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当代名人录】安启洪 撑起化医一片天
- 中华安氏网 2009年3月4日 安志民录
【安氏当代名人录】安启洪 撑起化医一片天
[ 2007-6-9 ] 重庆日报
2000年8月,重庆化医集团横空出世。这如同给沉闷的重庆化工、医药行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似乎带来了某种新希望。然而,我们却没有听到重庆化医人的欢呼,没有看到重庆化医人脸上由衷的喜悦。我们看到的是沉默,是茫然与观望。事实上,成立之初的重庆化医集团,压根就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新贵,而是亏损严重、冗员较多、负债累累、举步维艰,除了美好的愿望,谁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明天的前途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2004年10月,重庆化医集团迎来了成立以来的第二任掌门人。当安启洪这个名字和重庆化医集团这个大型化工医药企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除了诧异,眼里还多了一层疑虑。没人知道,这位新掌门人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没人知道,他手握接力棒会采取什么样的姿势奔跑,会跑出什么样的成绩,会把重庆化医集团带向何方。
安启洪没法用微笑打消人们的疑虑,但他可以用事实和行动,告诉人们重庆化医集团的前途在哪里。确实,经过这几年的艰苦打拼,重庆化医集团的生产经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4年,化医集团实现了从成立之初亏损3.24亿元到扭亏为盈的转变。2005年,集团的资产、销售双双突破百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5亿元,化工、医药、商贸三大板块全面盈利。2006年,又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润3.9亿元,创化医集团成立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化医集团已跻身“中国大企业集团”500强之列。
今天,重庆化医集团已经挑起振兴重庆化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担,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力争达到350亿元,并完成化工集团从控股集团向产业集团的转变。用安启洪的话说,重庆化医集团要逐步收复失地,重振重庆化医雄风。这不像是口号,更像是安启洪对重庆化医人做出的一种承诺。
直面困境的突围者
把自己和重庆化医集团捆绑起来,像是安启洪命中注定的一次遭遇。2004年10月,当上级的一纸任命递到手里的时候,安启洪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自己接过的不是一种加了码的权力,而是一只烫手的山芋。在一般人看来,从建峰化工总厂厂长到重庆化医集团董事长,是职位的升迁,是权力的增大。但在安启洪看来,自己的舞台虽然变大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却变重了。
很明显,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累累硕果。当时的重庆化医集团,结构很不合理、亏损相当严重、负债非常惊人,连生存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发展前行了。对于他的到来,很多人都持一种怀疑态度。确实,要把重庆化医集团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将其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没有足够的勇气、胆识与魄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困难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困难的源头在哪里,并切实加以解决。这是安启洪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面对重庆化医集团的重重困难,他压根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因为他不仅要向人们证明自己,更要向人们证明重庆化医集团的美好前景。上任后,他来了个快刀斩乱麻,风风火火地使出几招绝活。
第一招是“整合战略资源,提升发展实力”。实施了与建峰化工总厂、重庆市盐业总公司的两次重大整合,不仅扩大了化医集团的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实现建峰化工总厂与民丰农化股份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成功借壳上市;借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搬迁涪陵之机,实现了建峰化工总厂的产业延伸;通过化工设计研究院对川庆化工厂的整合,让一家连续亏损8年、濒临破产的企业恢复了生产并首次盈利。
第二招是“消除空壳企业,减少亏损源头”。为精干主业,消除空壳公司,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次,根据市国资委的要求和集团发展的需要,通过破产、退出、重组、划转等方式,减少二级子企业20余户,而保留的企业占原总资产的90%以上,销售收入的98%以上,使集团亏损源大幅减少,负担明显减轻。
第三招是“处置历史债务,提高资产质量”。用3.5亿元收购所属16家企业拖欠银行的16亿元历史债务,继而又以少量资金解决了长风化工厂、长寿化工总厂等企业长期拖欠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4.2亿元债务。这些措施使企业甩掉了包袱,提高了资产质量,为企业恢复融资能力并增强资本运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安启洪使出的这几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一任掌门人的气魄,赢得了大家的认同,而且迅速将重庆化医集团带离了苦海,使重庆化医人重新树立起发展的信心。
招商融资的探寻者
安启洪曾经在建峰化工总厂风雨兼程闯荡了20多年,经历过艰难的跋涉,也亲历过耀眼的辉煌。他很清楚,企业的根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发展的关键是项目和资金。就是项目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过去领着建峰化工总厂向前奔跑,他驾驭的只是一艘大船,要解决的只是一个企业的项目和资金问题。现在带领重庆化医集团向前迈进,他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船队,向他伸手的是一大批企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项目,企业规模就上不去,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换句话说,企业要先做大,然后才能做强。为了解决集团及所属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安启洪创新思维,大胆开拓进取,继续推进年产85万吨大甲醇项目建设,并合资引进了2万吨水合肼、5万吨甘氨酸等项目,继而又融资开建了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等重大建设项目,为化医集团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而资金的短缺,无疑是安启洪心中的一种痛。集团最困难的时候,账上只有100多万现金,望着下面一张张饥饿的大嘴,他甚至都想把自己的头发扯下来当钱花。尤其严重的是,由于一些企业经营不善,负担过重,背着不良债务,甚至濒临破产,根本就没有任何信誉可言,银行不仅不给贷款,而且经常冻结集团及所属企业账户。为了解决债务问题,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安启洪不得不在各家银行之间来回奔波、求情,用自己的人格和曾经建立起来的个人信誉担保、承诺,希望人家能网开一面。他推动化医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目前化医集团已新增银行流动资金授信10亿元以上,完成项目投资34亿元,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债券近15亿元。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他还创造性地建立了集团“资金池”和“票据池”,强化集团资金的统一运作和集中管理,提高集团对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监控力,不但解决了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紧张的困难,而且支持了重点企业投资项目的发展。他曾坦言,建立“资金池”是一种探索,是把全部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作为一个高明的资本运作者,风险一直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技术创新的推崇者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不知道安启洪会不会埋下头来潜心钻研化工技术,会不会多写一些科技方面的论文和专著。事实上,作为清华大学化工专业的毕业生,他在建峰化工总厂曾从事过10年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工作,可以说和技术有着不解之缘。作为重庆化工业界颇具影响力的权威和专家,有一点是肯定的,安启洪对技术有一种虔诚的膜拜。
在他看来,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没有技术的不断创新,没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停止不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从根本上讲,现代的竞争,就是科技、智慧的竞争,具有强劲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能力和重要标志。
为此,安启洪在抓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兴企”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他经常深入企业关心、指导科技创新工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他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创建新型科研机制,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以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占据产品创新的制高点,实现产业多元化、产品系列化,为自身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最近几年,新产品已经成为重庆化医集团企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增长的主要来源,3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近40亿元,50个新产品、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市级创新项目,65个产品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10家企业被授予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企业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完成科研开发项目46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及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获批专利35项,名牌产品19个,80%以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创造工业产值13亿多元。
安全环保的护卫者
化工、医药行业似乎总是和污染、安全事故纠缠不清。对安启洪而言,最令他揪心的其实就是安全、环保问题。如果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安全环保,化工、医药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件很虚妄的事情。可以说,安全与环保就像两把利剑,时刻高悬在安启洪的头顶,随时都有可能从天而降,带来某种伤害。
没人会忘记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曾经发生的氯气泄漏事故,它如同一根尖刺,时刻刺激着重庆化医人的神经,刺激着安启洪的神经。为了还重庆主城一片蓝天,化医集团战胜和克服各种困难,对集团公司所属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实施分阶段环保搬迁,希望通过搬迁实现消除污染,提高企业本身安全水平,并做大、做强、做活企业。安启洪很清楚安全生产意味着什么。他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要求各企业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坚持把安全标准化当作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和员工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并采取有力措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工作。集团及所属企业更是不断加大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整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使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与此同时,在安启洪的主导下,化医集团坚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化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集团及所属企业不惜投入巨资,采用先进技术,实施废物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柔性生产。当长风化工厂在甩掉历史债务后,依靠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柔性生产,一举扔掉多年的亏损帽子,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增长时,安启洪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欣慰。在他看来,“科技长风、生态长风”的循环经济模式,给重庆化医集团整体的发展带来的是一把崭新的钥匙。
现代管理的实践者
一个家庭需要管理,一个集团企业更需要管理,企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管理的水平。当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企业陷入困境,濒临破产,其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不规范、不科学造成的。对此,安启洪感触很深。他曾召集下属企业的当家人开会,想从他们那里了解这些企业的情况。可是,一些企业的当家人竟然说不清自己管理的企业到底有多少资产、有多少员工,也说不清企业的生产状况、经营状况、发展方向、追求目标……总之,企业在他们脑袋里完全是一本糊涂账。
这样的结果令安启洪感到无比震惊,同时非常愤怒。他想不明白,一个企业的当家人连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又如何带领企业向前发展。虽然他没有拍案而起,但命令这些人马上回去了解自己的企业,一个月后再来向他汇报。如果到时还一脑袋浆糊,就请让贤退位。可以说,通过这件事情使他进一步坚信,只有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只有快速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让集团及所属企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他开始了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首先,以规范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企业财务检查,强化企业现金流管理,加强对应收账款、存货指标和重点项目投资的监控,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统一委派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同时,出台了《备用金管理办法》、《大额货币资金流动管理办法》、《代管资产管理办法》、《担保管理办法》、《应收账款目标管理办法》,以及搬迁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质量等管理办法,有效地确保了资金运行质量。
其次,坚持采取整合监督资源,创新监督管理等方式,要求纪检、监察、资产、财务、律师等部门全面介入集团及所属企业资产处置拍卖、项目招标投标、物资比价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6000余万元。为全面创新集团内部管理,促进机关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他力促集团在人力资源、干部管理、经济运行、资产运作、规划发展、效能监察、安全生产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提高了集团对所属企业的控制力,规范了机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尤其在人才的管理上,他打破了过去部门封闭用人的模式,建立起大化医人才循环交流模式。只要有利于化医集团发展,只要是可用之材,就可以在集团内部通用,可以从一个企业调到另一个企业,从一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应该说,这种用人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重庆化医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作用。
跨越发展的谋划者
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带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从一个台阶迈向更高的台阶。企业的发展永远不应该有“停止”这两个字,因为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头人不知道发展,不懂得发展,不仅是可笑的,更是可悲的。在安启洪的内心深处,发展始终像一根紧绷的弦,时刻牵扯着他的神经。用他的话说,只有把发展当成一粒种子珍藏在心底,把发展当成一滴血融入血管,才配做一个企业家。
他不是一个喜欢喊口号的人,永远也不会挥舞着拳头高喊“发展、发展、再发展”。但是,人们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中间,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发展信念。作为一个在化工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化工专家和企业家,他清楚重庆的化学工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资源、人才、技术和政策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此,他对重庆化工、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并认为化医集团作为重庆市重点支持发展产业——— 资源深加工业的一支生力军,完全有能力培育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自出任重庆化医集团董事长以来,他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精心制定战略规划,确保化医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战略发展期间,在他的主持下,化医集团结合现有企业和产业实际,按照“创新管理、调整结构、集约扩张”的发展思路,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完成老企业改造和搬迁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以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在他的带领下,化医集团积极配合打造 “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产业片区”,努力发展“永川、江津、潼南、铜梁、合川等化工生产基地”,将重点发展天然气、盐气、石油、精细化工、新医药及生物制药、医药和盐业商业连锁及现代物流等六大优势产业及系列产品,不断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和控制力,实现由控股集团向产业集团的转变,切实提高化工、医疗产业对重庆工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真正把重庆化医集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化工、医药集团。
分享按钮>>【安氏当代名人录】 化医集团安启洪精彩言论
>>天津市大港区太平镇窦家庄 《窦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