光紹先美,俊傑尚修作,良才開道本,惟楚發祥家,允克樹芳景。

安化、漣源殷氏:

   族譜名稱:七修譜名稱《殷氏七修族譜》,八修譜名稱《殷氏八修族譜》,前六修族譜名稱未詳。族譜初修年份不詳,乃由先人手寫而成,未付梓刊印;二修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七修於一九九三年,八修於二零一七年。

   始祖:賓孫公,字國忠;二世祖:元通、元達。(注:賓孫公與前文所述宗孫公、官孫公、宦孫公為族兄弟,同為侑公第十四世孫。)

堂號:汝南堂

   人口主在分佈:安化縣、婁底市、漣源市、益陽市等地區。

   字派:(前二十派略)美增修作良,洪開道本昌;楚發祥家慶,振遠祖澤芳;長榮華重教,顯達永傳揚。

四、小結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唐人殷侑之後裔最少有以上八個支系分佈在各地,八個支系從源頭上又可歸納為羽公、成公、咸公三大房,其中羽公後裔改姓商氏,至今仍堅持殷姓的成公、咸公後裔總人口保守估計遠超十萬眾。同時,成公譜與咸公譜創譜時間早,且兩公世居地濂溪村與殷坊村乃緊密相連的自然村落,兩公擇居於相同地區,當然不是巧合。更有幸者,自侑公以下的世系,代代班班可考,源流鑿鑿可鑒,各支目前繁衍的世次基本集中在侑公第三十多世,昭穆在矣,世次析矣,合枝抱幹,乃是親親一家也。

附錄:曹南商氏千秋錄

曹南商氏千秋錄

出處:《元遺山集?卷第三十九》

   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見於遠孫正奉大夫贈昌武軍節度使衡所著《千秋錄》備矣。蓋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湯,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後為偃王,又二十六世。于秦、于兩漢、于曹魏、六朝、隋、唐,詳見於家牒者。以節度君推世次,系出陳之長平。長平,殷高宗塚在焉。遠祖司空侑,《唐史》有傳;太和中,再領天平節鉞。子羽,舉進士,藩府辟召,不至通顯。子盈孫,僖宗聞其有禮學,擢為太常博士,終於大理卿,贈吏部尚書。子暄,暄之子處讓,處讓之子嶽。已上失其官號,俱為唐人。嶽之子諱懷欽,入五代十年生。周顯德三年劉燦榜擢第,終於宋建隆四年朝奉郎、試大理評事、知曹州南華縣事。致仕,因家于曹,享年九十四。詳見譜諜。蓋自司空而後為鄆人,南華而後為曹人。避宋宣祖諱,改姓商氏。逮節度君九世矣。南華之子捷,淳化三年孫何榜擢第,累官至比部郎中。生七子:宗聖、宗傅、宗回、宗弼、宗旦、宗奭、宗昱。宗傅、宗弼、宗旦,三子登科。宗傅咸平三年陳堯諮榜擢第,初仕蜀川,後乃隔絕,不知所終。宗弼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擢第,累遷至中書舍人。仁宗朝時譽藹然,有卿輔之望。其後不樂仕進,年未五十乃掛冠。築堂曹南之西園,名曰“晦道”。時賢高其勇退,盛為稱道之。享年七十。娶翼氏,封金華縣君。生八子:倚、備、儼、傅、佑、侅、佖、偕。倚、備、傅、侅四子登科,即節度君六世祖也。宗旦字繼周,天聖五年王堯臣榜擢第,官至朝奉郎,知桂陽,監平陽令,享年五十二。娶卞氏,生四子:伊、灝、佾、侁。詳見《墓誌》。長子伊,伊子諶。倚,元豐五年黃裳榜第一甲第三人擢第。初任太原教授、太學博士,後元祐黨事興,碑其名于餘官之列。一子中立。備,皇祐三年馮京榜擢第。三子:穆之、伯之,適之。傅字夢臣,皇祐五年鄭獬榜擢第,繼登說書科,授國子直講,終於光祿寺丞;出知虢州耒陽縣事。亦足以知當時重守令之選也。享年六十一,累贈太中大夫。娶李氏,封恭人。詳見《墓誌》。即節度君五世祖也。生七子:千之、元之、立之、延之、坦之、成之、貫之。元之、貫之登科。侅,嘉祐四年劉輝榜擢第,終於通直郎,致仕,享年七十四。娶張氏,生五子:先之、才之、孝之、說之、直之。先之、說之登科。元之熙甯九年徐鐸榜擢第,終於承議郎、濟州钜野令。縣界金山寺碑在焉。娶蕭氏,四子:因、圉、□、丙。因登科。先之元豐五年黃裳榜擢第,終於衡州茶陵令。貫之字以道,後改名乂。元祐六年馬涓榜擢第,張君向辟為計司屬官,終於朝散郎,知懷州武德鎮。致仕,享年六十七。娶張氏,封安人。即節度君之高祖也。生六子:周、同、岡、冊,丹、甬、皆業進士。說之建炎五年李易榜擢第,授鄧州文學,後攝濟陰主簿。阜昌二年,通判興仁軍府事。張君檄文:商文學素勤學古,可使入官,今保舉堪赴吏部注擬差遣,竟不就。享年六十。娶傅氏,即龍圖公之女孫也。四子默、點、勳、黯。默後改名休複,字子參。風儀秀整,襟量夷曠,博學有文,老居汴梁。娶江氏,即金紫公鄰幾女孫也。有《陶丘先生文集》行於世。諶九舉終場,建中靖國元年恩賜進士第,終於虔州大庾令。因紹聖四年何昌言榜擢第,終於通仕郎、開德府臨河縣令。三子:大有、大聲、大臨。周宣和元年以父守朝散郎,致仕。奏補,累官至通直郎、開德府濮陽縣丞。一子驤岡,字元壽,建炎二年從劉錫太尉解危滄州,奏補拱轉從事。入金朝,換忠勇校尉。享年七十二。即節度君之曾祖也。初娶周氏、再娶鄭氏。二子駒、馳。冊字元功;丹字大忠,後改名愈,字師心。為施內翰朋望詩酒之交。生二子驥、騤,皆蚤世。甬字子華。俱以儒業顯于鄉里,學者宗之。祖駒,字士龍,兩赴庭試。天資和雅,博學強記,教授鄉里。泰和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壽終,享年七十一。祖母郝氏,封宜人。三子:長永錫,字難老;次敷錫,字福老;次康錫,字吉老。難老用公貴,及封朝請大夫,致仕。妣王氏,濮陽郡太夫人。三子:仲曰道,字正叔,滑稽豪俠,有古人風。季曰衎,字信叔,穎悟蚤世。公,朝請君之長子也,字平叔。幼從祖學,長師鄉先生李若訥,若訥愛其才,每器重之。年二十五,擢崇慶二年黃裳榜詞賦進士第,釋褐主鄜州、洛交簿。以廉能換郿縣,尋辟威戎令。時興定己卯歲饑,民無所於糴,公乃開倉賑濟,然後白之行台,賴以全活者甚眾。夏六月,地震,城郭摧圮,夏人乘釁入寇。公率領蕃部土豪,守禦應敵,保以無虞。秩滿,縣人為之立祠。再辟原武令。以例罷,入為尚書省掾。曆糧草邊關知管差,除三房。考再滿,授戶部主事。兩月。擢拜監察禦史。姨母郕國夫人,不時入禁中,幹豫政事,聲勢甚張。公拜章極言。自是郕國被召,乃敢進見。宗室帥慶山奴軍淮南,歸州失利,朝廷置而不問。公建言:“自古敗軍之將,必正典刑;不爾,則無以謝天下。”詔為決杖八十,因而退罷。戶部侍郎、權尚書曹溫,時一女在掖庭從史,親舊幹豫權利,其家人填插諸司,貪墨張露,而台官無敢言者。西曆數其罪,詔罷溫戶部,改太后府衛尉。公再上章:“若臣言溫果可罪,當貶逐;溫無罪,則臣為妄言。豈有是非不別而兩可之?”哀宗為之動容,乃出溫為汝州防禦使。未幾,改右司都事。朝廷知公蓋將大用矣!改同知河平軍節度使事,不赴;奏充樞密院經歷官、遙領同知昌武軍節度使事。丞相完顏莘公領陝西行台,奏公偕行,充左右司員外郎,仍佩以金符。密院表留。有旨:“行臺地重,急於用人,可從丞相奏。”自是台務一決於公矣!明年召還,行台再奏,留之。又明年,丁內艱,乃得還。平章政事蕭國侯公塞京東河決,奏公以左右司郎中從行。正大八年十月,起服中,充秦藍總帥府經歷官。正月,河潼失守,召主帥入援。二月九日,軍至陝,將由閑道之長水界,與北軍遇。相拒大雪中,士卒饑凍不能戰,主帥兀典棄眾降敵。公為北軍所得,令去巾,公嗔目大呼曰:“汝欲脅從我邪?我終不能降!”回望闕瞻拜曰:“主將無狀,亡兵失利,臣之罪責亦無所逃。但一死報國耳!”遂拔佩刀自剄。時年四十有六。褒贈正奉大夫、昌武軍節度使。初娶鄧氏,繼娶鄭氏,並封濮陽郡夫人。子男二人:長曰挺,字孟卿,業進士;次曰援,字仲經。女一人,適進士劉茂。孫男七人:琥、璘、□、□,皆業進士,瑋、瓛、管及女孫二人,尚幼。初,河閑許古道真,以直言極諫稱於德陵朝;正大初,詣闕拜章,言:“八座皆非其材;省寺小臣,有可任宰相者。不大升黜之,則無以致中興。”章奏,召道真赴都堂,問孰為可相?道真以尚書省掾商衡對。當是時,上新即大位,經略四方,思所以宏濟艱難者為甚力。道真已得請,居伊川,即命驛召致之,複右司諫。天下想望風采,道真亦慷慨願以人所不敢言者為天子言之。及論天下事,首以公為可相,則公之材為可知矣!公事長上以禮,接下以誠,與人交,敦終始。家居怡然無慍容。性嗜學,藏書數千卷,古今金石遺文,人所不能致者,往往有之。南渡以來,士大夫以救世之學自名,高者闊略而無所統紀,下者或□□于米鹽簿書之閑。公天資雅重,遇事不碌碌,人所不能措手者,率優為之;苟可以利物,則死生禍福不復計。平居以大事自任,而人亦以大任期之。評者至今以公用違其長、使之卒然就一死,為斯世惜也!故好問銘其墓云云。桉公所藏及記錄者,有唐武德三年遠祖司空勳國公問山誥,有“體質平允,才器敏洽,宣力義旗,功參造昧。可吏部尚書。”宣和內府物也。已下皆《晦道堂》題詠,備在《家錄》。自餘玉牒,授之楚尾毛觀複、給事中知曹州興仁軍府事三衢盧襄贊元、濟北李那商老、任庭玉、鄧忠臣、山東路提刑使濟陰賀公叟、楊庭、東平路轉運使鄉先生李上達及子省元防方平、濮州軍事判官林棣姚建榮興祖、尚書左丞壽國公金城高汝礪岩甫、同知臨洮府事兼積石州刺史平陽孔天監偉明、尚書右丞汶水賈守謙益之、諫議大夫滹南許古道真、戶部尚書權參知政事臺山楊慥叔玉、尚書左丞日照張行忠信甫、平章政事蕭國公東阿侯摯莘卿、大司農戶部尚書相人張正倫公理等,書劄詩篇在《家錄》。翰林應奉東明王鶚百一,嘗作誥詞雲:“出知外縣,懍乎其德讓之遺;入掾中台,魁然有宰輔之望。”禮部閑閑趙公許與公有“鵬飛九萬里,風斯在下”之語。其為時賢所推重如此,尚何待僕言!正叔以通家之故,請為《千秋錄》作《後記》,因得件右之。或疑商氏名德相望,而報施未豐者;竊以水喻之:今夫流泉出石罅閑,從濫觴之微,涓涓而不絕;及其合支流,會眾川,儲蓄淵渟,盡洄洑舒徐之態;鼓之以長風,驅之以迅雷,泄雲雨而涵鬼物,雖有千石之舟,十丈之檣,遲回顧盼而不敢發。蓋從微至著,而有本者必如是耳。今孟卿館嚴侯之門者十餘年,侯溫然執擁彗之敬;海內名勝,率以清廟之器許之。諸郎玉石秀髮,生長見聞,宜有不資於人而自媺者。正叔年甫六十,安閒樂易,福祿方來。他日羔雁成群,極人閑盛事,當信僕言之不妄雲。癸丑二月吉日,河東元好問裕之謹書。



分享按钮>>大唐故燕君墓志铭并序
>>【庞氏网新闻】中华庞氏宗亲联谊会第五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