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全球——---伍秉鉴

    中华伍氏网 2009年3月5日 万家姓


2001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统计了上一个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他们大多都是世界各国的豪门望族。名单中有6位中国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他们都代表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巨富。
  对于这些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唯独对伍秉鉴我们却知之甚少,他到底是谁?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巨富的行列?
  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对于伍秉鉴是这样评价的:“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伍秉鉴是清代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伍家怡和行横空出世
  1834年,伍家财产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50亿人民币
  清代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他们分别是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和广东的行商。两淮的盐商经营盐业、晋商经营票号、行商的主业则是外贸。但有所不同的是,行商的资产更为集中,其中经营长达百年的伍氏家族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伍家的怡和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1834年时,伍家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有人估算这相当于今天的50亿人民币。就是这个数字,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研究员覃波介绍说,伍怡和家族来自福建,康熙初年入粤。伍氏入粤以后,早年的情况比较模糊,只知是从事商业的,到了伍国莹这一代,已开始参与对外贸易,他在一家行商的店内当账房。当时商户的账房,不仅是做会计的工作,也参与资产的管理,并且作为商行的成员也可以投资贸易,伍国莹因此积累了经验与财富。在没有担任行商之前,伍国莹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已有商业往来。1783年,伍国莹才在海关监督的要求下充当行商。
  伍国莹被外商称为“浩官”,这个商名也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了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浩官”实际上是他们的商名,以“官”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在十三行时期的广州本是一种尊敬的称谓,代表的是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但初来的洋人却误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名字,结果约定俗成,以后行商都被称为某某官。
  “伍秉鉴诚实、亲切、慷慨、富有”
  伍秉鉴慷慨免了一位美国人7.2万银元的债务
  1801年,伍国莹的儿子伍秉鉴继承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他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世界巨富之一。正是他使怡和洋行成为了行商中的佼佼者。
  伍秉鉴被西方商人认为“诚实、亲切、细心、慷慨,而且富有”,英国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但是又说“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据说他有一个红色的顶戴,但他从不在公众场合戴出来炫耀,只是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偶尔穿一下。伍秉鉴真实的性格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但正是由于他复杂的个性,让他成为了十三行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有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在外商中流传,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为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着他就把借据撕碎,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要知道,7.2万银元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也不过10万银元左右。伍秉鉴的这个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
  伍秉鉴尝试投资新领域
  他买有美国的证券,向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
  1837年,24岁的美国商人约翰·穆瑞·福布斯回到美国。
  8年前他前往中国时,还是不名一文的学徒。在中国,福布斯以贩卖茶叶为生,还认了一个义父———当时的商界领袖伍秉鉴。这层关系让他回到美国时口袋里多了50万墨西哥银元的投资。福布斯利用这笔钱开始了一门新生意———修铁路,并成为横跨北美大陆的最大承建商。
  与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鉴很愿意尝试新的投资领域,他买有美国的证券,向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多方面地投入为他换来了更多的收益。
  美国商人也把他看成了行商中最可靠的人,尽管他生意太忙,收费较高,仍乐意同他交易,因为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保证。他能够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的期票中,算出利息是900多元,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讶。
  伍秉鉴恩威并用驾驭其他行商
  研究员覃波介绍说,行商内部竞争激烈,互相倾轧。伍家父子却能恩威并用,驾驭其他行商。伍家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放债。
  嘉庆十六年至二十四年(1811年到1819年),伍家向濒临破产的行商放债达200余万元,使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顺服于他。伍家还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笼络其他行商,英公司要求伍家独立担任羽纱销售的代理人,伍家便要求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老行商刘德章因得罪公司失去贸易份额,伍秉鉴便出面斡旋,使公司恢复他的份额。行商黎光远破产充军伊犁,伍家又同外商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费。
  “天下第一大富翁”
  怡和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家除了和美国商人关系密切以外,同英国行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家的“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英国行号查顿·马地臣行,其中文行名就借用了伍家“怡和行”的老字号,称“怡和洋行”。
  伍家父子既是封建官商,又依靠同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们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伍家能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大量的存款和金银交给伍秉鉴保管。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也向伍家借贷。
  19世纪中期,伍浩官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武夷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西方学者称其为“天下第一大富翁”,怡和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用广东英语进行贸易交流
  在长达百年的十三行历史中,中国商人到底是怎样和外商进行交流的,那些动辄数万的大宗生意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伍秉鉴撕掉的那张7.2万银元的借据时曾说过一段英文,这段话成为了在外国商人中广泛流传的名言。
  这几句话虽然是英文的读音,但语法却完全是中国化的。
  当时伍秉鉴是这样说的:You an I are No.1olo flen, you be long honest man,only go no chance。(你是我最好的老朋友,人挺实诚,只是运气不好。)语毕,伍浩官撕掉了本票,继续说:Just now have set tee counter,all a finishee;you go,(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回国去罢)。
  伍秉鉴所说的就是奇特的广东英语。
  18世纪初,广州商人创造了一种古怪的语言,叫做广东英语,此后它变成中国贸易的通用语,在广州口岸流行。“广东英语”这个名词,是专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独特语言。南中国商人巧妙地运用听惯的外国单词,依照自己的语法习惯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创造出这种奇特的广东英语。在十三行商馆附近的书店,畅销过一本名叫《鬼话》的小册子,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其中每个英文单词的注释后,都用汉字标出该单词的读音,如“今天”today用“土地”表示;“夷人”man用“曼”表示。在广州的外商惊叹道:这些能把外国话创化成一种当地语言的人,应该被奉为文字之神。
  在十三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但造就了繁荣的外贸和富有的行商群体,同时在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等交流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按钮>>伍廷芳---香港首名华人大律师
>>伍银德-湖南石门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