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代名人录】大唐故右武威将军安元寿

    中华安氏网 2009年5月14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古代名人录】大唐故右武威将军安元寿

  安元寿其人,两<唐书>无传,其他文献也鲜有涉及.1972年<安元寿墓志铭>的出土,补正了文献的阙失.据<墓志铭>可知,安元寿投唐后,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在玄武门之变、突厥兵临渭水便桥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墓志全名为《大唐故右武威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元寿)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一辑》68页)
  作者:安双通 (2009-5-14 13:06:21)  

  右库真安元寿之祖父安罗“周开府仪同三司,隋石州刺史、贵乡县开国公”,父安兴贵为唐“冠军将军、上柱国、凉公”
  作者:安双通 (2009-5-14 13:17:29)  

  安元寿其孙安忠敬历任右威卫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会州刺史、松州都督、河西节度副大使、临洮军使、州都督,三十年间。为唐朝抗击突厥、吐蕃而转战西北边疆,以开元十四年(726)终于州。归葬凉州之祖。
  作者:安双通 (2009-5-14 13:22:32)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前任,对郭子仪有知遇恩的安思顺。
  作者:安双通 (2009-5-14 13:23:30)   

  安姓主要郡望:武威郡

  编辑:李雷
  安姓虽然源自黄帝,但得姓较晚。自安息国王子安世高得姓以来,安氏族人就奔波于河西走廊——这条中原和西域的大动脉上。

  河西走廊重镇姑臧逐渐就成为安姓的聚集区。姑臧县建于西汉,隶属武威郡,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

  武威郡
  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在此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姑臧很快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建都于此,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姑臧县改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于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就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

  安行族人就在此繁衍发展,逐渐成为武威郡的望族。到了唐代,安姓是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源自轩辕,望出姑臧(武威)”,也成为安氏后人常用的宗祠楹联。
 蓝彩女站俑(安元寿墓出土)

  从隋末唐初到安史之乱,武威安氏战功赫赫。安兴贵、安修仁曾帮助李唐王朝消灭凉州李轨势力。安兴贵之子安元寿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政权,并在以后与东西突厥的斗争中屡立战功,曾任右威卫将军上柱国,死后特令陪葬昭陵。安元寿的孙子安忠敬历任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会州刺史、松州都督、河西节度副大使、临洮军使、鄯州都督,三十年间,为唐朝抗击突厥、吐蕃而转战西北边疆,也是一员名将。此时武威安氏已是赫赫有名。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忠敬之子安重璋在李光弼麾下抗击叛军,在据守河阳之役中立功,迁泽州刺史。代宗即位,升任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加领陈、郑二州,迁兵部尚书。不过由于耻与安禄山同姓,安重璋请求改姓,被赐予国姓李,改名为李抱玉。

  经过安史之乱,安姓改姓者众多,由此造成安姓人口的锐减。

  武威安氏作为世家大族也开始分枝散叶,安姓族人流传至全国各地。
  作者:安双通 (2009-5-14 13:33:44)


分享按钮>>【安氏古代名人录】部将 安福迁 安福顺 安福庆等
>>【安姓氏家谱源流】武威安氏安兴贵安修仁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