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当代名人录】做人行事走正道的安文忠
- 中华安氏网 2009年5月27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当代名人录】做人行事走正道的安文忠
做人行事走正道
光绪九年,清廷从沙俄手中收复了伊犁。当时伊犁共有九城,安文忠从迪化随金顺将军进入伊犁的绥定,在城内设立了门市部,挂出“文丰泰京货店”的牌子,不久又进入惠远(今属霍城县)、宁远(今伊宁),并在宁远设立总店。
经过4年的营运,文丰泰成为宁远首屈一指的大字号,每年都有数千驮货物运到伊犁,后来他的商号又开到额敏、塔城、阿山等地。滚滚而来的财源使文丰泰在数年之间积蓄了雄厚的财力。
经将军署军官马玉昆(其子王子丰在文丰泰当学徒)推荐,安文忠受到伊犁将军长庚接见,命他帮忙打理内地协饷采购,并委以伊犁官钱局总办。
当时伊犁地区制钱短缺,找零不便,各商号自制钱贴在市面流通,金融十分混乱。安文忠便打通关节,在天津大量兑换铜钱运往伊犁,同时收回自制钱帖,使伊犁地区金融秩序大为好转。
此举深得长庚将军赞扬,以功保荐花翎甘肃同知、候选知府。安文忠自知文化根底粗浅,因此只领了个虚衔。
难以想象,没有年轻时代的漂泊,怎么能有后来的安文忠,漂泊让他学到了处世和生存的种种技巧,把他磨练得更加适应于复杂的社会。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他沉着老练、应付自如。
安文忠使天津商帮的杨柳青人不仅在迪化落下了脚,又在伊犁开辟了新的商机。他经商的座右铭是“进口不进一两毒品,出口不出一件国宝”。安文忠不仅生意做得好,人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生财有大道”。
宣统元年(1909年)安文忠见时局不稳,就将全部经营交给三弟安文玺,自己回到天津另想新的生财之道。
他和天津金融界巨头郭巨卿、金品三、张云峰等人组织成立了洽源银号,定股金为10万元,并在农工商部注册。银号放款严格,存款不担风险,因此社会上有“铁桶银号”的称谓。
作者:安双通 (2009-5-27 15:29:49)
“唯吾知足”享晚年
1928年,安家大院里“唯我知足”地砖全家从杨柳青镇迁往天津市区,寓所是一座3层英式小洋楼,这所洋楼是它的前一个主人、一名英国建筑设计师亲自设计的。
1942年这个新疆津帮的领军人物在天津寓所病逝,享年91岁。据载安文忠的丧事十分隆重,送殡队伍堵塞了其居所附近的北安桥。
安家大院有3个院落,大院中每幢房子内外所镶置的精美木雕、落地隔扇门窗多达近百种,风格各异、装饰华丽,使参观者叹为观止。
这座大院从外延到内涵都散发着高品位文化气息,如同一座博物馆。院内醒目处则是巨幅木雕楹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底蕴。
大院内各房间的陈设也独具特色,有别具一格的中西式家具,也有陈列着数百件精美名人折扇的展室,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各式煤油灯和墨水瓶展示等等,所有的这些展品充满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气息。
安家大院主体建筑的细部处理、庭院装饰的每个细节都注意了文化的内涵,如前院的“唯吾知足”地砖、中院的“福寿”石屏、后院的百年紫藤架以及所有的院墙装饰等等,还专门辟有介绍安文忠生平及赶大营史料的展室。安文忠和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历史,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作者:安双通 (2009-5-27 15:30:42)
西域商旅图——杨柳青人赶大营
天津杨柳青镇以年画出名,但是实际上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影响要远超过杨柳青年画。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使天津杨柳青人成为了新疆商业舞台上第一大商帮。
19世纪70年代,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清军西征,击败了盘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收复了全疆。在此期间,清廷因为数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号召内地人支边。被贫苦生活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纷纷响应。杨柳青人肩挑货担,跟随左宗棠的进疆大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艰难历程。
这一批批饱受灾难的杨柳青人没有想到,此举居然在古今中外的商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些杨柳青人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因此被称之为“赶西大营”。最初随部队赶大营进入新疆的杨柳青人,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克复南北疆16座大城,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他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功勋。很多人甚至为此英勇捐躯,成为客死异乡的无名忠骨。
他们的货郎担里贩售的物品有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常用药等等,就是这些不被人注意的“针头线脑”连接上了天津与新疆的一条血脉。杨柳青人就是靠这样一点一滴的积淀使天津人的精神、天津人的语言,甚至天津人的味道遍布新疆天山南北。
据史料记载,“赶大营”使约3000余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约占同时期杨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进而大大改变了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一镇之微而影响中国六分之一土地达数十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史称的“百艺进疆”就是指由天津传入新疆的年画,风筝、剪纸、春联、珠算、烹调、社火、(包括龙灯、武术、秧歌、音乐会)水会、花轿、扎彩、建筑(京式楼阁、四合院、庙宇及雕刻、彩绘)、造纸、毛巾、供电、电影、金银工艺、海味、京货、天津风味小吃、蔬菜种植、骨医、游艺(抖空竹、踢毽子)等。
“百艺进疆”为新疆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技艺文化习俗。每年运去数百万吨商品,推动了新疆的商业开发,促进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近代化,也为天津增添了繁荣。特别是新疆地毯编织艺术的传入,使天津地毯在全世界始终享有盛名。
“赶大营”还带动了沿线陕、甘、晋、绥等地的经济发展。战事停止后,后续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就称“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则是“赶大营”的继续和延伸。进疆“赶大营”的人,则被称作“大营客”。
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全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逐渐形成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即俗称的“天津帮”或“津帮”。老家杨柳青或京津一带,则称他们为“新疆帮”。
“津帮”当时翘居“新疆八帮”之首,其他或先或后进入新疆的燕、晋、鄂、湘、豫、秦、陇各帮,均未形成足以与津帮相抗衡的财势和社会影响。津帮商人不像山西人那样以四海经商见长。但是在西北的津商竟然会压倒“海内最富”的晋商。
作者:安双通 (2009-5-27 15:41:58)
这太有传奇色彩了。
在温世霖的《昆仑旅行日记》中,我找到了答案。作者记述在红城堡镇的见闻说:“该堡街西有古晋会馆。街中铺面房屋空闲者甚多。询之山西店铺,据云目前只剩西帮五家。想昔年左文襄西征,军务倥偬之时,晋人在该镇贸易者必多,故有此宏敞之会馆也。”津商发展到西北,同样是由于左宗棠西征的“军务倥偬”,为什么后来还能繁荣不衰?答案显然是天津有海港作为大宗进出口贸易的依托,这是内陆的山西商人无法企及的。津商开设的洋行是经营对外贸易的,都是依赖于海运而生存。
津帮在新疆商业史上开创了众多第一,其数量至今难于统计,成为新疆商业发展的奠基者。《新疆图志》记载称,新疆商业“津人植基最先,分枝遍及南北疆”。
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之后,新疆各城纷纷倡建商会,首建商会的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今伊犁地区)、古城子(今奇台)三城,是津帮聚集的中心,因此商会中津帮占有绝对优势,会长一职几乎全为津帮包办,使商会成为实质上的津帮社团。遥想当年,随军的杨柳青商贩遍布新疆各大中小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
“大营客”的这些经商经历已被茅盾先生写进了《新疆风土杂记》之中。他们“一挑之货,几次转易,利即数倍”,“其魅力巨大者,即由行商而变为坐庄”。
杨柳青人经历了多年的随军贩售和摆摊经营,多数人都积累了充裕的资金,一般都有上千两银子。于是他们便在各地效仿京津的铺面形式,取个吉祥上口的店名,挂上招牌匾额,改为“坐商”。
杨柳青人之所以能跃居八帮之首,除了能够吃苦耐劳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一套严格的经营理念。津帮非常讲究经营以外的东西,比如按照儒家道德规范来经商。做生意最讲究诚信,无诚不信,无信不立,所以津帮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利为义”,“仁心为质”,因此他们能够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津帮虽然远居边陲,但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店员衣着整齐统一,同时崇尚和气生财,待客十分礼貌,捆扎货物很讲究技巧。津帮店铺还十分注意店堂与门脸的布置点缀。店堂除栏门柜、账桌、货架等陈设外,柜外边摆放茶几和座位,或设春凳以备顾客休息。
迪化(今乌鲁木齐)是“天津商帮”的发祥地。由于战乱,城市内地旷人稀,入城者可以择地建房,以安文忠为首的杨柳青人便在“大十字路”开始了他们“坐商”的生涯。使这里成为迪化最繁华的地区,被称为“小杨柳青”。今天乌鲁木齐的“大十字”仍是商铺林立的兴旺之地。
杨柳青人进行的一系列商贸和垦殖活动,为巩固和发展边疆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汉、维、回、哈、蒙等各族群众互相关心爱护,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许多佳话。
作者:安双通 (2009-5-27 15:57:26)
新疆教育界的人才也有许多来自天津,例如主管新疆全省学务的首任提学使杜彤、省视学(督导各地学校)周警言,都是杨柳青人。迪化(乌鲁木齐)学务公所科长金育才是“天津西沽大学优等毕业生,科学造诣精深”。
天津商帮到宣统二年(1910)“王高升纵火案”受到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转向衰落。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发家致富的梦想,那一个个风霜雪雨的日子,渐渐使他们懂得,也许梦想如同夸父追日那样遥不可及,或许他们永远与梦想保持着一段距离,但执著的秉性使他们义无返顾,终于,他们守得云开见月明……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历史壮举,也是我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杨柳青的“货郎担”为新疆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这里的每一条街都留有他们的痕迹,一代代、一个个有志之士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新疆这片热土上……那漫长、辉煌的“丝绸之路”似一条条血管,把它和祖国悠久的文明血肉相连,任关山万里,翰海无边也隔不开,阻不断!新疆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巍巍天山也会铭记住他们。
作者:安双通 (2009-5-27 15:58:02)
分享按钮>>山东兖州枣林庄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八
>>【安氏当代名人录】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