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氏家谱源流】安丙公的后裔世系排列

    中华安氏网 2009年12月7日 安志民录



  【安姓氏家谱源流】安丙公的后裔世系排列

  南宋人物——安 丙   
  安 丙 字子文,四川广安人,曾在吴挺麾下任职。宋开禧三年正月,吴曦僭位降金,被曦任为丞相长史。安丙探知杨巨源等欲诛吴曦,便与杨密谋。安丙哭道:“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而无复忧”。巨源道:“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便约人草密诏,共谋诛曦。诛杀吴曦后,众推安丙暂时代理四川宣抚使(此时四川宣抚使程松已逃亡)。三月,朝廷正式命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兼知兴州并加封端明殿学士。诛杀吴曦实为杨巨源、李好义首倡,而安丙向朝廷奏本是他的功劳。他一人窃取了平叛功绩怕败露,又看到李、杨在抗金前线捷报频传,顿起妒嫉之心,置二人于死地,制造出“李、杨冤案”,谋杀了李好义、杨巨源。安丙后官至四川宣抚使,时人曾在仙人关为其建“安公生祠”。     
  作者:安双通 (2009-6-19 23:31:29)

  安丙生地考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华蓥市“安丙家族墓地”的主人,南宋重臣安丙(1148—1221),字子文,号晶然山叟,广安甘溪(华蓥市永兴镇)人。官至四川宣抚使,同知枢密院事。卒后赠少师、封鲁国公、谥忠定。安丙文武全材,一生金戈铁马,为国辛劳,逝于任上。在抗金名臣中,可与岳飞比肩。因丙抗金功高,生祠散见省内外。
然其生地不详。 
  今人众说纷纭:一说甘溪故宅,或岳池,或渠县,莫衷一是。 
  史料也无明示。甘溪褒先寺,原为安丙故宅,平曦乱后建为生祠,后改为寺院。清张世铎《褒先寺关圣殿碑》载:“褒先寺者,宋安忠定公遗宅。”《广安州新志.寺观》:“褒先寺,在甘溪南半里…...宋少师安丙故宅。” “安少师故宅,州南甘溪一里褒先寺。”《广安州新志.氏族志》:“今褒先,廨院二寺,皆丙故宅”。只言是丙“故宅”、“遗宅”,并未道明生地。“故宅”有可能含生地,但不一定是生地。
《安丙墓志铭》,应是探究生地的权威领地,因该碑部分文字剥落,虽无“生地”祥情,却有“生地”信息。 
  据该碑载:安氏“其先应州人(山西应县)”,因避祸入蜀,“居于宕渠渠江县之涾洄,富连阡陌,遂占籍为渠人”。后,“分渠及果合各一邑,置广安军,始为广安人。” 
  宕渠,渠江也。清《华蓥山脉考》:“嘉陵江本西汉水之正流,宕渠乃西汉水之支江”。历史上以“宕渠”命名,最早是南朝齐国,置“东宕渠郡”。后改州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置宕渠郡。领县六,含宕渠县,即賨城县。安丙先人“率族来蜀”,时后唐长兴二年(931),是其八世祖安重诲、七世祖安崇赞、安崇绪被杀,由七世祖安崇绩率族入蜀。前蜀、后唐、后蜀占蜀五十九年,建置沿唐旧制。当时应是“渠州渠江县”。或是民间喜旧称,沿用“宕渠”二字。渠江县,原名始安县,后为賨城县,即广安县。南北朝时,梁武帝晋道三年(522)置始安县,县治金广乡。北朝、西魏、北周因之。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賨城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回为始安县。玄宗天宝元年(742),更为渠江县,县治肖溪乡王家坪。北宋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宋太祖开宝二年(969),渠江县县治迁今浓洄镇。开宝三年,以渠州之渠江县、合州之新明县(974年迁岳池新民乡)、果州之岳池县(铺芽乡旧县铺)置广安军,军治渠江县浓洄镇。因而,安氏为“渠江县人”。时未设“广安县”,“始为广安人”,当是“广安军人”意。广安,取广土安辑之义。直至1913年,才更广安州为广安县,这是后话。“涾洄”疑为县治所在地“浓洄”。  

  安丙生地考2 
  从另一条线索,亦窥其端倪。 
  南宋著名文学家、资政殿学士、太师魏了翁,是安丙好友。他在《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中,多有涉及安丙事迹的生日贺诗、生祠记,颇有价值。卷四十有《广安军和溪县安少保生祠记》载:“公之祠遍蜀中,而公广安人也,和溪县封山镇亦公之乡也。”该文的背景应是: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安丙特除少保,时已七十有三,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兴元府,赐保宁军节度使印。暮年得志,爬上西蜀权力顶锋。正紧锣密鼓搞五路大军伐金。当时,家乡甘溪已建生祠,乃嘉定元年(1208),丙诛曦后,乡人奉敕倡建。1221年11月,丙逝。制加少傅、赠少师。该文应是赠少师前、除少保后所写。卷四十二有《安少保丙果州生祠记》,也是同时期作品。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安丙平曦乱后主蜀事,以岳池、渠江二县各一部分,置河溪县,县治今岳池踏水乡,隶于广安军。 
  疏理如下:一、安家无大的搬迁,只是州(郡、军)、县的改属和变更;二、安家入蜀后,住宕渠郡渠江县(广安县),南宋时改为广安军和溪县,安丙为广安军和溪县人无疑;三、和溪县为新置,治所虽在岳池踏水乡,置地范围与今华蓥市基本相同,如今的永兴、双河二镇当在治内。 
  如果“公之乡”即公之生地,封山镇在何处?而一镇辖地广阔,具体的“生地”又在哪里? 
  要解开这个谜,有两把钥匙:“皛山”和“清溪”。 
  皛,明亮洁白意。皛山,即皛然山,俗称白崖。处华蓥山中段,在华蓥市区东面,海拔千余米。皛崖宽里许,高百丈,峭壁如削,裸崖高大,阳光照射,晶莹闪亮。《华蓥市志》第二十七篇旅游内有“皛然山”条,其释为:“又名白岩山。宋理宗赵昀于宝庆元年(1225)阅《图经》,怀念安丙,因安丙著有《皛然集》,改白岩山为皛然山”,当有误。在此之前,“白崖”已叫“皛崖”。魏了翁在《安大使丙生日》贺诗中直白安丙:“降自皛山”;卷八《送安同知丙赴阙五首》有:“昨夜皛山云作雨”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嘉定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丙逝于西线任上,历经两年多,运回家乡,于嘉定十七年(1224)正月,隆重葬“皛然山之麓”(《墓志铭》);更何况几十年前,安丙儿时,有道人惊呼:“皛山之神降生人间” (《安丙墓志铭》)。皛山无神,山真,降生丙儿也是真。此后,丙与皛山结缘。就连“山园有石洞,”也将其“号皛然洞天”。丙取名更离不开皛山,素号“皛然山叟”,并将“常所论著”命为“《皛然集》”。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谓:皛然,安丙自号也,其所著诗名《皛然集》。近人陶喻之疏正汉中石门安丙摩崖题诗落款为“皛然山叟”;玉盆题记:“皛然安丙子文……”。丙与“皛山”如此密切,非是巧合。笔者认为: 
  安丙生于皛然山下;皛然山在封山镇治内;封山镇辖现双河、永兴、阳和或更大区域。而岳池、渠县领地离皛山都太远,且至今无安氏遗迹发现,史料更无记载,岂是安丙生地?
显然,生地范围缩小到皛然山下双河、永兴(甘溪)某地。 

  安丙生地考3 
  除“皛山”外,另一重要线索是“清溪”。 
  《安丙墓志铭》里多次再现“清溪”,必有其缘。儿时的安丙常“与群儿戏溪上”,曾“溺水”,安丙自幼聪慧好学,“不类常儿”,能“过目成诵”,已成群儿领头羊;有“道人数往来清溪,一日从学舍见公,遂加推爱”,并言“五十年当以勋业致贵,即此儿也”。就这“清溪”边,道长洞穿安丙一生。虽说家人未必全信(此时安家不信面相、风水学说,笔者有另文说明),就安丙个人而言前半身仕途不顺,肯定难于全信。上苍有眼,五十年后得平曦乱之绩,成就大业。此后丙平步青云,迁升为四川制置大使,成为西线最高主帅,就一般而言,当然是“以勋业致贵”了。可以想象,这期间,无论安丙本人或是全族人,对道人的预言当是心服口服。对发源地“清溪”更是留恋有加,足见“清溪”在他们心目中何等重要!以至安丙退居故里,更离不开“清溪”:“□□年夏四月□□清溪里□……”,□□年为喜定十年或十一年,丙住廨院(今廨院寺,平“红巾”后,赐为其宅,张世铎《遐昌重建禅院碑记》)。年幼时“清溪”旁成长,老了复归,丙难离浓厚的故土情结。五十年,在人生旅途中拨涉是漫长的,就岁月而言,又弹指一挥间。道人预言约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时丙九岁,如今已是古稀老人。朝廷封安丙为武郡开国公,授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真是荣归故里!只有丙内心是清醒的:官场险恶,世事如棋。唯故乡的山水没变,还是那么淳朴、亲切。儿时的“清溪”,亦是老来重游之“清溪”。与儿时好友踏“清溪”,追寻童年趣事,“寻胜赏幽,为一觞一詠之乐”,何其快哉!丙有文才,常呤诗挥毫,有文人墨客的儒雅之风。想当年风云西线战场,也忙里偷闲,游褒斜道风光,兴致浓处,题记咏诗。如今解甲归田,无官一身轻,唱詠山水,品酒论棋,陶然忘己,应是安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难能可贵的是,他虽身在山水间,却心系国事。嘉定十二年,蜀中再起兵事,丙以七十一岁高龄“重出江湖”,担纲重任,任四川宣抚使、兼知兴元府,赐保宁军节度使,除少保,达到他事业的顶峰。 
  不过,围绕“清溪”,问题有三:一、甘溪(褒先寺),干溪意,古时为城寨,四面低,褒先寺附近无能“溺水”之溪河。二、“清溪”,当指离甘溪七、八里远的清溪河,就少儿而言,常与“群儿戏溪上”似乎太远,不可能常去。可以断言:清溪,不在永兴,当在双河。从道人往来“清溪”“学舍”间,丙之学舍在离家不远的清溪河边。三、尚若“清溪”是现在的清溪河,则该河自皛山旁出,流经双河市区,入渠江,约十里许,安家在“清溪”何处?丙生地具体在何处? 
  近日,走访“南宋民谷村”附近,得知章广寨下,环城西路之沟曰“安家沟”。沟呈东西走向,下口从清溪河广平桥始,顺沟东行,中部叫“半边街”,上口止于邓家大坟(广播电视塔旁),全长二里,宽百余丈。据镇上有关人士说:相传安家沟是安丙生地。另据老人王良元、曾开玉等回忆,他(她)们的公、祖,公祖的公祖说:代代相传,这里叫“安家沟”,“半边街”,却从未见安姓之人。不见安姓人又叫安家沟,很明显:此地原曾居住过大批安姓人,合“望族”之记载;“安家沟”名来久远,至少是明清前;既有“街”之称,原来住的人多,是重要通道,必是热门之地。 
  继续东行,乃闻名遐尔的“花园坝”,即华蓥山广场。据当地老人回忆:花园坝称呼也是祖传,都未见过花园。只是原河道呈Ω型,整个坝子是农田,约在现大桥至钢铁桥之间的水田边,有块巨形太湖石,高丈许,宽约三尺。上有四篆字“山明水秀”。有如此奇石装点花园,必是大户人家。查史,自元明清以来,该地均未出现大员或大贵人家。只有南宋的安家是大户,住皛然山下,清溪河旁。且宋时私家造园已进入鼎盛时期。 
  综上所述,可以结论: 
  一、安丙生地是安家沟花园坝。该地处皛山下,清溪河旁。“降自皛山”、“群儿戏溪上”有了注脚。   
  二、丙学舍在沟内,方有道人“往来清溪”、“从学舍见公”之便。 
  三、“花园坝”为安氏家族所建,是安氏私家花园,皛山是安氏“山园”。 
  四、丙稍大,举家迁甘溪场,可能是甘溪靠渠江,成场较早,已成交通、商贸集散地,并方便丙读书,亦或还有其它原因。 
  至于安家沟,包括广安境内安姓人绝迹,有以下原因:安丙曾官居高位,元军南下,安姓人怕有牵连,迁移避祸;安家本就“避祸入蜀”,作为外乡人,无论“富连阡陌”,一旦有风吹草动,仍呼之即去,乃情理中事;安丙长子安癸仲戌边时,权黎州兼节制军马,秉呈其父意,戌边得法,与各族相处甚好。安氏后人远涉苗乡,不独人缘通达,更是看中秀山僻乡,远离纷争。“元明迄今,则无安姓,盖苗裔皆远徒矣”。  (《广安州新志•氏族志》)。
  作者:安丰松 (2009-8-31 10:38:08)


安丙家族墓地概况旅行线路(0) 点评(0) 介绍
墓地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00亩,目前已发掘5座墓葬。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广泛,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墓中出土许多文物精品,包括金、银、铜币,金、银、铜、玉、陶等不同质地器物,以及大量的三彩俑。安丙墓内还出土一方墓志,铭文长达5000余字,详记安丙生平事迹。在墓地地面建筑遗址内则保存有水沟、石象、阶梯、雕刻等。
南宋安丙家族墓地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位于华蓥市双河镇东2公里处的昭勋村,墓地背南向北,依山而建,已发掘的墓葬共5座,占地3亩多,墓长6.5米,宽3.5米,高4.5米。
安两家族墓地保存十分完好,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宋代家族墓地。墓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石刻和珍贵文物,堪称十三世纪文物的精粹,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建筑、美术、音乐、历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认识南宋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安丙家族墓地建成于1223年,位于四川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墓地坐东朝西,由北至南排列,前为九层护坎,后枕山坡。主墓为安丙及夫人李氏和郑氏之墓。有一墓墓主不详,另一墓与主墓相似,但小于主墓,为安丙孙女安宝孙之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丙墓内主要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花卉、持笏官吏及驯兽图,后龛中央有安丙坐像,墓室左右壁各有两幅壁画,墓室周围有边饰,顶部饰有仿木斗拱及大量装饰图案。安丙夫人墓内雕刻与安丙墓基本相同,只是改持笏官吏为伎乐图,后龛为装饰图案。其它三墓室侧重于小型伎乐、花卉等雕刻。地面建筑遗址紧连各墓道,与墓群连成一个整体,由外至内为阶梯状,呈牌坊建筑风格。遗址内有排水沟、柱础、护坎、祭台、翁仲、石象及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安丙家族墓地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安丙(公元1148年—1221年),四川广安华蓥人,生前为南宋重臣。他为了社稷安全,舍弃“丞相”之职,率军诛杀叛贼吴曦,其后又与南侵金兵作战,屡建战功,被南宋朝廷封为少师、“鲁国公”。
安丙墓 位于双河镇东 2 公里处,是南宋资政大学士、少师。鲁国公安丙夫妇及族属墓群。墓地及地面局附属物规模宏大。墓内结构反映了宋代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浮雕、动植物、器乐等图案情态自然,形象逼真。工艺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和参观价值。该址的发现被列为 “96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 1996 年 2 月,安丙墓被当地村民挖墓坑时发现,后经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墓葬 5 座及地面附属建筑遗址 4000 余 m2 。 安丙及其家族墓座东朝西 , 由北至东南方向排列。前为九层护坎,后枕山坡。墓葬均为顶券式石构建筑 , 由墓室及墓道两部分组成 , 并设有排水系统。主墓 (m2 、 m1) 为安丙及福国夫人之墓 , 风格、大小相同。 m3 、 m4 墓墓主不详,风格、大小一样。 m5 墓与主墓相似,但小于主墓,据考证为安丙孙女安宝孙之墓。 安丙墓规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安丙故宅---褒先寺
褒先寺位于华蓥市以西10公里的永兴镇,乃南宋资政大学士。
少师安丙故宅,占地约3450平方米,是一座四重殿宇加配殿。厢房的庞大建筑群殿字为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康熙、乾隆年间曾重修。
前殿较为宽广,三开间,殿内正面塑有弥勒佛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后有一石平桥,桥栏石雕精美,桥下池水清澈,光亮照人。中殿为镂孔浮雕,内有大型石刻一幅,上雕龙凤图案;正殿从石梯进入,桥下是长方形水池,桥栏浮雕巧夺天工,石栏上刻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后殿塑有许多神像。
环绕殿宇的是青青罗汉竹,传说这罗汉竹里每一小节都坐有一个罗汉,因为这里皇城未立成,故罗汉气压了,因而再也不见其影踪。殿内据说有九口井,井水清凉可口,供僧人信饮用。后一尊者僧人病故,九口井便不再出水,现有两口井清澈可见。
作者:安双通 (2010-3-12 18:17:46)


分享按钮>>【安姓氏家谱源流】安崇诚的后裔世系排列
>>【安姓氏家谱源流】安云辉的后裔世系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