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孟氏祠堂
- 中华孟氏网 2012年3月12日 孟氏家族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的太原清徐县,背依吕梁,中流汾水。县城东北十里的汾河东岸,有一个依傍汾水、河渠纵横、林木茂盛、风景秀丽的村庄,它就是以“亚圣孟子”后裔世代居住而声名遐迩的“长头村”。这个“圣裔家族”的儿女依偎在母亲河——汾河的怀抱里,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了七八百年。
家族的特殊之处,是他们保存有记载七百多年来家族人口繁衍和历代人才等发展情况的完整无缺的家族史料——《孟氏家谱》。这部《孟氏家谱》创修于明代中叶,又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庆三年(1797)、道光五年(1825)、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元年(1851)、同治十年(1871)、光绪十六年(1890)、民国四年(1914)、民国二十四年(1934)九次重修、续修,除有二册不慎失落之外,其余各种抄写本《孟氏家谱》和家族各支、各派供奉历代祖先的神祗图至今完好保存。
在太原境内,广泛流传着“到了长头村不用问,十有八九都姓孟。圣人后代住在此,方圆百里有名声”的民间谚谣。过去,孟氏家族每隔十几年都要进行续修家谱的隆重庆典,唱戏、赶会,所以当地又流传着四句顺口溜:“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喜煞人,长头村的孟家谱有了名”,说明这个村庄及家族的名望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亚圣孟子”籍贯在山东邹县(今山东邹城),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山西怎么又有了“亚圣之裔”居住的村庄呢?由“长头孟氏”历代祖先创修、保存下来的八九部《孟氏家谱》,向人们揭开了这个“亚圣后裔”家族辗转播迁的轨迹和繁衍发展之谜。
揭开《孟氏家谱》的封面,只见扉页上写着“亚圣之后”四个红色楷书大字,洋溢出孟氏家族儿女对于自己家族背景无言的自尊、自敬之情。在《家谱•世系表》“始祖”孟和及祖妣齐氏的名讳旁边,用朱红楷书记有“元始祖时,承亚圣之统,自洪洞县而来,居斯乡,始系籍焉”等文字;又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源县长头村孟氏家谱原序》有如下记载:“余孟氏闻先人相传:吾始祖实系亚圣之后,乃大贤之苗裔也。自前数世由山东邹县迁居关中;后复迁于晋之平阳府洪洞县;至元始祖一统之后,均赋均丁,奉敕迁居于此里,属米阳户十甲,系民籍焉。”民国二十四(1935)年《孟氏新修家谱序》对此也有考证记述。可见这个“亚圣后裔”家族很早就迁出祖籍山东邹城,中间曾几次辗转迁徙:先是从山东迁至陕西关中(今渭南地区及西安一带);又由关中迁至山西晋南地区的洪洞县;到元始祖一统之后(1280年前后),才由洪洞“奉敕迁居”于县长头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孟氏家谱》弥足珍贵
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孟氏家谱序》记载:“吾宗之有谱旧矣,自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岁(1766)重修后,名、讳著而支派分,里甲彰而居处判。俾世世子孙永传勿替者,洵足以信今而传后已。”长头村孟氏早在明代就建立了《孟氏家谱》,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只是在原来明代旧谱的基础上予以“重修”,进行了添加名、讳和分支、分派的补充完善而已。与表格式的家谱不同,长头村《孟氏家谱》是用引线记录世系的家谱,这种形式可以使每代人之间的上下承继关系一目了然。除了祖先来源、家族背景和世系传衍之外,《孟氏家谱》还载有凡例、族规、传记简历等内容。此外,《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孔孟颜曾”等“四大圣裔”共同使用的“行辈歌诀”。据载:明洪武年间先定“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十字;清乾隆五年(1740)又定“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清道光十九年(1839)又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民国年间,经北洋政府批准,孔府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字。以上“行辈歌诀”,使得“四大圣裔”子孙后代辈分至今次序井然、有条不紊,为中华民族各姓氏建立家族和社会的文明秩序管理,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成为广大中华儿女钦慕、传颂的佳话。
不过,长头村《孟氏家谱》自始祖孟和起,直到19—20代为止,每代子孙的名讳记载与上述“行辈歌诀”的要求并不吻合。这是因为“孔子圣裔”是从第五十六代起使用“行辈歌诀”的,后来才逐渐推广、延及到“四大圣裔”家族;在此之前“长头孟氏”祖先早已迁离故乡山东,后来又几经辗转迁徙,后代子孙世代务农,并不重视子孙的规范命名问题,所以历代修谱就以日常惯用的“小名”登记入谱。由此看出:长头村“亚圣后裔”不属仕宦阶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圣裔平民家族”。
修续《家谱》传承文明
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长头孟氏共修、续“家谱”九次。数百年来,长头村孟氏历代子孙谨记“笃宗族,勤谱事”、“三代不修谱,子孙为不孝”的遗训,都没有忘记自己应负的修谱责任。在“文革”中,民间各地成千上万部珍贵家谱多数惨遭焚烧、毁灭,少数侥幸留存者也大部分脱离了原来生存的家族土壤,最后流失保存到各地图书馆、博物馆中,成为生命断绝、无人接续的死亡档案。相比之下,长头孟氏儿女把《孟氏家谱》视为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传族之宝”。 “文革”初期,长头孟氏儿女在“红卫兵”大破“四旧”,放火焚烧村中明代建筑“观音堂”庙中木雕神像的紧急关头,冒着极大危险,把原来存放在庙里的两木箱家谱和神祗等珍贵文物,机智地予以转移,并令专人予以隐藏保护,这才使得《孟氏家谱》得以历劫逃生。
1992年,长头村孟氏家族对中间断修长达六十多年的《孟氏家谱》进行了抢救续修,他们专门成立了“长头村《孟氏家谱》修谱委员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给分布在全国、全省各地的孟氏子孙写信联系,寄送表格,登记人口情况;对信件或电话反馈的情况进行归纳、汇总,然后请村中有文化、精书法的族人进行编写、登记。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努力,修谱工作终于胜利竣事,并于1996年3月10日举行了隆重的“长头村《孟氏家谱》第十次贺谱庆典”,向人们展示了珍藏数百年的近十部不同抄本的《孟氏家谱》,以及明清以降数百年来孟氏家族各支、各股悬挂、供奉的数十幅“神祗”,使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和四乡百姓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并请来著名的山西省榆次市晋剧团唱戏三天,方圆百里的乡民百姓纷纷前来参观、瞻仰,盛况空前。2003年,长头村孟氏又依照“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之例,进行了第十一次《孟氏家谱》的续修工作。这两次《孟氏家谱》续修工作的进行,使这部人口世系几乎断裂的珍贵家谱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延传和接续,为这支由山东邹城播迁山西的“亚圣后裔”孟氏家族,留下了一部连续不断生命繁衍的家族历史纪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笔珍贵文化财富。唯令长头孟氏族人痛心和遗憾的是因为历史变迁所造成的伤害,以及通讯联系的困难,一些多年流落海外的孟氏家族成员及其后人至今未能归记入谱。
家谱文化价值无穷
过去,人们认为家谱只有“思亲念祖”、“敦亲睦族”、“世系传衍”等有限价值,其实这是对家谱社会价值的封闭、片面、保守的认识评价。以长头村《孟氏家谱》为例: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家族成员之间的行辈、世系关系,切实、具体地对家族成员进行“序长幼,辨尊卑,识礼仪,敬亲祖”等文明礼貌教育;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和统计家族历代人口的准确数字,掌握不同时期人口繁衍增长情况,为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统计、经济发展具体“把脉”,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了解家族历代成员的婚姻姓氏关系,分析和掌握家族人口的姻亲分布范围,帮助人们科学认识地方不同家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以及血缘传承关系,有效地防止近亲结婚、保证优生优育,确保家族人口得到健康的繁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姓氏家谱的宏观研究,认识了解历代人口、族群的播迁轨迹和文化风俗传播情况,提供珍贵的文献参考……可见家谱是观察和认识社会发展历史情况的“显微镜”和“万花筒”,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作用非止一般。
家庭和家族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团,没有健康的细胞、细胞团,就不会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国家、社会的肌体由无数家族和众多民族所构成。没有一个个幸福、安定的家庭和家族,就不会有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和社会。如果说“户口”是家庭一两代成员的生命记录的话,记载一个个家族生命传承情况的家谱,就是一部部世代传衍不绝的宏伟生命档案。通过民间家谱续修活动,不仅可以使每个家族成员从小培养起强烈的亲情意识和友爱感情,培养起对亲人、对家族、对故乡、对祖国的亲情感、热爱感、道德感、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为建立文明礼貌科学和谐的家族、社会、奠定牢厚、坚实的基础,更可以因此而激发出强大、无穷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动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事业,推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去几百年中,受到“孝亲敬祖”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亚圣后裔”长头村孟氏家族基本没有“作奸犯科”和违法乱纪的记录,可见“家谱文化”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文明进步,所具有的非凡可比的重要作用。
人类生命的繁衍印记,融会在每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生命融会血缘,血缘萌生亲情,亲情孕育文化,文化凝聚精神。家谱是家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民族团结和国家昌盛的永恒象征,更是提高和加强国家和民族的亲和力、认同力、感召力、向心力、回归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能源”和文化核心财富。源生于家族血缘基础上的骨肉之情,是一个无人可以否认的客观存在,这种珍贵的血缘亲情,不仅是维系家庭和家族成员之间感情的天然纽带,更是维系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之间感情的天然桥梁。无法想象一个破碎、分裂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感情健全、精神健康的儿女;也无法想象一个只顾一己之私、对故乡和亲人冷漠无情的人,能够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俗话说:血浓于水,骨肉相亲。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家族和家谱紧紧连系着亿万普通民众的骨肉和心灵。
从小在太原出生长大的长头孟氏第24代裔(亚圣75代)兄妹四人,为感念、报答父亲(23代裔)绪绩公、母亲杨秀林(太谷县小常村人)的生养、哺育之恩,感佩父亲十四岁就出外谋生、养家糊口的艰难创业精神,并痛心于村中原有的“孟氏祠堂”年久失修、破败凋零,致使历代祖先祭享无所,遂合力出资人民币21万元,并由村中孟氏族亲集资十几万元,在村东重新修建“孟氏祠堂”一所,并且敬请山西大学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姚奠中先生题写“孟氏纪念馆”金字匾额,敬请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著名作家孟伟哉先生题写“孟氏宗祠”匾额、楹联,于2006年3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长头村孟氏纪念馆落成暨《孟氏家谱》第十一次贺谱庆典”。这座以“亚圣之裔”冠名的长头村孟氏纪念馆,将以弘扬孔孟学说的孝道文化为核心,以传授中华民族传统的家谱文化知识为内容,向社会公开展示历代《盂氏家谱》资料和其他珍贵的家族历史文献,为山西省增添了一处以弘扬中国家谱文化、孝道文化、儒家文化为亮点的独特人文景观。 古言(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站在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发表了一篇题为:<黄土高原的“亚圣之裔”和《孟氏家谱》>文章,刊载于《世界》杂志2006年09期上。他以家谱作为主线,以文化传播为核心,把人文、家谱、传承紧密联系起来。谱记人的动,人在谱中活。人又在续修家谱,谱永在人们心中。揭示了谱载风土人情,又与方志相互补充;揭示了“家谱”、“方志”、“国史”缺一不可的相依关系。
“亚圣之裔”四个大字,既是黄土高原孟氏后裔的自豪,也是《孟子》文化传播到黄土高原的重要特征,更是黄土高原的骄傲,民族文化的骄傲。
分享按钮>>北魏政治家、文学家——元勰
>>雷克雅赛战罢七轮 侯逸凡力克冰岛全国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