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史话
- 中华邬氏网 2012年7月16日 周口日报
副研究员杨复竣
每个人都有一个姓,中国有《百家姓》之说,其实,中华姓氏有两万多个。中华姓氏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史。
中国的“姓”产生在什么时候?
中国的“姓”产生在中国远古社会。那是一个长时期的母系社会,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创造了“姓”。那时候,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历史发展时期,因此说,“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在甲骨文与诅楚文中,“姓”的古体字由“女”“生”两字或者“自”“生”两字组成。这说明“姓”自母性所出,或者说是“姓源于同一血缘”。
是哪一位古帝王创造了中华姓氏?
据考古发掘与文字记载,中国人的老祖先是淮南八公山人,远古社会遥遥300多万年。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是三皇五帝。在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发明了网,“执伏牺牲”,豢养六畜,结束了千古狩猎社会,创造了中国远古畜牧社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女子逊位于男子,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始“正姓氏”。
“正姓氏”语出宋代罗泌《路史后纪·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俪,俪皮荐之,以严其礼,示何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
伏羲制嫁娶,结束了群婚、乱婚,开始了人类的对偶婚,结束了人类的野蛮与蒙昧,使人类走向了文明。制嫁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文明,关系人类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别血缘”,近亲不得为婚。“制嫁娶”是“正姓氏”的基础,“正姓氏”又是“制嫁娶”的前提。“别血缘”是“制嫁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正姓氏”一个关键所在。“正姓氏”中体现了制嫁娶的“别血缘”,是人类文明“制嫁娶”的续篇。
伏羲“正姓氏”的实质是什么?
《易经·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句话,把天道说明白了。“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核心问题。
伏羲“正姓氏”,可以分为“正姓”与“正氏”来说明。
“正姓”是正天道,正天性,正宇宙规律,正人类的生生不息。天生人,人源自天。孔子在《中庸》中曾经这样说道:“天命之谓性。”孔子说的是人性是有天赋予的,即是人性是先天固有的。在《郭店楚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性自命出,命由天降。”这个“性”是什么?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宇宙大道。孔夫子认识了、揭示了这个大根大本。这个大根大本是人类的首要问题。这个人类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性崇拜”。没有性,连人都没有。“姓氏”的“姓”,其实是“人性”的“性”。在天成象,形而上者谓之性,性是规律与根本。同时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自觉遵照的规范。后人创汉字,所以“性”是“心”与“生”二字的合体。“姓氏”的“姓”,是“女”与“生”的合体。因此,“姓”本身不仅反映了宇宙的生生不息大道,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性崇拜。
“正氏”是正地。“氏”的理解是“居地”,在伏羲时代是由原始狩猎时代进入了原始畜牧时代,已是父系社会了,可以理解为“男居地”部落村,也示男。对于这个居地的理解,应当同鸟儿繁殖的窝,走兽繁殖的洞,爬行动物繁殖的穴。“氏”是顺从天道生生不息的处所。因此,“氏”的实质也同样是顺从天道生生不息,是生殖崇拜,同时标志着是父系社会的生殖崇拜。
伏羲“正姓氏”的“正”字是什么意思?
万物是天生天杀,人也是天生天杀,生杀之道就是生生不息的天道规律。如草绿草枯草绿,人生人死人生,日升日落日升。世界是个阴阳世界,要生就要交合,不交合就没有生生不息的世界。《易经·系辞下》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伏羲历史地解决了这个关系人类生生不息的大问题:一是数,一男交合一女;二是秩序,不能乱交合,废止群婚、乱婚与近亲交媾,实行“一夫一妻”;三“姓”是女子的代表,“氏”是男子的代表,一男一女交合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最佳交合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不同血缘的同类异种交合,也就是不同姓氏不同部落的婚配。数不合叫着“不正”,位不对也叫“不正”。“正姓氏”就是正祖宗,正名,正血缘,正数,正秩序,以正天道。这在八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就是《易经》的天地定位,火水相射,雷风相搏,山泽各其位。这是宇宙规律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和”“中和”。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祖国名中国,中国之心名中原,中原人至今把“好”、“是”、“行”等肯定词用“中”字表达。“中”是“中正”。“中”是天下的根本,即“正”是天下根本,是天下最正确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人类才能最佳的生生不息。
伏羲“正姓氏”的实质是正天地,以正人伦,以正人性。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根本理论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实质。
伏羲自姓为风,为什么?
在八卦中巽为风,风无孔不入,风从天上来。繁写的风字是会意造字,上面是个“几”字,示天穹;下面是个“虫”字。虫者,龙也。“风”的意思是天下一条龙。龙从风,风源自天,源自宇宙。在后天八卦中,巽风位东南,十二地支在后天八卦的顺序中,辰、巳都在东南方,辰者,龙也;巳者,蛇也。太昊伏羲的“风”姓,说明三个问题,一说明太昊伏羲源自天,即源自宇宙,说明了人的来源;二说明太昊伏羲是龙图腾,三说明姓是图腾的产物。
中华姓氏是怎样流变的?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太昊伏羲氏没有封姓,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代皆袭伏羲之号,均为“氏”称。“伏羲”像“国王”一样,历十五代“伏羲”;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没有封姓;黄帝轩辕氏,姬姓,二十五子,封了十二姓:姬、酉、巳、祁、滕、妊、荀、僖、吉、儇、依等。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天子称“帝”不称“王”。夏商两朝政权“父亡子继”或“兄终弟及”,姓氏并没发展。
到了周代,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封建制”,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国、邑、乡、关、亭五等之封,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实行亲亲“同姓封国”,功臣“异姓封国”,“赐姓命氏”,“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周代同姓封国43个,异姓封国50多个。“姓”只有天子与国王才拥有,而“氏”成了有爵位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称号,平民百姓既没有姓,也没有氏。据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统计,在周代封氏竟达1745个。周法延续800年,“氏以别贵贱”,庶不得姓,民不得氏,贵族永远是贵族,王孙永远是王孙,平民辈辈是平民。在周代,一听名字,无姓无氏,那一定是“平民百姓”了。
周代的“姓”与“氏”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姓”与“氏”,发生了质的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齐、秦、燕、楚、赵、魏、陈等七国争雄,得势的侯王国君哪会沿袭周代封制,他们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礼崩乐坏”,周代的“姓”“氏”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秦始皇“吞二周而剪灭六国”,一统中国的同时,废除了“封建制”与“赐姓命氏”,实行了“郡县制”,三公九卿组中央政府,他没有实行功臣封国,也没有实行亲亲封国,连他的儿子一寸土地也没有。像秦朝的丞相李斯、大将白起、王剪等人,原先都是“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之人”,今一跃为新贵,哪里还会拥护周法!周代的“姓”“氏”只剩下一空泛的外壳,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中华“姓”与“氏”,自秦始皇起,二者合一,“姓”即“姓氏”了。诸如秦始皇,赢姓,即其姓氏了。汉武帝,刘姓。直至今天亦然。
为什么说中华万姓同根?
《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谈中华姓氏,首先问题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定位。祖先是姓氏的本根。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一条龙贯穿中华六千年,一条龙把中华姓氏联结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就是三皇五帝。
伏羲是龙的图腾,各家史书与史学界共识,这是没有疑义的。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姜姓也。”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而炎帝。”这说明炎帝是龙的图腾,是龙的传人。
太史公在《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这说明黄帝也是龙的传人。
三皇定位是龙的图腾,五帝的定位迎刃而解,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把五帝的关系都说清了。少昊金天氏是黄帝的儿子,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帝喾高辛氏是皇帝的曾孙。直至夏禹,至商、周的祖先,他们全是黄帝的子孙,即全是龙的子孙,是伏羲子孙的延续。汉代至明清,各代帝王无不称是“真龙天子”,中华儿女自称“龙的子孙”。同为龙裔,万脉一宗,万姓同根。
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始来不数典忘祖,通过“姓氏”以达敬天祭祖,敬祖重孝,报本返始,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大根大本。
饮水思源,不忘本根,不忘天道,不忘祖宗,讲孝思,讲爱心,讲善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人人,讲孝思,讲师道,讲父义、子孝、兄友、弟恭,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价值,也是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这是天道《易经》“中”“和”“中和”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这是家庭、社会、天下安定与世界和平的基石;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我们追溯中华万姓的源头,就是要寻觅和追溯中华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举办中国姓氏文化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了!
分享按钮>>邬氏宗谱渊源说
>>邬氏历代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