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论坛贴精选】安世高本是轩辕黄帝之孙昌意的后裔

    中华安氏网 2009年9月14日 安志民录



  【安氏论坛贴精选】安世高本是轩辕黄帝之孙昌意的后裔

  主 题: z这是史实吗?  

  看历史书说安氏其中有一部分是一个外国王子来中国避难后所留后代的。这是史实吗? 
  作者:125.91.237.* (2009-9-14 13:57:29)
 
  据史实《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帝王世纪》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昌意长子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安,封于西戎。”(今伊朗)
  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即安世高)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中原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安息国王太子安清(即安世高),本是轩辕黄帝之孙昌意的后裔。

  安世高大师(即安息国太子安清),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国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博学多闻,精通梵语,出家为憎,信奉佛教,念经修行,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 148 年),行经西域诸国,来到中国中原洛阳,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西元 170 年)共二十余年。
  据史实晋朝道安编纂《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译经典《修行道地经》等共译佛典三十五种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精小乘经典,并通禅经。其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中国的第一位外籍僧人。
  安世高大师(即安息国太子安清)是汉朝佛教学者,东汉佛经翻译家,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并不是“一个外国王子来中国避难。” 
  作者:119.116.211.* (2009-9-14 21:49:42)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为安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安清的后代就是如此,以后还有安玄、安吐根、安法贤、安法钦、安慧则、安开等都是安息国人复中原定居,他们的宗根都属中原安姓。这是史实。  
  作者:安生民 (2009-9-14 22:23:55)

  这是史实。情况如下: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同西、峒两王携带眷属及侍从340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浮海朝贡,进金镂表文”(朱棣:《御制苏禄国东王墓碑文》)。从福建泉州登陆,经过苏州、杭州,沿运河至北京,受到了明政府的隆重接待。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接见仪式。巴都葛叭答剌贵宾向明成祖朱棣敬献了从本国带来的珍珠、宝石、玳瑁等珍贵礼品,进金缕表文。明成祖朱棣按照南洋诸国之例,对苏禄东王、西王、峒王及随行人员优加赐赉,“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式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明史》卷三二五“苏禄”)。
  东王一行在京逗留了27天,除游览长城极目燕山,同明成祖商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策外,更多的时间是了解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通过种种途径和不同接待,彼此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
  八月底,陛辞归国。明成祖朱棣又依照惯例加封三王及随同来访的人员,“赐国王纱帽、金镶玉带、金绣蟒龙等衣服。金、银钱钞、珍珠、锦、纱罗、器皿铺陈等物”(申时行:《明会典》卷一六〇,《朝贡二》)。具体数目有“黄金百两,白金二千两,罗锦文绮二百匹,钞一万锭,钱三千贯,金绣蟒龙衣、麒麟衣各一袭,赐其随从头目文绮彩绢钱钞有差”(《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九二。苏禄国三王率领的代表团,于九月启程,明成祖还派官员专程护送,从北京沿运河南下,行未数日,船行至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时,东王因感风寒不幸病逝于安陵驿馆。消息传到北京,明成祖朱棣不胜痛悼,敕谕安慰他们的随行眷属,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并在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遣官营葬,赐谥日恭定”。明《万历德州志》载:“苏禄国王墓,在城北二里,永乐间来朝还至德州卒,敕葬”。
  安葬了苏禄东王之后,明成祖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在随东王来华的他的三个王子都马含、安都鲁、温哈敕中敕谕长子都马含归国袭其父王位。其敕谕云:
  尔父知尊中国,躬率家属、陪臣,经涉海道,万里来朝。眷其诚悃,已赐王封,优加赐赉,遣人护送还国。舟次德州,以疾殒。朕闻之,良用悯悼,已葬如礼。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以绥藩服。今特命尔为苏禄国东王,尔尚益懋忠贞,敬承天道,以副眷怀,以承尔父之志。钦哉!
  这篇敕谕出自台北本《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〇七。《明史》卷三二五有类似谕文,只个别字句有异。惟明人何乔远《名山藏中所录谕文》与《明实录》大不相同。其文云:“尔父躬率家属陪臣涉海尊中国。朕眷悃诚,锡之王封,优赐护还。舟次德州,遂以疾逝。朕深悯,祭葬如礼,今特命尔为苏禄东王,尔尚益懋忠贞,承厥父志。钦哉!”此处以实录为准。
  东王的另外两位王子安都鲁、温哈喇,以及王妃葛木宁并仆从10人留在德州为东王守墓。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9-16 8:38:47)  

  为了表达对苏禄东王的感怀之情,明成祖朱棣亲撰碑文中云:
  人孰无死?若王,光荣被其家国,庆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可谓得其所归矣。使其区区海峤之间,一旦殒殁,身与名俱灭,岂不惜哉!王虽薨逝,盖有不随死而亡者,诚大丈夫矣
  此碑坐落在神道以南东侧,碑首刻有双龙戏珠环绕着题额为“御制苏禄国东王碑”行楷书,碑文落款为“于永乐十六年九月初一日撰文”。
  御碑由赑屃为基座。
  与此同时,还在墓前修建了宫殿式祠庙,有正殿5楹,东西配殿各3楹,仪门1间,大门3间,牌楼1座,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石豹和墓表。祠庙建成后,明成祖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致祭。祭文云:
  惟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敬天之道,诚事之忱,不惮数万里,躬率眷属及陪臣、国人历海道,忠顺之心,深可嘉尚,故特厚加赏赉,赐以恩诰,封以王爵,俾尔身家荣富,以福尔一国之人。近命返国,何其婴疾遽焉殒逝!讣音来闻,不胜痛悼,今特赐尔谥日恭定,仍命尔子承袭,率其眷属回还。于戏!死生者,人理之常,尔享爵禄于生前,垂福庆于后嗣,身虽死殇,而贤德芳流播后世,与天地相为悠久,虽死犹生,复何憾焉!兹特遣人祭以牲醴,九泉有知,尚其享之!
  据《温安家乘要录序》载:“我始祖苏禄国恭定东王巴都噶叭答刺喇,于明永乐十五年,躬率眷属,梯山航海,效贡中朝,帝嘉其忠诚,温旨褒锡。是年秋,陛辞归国,行未数日,中途遘疾,至德州迤北安陵薨逝,时永乐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也。帝闻讣,命有司择地营葬,并留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安居中土,守护陵庙,是即我温、安二姓立姓之始。”
  东王妃葛木宁守墓六年后于1423年回国,明朝廷厚赐而遣之。王妃回国后曾于1424年派使臣生亚列巴欲来贡方物,王妃于1425年再返中国德州定居。东王后裔由此开始了客居中国的漫长岁月。
  为了照顾东王留居德州后裔的生活,明成祖规定:“恩赐十二连城之共祭田二百三十八亩,永不起科,王室之留中土者,俱关俸粮、支给花布钞贯。”并拨“历城回民夏、马、陈三户永远相兼,看守王墓,供给王裔役使,全户豁免杂役差徭”。除了耕种东王祭田外,还分工办理每年的祭典事宜:“祭官酒席,以及礼宾、承祭,王后酒席,以上系坟户夏姓承办;桌椅、围屏、净水盆巾、祭酒炭等物,以上系坟户马姓伺候;火花果树彩红看酒行人奉节,祖茔添土,修筑人役,以上系坟户陈姓经营伺候料理。修理垣墙,夏姓管七十堵,陈姓管十堵,马姓管二十堵。”(温寿文:《温安家乘要录》)对东王后裔,因其在本国即奉回教,故准他们的生活方式仍按回民习俗行事。明崇祯元年(1628年)前后在祠庙大门外西侧,修建了一座宫殿式清真寺,前大殿上方镶有月牙环绕三星标志,大殿上方的宣礼塔装饰有独具特色的穹顶一尊。因伊斯兰教崇尚绿色,而穹顶均为绿色,其数目一三五个单数不等(切忌双数)。而东王墓清真寺,只筑有一个穹顶,最为罕见的是镶有祭红宝瓶一尊,实为无价之宝。寺院南北建有讲堂、浴室等建筑物。每逢回教节日,由东王后裔、清真寺教长温守孝率温、安两家及坟户举行回教仪式。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9-16 8:40:47)  

  东王后裔享受着外国藩王在中国的特殊照顾,终明朝一代,东王后裔的生活还是很优裕的。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王墓和祠庙毁颓。清康熙时,德州人冯廷魁《咏王墓》诗中有“太息松楸尽,牛羊上墓阡”之句,陵墓的树木砍伐殆尽,地上牛羊乱窜,呈现出一番凄凉景象。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清政府应苏禄国王苏老丹喊末母拉律林的要求,发帑银修整王墓及祠庙。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同意他们“入籍德州”并“题定温、安二姓”的要求。从此,东王后裔便失去了300余年的外国王族的特殊身份,成为编入户籍的中国普通百姓,再也得不到政府发给的俸粮和特殊享受,只靠耕种祭田、从工、经商谋生。他们和德州原有回民,亲密无间,非常团结,彼此互相帮助,自食其力,勤劳不息,乾隆时期东王后裔也和汉族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东王后裔温宪,读书中举,当过知县、知府,最后升任安徽庐(州)凤(阳)道台,成为正四品大员。民国时期东王后裔15代孙安树德参加冯玉祥部队,屡创战绩,成为民国将级军官,在他任期内自己出资对东王墓、清真寺进行了修葺,新建厂保护《御制碑》的碑亭一座。
  东王后裔的北营村,曾遭受过两次特大水灾。道光三年(1823年)运河决口,德州城北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包括北营村在内的几个村庄,都纷纷迁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落户,形成了东西长10里的长庄村。东王后裔因祖墓所在不忍远离,大水过后重建家园,永居祖墓北侧的北营村。民国六年(1917年),运河再次决口,“水绕城垣,仅露七砖”,北营村一带又成为泽国,东王墓、大殿、配殿、清真寺等一切建筑荡然无存,御碑陷入泥潭,墓表、翁仲、石兽等东倒西歪,全村房屋仅余9间。经过这两次特大水患和历经战乱,东王后裔及夏马陈等户,有些人携家带口,远走异乡,另谋生路。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北营村有温姓13户68人,安姓53户,216人,总共66户,284人,住在祖先安息的地方,这说明东王后裔及坟户外迁的人数是很多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东正墓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1956年列省级重点加以保护,1977年被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5年至1997年间国家和省、地、市先后拨款240余万元,对王墓、王妃和王子墓进行了维修,新建了祾恩殿、东西配殿和回廊,以及牌楼,神道两旁的翁件、石兽和石烛修复归位,御制苏禄国东王碑蔚然矗立在神道以南东侧。王墓松柏环绕,大殿、配殿古朴典雅,回廊曲径通幽。神道两侧草坪、花圃间有冬青,树木青翠蓬勃,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自然景观。目前正在按照“御园”开发蓝图进行开发新建,在不久的将来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前来观赏的游览胜地。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9-16 8:41:27)


分享按钮>>陶姓渊源 家谱分支 堂号 陶氏祖先
>>【安姓氏家谱源流】河南濮阳县文留镇安氏寻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