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修谱综述
- 中华孟氏网 2012年2月29日 孟氏家族
(一)孟子故里先人修谱情况
亚圣孟子后裔始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主持纂修了《孟子家谱》。
金代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孙、邹县县令孟润又续修了《孟子家谱》,并“纪古今碑刻及孟氏杂事”。
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了《孟子家谱》。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孟子六十代孙孟承相曾续修孟氏族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孟氏族众因避战乱,散居四方,六十二代孙孟闻钲协同族众,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分发各户,以便日后认祖归宗。
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孙、世系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广泛征集在战乱中尚存的孟氏族谱,“确证详考,编次成书,颇称完善,分送族众”。此次修谱“仍循遗谱旧规,合派通叙”。
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系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烺继承“先人未竟之志,遴选族众中通才硕彦,权其财资所入,开馆续编爰自五十五代有传之支,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厘正考订,分叙合辑,亦既精确详明矣。”
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系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又主持续修了《孟子世家谱》。
接次,先后由孟府根据各地支派呈递的支系草册,纂修了流寓支谱近三百支。
(二)老谱体例为我们所取法
在上述千百年来的历代封建社会里,孟子故里纂修《孟子家谱》,其体例是逐渐摸索的,逐渐充实完善成型的。尽管《孟子世家谱》(指十一派中的二十户)及迁徙各地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仅仅收录了广大孟氏族众的一少部分,但是,这些谱牒均为在孟子故里由孟府的修谱馆统一纂修的。在孟府直接指导下,统一鉴定、统一编修、统一校对、统一刻板、统一印刷的,一切都构成了统一模式。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时过境迁。昔日的“孟府”已成为文物馆,修谱功能已不存在。现欲修谱,只能在“孟府”长门人的有关要求下,自行编修。(之后可到“孟府”长门人处审查,合格后受印。)
然而,我孟氏宗族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家子”,所以无论哪一支族人编修孟氏家谱,都应遵循先人传下来的家谱模式统一的原则,以示亚圣孟氏天下果真“一家子”,就连家谱模式都一样。设想那是一番多么亲切的家族情景啊!于是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如下五个方面需要统一:
1 虽迁居他乡地域不一,其谱名应该统一;(即《孟子世家流寓 △△支谱》)。
2 虽各支派始迁祖不一,其始祖应该统一;即亚圣孟子(自始祖孟子视之,皆为子孙)。
3 虽各支繁衍快慢不一,其行辈应该统一;(各地同宗相见知长幼)
4 虽各支派族人薄望不一,其谱牒体例模式应该统一;
5 虽迁居各地风俗不一,其谱规、宗范要求应该统一。
(三)家谱的续修与创修
家谱的纂修分续修与创修。续修家谱的主要任务是在老谱的基础上,收族续补原谱端的后世名丁,同时也有考订老谱有关历史存疑问题;创修家谱是指在族人中自迁徙出来就原本无谱,或者原有老谱,而后又失等情况下,创建新谱(或称立谱)。创修家谱较比续修要困难得多,不但有收族任务,还要考查其始迁祖由何处迁徙而来的年代,及自始迁祖挨下的先系世脉等任务。
宗亲们,为了您支派的子孙后代有谱可查、可续,也为了对先人们的尊敬,修谱吧!有志者,事竟成。纂修家谱,功在千秋!现在若不及时纂修,而后再有有志修明者,岂不更踌躇于中道?
分享按钮>> 元氏—遗山祠
>>庞氏祠堂 之罡方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