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氏大宗谱·序文

    中华卜氏网 2012年7月27日 万家姓


序文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谱之云者,所以记一家之本源、姓名,使子孙相传,守而勿失者也。吾闻之古人云“木有本,水有源”,而况人乎?奈世之人往往不记其所自来,数世之后,先人之名讳胥失之,而不能知,可胜叹哉!

吾族姓始于周太卜之官,而实为卫人。自商祖就学东鲁设教西河,后终于曹,而即以是址家焉。相传五世从无双丁。自六世祖兄弟二人遭秦变,日祥祖奔避卫辉,而日祯祖潜居河内。祯祖后人式,幸博宠锡。

今钦亦仅叨一命,因念家世祖谱散轶罔闻,爰问曾叔祖辈,溯稽先代,止有袭藏高祖遗传一帙。因知由卫而曹,由曹而陈留,由陈留而广陵者自六世、七世、十五世祖也。其间年五六百载,世传十数代,寥寥数十丁,类皆鹑衣百结,有始祖风。噫异矣!何吾大宗之衰一至此耶?或今日衰,而异日未必不与祯祖之后而同盛也。

谨就高祖所遗传,与曾叔祖所见闻者,置簿一扇前著。祖宗之所自后著,子孙之所以世世守之,而可以知其本源,可以寻其支流云。

十八世 钦 谨序


译文(宪麟译):

姓氏家族有家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府和县有志书一样。家谱,主要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根源和每代人的名讳,使子孙世代相传下去,保住不失落、不失续。我听古人说:“木有本,水有源,就是这个道理,何况是我们人呢?怎奈世间有的人常常不记得自己的家族的来历,数代之后,先人的名讳尽都失记,不得而知,这真是一件可叹的事呀!

我们家族的姓氏开始于周朝的“太卜官”,先祖实际上为卫国人。自从商祖求学在鲁国,后来又教学于西河,最后寿终于曹,因此后代人就以在曹地守墓居住为家了。一代代相传,直到五世都是单传,到了六世,兄弟二人遭到秦国的战乱,日祥祖跑到了卫辉[原文用“卫辉”二字有误,应为汲县]避乱,日祯祖躲到了河内[现温县一带]居住。祯祖的后人有叫式的,他很幸运,博得了皇上的恩宠,被赐于爵位。

我感到有一件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就是因为考虑到家族世代祖谱散失了,不得而知,于是就追问到曾叔祖他们那里,寻问查找老一代人,得到了远代祖袭藏保存下来的一本家谱。因此才知道老家是由卫地迁到了曹地,由曹地迁到了陈留,由陈留又迁到了广陵,这是从六世、七世到十五世祖所迁徒的地方。这段时间有五六百年,传了十几代,才仅仅几十口人,同时还都穷的穿着破烂的不能护膝的衣裳,犹如当年始祖风貌。这是不正常的呀!为什么我们长门的人,家势败落到如此地步呢?或许现今的衰落,而以后的日子就不一定不与祯祖后代同样兴盛起来!

所以我恭敬地将先祖所遗传下的家谱,放置在桌子上,上面没有接续的,根据曾叔祖的回忆,承前续后地归合成一起,编著成册。列祖列宗之所以为后代著述,子孙之所以世世保守住,就是为了能知道自己的根源,可以找到自己的宗派支系而已。

十八世孙钦 谨序


钦:谱载汉惠帝时, 任汾阳教授,就居河津。

 

序文二

余自髫年,诵诗于考亭,传注而外,备究韩毛之学。因溯其源于子卜子,见其所为诗序,综括精约,法戒懔然。宣先圣之道在六经,而卜氏已传其一,则是得圣人之文学而为后学之统宗者,舍卜氏其何归焉。

近因归田里,驱车至丰郊,行而西三里许,有所为卜村者,篱落幽静,树木参差,人烟蕃庶,各有生业。余曰,是其先贤子卜子之苗裔也,何为而至于此?因停车造访。有 卜君讳自恃、而字容宇者,迎余至其家,如旧相识。然且见其弟、侄、子、孙,雍容余古,谨饬可亲,一晋接间,而文学之余泽千百年如一日矣。因叩其来丰之由。卜君为余言曰:“吾始祖本卫人,就学东鲁,设教西河,田子方、段干木辈出其门,魏文侯闻而师之,后终于曹,祠庙、坟墓在焉。至五十三世坟祖,被黄水之变,携谱而至于丰,以其地近东鲁,遂家焉。时代迁流又七世矣”。因出其所藏谱示余,且征余言为序,余受读毕,作而言曰:余自幼服习子卜子之教,常相接梦寐间。今得晤其裔孙,观其世谱,真不啻见子卜子于羹墙。奈余老矣,今又在田里中,力不能表扬先贤,以荣其子孙,亦一恨事也。君但遵尔先志,承尔先业,怀是谱以传示子孙。后当有得文学之泽,而深表彰之思者,力能遵崇先贤,表其子孙于朝,与颜曾四氏,同被宠锡之典。将见俎豆重光,几筵生色,子卜子在天之灵,庶几其可慰焉。君其操余言为左券可也,遂笔之简端,以为之序云。

时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次甲寅仲秋


前礼科给事中泗上 张贞观拜撰


译文(宪麟译):

我童年的时候,就熟读诗文在书院里,除按照老师的讲解,加注了注疏以外,又全面、深刻地学习了韩婴、毛公所传的诗学。因而探究到他们所讲述的皆起源于先师卜子夏老师。看他所写的诗序,综合概括、精练简要,法度严整而紧凑。从圣人所撰写的文经来说,卜子夏已传其中之一,既是得孔子的文学所成,而又成为后世学习效法的共同宗旨,除了卜子,怎能归结到如此呢?

近来因回归故里,坐车到丰县西郊外三里左右,有一处名为卜村的庄子,远处看去篱笆院落深远而僻静,树木长得高低、大小不一,住户人家人口兴旺,家家都能生活自力。我心想:这是先师卜子夏的后人吧?是何种原因让他们来到这里呢?所以,我就让车停下,到村里去拜访。有位姓卜、名自恃、字容宇的人,高高兴兴地将我接到他的家中,待我向久已相识的老朋友一样,随后,又见到了他的兄弟、侄子、儿子、孙子一些人,他们个个文雅、端重、大方,犹如他们先人的风度,谦虚而有礼貌,使人感到可亲。一见面之间,先人们所润育的文学遗风,古今相承如一日。因而就询问起卜氏来丰的源由。卜君对我说:“我们始祖原来是卫国人,就学在东鲁,后来设教在西河,田之方、段干木等,都是他教出的门徒,魏文侯听说他的名气,也拜他为师,始祖最后寿终于曹州,祠堂、坟墓现在还在那里。到了五十三世坟祖,因遇到黄河发生水灾,带着家谱来到了丰县,因为这里是靠近东鲁的缘故吧,就以此为家了。岁月世代的变迁,又七世了。”于是拿出他家所珍藏的家谱交给我看,并且征求我写几句话作为谱序。我接过家谱,阅读完毕后就动起笔写起来。

我从幼小的时候就学习先师卜子夏的教诲,内心很敬服他,甚至常相见在睡梦中。今天能见到他的后裔子孙,看到他家的世系家谱,这真是不只见到先师卜子的魂灵身影了。可惜我已告老还乡,心里即使有表扬先贤、荣耀其子孙的想法,也是力不从心了,这也是我甚感愧恨的一件事了。卜君且能遵循先祖的意志,继承先祖的事业,保存和珍藏族谱,传授给后代子孙。以后,当有得文学润益而又深怀表彰思念的人,定能竭力尊崇先贤,向朝廷表扬他的子孙,与颜、曾、思(孔子的孙子-子思)、孟等四姓一样,同样被恩赐于典册之中,使对先贤的祭祀礼仪更加隆重,祭器用俱更加鲜艳,供案的祭品更加丰盛,先师卜子的在天之灵,也就以此感到欣慰了。卜君现在拿我所写的话,作为修谱的存证,如果可以的话,就写在谱牒的前头,以此作为序言吧。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沛人张贞观拜撰。

 

序文三

吾族卜氏,乃先贤卜子名商字子夏之苗裔也。原籍河南,迁居山东。昔受业于至圣,设教于西河,虽未与颜曾思孟并列,而在十哲之中,亦以文学著。但因历年久远,水旱变乱,迁居四方者甚众。自五十三世坟祖寄居于丰,今又十世矣。余恐班辈错乱,谨照祖茔石碑所勒,以叙家谱一册,宗派显然,使后世子孙一览而明矣。

清康熙三十六年六十二世孙 龙起志

译文(宪麟译):

我们卜氏家族,是先贤卜子名商、字子夏的后代裔孙。老家原籍河南,后来迁居到山东。商祖年轻的时候,跟圣人孔子上学,后来设教讲学在西河,虽然没有与颜、曾、思(孔子的孙子-子思)、孟等同并列,然而在十哲中也是以文学著称于世。但是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所以迁居全国各地的很多,自从五十三世坟祖迁居丰县后,现在又有十世了。我恐怕家族人多,班辈错乱,遵照祖坟墓碑所刻写的世系图,叙写了家谱一本,族支派系有条不紊,使后世子孙一看就明白了。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六十二世孙 龙起 志


 

序文四

丰县卜子,讳洙,字迪公,以其家所藏世谱来征余序。余受而观之,自子夏氏之于洙,凡六十三世皆记其名,历春秋以来三千余年之间,迁流散处皆能记其时,记其地,其同心之勤,可谓贤矣。

盖自谱牒之不讲也,故家旧族一经衰落,则其子孙往往不能辨其族系、宗派,或且忘其名者,而仁人孝子水源木本之义知之者,何其鲜也。

卜氏自春秋时,以文学称于圣门,及孔子没, 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西汉孝武之世,式起家缑氏令,赐爵关内侯,后为御史大夫,终于太子太傅,东汉而降登师傅公卿之位者,名于朝,史策少有闻焉。

卜子顾能守其谱牒,相传不替,以至于今,世数历历可考,非其先有能记之者,亦为湮没而可悲矣。卜子之贤,当亦有先世之贤,有以成之者与?

《史记》传仲尼弟子,于子夏不言其何地人,徐骃引云卫人,郑康成曰温国。《汉书》言:式河南郡县志古郏鄏地,平世东迁都于此。后世莫知焉。式为子夏之孙,若余不得见卜氏世谱序,何从而知之云。

时 大清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提学山东学政


昆山徐树本序


译文(宪麟译):

丰县的卜子,名洙,字迪公,他拿出家中所珍藏的世谱,来征求我写篇谱序。我接受了他的请求,并观看了世谱。从子夏至洙,总计六十三世,都能记写出各代的名字,历经春秋时期到现在三千多年中,迁移流落的地方,都能记住时间、写出地址,各代人的心齐、勤奋,可说是高尚而可贵的了。

世上也有对家谱不重视、不讲究的。因此,一时显赫有名声的人家,一经衰退败落下去,他们的子孙后代,往往不能识别自家的族系、宗派,或者将前人的名字尽皆忘掉。可想而知,即使道德高尚的孝子贤孙,能了解水有源、木有本的人,是多么少呀。

子夏从春秋时期,就以文学在孔子门徒中著称,孔子逝世以后,居住在西河从事教学,是魏文侯的老师。西汉武帝的时候,卜式家业兴盛于缑氏(gou,古县名,河南省偃师东南),诏令赐封为关内侯,后来又封为御史大夫,最后转为太子太傅。东汉以后,做到师傅公卿之位,在朝中声名显著的人,历史书籍中很少听说了。

卜洙能顾守住这部家谱,相传下去不失落、不失续,一直到现在世代分明,可以查考,如果没有过去各代人的记载,现在也就失落埋没见不到了,那是多么可叹的一件事呀!卜洙珍重和勤于修续家谱,与先世重视,勤奋分不开,不然的话,怎能有这本完好成册的家谱呢?

《史记》记载孔子弟子没有说子夏是什么地方的人,徐骃引《家语》说是卫国人,郑康成说是温国。《汉书》说卜式是河南人,郡县志记载为古代郏鄏地(河南省洛阳),周平王东迁建都在这个地方,后人对此就不知道了。卜式是子夏的后代孙,假若我看不到卜氏家谱所写的的序言,从哪里能够知道呢?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昆山徐树本撰

 


分享按钮>>广东梅县卜氏家谱
>>卜氏钜野族谱一至五十五世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