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
- 中华元氏网 2012年4月11日 元氏家族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目录
遗址特点
考古发现
遗址特点
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遗址的挖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介绍,这个所日前在元中都遗址考古中,城墙与建设基址的勘测有实质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总体布局的基础框架。对1号殿址、宫城南门等进行了继续发掘,新发现了皇城南门和西墙,特别是西墙的发现,确证了元中都三套城墙的说法,使城市整体布局趋于明晰。
文物部门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筑遗迹现状测绘,使其布局特点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内像中原地区一样的宫城建设以通过南、北门的轴线对称分布,同时还保留着可放置具有蒙古族传统毡帐的空地,这对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发现
元中都位于河北张北县,处在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与元大都(北京)并称,始建于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
从1998年开始,文物部门对这一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对元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认定。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探明了主要建筑遗址的形状。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个汉白玉角部螭(传说中龙的一种)首和9个台沿螭首。这10个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遗址的发现还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文物专家认为,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军事、人物风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分享按钮>>建立家风和家规扎下家族富强的坚实根基
>>卫贤镇卫贤村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