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论坛贴精选】本土安姓历史资料10
- 中华安氏网 2011年3月24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论坛贴精选】本土安姓历史资料10
本土安姓历史资料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汉族分“南”“北” 血缘大不同
早在1929年,我国学者就发现了汉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更是指出,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中国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数据出现在1918年,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遗传所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了655份有关中国人的ABO血型的国内外文献,共计1818180人。除去少数民族的数据,有关汉族的文献325份,统计学上有效文献305份,计909900人的血型数据。研究人员用这305份的中国汉族ABO血型数据得到了汉族的地域亲缘图。
作者:安双通 (2011-3-16 21:31:25)
该图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海南七省区)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区)生物遗传距离比人们想象的要远得多。
由于“姓氏基因”存在,通过对同姓人群迁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体的遗传情况。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袁义达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我们先祖长期的迁移、混居和融合中寻找答案。由于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奥地利人发现,现在所说的遗传基因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么,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汉族群体遗传的情况,一个便捷的渠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义达说,他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遗传血型的分布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中国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这种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而且从研究来看,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这就是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同姓人群的分布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进化的痕迹,也反映了人类遗传物质在人群中的分化过程。在汉族的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习惯于同姓聚集,几姓联宗,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国同姓人群的历史、数目和规模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现象,ABO血型的分布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布的选择。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在宋代已经形成,其分布规律与现代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袁义达说,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各省姓氏分布的数据进行生物遗传距离的分析,获得了宋朝、明朝和当代的汉族人群的三张聚类图,从“宋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可以看出,汉族从宋朝开始已经形成了南北二大区域:南部的广东和福建与北部的其余14个省。“明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国人分为南北两大人群,形成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为南方人群,其他14省为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布特征已与当代的分布基本一致,其南北两大异源汉族的地域分界线也应在武夷山和南岭一带,而不是在长江。与宋朝的地域人群分布相比较,广西已与湖南分离而与广东、福建聚类。 <BR><BR>“当代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反映了当代中国汉族的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一带。29个省区市分为南北两大块,而且其遗传距离很大。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门。
总之,宋、明、今三个时期的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它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当代人群分布的情况基本上与明朝、宋朝人群分布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渐渐变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点正是反映了这1000年期间人群进一步迁移与分化的结果。
作者:安双通 (2011-3-16 21:32:25)
汉族南北两个不同的群体形成,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地理上的隔离以及语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汉族南北两个区域人群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袁义达认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迁移和进化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而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属南蒙古人种的民族。 <BR><BR>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人群迁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间的同化和语言统一要比南方地区快。南方地区,特别武夷山和南岭以南,由于丘陵起伏,地形复杂,人群迁移困难,人群间的同化时间长,互相交往困难。长期以来造成地理上的隔离状态,语言变化很大,形成无数的“族群岛”。
袁义达指出,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这类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几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国内外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两部专著。研究方向:1.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2. 中国人遗传基因多样性和姓氏分布相比较的研究。3. 姓氏群体遗传与疾病在地理分布上相关性的研究。
中国人姓氏奇又怪
中国人的姓氏近2万个,无奇不有,其中还包括一、二、三……八、九、十、百、千、万、亿等等数字都是姓,令人大呼怪哉!
有姓T也有姓H
中国人的姓氏还有另一怪:其中竟然还有人姓的是拉丁化拼音字母“H”(读he‘和’)和“T”(读yuan‘园’)。
四川在线报道,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中国各地收集全国姓氏并整理的《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收集姓氏共1万零129个),2000年10月出版后经媒体宣传,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过后三年里,陈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接近2万个。
陈历甫收集的姓氏,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不计报酬相赠的、杜若甫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
近2万个的中国人姓氏,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单是最怪的数字和有关姓氏,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等等。
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翻遍也都找不到的字,也是姓!
郑州大学一个学生姓“¤杏”(据报道读音是绵),河南某地区有人姓的是四个繁写的马字(据报道,读驷)。
全套满蒙姓氏转化表
作者:安双通 (2011-3-16 21:33:53)
<BR>安--安佳
<BR>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
<BR>敖--敖佳、敖勒多尔
<BR>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BR>巴-- 巴岳特(蒙)
<BR>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
<BR>边--额尔吉
<BR>卜--卜佳
<BR>步--步勒默齐特(蒙)
<BR>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
<BR>常--常佳
<BR>曹--曹尔佳、伊尔根 <BR><BR>仓--仓佳 <BR><BR>陈--玉抹、费谟 <BR><BR>迟--迟佳 <BR><BR>崔--崔珠克 <BR>D <BR><BR>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 <BR><BR>董--董鄂 <BR><BR>戴--戴尔佳、戴佳 <BR><BR> <BR><BR>E F <BR><BR>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BR><BR>范--范佳 <BR><BR>费--费莫 <BR><BR>G <BR><BR>高--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 <BR><BR>甘--噶鲁 <BR><BR>龚--龚佳 <BR><BR>关-- 关尔佳、苏完瓜尔佳、瓜尔佳 <BR><BR>桂-- 桂车特 <BR><BR>郭--郭尔佳、郭布罗、拉拉(蒙) <BR>H <BR><BR>海--克里叶特 <BR><BR>郝--郝舍里 <BR><BR>韩--韩尔佳、罕吉拉锦、吉拉特 <BR><BR>杭--杭锦 <BR><BR>何(贺)--何叶尔、特呼尔(蒙) <BR><BR>赫--赫舍里 <BR><BR>花--额岳特(蒙) <BR><BR>黄--黄乌罗特 <BR><BR>槐--萨察 <BR><BR>胡--胡尔佳、胡尔哈剌、呼图拉、呼依特(蒙)、呼雅尔 <BR><BR>洪--鸿吉里 <BR><BR>嵩--嵩佳 <BR><BR>I J <BR><BR>金--爱新觉罗、车勒库车 <BR><BR>贾--贾扎拉、嘉布塔拉 <BR><BR>蒋--蒋佳 <BR><BR>K <BR><BR>康--康吉里 <BR><BR>寇--叩德 <BR><BR>奎--奎佳 <BR><BR>孔--孔果洛、苦雅拉 <BR>L <BR><BR>梁--乌梁海、良佳、 <BR><BR>李--李佳、李尔佳、他哈比巳特、博尔济 、伊奇里(蒙) <BR><BR>朗--钮咕禄 <BR><BR>娄--裕胡鲁 <BR><BR>林--林佳、唐依特(蒙) <BR><BR>罗(骆)--罗佳、萨格达、爱新觉罗 <BR><BR>雷--阿克占、勒克勒(蒙) <BR><BR>刘--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BR><BR>M <BR><BR>马--马佳、费莫、莽鲁特(蒙)、马穆哈(蒙) <BR><BR>莽--莽乌特 <BR><BR>梅--梅勒 <BR><BR>孟--孟勒吉勒 、墨尔迪勒氏、墨尔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 <BR><BR>墨尔奇特氏(蒙)、墨尔济吉特氏(蒙) <BR><BR>明--明安 <BR><BR>穆--穆延、穆察、乌肃、穆鲁 <BR>N <BR><BR>钮--钮咕禄 <BR><BR>那--叶赫那拉 <BR><BR>南--那木都鲁 <BR><BR>聂--聂格里 <BR><BR>年--年尼雅 <BR><BR>宁--宁尔佳、宁古塔 <BR><BR>O P <BR><BR>朴--朴佳 <BR><BR>庞--庞佳 <BR><BR>Q <BR><BR>齐--齐佳 <BR><BR>钱--钱佳 <BR><BR>祁--祁塔拉 <BR><BR>强--强奇里 <BR><BR>屈--屈佳 <BR><BR>邱--邱佳 <BR>R <BR><BR><BR><BR>S <BR><BR>石--石穆鲁、扎库塔、施布鲁 <BR><BR>沙(山)--沙拉
作者:安双通 (2011-3-16 21:34:59)
<BR><BR>沈--沈佳 <BR><BR>胜--西尔拉特 <BR><BR>赛--赛米尔 <BR><BR>桑--萨基 <BR><BR>索--索诺络 <BR><BR>苏--苏穆察、额苏里、葛勒达苏(蒙) <BR><BR>孙--孙佳、金克 <BR><BR>松--步固斯(蒙) <BR><BR>舒--舒穆禄 <BR><BR>萨--萨克达 <BR>T <BR><BR>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BR><BR>田--田佳 <BR><BR>佟(童)--佟佳 <BR><BR>陶--托罗、鄂约尔(蒙) <BR><BR> <BR><BR>U V <BR>W <BR><BR>王--完颜、卓木克(蒙) <BR><BR>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BR><BR>万--图们 <BR><BR>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BR><BR>魏--魏车特 <BR><BR>温--温都、温特贺 <BR>X <BR><BR>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BR><BR>邢--邢佳 <BR><BR>萧--舒穆鲁 <BR><BR>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BR><BR>Y <BR><BR>叶--叶赫那拉 <BR><BR>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BR><BR>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BR><BR>岳--岳佳 <BR><BR>异--弼鲁 <BR><BR>余--尼马查 <BR><BR>颜--颜扎、完颜 <BR><BR>杨--杨佳 <BR><BR>阎--阎扎拉、巴克桑 <BR><BR>姚--禹尔 <BR>Z <BR><BR>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BR><BR>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BR><BR>朱--哈拉布哈 <BR><BR>左--哈斯胡 <BR><BR>祖--祖佳 <BR><BR>詹--巴林(蒙) <BR><BR>郑--郑佳 <BR><BR>鲜卑姓氏转化表 <BR>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BR>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BR>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BR>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BR>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BR>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BR>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BR>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BR>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BR>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BR>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BR>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BR>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BR>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BR>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BR>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BR>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BR>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BR>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BR>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BR>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BR>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BR>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BR>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BR>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BR>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BR>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BR>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BR>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BR>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BR>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BR>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BR>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BR>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BR>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BR>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BR>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BR>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BR>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BR>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BR>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BR>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BR>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BR>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BR>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BR>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作者:安双通 (2011-3-16 21:35:30)
分享按钮>>【安氏论坛贴精选】本土安姓历史资料9
>>【安氏论坛贴精选】本土安姓历史资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