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的来源,平氏的九个渊源
- 中华平氏网 2010年6月23日 网络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平贾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平贾人,亦简称贾人,为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设置的官吏名称,专职负责监督并管理商贾市场的平易物价之职,类如当今的国家物价管理局局长,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地官·质剂注》中记载:“市中平贾人,今时月平是也。”在《周礼·地官·质人注》中也记载:“平贾人,质平也。主平定物贾。” 在平贾人、贾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贾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晏婴,字平仲,山东高密人,是周简王姬夷执政的春秋中期非常著名的齐国宰相。晏婴的父亲叫晏弱,晏弱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远古氏族部落领袖陆仲的后代,而陆终是黄帝的嫡传子孙。 春秋中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姜杵臼手下的三个大勇士,自恃功高,有时令齐景公姜杵臼也头疼。于是晏婴用计杀掉了这三个桀骜不逊的勇士,史称“二桃杀三士”。 有一次,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坐着聊天,齐相晏婴走过他们面前,他们没有站起来行礼。于晏婴是,晏婴借机进宫对齐景公说:“我听说,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说:“那三个人太厉害了,既没人抓得住,也没人杀得了。” 晏婴说:“这好办!主公可以派人送两个桃子给他们,就说:给最勇敢的两个人。” 公孙接一见使者送来两个大桃子,立刻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让主公叫我们三人争功火并。我虽然能看破他的阴谋,但如果不敢接受桃子,却也算不上勇士了。” 于是他对田开疆和古冶子说:“三个人两颗桃,只好各摆功劳了:我曾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率领军队两次打败进攻齐国的敌人。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个桃子。 古冶子不紧不慢地说:“我曾经为主公驾着马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左边那匹马,把马车拖向河心。我不会游泳,只好猛吸一口气跳下马车,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终于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了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 晏婴墓公孙接说:“我的勇敢不如你,功劳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谦让地拿了一颗桃子,是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出剑自杀了。 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亦拔剑自杀。 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和两个桃子说:“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了。 使者回宫向齐景公报告:“那三个人都死了!”齐景公便下令为他们厚葬。——本领再大、功劳再高,如果不令当权者舒服,那就是死路到头了。 晏婴历任齐灵公姜环、齐庄公姜购、齐景公三朝,是春秋中、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太史公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能力。 在晏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为平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诺的封地平邑,属于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哀侯,将少子魏诺(魏姥)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封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平氏。 到了秦王赢政十五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砀山),之后以原邑名为姓氏,称平氏。 韩哀侯的后裔平氏,被史称为平氏正宗。
第四个渊源
晏婴谏君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平陵、平宁二氏。”在史籍《姓谱》中也记载:“平陵氏,<史记>曰平陵老之后。” 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一个儿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的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中的复姓就有平陵氏、平宁氏,皆为以封邑名称为姓氏。 古平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旧城秦都区平陵乡一带,苑氏的一支后代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平陵氏。而古平宁,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旧城近郊,苑氏的一支后代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平宁氏。 平陵氏、平宁氏的后代族人,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朝之际官吏平尚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平尚书,是从秦朝开始,由秦始皇指名设置的一种供职在帝王身旁的顾问散职官,职当尚书,却无尚书之权。平尚书有左、右二人,为当世博学之士,左称“平尚书”,右称“奏事尚书”,统称平尚书,官秩一千二百石。 在后世的西汉王朝中期,汉武帝刘彻将平尚书改为“平尚书事”,到了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又改称为“给事中郎”,相当于今天的顾问委员会正、副主任之类。 在平尚书、奏事尚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
第五个渊源
李靖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平准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平准令,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大司农管辖,属下有平准丞、平准中士等,专职负责管理、调节国家的市场物价。 在史籍《史记·平准书注·索隐》中记载:“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于京都,故命曰平准。” 平准令的官秩原为六百石,南北朝时期为正八品,隋朝时期为正六品,唐朝时期为从七品。 在平准令、平准丞、平准中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廷尉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廷尉平,亦称庭尉平、左右平,为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置的官位,为廷尉三官之一,即廷尉正、廷尉平、廷尉监。 廷尉平为廷刑官,与廷尉正、廷尉监一起长官断决疑狱。廷尉平实际上是专门评议罪案量刑程度的官吏,廷尉三官皆隶属于大理寺。 在史籍《史记·张释之传》中记载:“廷尉。天下之平也。”在史籍《前汉·百官表》中也记载:“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在廷尉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平章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平章事,事唐朝初期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置的一种高爵位官称,起源于唐朝开国大将李靖。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著名的大将军、仆射李靖因病辞位,只是每隔三、两日至中书门下坐一坐,审阅平国之奏章。唐太宗为其特设“平章事”之官爵。在史籍《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疗。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中期以后,凡具备行使宰相之职能者,皆在其本官之名以外加“平章事”官衔,方能实际行使宰相之职权。 晏婴到了宋朝时期,特设“平章军国重事”之官名,专以年高望重的大臣承担,地位在宰相之上。后西夏、辽国、金国、蒙古汗国、元朝皆仿设其职,在中央政府评职为“平章政事”者,皆为地方行省政府中的最高长官。 在平章事、平章政事、平章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章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元定宗简平皇帝贵由的后人,属于避祸改姓为氏。 元朝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的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窝阔台逝世后,其国内忧外乱,三年无君,后人深受迫害,只好东渡黄河移居到河北邯郸地区。后因战乱,再次西迁至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博爱县一带地区。 明朝洪武年间,族人为了避免朝廷的迫害,而改汉姓为平氏。 该支蒙古族平氏,再后因黄河流域频繁水患,被迫西迁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后又转入陕西地区定居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额勒赫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萨哈连乌拉霍通(今黑龙江瑷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平氏、康氏、安氏等。 得姓始祖:魏诺(魏姥)。
分享按钮>>韦孟 第一个在我国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韦姓杰出人物
>>各支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