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的历史名人(以文官武将为主)
- 中华黄氏网 2010年3月15日 黄江
黄氏的历史名人
黄 歇:(公元前?~前238年待考),名歇;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
黄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黄歇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楚顷襄王病重,黄歇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黄歇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黄歇以此为忧。后来,黄歇娶赵人李园之妹,待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黄歇。楚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了黄歇及其全家。
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在楚顷襄王熊横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秦国作为人质。公元前302年,熊横在私斗中杀死秦国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国,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开始恶化。
公元前299年,秦国伐楚,攻下八个城池,楚怀王入秦国求和,被秦昭王强行扣留,最后于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王对其非常轻视,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秦昭王派遣白起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并于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向东直打到竟陵(今湖北潜江),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在公元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华阳大败他们,擒获魏国将领芒卯,韩国和魏国只好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这时,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秦国这个计划。黄歇于是上书劝秦昭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昭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
黄歇接受盟约后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做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秦昭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
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扰,他觉得如果楚顷襄王真的不幸去世,而熊完又不在楚国的话,把持楚国朝政的王室宗亲阳文君必定会把自己的儿子立为新太子,这样,熊完就不能继承王位了。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十五年后,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请求楚考烈王把自己的封地淮北十二县换到江东,楚考烈王答应了黄歇的要求。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竞相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三千多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
公元前249年,秦国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又带兵灭掉东周国。
公元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时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同时,李园派官兵前去春申君的家中,将春申君的家人满门抄斩。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清乾隆年间的《光州志》中记载:“光州内有黄歇宅”,又载:“州境(在潢川)即在所赐十二县中,今州治其遗宅也。”近年又在潢川出土的清乾隆七年九月《光州十景》的石刻中有《春中遗宅》一首,并注:“周东三里河北有春申君丹炉,在光州治后有春申君漆井”。由此可见,潢川不仅是黄歇的封地,而且也是他的家乡。
公元前241年,楚国都城由陈郢(今淮阳)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黄歇的封地由淮北十二县改封吴地,其家族也随之迁离黄国故城。他在改封的广大地域内分设都邑,在今上海、苏州一带,治理申江,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故此,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江苏省阴县君山也叫黄山,今天上海的黄浦港,上海简称为申,都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1930年吉鸿昌将军率部驻潢期间,曾在专署后院内的春申君墓地旁建立墓碑。碑上除“春申君墓”四个醒目的大字外,还注明:“春申君故居即在此。黄歇被杀后,其门客将其遗骸偷葬于故宅内。”之后多次有人对春申君墓地加以整修。
原春申君墓碑现已残断,半截残断碑上“尸葬于宅后”一段文字仍清晰可见。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黄歇是中国大姓氏之一黄姓的始祖。春申君墓位于潢川县隆古乡隆古村黄国故城内,周围有黄宫遗址、天池、老龙埂水库等景点。春申君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区保存完好。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有泰国、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印尼等黄氏宗亲寻根团一万人左右到黄故城寻根问祖,拜祭黄歇。
黄 香:(生卒年待考),字文强;江夏安陆人。著名二十四孝之13(扇枕温衾),汉朝大臣。
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他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汉安帝(公元107~125年)时任魏郡太守(今河北),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所著《贼》、《笺》、《奏》、《书》、《令》凡五篇,今有《九宫赋》、《天子冠颂》遗世。
黄 霸:(生卒年待考),字次公;淮阳阳夏人。
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逝世史。
黄 宪:(生卒年待考),字叔度;汝南慎阳人。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终年四十八岁,天下号曰“征君”。
黄 琼:(生卒年待考),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
终年七十九岁,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黄 琬:(生卒年待考),字子琰。著名东汉末期大臣。
黄琬少年丧父,早而辩慧。后做官至五官中郎将。在汉光和末期,大尉杨赐上书推荐黄琬有拨乱反正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汉中平初期,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芹、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杀董卓。董卓手下大将李郭汜攻破长安后,收黄琬下狱至死,终年五十二岁。
黄 盖:(生卒年待考),字公覆,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零陵郡泉陵人。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郡守、偏将军。
祖父时从南阳迁居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北零陵)。黄盖幼时家贫,备尝艰辛。打柴负薪之馀,常诵读经书,并研习兵法。
黄盖后举为孝廉,辟公府职。东汉末年孙坚在江南起兵,黄盖往从。屡经征战,被孙坚拜为别部司马。孙坚逝世后又随从孙策和孙权。曾任浔阳令,又迁丹阳都尉,使山越归服。凡境内动乱,黄盖常被委为守长。先后共历九县,多得安宁。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黄盖随都督周瑜、鲁肃等迎击曹操于赤壁。曹军北来,不习水战,用连环将船舰联结,以求平稳。黄盖建议火攻,而又先作书报曹操,诈称欲降。约期以战船十艘,装载柴草,灌以膏油,用布蒙蔽,顺东南部风向江北疾驰而去。曹军以为黄盖果真来降,纷纷出营观望。及近曹军战船,黄盖顺风纵火,火借用势,曹军仓皇失措,全军大溃。黄盖以破曹功任武锋中郎将。后为郡守,平定了“武陵蛮”和长沙、益阳等地“山贼”,加偏将军。
黄盖姿貌威严,性情刚毅,办事果断,从不延缓,而又能体恤部属,善于治军。黄盖逝世后,时人绘像祭祀。《三国志》有传曰:“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吴书》曰:“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黄 忠:(公元?~220年),字汉升;南阳人。三国时期著名蜀汉将领、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早年先在荆州牧刘表部下任中郎将,与刘表侄儿刘磐共守长沙的攸县(今湖南攸县)。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
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黄忠由葭萌(今四川广元)受命回军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常冲锋陷阵,身先士逝世,其勇毅名列全军之首,为刘备攻占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益州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讨虏将军。
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陷阵勇毅,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侯渊等。夏侯渊的部众很精锐,黄忠每次都是冲锋在前,鼓励并率领着士兵们,全军金鼓震天,欢呼呐喊声撼动山谷,终于在翌年夺得了战略要地定军山(今陕西勉县)。由于战功卓著声名大振而晋升为征西将军。
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第二年黄忠去世,追谥刚侯。
黄公度:(公元1109~1156年),字师宪;绍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南宋初学者。
生于北宋大观三年,逝世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
黄公度出生于书香世家,幼年勤奋好学,公元1138年他高中状元,一时名声大震。
初任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升秘书省正字。当时正值秦桧任相,奸臣当道。黄公度因讥切时政,被降为主观台州崇道观,后改肇庆府通判。在岭南任职期间,他以宽、仁为政,深受百性拥戴,被当地人祀于学馆。
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死后,黄公度被召还京,见宋高宗,多议时政。宋高宗对他很赏识,立即下诏拜他为考功员外郎,准备重用。可惜天丧斯文,黄公度还没来得及施展宏才,即于第二年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后累赠正奉大夫。著有《汉书镌误》、《莆阳知稼翁集》传世。黄公度任职虽然不显,但文名却极高,他的状元的夺得,更为莆田东里黄氏带来极大的荣誉。
黄公度的后裔,也多以文章勋业传家。史载公度娶左朝奉郎方符之女为妻,生五子:沃、泮、洧、洙、南僧。其中,长子黄沃,举人,以父任补官,任朝散郎权通判抚州,后以朝请大夫任邵州知府,事见《宋史翼》。幼子黄宁,即南僧,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特科进士,由雅州助教过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此外,黄滔第九世孙还有黄洽(公元1122~1200年),字德润,居侯官,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试春官第二,遂举进士,初官新泉州惠安县尉,后官至御史、资政殿大学士,成为南宋孝宗、光宗两朝名臣,传列《宋史》。黄洽去世后谥文献,有《文集》、《奏议》共八卷。又有黄贝,官任广州东莞县丞。
黄公度长子黄沃生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二个:黄处权、黄处材,是为莆田黄氏第十代。其中,长子黄处权,官任新泉州惠安县主簿。此外,莆田东里黄滔第十代裔孙见于记载的还有:黄汝嘉,进士,官任广州通判;黄粢,监南岳庙;黄汝猷,进士,官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令;黄钺,字子授,乾道五年进士,任潮州通判。
黄滔、黄公度的后裔,见于记载的还有很多,大都有文章之才。如黄公度的第十一代也即莆田始祖黄滔的第十九代孙就有黄廷良、黄廷宣、黄廷用。其中,黄廷宣,官任明朝广东按察司佥事;黄廷用(公元1500~1566年),字汝行,号少村,又号四素居士,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初任庶吉士,累升至工部侍郎,传见《明史》。
黄滔第二十代孙黄希英,进士,官至中亚大夫、长芦监运使。另有名叫黄崇翰者,万历、天启时人。第二十二代有黄鸣廷,举人,官任河南长葛县儒学教谕。另有黄鸣乔、黄鸣俊。第二十三代有黄起有,进土出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土。另有黄起昂、黄起洛,均明末崇祯时人。
黄 权:(生卒年待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著名汉朝谋臣。
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相当于秘书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徐众评曰:权既忠谏於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周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逝世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谏曰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臣松之以为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权曰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逝世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未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於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蜀记曰:魏明帝问权:“天下鼎立,当以何地为正?”权对曰:“当以天文为正。往者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明年逝世,谥曰景侯。子邕嗣。邕无子,绝。
黄 泓:(生卒年待考),字始长;魏郡斥丘人。著名晋朝大臣。
其父黄沈,善天文秘术。黄泓从父受业,精妙逾深,兼博览经史,尤明《礼》《易》。性忠勤,非礼不动。署为进谋将军,太史令,关内侯,寻加奉车都尉,西海太守,领太史令,开阳亭侯,又封平舒县五等伯,常从左右,谘决大事,灵台令许敦害其宠,谄事慕容评,设异议以毁之,及以泓为太史灵台诸署统,加给事中。泓待敦弥厚,不以毁己易心。慕容败,以老归家,叹曰:“燕必中兴,其在吴王,恨吾年过不见耳。”
九十七岁逝世。逝世后三年,伪吴王慕容垂兴焉。
黄 回:(生卒年待考),竟陵郡人。著名宋朝大臣。
出身充郡府杂役,稍至传教。臧质为郡,转斋帅,及去职,将黄回自随。臧质为雍州,黄回复为斋帅。臧质讨元凶,黄回随从有功,免军户。
先是,王蕴为湘州,颍川庾佩玉为蕴宁朔府长史,长沙内史。蕴宁朔去职,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南阳王翙未之任,权以佩玉行府州事。先遣中兵参军,临湘令韩幼宗领军戍防湘州,与庾佩玉共事,不美。及沈攸之为逆,庾佩玉、幼宗各不相信,幼宗密图,庾佩玉知其谋,袭杀幼宗。
黄回至郢州,遣辅国将军任候伯行湘州事,候伯以庾佩玉两端,辄杀之。湘州刺史吕安国之镇,齐王使安国诛候伯。
黄法抃:(公元?~577年),字仲昭;巴山新建人。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少劲捷有胆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跃三丈。颇便书疏,闲明簿领,出入郡中,为乡闾所惮。
侯景之乱,于乡里合徒众。南陈天嘉二年周迪反,黄法抃率兵会都督吴明彻,讨迪于工塘。迪平,黄法抃功居多,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南徐州刺史,仪同,鼓吹并如故。未拜,寻又改授都督江、吴二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南陈天嘉六年征为中卫大将军。废帝即位,进爵为公,给扶。南陈光大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南陈光大二年徙为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
南陈太建元年进号征西大将军。太建二年征为侍中,中权大将军。太建四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南豫州刺史。
南陈太建五年大举北伐,都督吴明彻出秦郡,以黄法抃为都督,出历阳。齐遣其历阳王步骑五万来援,于小岘筑城。黄法抃遣左卫将军樊毅分兵于大岘御之,大破齐军,尽获人马器械。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历阳人窘蹴乞降,黄法抃缓之,则又坚守,黄法抃怒,亲率士逝世攻城,施拍加其楼堞。时又大雨,城崩,克之,尽诛戍逝世。进兵合肥,望旗降款,黄法抃不令军士侵掠,躬自抚劳,而与之盟,并放还北。以功加侍中,改封义阳郡公,邑二千户。其年迁都督合、霍二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合州刺史,增邑五百户。
南陈太建七年徙都督豫、建、光、朔、合、北徐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侍中,散骑常侍,持节,将军,仪同,鼓吹,扶并如故。
南陈太建八年农历10月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赠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谥曰“威“,其子黄玩嗣位。
黄公绍:(生卒年待考),字直翁;昭武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宋元间音韵训诂学家。
宋咸淳进士,入元不仕。
约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前撰成《古今韵会》,为字书训诂之集大成著作。其书以《说文》为本,并广泛参考了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同时人熊忠以其徴引浩繁,使用不便,另编有《古今韵会举要》传世(《古今韵会》原书已不传)。
黄庭坚:(生卒年待考),北宋分宁人(今江西修水)。著名二十四孝之24(涤亲溺器),宋朝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黄道婆:(生卒年待考),松江府乌泥泾人(今上海)。元朝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
元元贞年间,她在崖州(今海南)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当地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回归故里后,将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与发明,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被后人成为“纺织之祖”。
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为她立祠院。1957年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黄 苾:(公元288~?年),东晋人,黄香第十代孙。
东晋初年,新安始迁祖黄积的次子黄苾又徙居婺州金华府浦阳县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黄氏之称金华,是以郡名称,非以县名称。金华黄氏即唐初黄氏六大郡望之一的婺州东阳郡黄氏。东阳郡后改为金华郡、金华府,故黄氏在宋朝以后即称金华黄氏。浦阳县始建于唐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在此以前,浦阳只不过是婺州东阳郡的一个戍镇,故黄氏不称浦阳而称东阳或金华。浦阳在今浙江省浦江县,也仍属于金华市。
金华始祖黄苾是黄香的第十代孙。明人宋濂在《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中说:“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以后许多黄氏族谱都从其说。其实,黄苾不是隋朝人,而是东晋时人,他所迁之地实为婺州(金华郡)的浦阳(当时无此县名),而不是后来的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后来人们以讹传讹,遂误认为黄苾所迁金华是今天的金华县,其实是金华市的浦江县。据聚斯堂谱记载,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的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遂将自己的女儿嫁与黄苾。后来金陵一带战祸连绵,兵荒马乱,黄苾偕妻到浦阳隐居,去世后也葬在浦阳镇,子孙繁衍兴旺,形成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苾被尊为始祖,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
黄苾和吴氏生了两个优秀的儿子,黄居中和黄居正,兄弟二人都高中进士,官居要职,大大地光大了浦阳黄氏家族的门楣。其中,次子黄居正,字光内,官任吏部侍郎。他娶妻孙氏,生三子,又皆能承继祖业家风,个个都取得了功名:长子黄梦美,任德安县令;次子黄梦彩,任袁州判官;三子黄梦圣,也是进士出身,官至福州刺史。浦阳始祖黄苾的长子黄居中,字畅外,以进士出身入仕,累官至侍讲学士。他娶妻赵氏,无子,继娶张氏,生二子:梦祥,梦端。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三代八人,个个都为官人仕,还出了三个进士,从此奠定了黄氏的家业。但自第四代开始,除黄梦瑞一支能继续保持浦阳黄氏祖宗的功名勋业外,其他各支都开始衰落。传至黄汝知一代,家族复兴,声名再振。黄汝知自己官任黄门侍郎,聚斯堂记载他的三个儿子十三个孙子,个个都做官任职,能宏扬祖先家业,重振浦阳黄氏家族的声威。自黄苾至黄亿,浦阳黄氏传十五代,世居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浦阳黄氏后来又分出众多的分支,宗族备极昌盛兴旺,成为江夏以后最著名的黄氏宗族。
黄子澄:(公元1350~1402年),名湜;分宜人(今江西分宜)。
明洪武年间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建议削夺诸藩王权。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举兵政变,师名“靖难”,指责黄子澄、齐泰为奸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渡江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黄子澄被执,抗辩不屈,被凌迟处死,诛灭九族。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一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
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朝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学承刘宗周,远宗王阳明,是蕺山学派的重要传人。黄宗羲虽为王学后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立足于“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将王、刘之学廓而大之,已非理学旧规所能包括。黄宗羲认为,“儒者之学,经天纬地”,他主张合学问与事功为一,以期“救国家之急难”。由于志存经世,因而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学问,他都广为涉足,博及史学、经学、天文、历算、律吕、舆地、诗文以及版本目录诸学。他一生勤于著述,讲学不辍,培养了像万斯大、万斯同这样的一些著名经史学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如《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文海》等大量的著述。
黄宗羲理论贡献突出地表现为对君主专制政权体制的系统批判。早在顺治十年,为探讨“治乱之故”,他即撰写《留书》一部。全书对中国古代政权形式的演变,历代兵制,特别是明朝卫所制度的得失,以及晚明的党争等问题都进行研究。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政权崩溃,复明化为泡影,黄宗羲转而走向以著述救世的道路。于是他将先前在《留书》中的理论探讨加以深化,于次年完成了他的不朽名著《明夷待访录》。
黄本骥:(生卒年待考),字仲良,号虎痴;宁乡县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举人。道光十七年(公元1838年)授黔阳县教谕,建教泽堂,教授诸生。
黄本骥博览群书,对经史、地理、目录之学都有研究。尤癖爱金石,聚秦、汉以来金石文字数百种及刀布、琴砖、书画等,名其居曰“三长物斋”。他将清乾隆《历代职官表》增以清朝所设员额、品级,详注各表标题之下,分为六卷,仍题原名,以便观览。又著《郡县分韵考》十卷,以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所有之府、厅、州、县,依韵分编,历朝沿革考订详明,以便临文引用,检韵即得。
其他著述有《圣域述闻》、《三礼从今》、《三志合编》、《疑疑孟》、《孟子年谱》、《避讳录》、《书画谱》、《湖南方物志》、《皇朝经籍志》、《三长物斋诗略》五卷、《文略》六卷、《缣山绀雪》十二卷、《古志石华》三十卷、《痴学》八卷、《诗韵检字》一卷等三十多种,大多收入《三长物斋丛书》中。
黄 慎:(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画家。
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 兴:(公元1874~1916年),原名轸,教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廑午。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曾化名李有庆、李寿芝、张守正、张愚诚、张愚臣、李经田,“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时又化名冈本义一、今村长藏;湖南善化人(今湖南长沙)。著名辛亥革命领袖之一。
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896年中秀才。1898年由城南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关怀国家民族前途。1899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0年春回国。戊戌维新和自立军起事相继失败,开始倾向革命。1902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年底与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旋又组织湖南编,译社,准备有计划地译介西方名著。
1903年黄兴与留日学生五百多人集会声讨沙俄侵略罪行,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教授枪法。不久自认为运动员,回两湖策动反清革命。后在明德学堂任教,利用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物色同志,酝酿成立革命团体。11月与刘揆一等筹组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正式成立,被推为会长。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
1905年7月下旬经宫崎寅藏介绍,与孙中山在凤乐园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又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移交同盟会,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年底离日经香港潜入桂林,发展革命组织,策动郭人漳、蔡锷反正。1906年转赴新加坡,协助孙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分会。返日后又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湖南运动会党,策划起义。年底萍浏醴起义爆发,复派周震鳞、谭人凤回国策应。1907年2月与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审定《革命方略》,在旗式问题上与孙中山发生争执。为顾全大局,励从孙意。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4月离日赴香港。此时东京发生倒孙风潮,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兴闻讯后表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使东京倒孙风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南方起义,亲自主持或参加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起义。
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孙风潮,黄兴竭力为孙中山辩解,坚决维护孙的领导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1月赴槟榔屿参加孙中山主持的秘密会议,商定集中全党力量,在广州再次起义。1911春与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任统筹部部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署,伤右手。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赞成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
武昌起义后黄兴乔装赴鄂,指挥汉口的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汉阳失守,辞职赴沪,被光复各省代表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得悉孙中山回国,推辞赴宁组织临时政府。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6月解职,8月被选为国民党理事,9月赴北京与袁世凯会商国是。1913年宋案发生,他一度主张法律解决。“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次亡命日本。
1914年孙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孙中山在叙别宴集古句书联相赠:“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1916年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患胃血管破裂而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
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黄 侃:(公元1886~1935年),字季刚,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著名现代音韵训诂学家、文学家。
黄侃曾从师于章炳麟,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部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所著有《音略》、《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订补》、《文心雕龙札记》等。
黄飞鸿:(公元1847~1924年),南海西樵禄舟村人。
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
黄飞鸿经不起此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七十七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春辉:(公元1933~年),女;河北人。著名无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黄春辉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在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中,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美国物理化学杂志连续刊登了她们的工作,并于2000年被权威杂志《Chem.Rev》大段引用。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三本专著。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得专利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排名第一)。
她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勤奋努力,不断开拓进取,学风正派。她忠诚于教育事业,注重教书育人。共培养硕士生十余名,博士生二十余名。研究小组中有一名博士生于199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及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青年教师获199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及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黄克诚:(公元1902~1986年),湖南永兴县下青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将,军事家。
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后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不久改任第二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1932年春反对冒险打赣州,使部队脱离了险境。长征中参加了三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部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初率部驰援黄桥作战,进至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1945年6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公元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9月底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进军东北部,后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国共产党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是建立西满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6年3月在苏联红军从东北部撤离时,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先后解放了四平、长春、齐齐哈尔。1947年后历任东北部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部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1954年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自1954年起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59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撤销职务,长时期受审查。
1977年12月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1985年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黄永胜:(公元1910~1983年),湖北咸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团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热辽纵队司令员,热河、热辽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东北野战军第痃从队司令员,第四进驻战军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南军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军委办事组组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黄永胜获得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3年4月26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青岛市台西医院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黄火星:(公元1909~1971年),江西乐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戈阳第四旅击大队政治委员,赤色警卫师第一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第九十五团政治委员,福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福建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第五支队政治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团长,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部副主任,和含支队政治委员,十九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二十九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厦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央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1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黄志勇:(公元1914~今),江西崇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崇义县委执行委员、区委宣传科科长,红七军第五十六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军政治部地方工作团宣传队分队长,红三军团第十六团俱乐部主任,第六师俱乐部主任,红八军团第六十三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三十九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第四大队主任,军委总参谋部作战科代科长,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独立第十四旅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独立第十六旅政治委员兼中共热中地委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南军区工程部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装甲兵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新廷:(公元1913~今),湖北洪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团长,第三五八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三五八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师师长,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 远:(公元1911~1992年),广东宝安人(今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会英文和日文。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干事、调研科科长、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2年到山东军区后,山东的敌伪军工作顺利展开,多次召开敌军工作会议,研究敌军工作的任务、政策、方法,统一编印敌伪军工作教材,拟制对敌伪军的喊话和标语口号,在各地建立武工队、敌工站,选调干部充实和加强各级敌工部门,把山东军区的敌伪军工作和统战工作搞得有声有色。1944年,有四大股伪军八千三百人反正,编为山东军区四个独立旅,小股伪军反正有七千多人。山东军区俘虏的日本和朝鲜人员,成立了日本解放联盟和朝鲜独立同盟,作了许多反战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济南市政府秘书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秘书长、市政府财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政工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政治委员,国防工业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副教育长、训练部部长。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黄 厚:(公元1913~1992年),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十六师第四十九团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第四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挺进大青山,参加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绥蒙军区骑兵1团副政治委员,骑兵第四支队支队长,骑兵第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绥东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八师副师长,参加了第四次战役。负伤回国后,历任绥远省军区察盟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平地泉军分区司令员,乌兰察布盟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1978年升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1981年7月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月11日因病呼和浩特市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黄 烽:(公元1916~今),原名黄宝澄;福建福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技术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1939年初秋,老“江抗”奉命西撤,在沪宁路东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为避开日、伪、顽的追捕,分散隐蔽于芦滩、芦荡之中。有一天湖水猛涨,激流中冲走一位伤病员,当时在那里养病的老“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发觉这样不行,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姓名登记,当时有三十六个伤病员,夏光组织轻伤同志出来放哨。到了1939年11月6日正式成立新“江抗”,以痊愈的伤病员组建了特务连(实际兵力一个排)。这段故事后来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滨》。刘飞(中将)和黄烽就在三十六名伤病员之中。黄烽后来担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高宝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新四军一师二旅五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七纵队五十九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第八十九团政治委员,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六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冲击指挥所空十一师政治委员。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回国后,任空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空军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黄 萍:(公元1917~2002年),江西大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军医处看护员、电台报务员,中央第二梯队电台报务主任。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之后,与红四方面军电台突然失去联络,引起中央领导严重关注。黄萍耐心呼叫、守听,终于和红四方面军电台恢复了联络。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调到红四方面军电台任报务员、报务主任,援西军电台报务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电台报务主任,支队电台队长,山东纵队司令部电台队报务主任、副队长,中央山东分局电台区队长、通信科长,胶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副中队长、通信股股长、通信科科长。参加了胶东区1942年冬季反“扫荡”和山东军区1944年冬季攻势作战,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出色地完成了电台收发报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副中队长、通信股股长、通信科科长,第三野战军东线兵团通信分局副局长,华东军区通信联络局业务处处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电信处副处长兼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局长,江苏省南京市电信管理局局长、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参加了解放高密、即墨、孟良崮等战斗和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邮电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处长,军委通信部工程建设处处长,通信兵副参谋长兼工程建设处处长,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副主任、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等职。经常深入基层、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现代通信的特点和规律,重视通信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部队建设,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0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黄 霖:(公元1914~1986年),湖南省浏阳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第七师第二十团排长、副连长、连长,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连长、营长,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大队长,八路军第一二○师旅教导营营长,新四军第五师第一支队参谋长,第五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五师第十三旅副旅长,河南挺进兵团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桐柏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豫西地委书记,中共豫皖苏第四地委书记,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益阳军分区司令兼中共益阳地委书记,华南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粤中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6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黄一平:(公元1903~1980年),广西贺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19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县立中学。在中学参与发起组织贺县中学学生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38年重新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曾任广西特委委员,同年10月偕同邓拔奇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广西斗争情况。返回香港后,邓拔奇代表特委改组成立中共广西临时省委,指示黄一平重回浔州四属,设法收集被打散的农军坚持武装斗争。黄一平回广西后,因找不到交通联络站折回香港,香港交通联络站也撤离,黄一平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1929年任红七军前委委员,被任命为红十九师五十五团政治委员,红七军前委在“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的口号下,制订了“先取桂林,然后向柳州推进”的进军方案。军前委调黄一平只身潜赴桂林搞兵运,待他在短期内创造基础和联络点后,前委再派三十余名连、排干部潜人桂林作内应。数天后,红七军决定放弃攻打桂林、柳州、广州的冒险计划,挥师转战粤湘赣边以期与朱、毛红军联络,指示黄一平暂在桂林汽车工人中从事地下活动。1931年,黄一平在广州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广州设立联络点,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查获,跳楼逃脱。先后在香港、云南、广西、福建寻找党组织未果。1932年经越南转赴云南省的广南县,在南生公司做了两年的记帐工作。1935年到澳门大华公司做工,后在国民党福建省同安专员公署和蒲城县政府当事务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得知原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出任新四军参谋长,于是奔赴皖南,见到张云逸,谢绝了让他到第三支队当副官的安排,到教导队当了学兵,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学兵、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教导队干事、副队长,至1940年任新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率领教导大队浴血奋战七天七夜,重创顽军,确保阵地不失。由于他在半塔集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被提升为八团团长,黄桥决战时任新四军独立团团长,后历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军教科长、训练处长,1942年任新四军二师四旅参谋长,1944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淮南军区第四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政治委员,1947年9月任十纵第二参谋长,1948年3月任第六纵队副参谋长,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二参谋长。参加解放四平战斗、辽沈战役,率部直驱津唐地区,截断傅作义集团海上逃路,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江西、广州、湛江、海南岛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第二副参谋长,中南军区广东武装部部长,广东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64年转业,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分管三线建设工作。1972年离职到桂林休养。1977年12月被推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1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黄仁廷:(公元1911~1982年),安徽六安石婆店镇邓冲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孔军少将。
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团连长,红二十八团特务营营长,鄂东北独立团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叁年游击战争。1937年肃反曾被撤职、扣押。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四支队九团营长,第十四团营长,主力军第二师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盱嘉支队独立团团长,甘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淮南军区独立旅第三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六师第十八旅副参谋长,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副参谋长,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江淮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警备一旅旅长,第十四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二十四军七十一师师长,空军第二十九师师长,山东省军区昌潍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2年1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黄文明:(公元1908~199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七团团部技术书记,第五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团政治委员,中共完县县委书记兼支队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二团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四旅政治委员,第十一旅政治委员,第九旅政治委员,第三纵队第九旅政治委员,第八旅政治委员,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八师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兵团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志愿军第六十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通信兵政治委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黄正清:(公元1903~1997年),藏族,汉名黄正清,藏名洛桑泽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采玛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从小在家放牧,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曾任地方保安司令。彭德怀元帅曾称赞他“为全国少数民族走上革命道路作出了榜样”。
解放战争时期,黄正清(洛桑泽旺)担任蒙古族拉卜楞的保安司令,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1949年秋,解放大军进军西北,洛桑泽旺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率部队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大西北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正清(洛桑泽旺)先后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甘南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是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7年10月6日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黄玉昆:(公元1917~1997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孔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青年团区委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团参谋处文书,第四师政治部秘书。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一一五师警卫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挺进纵队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十九旅副政治委员、第一纵队第三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
黄玉庭:(公元1912~1991年),原名黄应庭;江西万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军第八十三团副排长、指导员、连长、副营长,中央苏区第一分区第二大队队长,第六大队大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营长、团长,第六师第十八旅代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六纵队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团长、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六纵队第十六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一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总队长,1951年5月第七十一师改编为空十五师,任空第十五师师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十五师师长。空十五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绩不俗,击落敌机五十一架,击伤十六架;被击落四十一架,被击伤三十七架。回国后,离开空十五师,任第二航空预科总队总队长,后来离开空军,先后在山东省军区三个军分区(德州军分区、惠民军分区、淄博军分区)担任司令员,后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3月2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黄立清:(公元1913~1988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立清任红二十一军连政治指导员,第九十二师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组织部副部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六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独立第一旅第二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黄立清任晋绥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绥蒙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区第二十二师独立第十一旅旅长,第二十二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立清任西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沈阳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黄有凤:(公元1914~1989年),江西兴国东村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学校团政治处干事,军委机要秘书,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机要科科长,军委机要处代处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机要科办公室主任兼机要训练班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第一副局长,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黄光霞:(公元1915~2002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留在军部任战士。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通讯员、通讯班长、排长,军部特务营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三十九师第二七八团营长,参加了苏家埠、商潢、黄安等战役和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一团副团长,东进纵队第八支队第二团团长,第一团副团长,太行军区新编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数次反“扫荡”战役战斗。1941年组织和指挥了枣强县娄子镇战斗,被列为第一二九师十个典型战例之一。1942年十九团被授予“冀南战斗模范团”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第四十二旅旅长、衡水军分区司令员。战争年代作战英勇,指挥果断,四次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军事运输部部长,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为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2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黄连秋:(公元1912~1982年),又名黄长岳;湖南平江虹桥枧黄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9月随国民党新八军毕占云部起义,奔赴井岗山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一师第三团班长、连政治指导员,第一团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队政治指导员,第一团政治处副总支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一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团政治委员,第萨那团政治委员,第二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第二区队政治委员,第十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独立四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八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一九八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华北空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2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岁。
黄作珍:(公元1914~1991年),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宁都县少先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组织干事,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三军分区第二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大队政治委员,军政干部学校第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陆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十九兵团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黄忠学:(公元1911~1992年),湖北天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九师警卫营书记,红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第四师宣传科长。是个有文化的干部,在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宣传科长时,编写过一出话剧,内容是反映湘西根据地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张振汉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教导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第一二○师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主任,第三五八旅教导营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九军分区游击队支队长,第九军分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七军政治部主任。第七军的前身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和独立第十旅、独立第十二旅。1949年第七军由晋入陕,接着解放甘肃,留驻天水地区,参加修建天兰铁路。1950年第七军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部队,军部仅辖第十九师。1951年第七军撤消番号,军部一部分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调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海军青岛基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黄忠诚:(公元1913~2002年),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5年在遵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九连班长,第三团第三连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教导营连长,冀鲁豫支队教导营营长,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第六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三团副团长,第十旅参谋处长,第二支队参谋长,第十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十九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四军师长、第四十四军副军长,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司令员,军事学院海军系副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12月11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黄径琛:(公元1916~1991年),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国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大队副排长,红军学校第三团军事教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抗大一分校营长、军事总教员,抗大第一分校直属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六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副师长。淮海战役强攻碾庄圩时,分工指挥炮兵。第二十五师的任务由碾庄圩南方、西南方攻击,得手后直捣黄伯韬兵团司令部。第二十五师由第七十三团主攻,第七十四团助攻,第七十五团为二梯队。第一天几度进攻失利,黄径深指出,由于侦察得不够仔细,没有把敌人的火力点全部摧毁,使突击队碰了钉子。黄昏后,再次攻击开始,东南西北全线炮兵猛烈向敌射击,西北方向,我军战车也参加战斗。第七十三团再次担任突击任务,第七十三团就是着名的“济南第一团”。黄径深组织的炮火一延伸,第七十三团突破了碾庄圩,将守敌全部瓦解。1949年任第三十三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参谋长,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空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6月1日因病在武昌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黄经耀:(公元1915~2005年),江西于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通信战士、班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排长,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连长、副营长,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十团营长,第八旅第二十二团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广阳、孝义、午城等对日作战,创建苏鲁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山东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粉碎日军七路围攻大扫荡的战斗,打通华北与华中战略联系的艰苦斗争。此外,还配合淮海部队参加宿北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四师第十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六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开辟西满、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秋、冬季攻势作战、锦州攻坚战、辽西黑山大虎山会战、沈阳攻坚战、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六师师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六师师长,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回国后,1953年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陕西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为西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8月16日在因病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黄炜华:(公元1914~2001年),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秘书,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师司令部队列参谋,陕甘支队第五大队技术书记,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司令部作战参谋,苏鲁豫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而是团团长、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吕梁山脉地区抗战和苏鲁豫敌后根据地作战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参谋长,第十纵队军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宜当战役、川东追击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处长,中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空军军事订货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黄荣海:(公元1915~1996年),江西万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二军特务训练队班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特务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特务营政治教导员,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三军分区第五团团长。打起仗来经常身先士卒,人送绰号“猛子”。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副旅长,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八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八师师长,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兼第一二八师师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1964年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69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10月13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黄思沛:(公元1910~1988年),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古口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四师第一营第一连连长,红八军团第二十六师第六十一团营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调任红一军团随营学校连长,红一师特务队队长。1937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毕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39年1月奉命到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第四支队第一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年底返回新四军,任第六支队第三总队参谋长兼八团团长,萧县自卫团副司令员、豫皖区苏边保卫司令部参谋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六旅副旅长兼参谋长。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任辽吉军区第二十二旅副旅长。1946年参加围攻长春的战斗,后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副师长。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四保临江战役。1948年7月调任辽北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后,任东北军区警卫师师长,吉林省委军事部部长,吉林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后历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黄胜明:(公元1914~1996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排长,红军学校连指导员,中央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区队长,红九军团营政治教导员,独立团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庆阳步兵学校第一团政治教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政治委员,隰县工作团团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主任、代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三旅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补训第一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复员委员会秘书处长,中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副政治委员、运输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8月1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黄振棠:(公元1912~1996年),江西上犹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宣传队分队长,红二十一军第四十三团青年干事、军政治部青年部长,红三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红四师第十一团总支书记,红六师第十六团代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一师团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政训处主任,第七六九团政治委员,第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政治部主任。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新四旅政治委员,第六军十七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六十三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六十三军副政治委员,第六十五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69年,郑维山、杜文达、黄振棠、张正光组成内蒙前线指挥所,统一全面领导内蒙古的工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黄曹龙:(公元1911~1979年),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过攻打长沙。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兵站部第十三分站政治委员,第二十三分站政治委员,第四运输大队长,陕北总兵站十分站站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副官处队列科科长,总兵站部兵站站长,第四办事处处长。1942年起,先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总兵站部政治委员、部长,第十二兵团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驻南宁办事处主任,总后车管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9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黄朝天:(公元1915~1987年),原名黄朝钿;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教员,排长、连长,干部团特科营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侦察科参谋、侦察科科长,警备第四团参谋长,警备第七团团长,河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参谋长,鄂西北军分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师长、志愿军第二十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参谋长、第二十副军长,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87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黄惠良:(公元1912~1975年),壮族,广西平治人(今广西平果)。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二十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第十九师第五十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政治处主任,第七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三四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一二九师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三旅政治部主任兼第七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政治部主任,龙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东军区一六九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一六九师各团分别补充到十三兵团各军。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负责具体组织抗美援朝后勤运输工作,曾到朝鲜检查各汽车团、运输分部和兵站工作。1952年因严重的胃溃疡离职休养。1954年到第五十七速成中学学习。1956年任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5年回广西,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4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黄鹄显:(公元1914~1986年),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连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局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随红军总部留在川康边区,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科长,红三十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总部特务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第二旅副旅长,第十三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第一三四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第一三四师师长,坦克一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师长。装甲兵先后入朝的有:坦克一师、散步师、第二十六师第五十三团、第二师第三团、独立第一、二、三、五、六、八团,作战二百四十六次,除配合步兵歼敌外,击毁敌坦克四十辆,击伤三十四辆,捣毁敌地堡工事八百六十四个。1952年6月率坦克兵一师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参谋长,装甲兵学院院长,湖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装甲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1986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黄新友:(公元1912~1985年),原名邓新友,壮族,广西凌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五团战士、班长、排长、师政治部宣传员、组织干事,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北上先遣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中央军委科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股股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一团参谋长、师教育科科长,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六八八团参谋长、团长,干校校长,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晋冀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交通部副部长,河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1958年2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0月15日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黄德魁:(公元1910~1992年),甘肃临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原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政治部警卫排排长,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第三营连长、第一营营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四团参谋长,第三十一军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调到李先念部下,任鄂豫挺进纵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第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团政治委员、团长,鄂豫边区豫中指挥部指挥长,豫中军区分区参谋长,中原军区二纵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四旅参谋长,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团团长。中原突围时,第二纵队第十五旅旅直和第四十三团、第四十四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二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三、六、九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第十五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二纵。第十五旅旅直和第三、六大队一千三百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第十五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解放战争,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五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七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三十五旅副旅长,第一○四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宜昌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第十一师师长,建筑工程第七师师长,第五步兵预备学校校长,河南省冶金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黄锦辉:(公元1903~1928年),广西桂林人。苏维埃南方局军委委员,广州市军委书记,待考。
黄玉章:(公元1928~今),江苏如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少将。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团政治处干事,华东野战军连副指导员。参加了杨泰线、灵甸港、苏中七战七捷、涟水、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立过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营教导员。1955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军事学院教员、研究员,军政大学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军政大学教研室主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5年11月任科学研究部部长,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任副校长。是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会长,第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第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2003年7月离休。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发表军事著作数十篇,荣获军事学院一等奖、二等奖,模范工作者称号各一次,多次荣获学术成果奖。
黄学禄:(公元1938~今),河南信阳柳林乡人(今河南信阳河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56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71年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分部三兵站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军第一三四师四十团战士、排长、见习参谋、见习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干事、军政治部干事。其间,先后参加了甘肃临夏平叛战斗和西藏平叛战斗。1971年至1982年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第五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师党委常委、政治部党委书记。1983年起任第二十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政治部党委书记,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军区党委常委等职。为所在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黄信生:(公元1940~今),河北新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二团第一连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第二十八师司令部作训科见习参谋、参谋,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第二○五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司令部副参谋长、第六一五团团长、第二○五师司令部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85年7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军长,1990年6月任军长。1982年8月至1983年1月在军事学院基本系速成班学习,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在进修班学习。1991年4月至5月在研究系学习。1994年12月任第三十八集团军军长。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参谋长,1997年3月后任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8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黄恒美:(公元1940~今),江苏沭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预备学校、空军航空学校学员、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大队长、航空兵副团长、副师长,航空兵第二师师长、空军某军副军长,空军上海指挥所代理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3年12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空军司令员。2000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空军中将军衔。
黄公略:(公元1898~1931年),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桂花乡人。著名工农红军将领。
1916年参加湘军,当过湘军文书、排长、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等战斗中立有战功。同年底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7月同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十三师四团党代表,后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纵队长。同年11月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1929年9月任红五军副军长,参与制定和指挥红五军向北开辟鄂东南地区,向南打通与湘赣苏区联系的作战行动,扩大了湘鄂赣苏区。1930年1月调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在赣西南地区艰苦作战,发展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大块的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三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在龙冈战斗中击退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歼灭敌军第二十八师等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敌军第九师独立旅。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敌第五十二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在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终年三十三岁。
黄公略的牺牲,全军伤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曾发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将吉安、吉水两县间建公略县。建县之日,毛泽东亲撰、高悬挽联以悼英魂:“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毛泽东并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其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初期,“朱、毛、彭、黄”四人曾一度齐名,不幸的是黄公略不久便牺牲于敌机扫射之下,但他在革命史册上留下的功绩却长久令人缅怀。
黄继光:(公元1931~1953年),原名黄继广;四川中江石马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战斗英雄。
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信员、代理班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1953年10月13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敌人动用两个多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我军发动猛攻。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时,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用三挺重机枪和四挺轻机枪拦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与另外两个战友炸掉这个火力点。当前进到距火力点三十~四十米时,两位战友一个牺牲,一个重伤,任务就落在黄继光一个人的身上。黄继光忍着右臂被击穿的剧痛,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继续前进。在接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火力点全部炸毁。在身边已无弹药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黄继光毅然扑向敌火力点,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壮烈牺牲,终年二十一岁。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七师五个连,夺回阵地。
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和表现,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他为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追授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
黄奋锐:(公元1904~?年),字天咎;广西惠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部副主任,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 华:(公元1913~年),曾用名王汝梅;河北磁县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燕京大学肄业。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任北平学生联合会党团成员、燕大学生会主席,1936年任陕北苏区红军总部翻译、后方司令部秘书,曾协助著名加拿大记者埃德加·斯诺、英国记者尼姆·威尔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等采访中央苏区。
1937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1938年历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部长、中共长江局青委、全国学联党团书记,中央青委委员。1940年任延安青年干部学校教育长。1941年任朱德政治秘书、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4年任中央外事组联络科长,参与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的工作。
1946年参加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叶剑英的秘书、代表团新闻处处长。
1949年历任天津市军管会外事处处长、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南京市军管会外事处处长、主持接收国民党外交部、向各国原驻华使节宣布中共中央的建交原则。同年当选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
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员、上海军管会外事处处长。1953年任朝鲜停战政治谈判中方代表和外交部西欧非洲司司长等职。1954年和1955年,随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和发言人。1958年任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顾问。1960年至1971年相继任驻加纳、埃及、加拿大大使。曾任中央三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谈判邀请尼克松访华公告文稿事宜。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为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及其安全理事会的代表。1976年任外长,曾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过二十九、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和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1978年和1982年,率团参加联大讨论裁军问题的特别会议,阐述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并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立即停止军备竞赛和进行裁军的主要措施的建议》。
曾先后出访过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扎伊尔、伊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联邦德国、印度、美国、尼日利亚、苏联等三十多个亚、非、欧、美洲国家。1978年8月与日本外相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主持与美国代表的建交谈判,1982年与美国国务卿黑格签署关于解决美售台武器问题的“八一七公报“。1979年随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多次以副委员长身份率人大代表团到各国访问和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5年至1995年出席国际行动理事会年会,现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中国福利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黄 杰:(公元1902~1995年),字达云;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台北卫戍司令,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台湾警备总司令,“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在大陆时期黄杰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军军长,陆军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1945年任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在缅甸击退倭军打通中印国际运输线;抗战后任长沙绥靖副主任,第五编练司令等职。
黄埔军校等毕业后,黄杰担任教导第一团侦探队第一排中尉排长,随即投入一连串的战斗。
1926年,黄杰任教导第一团第三营营长,随东路军北伐。“济南事变”中,倭军强攻济南城,守备济南的第一师第五团团长李延年电告黄杰立刻率部护送蒋中正离城,以避开倭军炮火。黄杰近身护卫蒋中正徒步离开济南。中原大战时期,黄杰任第一师第二旅少将旅长。接着参加蒋中正的五次对苏区围剿。
1933年1月日寇由东三省侵犯山海关和热河时,黄杰奉命接替南天门防务,守备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一带阵地,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战役。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将,任第二师师长。1936年10月晋升中将,任第二师师长。
“七七事变”时,黄杰正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任队长,带职受训,随后投入了激烈的淞沪会战,接着又调任成都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教育处长,担任教育工作,一直到1944年5月黄杰才重新带兵,担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年底,黄杰率部攻击龙陵,经三个月的激战连克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四大据点,最后与新一军及美英盟军在缅北姆色举行会师典礼,这是抗战末期盟军著名的一战。
1949年渡江战争结束后,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队虽然号称还有两百万,但军心涣散。蒋中正与李宗仁明争暗斗,各将领各怀鬼胎,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指挥体系,实际上已成瘫痪状况,一击就溃。失去有效防线的国民革命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包围追击方针下,只能四处逃窜、投降与溃散。不过另一方面,尽管兵败如山倒,国民党内仍有几个孤臣孽子,怀抱少时读诸葛武候出师表的愁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诚惶诚恐,忠实地执行上级的命令,黄杰就是其中一位。
尽管如此,在国民党阵营中,黄杰并非真正有份量的人物。他没有高明的政治手腕,也没有出众的才华,不属于第一线的人物。在国民党党政军高官的合影中,他总是被安排站在后排不显眼的位置。但是,他是一位勤于做笔记、写公文、忠心耿耿的军人,这种人格特质注定在国民党存亡之秋时发生一些作用。在大批国民革命军精锐部队被歼,蒋中正最重要的亲信将领被俘或主动献城投降之际,黄杰成了蒋中正没有选择中的选择。
1949年,黄杰带领着一支国民革命军队,在国共内战的尾声中一路披星载月,由湖南退入广西后,在解放军的炮火间隙中,这支大约三十万人的国民党部队最后只有三万人经中越边境爱店进入越南。入越南境时,所有武器、收发报机、照相机以及菜刀铁器等均被法军没收。在树倒猢狲散的窘状中,这支部队却在黄杰率领下保持了基本的建制与尊严。进入越境后,他们又成为各方势力杯葛的筹码,被软禁在越南富国岛达三年。
1953年,被称为“海上苏武”的黄杰终于率部回到台湾。黄杰撤往台湾后晋升二级上将军衔。
历任台北卫戍司令,陆军总司令(公元1954年7月~1957年7月)兼台湾防卫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公元1957年6月~1958年7月),台湾警备总司令(公元1958年8月~1962年11月),对台湾军力进行嫡系大接替,成为受益者之一。
1960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军衔。在1962年12月~1969年7月,黄杰担任了台湾省省主席,主要处理的是省民食衣住行之大计,包括防台防洪措施,农业产销、工商登记、学校教育、甚至舞厅、电影院、咖啡座等,都是他所管辖的范围。黄杰经常出现在各种巡视的场合,与民众密切接触,一改其原来情报头子的神秘面目。
1969年7月升任国防部部长(公元1969年7月~1972年6月),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上将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5年1月14日,黄杰病逝于台北,终年九十四岁,葬于台北五指山国民革命军队公墓特勋区一区。
黄镇球:(公元1898~1979年),号剑灵;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联合勤务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台北卫戍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湖北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历任粤军第十一师参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团长、副师长、师长,整编第四师旅长。
1929年赴德国研习防空学。
1933年回国筹建防空学校。1934年就任校长暨防空委员会副主席。后历任防空处处长,南京防空副司令,防空厅厅长,防空监总监。
组织筹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演习“首都防空演习”。后升任后方勤务总司令、联合勤务总司令、参谋次长国防部次长、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代理广东保安司令。
1949年逃往台湾后,于1950年再度出任联合勤务司令部总司令。
1954年后调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转任“总统府”参军长。
1961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962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当选国民党八届中央委员,后为中央评议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
晚年兼任香港崇正总会顾问。1979年病逝于台北。著有《防空讲话》、《防空十二年》等。
附_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演习:
1934年,正当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进逼华北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抗日浪潮和军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于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大演习。参加演习的军兵种和政府部门及民防人员之多、组织协调之复杂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绝无仅有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侵华气焰甚嚣尘上,日寇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鲸吞东北后,1932年又挑起了上海“一二八”事变,接着于1933年上半年又集中优势兵力侵占热河,向长城一线发起大规模进攻,把侵略矛头指向整个华北。在淞沪和长城抗战中,尽管中国民革命军队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日寇凭借优势装备尤其是强大的空中力量,使中国民革命军队民遭受惨重损失,包括蒋中正嫡系中央军在内的许多成建制部队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伤亡殆尽,牺牲极大。
而此时的蒋中正正集中精力忙于剿共,把有限的金钱都用来购买枪炮对付毫无空中力量的红军,哪有闲钱去买昂贵的飞机用于国土防空?到长城抗战结束时,中国的各型飞机不足300架,而日本仅作战飞机就有2700架。日寇依仗空中优势在中国的天空耀武扬威,日本飞机可以成编队地在长城沿线和平津地区飞行,甚至可以家常便饭似的飞临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侦察。而中国的国土防空却是一片空白,许多重要城市和要点目标连最起码的防空设施如高射炮、高射机枪和防空洞都没有。日本军方头目甚至狂言:战争如果全面爆发,仅靠轰炸就可使“国民政府和‘支那军’彻底丧失抵抗意志”。
国民革命军界智囊蒋百里将军和在德国学习防空回国的黄镇球将军面谏和上书蒋中正,强调对日防空袭作战的重要性,急切要求政府迅速建立有效的国土防空体系。
宋庆龄、何香凝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还纷纷捐款购买飞机保卫国家领空。一心剿共的蒋中正虽然对抗日持消极态度,但对日本频频加快的侵略步伐和巨大空中威胁不得不予以重视,尤其是淞沪、长城战役中其嫡系精锐部队在日寇飞机狂轰滥炸下遭受的严重伤亡,使他对全面战争一旦爆发首都南京的安全十分担忧。
在日本侵略和全国抗日呼声的双重压力下,蒋中正被迫把国土防空力量异常薄弱,人才、经费、材料极度缺乏的实际,责成其军事部门直接在南京筹组防空建设事宜。1934年1月,南京军事委员会下令将高射炮教导队、防空研究班、防空军士队合并,在杭州笕桥成立防空学校,任命黄镇球为该校校长,以培养防空专业人才。不久,蒋中正又接受了黄镇球关于组织防空演习的报告建议,特命黄镇球具体负责组织筹划“首都防空演习”。
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1934年11月21日-22日,防空大演习在南京地区正式举行。21日上午7时40分,设在鸡鸣寺和南京下关电厂主厂房顶部的日造立式防空警报器凄厉地响起。紧接着,演习指导班派出的广播车在南京各主要街道和居民区广播演习注意事项,敦促市民遵守演习规则。相关演习地段正在上班、街上行走及家中的市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紧急跑向防空掩体或安全地带进行隐蔽。南京各重要路口由全副武装的宪兵和警察实施戒严和交通管制,胸佩演习标志的工作人员,迅速指挥着来往车辆和人群进行疏散隐蔽。
不久,空袭紧急警报声再次响起,随后空军编队飞机飞临南京上空,剧烈的模拟爆炸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轰炸声中,南京各要点的防空高炮、高射机枪响成一片。有几幢楼房被“敌机”击中,顷刻间黑烟滚滚,十多辆消防车鸣着刺耳的警笛赶到被炸现场开始灭火工作。烟雾弥漫之中,几辆救护车也赶赴现场抢救“伤员”。21日夜晚,当空袭警报声又一次响起时,实行灯火管制的整个南京及周围地区顿时一片漆黑,人们再次从家中跑出在臂扎白巾的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空袭隐蔽。演习区域上空飞机轰鸣,地面炮声隆隆,探照灯光柱四射,军警的警笛声和消防车、救护车的鸣叫声交织一片,整个南京地区笼罩在一派“战争”气氛之中,演习场面颇为真实壮观。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机空袭南京达四个月、一百十八次之多,但“死伤的数目并不大,政府也照常指挥全国作战,并不曾因空袭而受影响”。随后的战时首都重庆被日寇定为“航空进攻作战”的首要目标,但仍顽强抗击日机“战略轰炸”、“无区别轰炸”、“月光轰炸”、“地毯式轰炸”等狂轰滥炸长达五年半之久,在血与火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不被任何强敌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为了纪念这次南京防空大演习,1940年国民政府颁布命令,将每年的11月21日这天定为“防空节”。
分享按钮>>江阴龙砂殷氏“井福堂”隆重举行新谱弘发仪式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第三届副会长、理事——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