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来源
- 中华元氏网 2012年1月4日 元氏家族转
一、姓氏来源
1. 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可见,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不容置疑的。 这位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较为复杂的元氏姓源,可以从下列古书的记载,获知大概——
2.《风俗通》:“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 《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 《魏书高祖纪》:“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考文帝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四九六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魏书官氏志》:“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 危全讽死后,百姓感念其功德,特在黎川福山寺左侧建了一座“危王寺”,并铸其铜像,日夜以香火祭祀他。可惜这千年文物在“大跃进”时期大闹钢铁中,被人投到土高炉内熔化了。危氏兄弟后裔也是名人辈出,宋代的元绛和元代的危素都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德昭更是五代吴越国的丞相,是抚州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元德昭是危全讽弟弟危仔倡的儿子,909年危仔倡与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此外,宋代的危稹还是知名的文学家,元代的危亦林更是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三、历代名人
1、元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2、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现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有元氏一族的子孙,据查证安徽肥东地区有少量元氏子孙.
分享按钮>>安徽贵池王氏迁徙江西彭泽
>> 孟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