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斜余氏先祖大事

    中华余氏网 2012年7月27日 万家姓


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冢斜余氏始祖余子陵,从山阴县潘彭坞(今绍兴县柯桥镇永进村)迁入会稽县五云山冢斜村。
余子陵曾祖父余光之,字时祥,祖籍明州(今宁波),元代经商于越州,居潘彭坞。
余氏系大禹王后裔。据史料记载:“禹王第三子罕祖封於涂山赐姓余氏商音十二代祖坟在泗州城东十五里地名泗水余自泗水始故泗水郡。”
明朝崇祯年代(16世纪三十年代),余志道公开始编撰《冢斜余氏宗谱》。冢斜余氏先世青州寿光人,宋时云一公避难到明州,数代后至千三公迁山阴,又数传至子陵公迁冢斜200多年后开始作家谱。
明末(1640年左右),冢斜余氏第八世祖茂阳公发起,并出巨资建造起冢斜永济桥。永济桥位于小舜江上,桥长60米,分五洞,全用尧郭、叶村红石桥梁建成。


二、清朝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福公第一次开始续修《冢斜余氏宗谱》。前后谱相距130多年。
清朝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十月,维城公第二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十月,观基公第三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
清朝咸丰丁巳年(1857年),清朝名臣,冢斜余氏第十三世余炳焘公,在战场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享年67岁。余炳焘官至河南布政使,赏戴花翎,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事迹编入清朝国史。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余鉁公第四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太平军4000余人进攻冢斜邻县诸暨包村,未克。四月,太平军梯王练业坤、首王范汝增屯兵10万于枫桥,来王陆顺德、练王陈炳文率10万屯于泌湖,进攻包村。七月一日,太平军攻破包村,冢斜村民参加诸暨东安乡“东安义军”,立寨包村,村民多人被杀害。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第五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本谱由福渭公谨撰,乾通公、福龄公、恒光公参校。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六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由福渭公敬撰序言。据《中华百家姓秘典》一书记载:该谱由(清)余肇杞、余乾行等重修,为明德堂木活字本,十二册,藏地:日本,美国。


三、民国时期

民国八年(1919年)己未四月,第七次续修《冢斜余氏宗谱》。该谱由福寿
公敬撰序言,咸钟公监修,同书公纂修,玉润、荫桐公同校,恒鉴公督理,杏林公协理。该谱为明德堂木活字本,共十二册。该谱藏于上海图书馆,藏书号为JP7544号。
1931年11月12日,冢斜余氏第十连世余廉堂,被选为国民党党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冢斜重划区划。明朝至清朝末,冢斜为会稽县甘七都二图。民国初期,冢斜称冢斜乡,管辖冢斜村。1932年,重划行政区划,冢斜村为绍兴县第五区冢斜乡。解放前夕,冢斜改为保,称绍兴县仁里乡第九保。解放初,改称为冢斜村。1955年7月,改称为友谊村。
1935年12月,冢斜余氏第十七世余晋龢,出任厦门市市长,后继任北京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余晋龢191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先后任国民党陆军部参事、青岛港政局长、公安局长、北京市公安局长等职。
1940年12月,冢斜余氏第十八世余元经,国民党黄浦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后深造于中央军官大学、国防大学。任职于台湾国民党军队旅师级指挥,授陆军少将军衔。
1941年8月中旬,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冢斜村有20多间房屋被水冲毁,200多亩水稻田被淹,3人被洪水夺去生命,永济桥有二洞被冲垮,受灾惨重。
1943年4月、冬初,日本侵略者和汪伪部队先后二次进村,进行抢、奸、杀、烧。
1949年4月6日,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下属的会稽第二支队、四明山五支队一部分和新越中队、绍兴办事处共500余人,联合发起冢斜临村的“车头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冢斜村民作向导,送茶水至大龙山顶前沿阵地,支援攻打“车头战斗”。获胜后,宣布成立越南区人民政府。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待续)

冢斜余氏第十八世裔孙余益苗撰写
冢斜余氏第十九世裔孙余萃元提供


 


分享按钮>>余氏家谱
>>湖北应城余氏族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