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谈峭山公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
- 中华黄氏网 2011年3月9日 黄江摘录
转载自<江夏黄氏宗亲网>:谈峭山公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
峭山公,讳岳,小名实郎,字峭山,又字仁静,号青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后周广顺三年,无病而卒,享寿八十有二”,今年是峭山公诞辰1130周年,世界峭公裔孙——各地区宗长、专家和学者,应邀出席参加纪念大会,纪念峭山公为国为民的历史功绩,弘扬峭山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有机会与海内外诸宗长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峭公历史问题,深感荣幸。本人才疏学浅,发言中所涉及问题有不妥之处,深望各地宗长不吝赐教斧正!
回想1995年的金秋,我首次应邀参加‘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成立大会”,在会上曾发表“峭山公是唐末五代人,是唐昭宗年间官工部侍郎”的历史观点,引起江南各省与会宗亲代表关注。自此以来,围绕峭山公历史问题,掀起研究峭公历史的热潮。在二十世纪最后五年中,都撰文发表对黄峭公历史探讨的观点。现在借此机会谈论涉及峭公方方面面的历史基本观点,供参考。
一、峭公历史问题考证
纵观海内外谱牒,对峭公历史记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点,较有影响者:
1 是南宋御史中丞黄洽公,字德润(1121—1200),闽侯人,孝宗隆兴元年榜眼,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于孝宗淳熙甲辰(1184),所撰《黄氏族谱原序》和南朱抚州知府黄震公,字伯敬(史称伯起),理宗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于度宗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所撰《黄氏族谱序》,这两篇‘序言”,对黄氏受姓,入闽始祖、公谱世系和峭公历史等记载,大致相同,都称峭山公是“宋真宗样符元年(1008)戊申科三甲第九名进士,初守江夏有功,迁奎章阁待制直学士、尚书仆射。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烈”。由于有此说,即衍生宋英宗治平四年“敕封刑部尚书”和宋神宗元丰五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烈”两道封赠诏书。江西兴国、宁都、于都、石城,广东龙川、和平、定远,以及福建长汀、永定、上杭、连城等县部分谱本受影响,沿袭此说。
2 是《江夏黄氏大成宗谱》所载峭山公第十六子,即郑妈所生第二子潭公所撰《峭公行录》,明确叙述峭山公出仕、归隐和遣子,官至唐昭宗光化年间工部侍郎的史实。峭公逝世50周年,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卵(1003),建安处士邱俊思道氏撰《峭山公传》,江西上饶井公系,卢公系族谱,均转载此文。《卢田黄氏族谱》题为《工部公行实录》,其内容相同。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与黄震同朝为官,距黄震作序只隔六年,江夏太康知县周士枢为禾坪派撰文《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也明确提出“黄峭是唐末五代人,官至工部侍郎”,否定了黄洽、黄震之说。此后各朝续修“黄氏大成宗谱”都遵循周氏之说。清康熙乙亥年江夏砀山知县黄华衮《鹳薮黄氏宗谱》和光绪己丑年,举人黄希勉和庠生黄淇州《江夏黄氏大成宗谱》、其内容更有条理更充实,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峭山公祠墓,芙蓉黄汉腾重印出版(油印本),至今流传不替。
(一)邵武实地考察
面对峭山公历史的两种不同说法,谁是谁非,莫衷一是。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宗亲回乡探亲、寻根谒祖,求索谱志。1986年,有学生黄溪泉任泰宁农业局长,委托于工作之余,专访和平镇坎头村上井,在黄盛发宗亲陪同下实地考察峭公祠墓、和平书院。拍摄祠墓、书院、禁碑等文物照片,抄录碑文,摘录谱牒序言,证实周氏之说与潭公《峭公行录》。邱俊思《峭山公传》和《大成宗谱》吻合,峭公是唐末五代人,具体分析如下:
1.《峭公行录》是峭公第十六子黄潭所撰的,子为父修《行录》,记忆犹新,当然比较实际。《行录》反映唐末五代动荡的政局,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记录峭公一生在此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军事活动,突出其出仕、归隐和遣子。表现其沉宏才智、识时通变和道德情操,其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基本符合史实。
《行录》记载峭公遣子时,新修家乘教育子孙:“知吾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里号禾坪,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吾一脉之亲所比屋而居之处也”。考究其绥城县、画锦乡、和平里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符合唐五代设置的:“中央—道—州(郡)一县一乡一里一村”(在城邑为坊)的地方建制,与宋代地方建制不同。宋制是:“中央一路—府(州或军)一县一都保一大保—保”。(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469—607)。
“绥城”,就是古代建州的“绥城县”,三国孙“吴永安元年(258),析建安校乡西偏著绥安县”,东晋义熙元年(406),避晋安帝(397--418)圣讳,改为‘绥城县”,其城域包括建宁、宁化、太宁及邵武和平镇一带,县治在今建宁城西三里许(《漳浦文史资料》)“绥城旧族”,远指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泓公子聪公,字元方,为晋安郡(今福州)太守,致休后居石山,后迁绥安县(今邵武)仁泽乡。近指高祖膺公随唐代宗李豫太子忠懿王李适于大历12年入闽,官任长乐令,后因家累辞官隐居绥城(邵武)仁泽乡(改平洒今水北镇),设塾授徒、人丁兴旺,科举鼎盛,为绥城望族。
从《行录》涉及地方建制和地理名称,证实《行录》写于五代,峭山是唐末五代人。
2.谱志:据南宋抗元名将文天样,开督府南剑州(今南平),端宗景炎二年十一月于岳麓精舍,应同科进士黄雍字敬所之请,为虎丘派作《黄氏世宦谱序》云:“……迨李唐季世,中州多故,强藩陆粱,纠纠纷纷,初则安史,继则巢温,时有显祖五公敦,六公膺者,避地从忠懿王李适(音kuo,代宗李豫太子)入闽,五公聚庐闽清凤栖山下,六公膺长长乐,裔居青山,而身徙邵武禾坪。五公敦者世号虎丘,六公膺既祖青山,又祖禾坪……”膺公于唐代宗大历12年丁己(777)入闽,授长乐令,是年35岁,娶妻林氏居青山。一年后回乡探亲,二三兄死嫂改嫁,母患病经年,幸得邻居郑氏义女持汤奉药,尊母命又娶郑氏居邵武故居,因家累难以尽职辞官,于仁泽乡设馆授徒,郑氏生五子一女。膺公正室林氏生一子义村,居长乐青山,传青山派黄氏;侧室郑氏所生子女居邵武禾坪,传禾坪派黄氏。故称“既祖青山,又祖禾坪。”
清康熙乙亥年(1695)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黄华兖《鹳薮黄族谱序》云:“谱之作昉于唐,始祖膺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三传锡祖出焉……四传峭祖生子念一人……自南渡距今三十有二世……”若每世以25--30年计算,相距约930午,上溯共南渡入闽时间,约为公元766年左右,即“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宗大历年间,与文禾样“序言”所载符合,下推至玄孙峭山公生于唐懿宗年间,与《大成宗谱》所载吻合。
再看清光绪十五年己丑(1887)举人黄希勉、庠生黄洪州《江夏黄氏大成宗谱》记录锡公,峭公二代兄弟妻媳生卒具体时间,不但皆生于唐,而且大都卒子唐及五代,只有峭公第三夫人郑妈,由于结婚年龄轻、享寿长,才能活到宋大祖建隆二年(961)。从锡公峭公二代生卒资料分析,无不证实,蛸公是唐末五代人。
3.墓志:据宋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和元代苏天爵《黄清老墓志铭》记载:“峭山公是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玄孙。”惟淡,初名霸,因冲犯西汉丞相建成侯霸公名讳,改名冲。他是唐中宗时建安参军黄芳字时文,号竹岩独生子。青年时回固始故乡,遍览家书,尽得乃父之学,无意仕途,屡荐不仕,淡泊村野,自号惟淡先生。娶妻宁氏,生六子,其中五子黄敦,六子黄膺字世铭。惟淡是峭公六世祖。然而,《大成宗谱》误录为“膺公名宾字惟淡”,把父子祖孙揉合为一。《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误认为“惟谈与黄膺”父子分属两个支系。都纯属误会,必须纠正。
4.碑碣:鹳薮黄家林墓山,有‘清道光丁酉十七年冬月合族公立”的“黄族禁碑”云:“鹳薮之地为黄姓南迁始祖锡公墓山,峭公附葬其下,自唐迄今支派繁衍,从无盗葬等情……”此碑至今犹存,记录墓山开辟时间、地点、墓主人物和严禁盗葬盗砍之事。可见锡公峭公墓山开建于唐,此碑是有力佐证,无容置疑,今修复后的峭公墓碑,铭刻“唐朝工部侍郎”。
总之,行录、谱志、墓志、、碑碣等文物史迹无不证实“峭山公是唐末五代人”的历史事实。
(二) 答辩释疑
《黄峭公是唐末五代人》考证论文发表后,当时仍坚持黄洽、黄震对黄峭公历史观点的人,先后提出质疑:“宋英宗和神宗二道封赠诏书是假的吗?御史中丞黄洽和抚州大守黄震二篇序言,难道也是假的?清乾隆《循州谱》都是石印版古谱,究竟错在哪里?”等等,要求作出解释。
1.答辩之一:(此书信于1995年12月10日发出)
历代皇帝对王公贵族或有功之臣封官赐爵,或因其子孙官宦功勋显赫,以其子孙官衔封或赠其父或祖,以为臣范,这都是经常事。但见此二道封赠诏书的款式和内容都有同样错误,漏洞也不少,可窥见其是伪托的假诏书。
二道诏书正文说:“朕屡此多艰……” “朕闻英谊之辟……”这“朕”字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代词,指代皇帝。既用“朕”字,就是当朝皇帝御旨诏书,可是第一道诰封诏书落款时间写“宋英宗治平四年己巳二月十九日命下”,第二道追赠诏落款同样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戍岁十二月十六日命下”。然而,伪托者殊不知“英宗”和“神宗”是“赵曙”和“赵顼”二位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叫”庙号”。伪托者将皇帝死后的“庙号”加在当朝皇帝年号之上,如果是真的诏书,草诏者就犯欺君之罪,必遭杀头。这不是后人无知胡作非为,还有什么可质疑?
从内容看,第一道诏书开头写:“岁大宋淳熙孝宗十一年甲辰(1184)二月朔日,御史中丞宗生洽薰沐拜书敕封刑部尚书黄峭”。结尾落款“宋英宗治平四年……”文中“拜书”一词,可有两种解释:奉命“起草诏书”或“迎接诏书”。可是从英宗四年(1067)至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相距117年,黄洽怎能于尚未出生的一百多年前“起草”或“迎接”诏书?荒唐!再
说:据《峭公行录》记载: “峭山公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 至宋英宗治平四年,峭山公已仙逝114年,能再“敕封刑部尚书”吗?真是无稽之谈!
第二道宋神宗赵顼追赠诏云: “……(峭山公)忠结先帝之知,宛魏郑公之前识,每以时事危主,心抱裴晋公之先忧,直以天下为己任”…。”黄震序言特别引用诏书此段文字,说明其受追赠原因,不是由于子孙官宦显赫,而是赵顼皇帝表彰峭山公历史功绩。据黄洽、黄震二篇“序言”都说:“峭山登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戊申科第九名进士”,肯定峭山公是宋真宗、仁宗时代人。而诏书御赞“忠结先帝之知”,这‘先帝”自然是指真宗赵恒和仁宗赵桢。 “宛魏郑公之前识”,魏郑公何人?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丞相魏征,封郑国公,故称“魏郑公”。 “每以时事危主,心抱裴晋公之先忧,直以天下为己任”。“裴晋公”又指谁?即指唐宪宗李亨丞相裴度,封晋国公,故称‘裴晋公”。魏征和裴度都是唐朝名相,《唐书》都为他们立传。峭公既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代人,为何不与当朝名臣苞拯或杨业相比,却与唐朝名相相比?既然峭山公历史功绩能与唐代名相魏征和裴度相媲美,为何《宋史》查无峭山其人?如此诏书的真实性如何,可想而知!
总之,历史文物古迹及文献资料已确证峭公是唐末五代人,这是峭公历史的大前提。伪托所谓诏书者,既不了解峭山公真实历史,又不懂诏书的基本格式,其诏书尽管使用了冠毙堂皇的词句,也不能自圆其说以掩盖伪造作品,只能留给后人当为笑话!(未完待续)
2.答辩之二 (此书信于1996年元月17日发出)
阐明先贤黄洽“原序”对峭公历史记载有偏差失误。清代《循州谱》编者篡改黄洽“原序”,是亵渎犯上行为。
A.请看黄洽“原序”所说的峭公高,曾、祖、父辈简录。
高祖:“巽夫震公,唐贞观元年丁亥(627)进士,累官侍讲学士,生子简。”
曾祖:“简公(唐宣宗)大中(847—859)大夫,生子肃”。
祖父:“肃公后晋(936--946)殿中侍御史,生四子,最次者四郎,名忠,讳锡禹。”
父:“锡禹公(宋太宗)至道中(995--997)教授,生实郎,讳字峭公。”
峭山公:“登(宋真宗)祥符戊申(1008)进士,初守江夏有功,迁奎章阁,累官待制直学士,尚书仆射,(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追赠少保,谥文烈。娶三妻宫、吴、郑,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
上列世系录自黄洽“原序”中“自少典以来……峭公廿一子分派源流一一清矣”。此段对峭公及祖上五代人,不但高祖曾祖名字附会,与《大成谱》不同,且简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高祖震公于唐贞观元年(627)进士”,“曾祖简公大中(847--859),大夫”,父子竟然相距二百年。曾祖简公与祖父肃公,父子相距一百年。高祖传至玄孙峭山公登样符戊申(1008)进士,五代人相距380年,每世平均76年。如此世系资料,只要有点历史知识和世系代龄时间观念的人,是不会盲目轻信的。先贤黄洽“原序”对峭公历史记载之失误就在此段。千百年来,对各地峭公后裔历代修谱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少麻烦。
B.清代《循州谱》篡改黄洽“原序”。黄洽“原序”全文只1180余字,被篡改后增至2100余宇。上述此段原文只560余字,篡改后增至一千余字。除更正峭公曾祖父是“彦高公”名字外,黄洽的失误,不但无更正,反而增加错误。如说‘九十一世琬……传至一百三十四世肃彬公”再传至峭山公为138世,这样从东汉黄琬(140—191)至峭山公(87Z-953),相距只730年左右,竟然传47世,平均每世15.5年。更荒唐的说什么峭公于“唐季昭宗时举为千夫长,俟唐末宋兴,治平四年(1067)敕封刑部尚书”。据考证峭山公于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时年21岁,被举为千夫长,至宋英宗治平四年,跨越唐——五代——宋共七代,历20君,累计196岁,峭公若健在能“敕封刑部尚书”吗?故黄洽“原序”也好,循州前贤篡改也罢,对峭山公族源记载,都成为一笔历史胡涂账。如此篡改先贤“序言”,既损害先贤声誉,又欺骗了子孙后代,说这是亵渎犯上行为,贻误子孙,该不过分,还有什么理由可辩护?
3.答辩之三
关于族史研究的态度问题。族史研究的保贵信条,就是求真的科学态度:一是质疑,无疑就没有进益,我们就不能觉察到黄洽、黄震二位先贤对峭山公历史所载的偏差失误,也不能发现黄潜善的历史冤案。二是重据,唯有掌握确凿证据,我兄弟才敢于纠正洽公、震公“序言”中对峭公历史的失误偏差;黄杰波、黄逸鹛父女才敢于奋笔疾书为潜善公鸣冤叫屈,疾呼为其平反昭雪,讨回公道,还历史真面目!
纵观黄氏公谱世系,多以南陆公(或称云公)为一世,传至唐末峭山公相距三千多年,各谱所载世数却不同。禾坪《大成宗谱》,列118世,翰修《嘉应州谱》列119世,循州《海龙公谱》列139世,和平《客家黄氏总谱》列104世,黄震“序言”以石公为一世,列90世,孰是孰非?从东汉黄琬(140—191)传至唐末峭山公(872-953),相距730左右年,《大成宗谱》只录20世,每世平均代龄36年,世数明显偏少,残缺不全。循州《海龙公谱》竟录47世,每世平均代龄约15.5年,世数明显偏多,混杂泛滥。计算世系代龄究竟以何为依据?以多少年为一代?
据史书所载,周代男子二十“冠而字之”,女子十五“笄而字之”,举行“冠礼”、“笄礼”之后,正式步入成人行列。《墨子·节月篇》说:“昔者圣王为法日: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然而,帝王为早有王储,婚龄更早。如《札记,文王世子》说: “周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对此事,《左传·襄公九年》说:“国君十五而生子,礼也。”但这只是帝王的特殊现象,周代规定婚姻年龄:男20-30岁,女15-20岁。古代部落或诸侯国为促进人口增长,据《周礼,地官,媒氏》说:“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就是说,不遵守此法,就会受处罚,除非因战事出征或父母丧葬守制,才免受此条例惩罚。见《陈氏族谱》记载,陈国国君陈霸先传下十七代人记录,平均每世代龄25年。帝王家族不受种种限制,平均25年传一代。而平民受政治、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等种种因素制约,男子30未娶,女子二十未嫁,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历来推算世系代龄,每世在25-30年之间,是符合古代法定婚姻年龄和人类生理生育规律的。黄洽、黄震二位先贤“序言”?对峭山公祖上五代人历史记载失误原因主要缺乏代龄时间概念,才出现父子相距一百年,甚至二百年,五代人将近四百年。清代《循州谱》说什么“峭山公于唐昭宗时为千户长”,至“宋治平四年敕封刑部尚书。”峭公竟然当了176年官尚未退休,莫非是彭祖再转世?!说什么黄琬传至峭公共47世,每世只15.5年,如此高速生育律,是违背现实、违反科学的。
千百年来,历代修谱,对旧谱资料,末加考证,盲目照抄。现在明知有错,不能再以讹传讹。应该抱定求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校对核实,正本清源,务使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未完待续)
(三)峭公族源有史可稽
峭山公历史经实地考察论证和答辩释疑,尚有人说:“ 末见‘正史’有所记载”,疑虑重重。唐初陈元光承袭父职,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定“绥安之乱”,靖建州郡,开发岭南,功勋彪炳,新旧《唐书》尚且无为其立传,何况峭山公避五季之乱,隐居山林四十余年,而无闻于世,“正史”查无峭公其人,是不足为怪的。福建三明杰波浪子氏为探究族源,千方百计,多方搜集资料,幸得宋徽宗年间承仕郎、江西丰城黄彦弼《晚唐笔记拾遗》及其堂叔父——承仕郎黄羽字惟衍《王霸别录》,分别记载膺公入闽和峭山公童年不幸遭遇。五代人的历史真相大白,与《峭公行录》、谱志、墓志、碑碣所载,相互印证,证实峭山公高祖膺公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入闽,传至唐末五代峭山公是无可非议的。
1.膺公入闽历史真相
膺公,讳庆膺,字世铭,曾祖父黄廷坚,唐高宗李治吏部侍郎,太祖母吴氏,生子讳芳,字时文,号竹岩,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登己巳科进士,授官史馆编修,奉敕续修高士廉《天下氏族志》,同年娶上官氏,生一子,名冲,神龙三年(707),《氏族志》修成,外调建州为建安参军,连任20年,体弱请致休,居邵武仁泽乡。子黄冲年22,回故乡固始。两年后,时文芳公复任建州别驾。黄冲在家遍读家书:经史、训诂,修《家谱图序》,朝廷数举不仕,淡泊于村野,无意于仕途,自号惟谈先生。娶妻宁氏,生六子:庆宜、庆室、庆宾、庆嘉、庆敦、庆膺。时文芳公致仕后,定居邵武仁泽乡(后改平洒乡)。
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动乱未息,兼旱灾、蝗灾相继发生,民不聊生,代宗大历八年(773)癸丑,冲公迫于生计,留已婚四对儿媳,在固始奉养母亲,自带未婚庆敦、庆膺南下邵武谋生。居邵武的父母:芳公和上官氏都巳逝世,便到清流县泰宁乡梓潭村塾馆任教,不上一年就病逝,享年67。庆敦、庆膺兄弟葬父于清流白塔桥畔,回固始报丧举哀戴孝。唐代宗末年,安史旧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拨扈猖獗,公然为安史父子四人立祠,扩充兵力作乱,又派员入闽唆使蛮獠叛乱,以牵制唐军。大历12年丁巳(777)代宗李豫命太子雍王李适,加封忠懿王,率领三万军入闽,镇制蛮獠,驻守建州(治所建瓯迁南平)。敦公膺公兄弟随忠懿王李适入闽。王任命膺公为长乐令(即福州、治所长乐邑),敦公请地居闽清盖平里梅溪村凤栖山下,建宅定居,庵号“积善堂”,娶江南陈氏,生六子:宗、礼、凝、勃、启、余。后世子孙昌盛,宋代人才辈出,奉敦公为虎丘开基祖。
113世膺公任长乐令,年35岁,娶妻林氏生一子,居邑西青山。任职一年后,回固始探母,不料家庭突变,母宁氏患病经年,二兄庆室,三兄庆宾都已病故。二嫂钱氏,三嫂苏氏,不耐饥寒已别嫁。二嫂无子,三嫂留一子黄晟,年巳12岁,归大兄大嫂何氏收养。四嫂许氏生一子黄埙(或称损),产后失调,半身瘫痪,四兄庆嘉冬夜狩猎,不慎跌落山崖跛脚。大兄体弱多病,全家只靠大嫂何氏操持,难以分身服侍母亲。幸有邻居孤女郑氏长期煎药奉汤扶持。母见膺儿回归,嘱他娶义女郑氏。膺公自忖已婚又有子,恐负林氏,不敢就允。过三月,母病重,再嘱膺儿莫负德,死才瞑目。再过一月母卒,享年68。大嫂敦促郑氏以妯娌一同戴孝。膺公难以推却,才受婚成礼。七七期过,辞别家人,大兄大嫂要求携带年过弱冠长侄黄正谋求出路。于是带郑氏和侄儿回闽。代宗大历14年春(779)回到邵武,安置郑氏于平洒祖父旧居,带侄儿黄正到长乐请林氏和儿子义村到邵武与郑氏同居。林氏不愿同往邵武就居,只求膺公有时回长乐看望。膺公也不勉强,带黄正到南平向忠懿王销假,俱禀家境不幸。王非常怜悯,命回长乐复职。膺公以家累难以尽职坚辞。王准许,送五百金为安家费用。适遇浦城邑令周彬禀报司户缺员。王即以黄正递补,当即领文书赴浦城就任。膺公回邵武平洒设塾馆教诲族中子弟。黄正致仕后,定居浦城,繁衍后代,为浦城黄氏开基祖。
膺公元配林氏抚育义村,字茂才,唐德宗(即太子李适继位),贞元19年(803),年26,中进士,授古田令。宪宗元和六年(811)迁秘阁秘书郎,娶杨氏,生二子,长子宾、次子宝,黄宾字凤鸣,唐文宗太和元年(822)中进士,授长乐令。父子双进士,建宅于邑西青山。
膺公隐居邵武仁泽乡设塾馆施教。二夫人郑氏生五子。依嫡庶排列:膺公次子黄皓,三子黄盛,四子黄桂,五子黄枋,独女黄峨,六子黄柏。膺公以《五经》课子,人才辈出,科举鼎盛,扬名于世,号称“五经先生”。
114世次子黄皓,讳昆,字彦高,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中进士,授翰林学士,与韩愈同殿为臣,过往甚密。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皓公夫人胡氏,生三子:贵远、贵华、贵显。长贵远,讳任,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中进士,授安徽南陵令,后迁永州太守。卒于任所,子孙回居禾坪,黄巢之乱惨遭杀绝。次子贵华,讳肃,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中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历仕四朝。三子贵显,讳福。受父荫录用为武昌参军,居武昌。黄皓、及子贵远、贵华父子三进士。
膺公三子黄盛,讳仑,字彦胜。少年习武,为黄州军尉,生一子黄鼎,定居黄州(湖北黄冈)。
膺公四子黄桂,讳崖,字彦辅,娶妻泉州李氏,生四子:长子元,字守恭(注:非唐初献地的守恭公)。次子:亨,字守和,三子利,字守纯。四子贞,字守美。
膺公五子,郑氏所生黄枋,讳岸,字彦忠。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中进士,遇父丧,守制后授史馆编修,敬宗宝历二年(826),迁徐州牧。唐文宗太和三年(829)迁桂州刺史,政绩斐然,致仕居福州。夫人唐氏生三子:瑶,曲、乐。长子瑶,字守宽,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任侯官县令,连任17年,迁琼州刺史,定居琼州。岸公带次子曲、三子乐迁居莆田涵江黄巷,聚族而居。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岸公卒于黄巷,享寿69。唐皇帝李枕特派宰相周墀赉诏致祭,追秩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谥忠义侯。唐宣宗大中12年(858),黄乐,字守宗,中进士,通不过“博学鸿儒科”,只授侯官工曹。黄枋及子瑶、乐也三进士。
膺公与郑氏所生独女黄峨,又名奈姑,字彦秀,出嫁唐肃宗名将李光弼重孙李彬良,生二子:李碧、李磷,于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兄弟皆中进士。
膺公六子黄柏,讳岩,字彦明。娶妻江西黎川高氏,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膺公病逝,享寿76岁。散居各地子孙闻讯回家奔丧,嫡母林氏带子孙举家到邵武平洒共守父丧。庶母郑氏不甚为礼,嫡长子义村另居守制,被称为“秘书房”,而不列序,心里各有芥蒂。丧制期满,各回任职治所居处。黄皓回京城,黄盛回黄州,黄桂举家迁泉州城隍庙口岳家定居,黄枋授史馆编修,黄柏在家侍奉母亲,把平洒房地产业交给已致休嫡长兄义村管理,自己奉母郑氏举家移居禾坪。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庶母郑氏病逝,享寿73岁。黄皓已致仕在京,闻讯举家回禾坪奔丧。嫡长子义村在平洒闻庶母郑氏卒,带夫人杨氏及二子黄宾、黄宝奔丧。由嫡长子义村主持丧事,兄弟共商扶枢与父膺公和嫡母林氏合墓,丧制期满,嫡长子义村在平洒守墓,遣二子回长乐,后裔为青山派黄氏,奉义村茂才公为青山派开基祖。
黄柏彦明将禾坪旧居交给胞兄彦高黄皓,自带高氏及二子黄机、字守良;黄揖,字守顺,迁居江西黎川梅林,传黎川黄氏大族。
膺公娶林、郑二位夫人,共生六子一女、传十七孙(包括外孙),以《五经》课子,子孙高中进士者十人,满门高官显宦,成为邵武黄氏望族。
居固始三兄庆宾之子黄晟,父死母嫁,归伯父母抚养成才,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经吏部博学鸿儒科复试合格,授浙江明州剌史(宋改庆元府,即今宁波)。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致仕后居慈溪,卒葬于此。邑民立祠建庙奉祀,历朝加封灵异候、江夏候,子孙昌盛为宁波黄氏开基祖。
膺公四兄庆嘉之子黄埙(xun),生秉哲,秉哲生黄帘、黄绸。黄帘生黄璞,字德温,唐僖宗年间进士,官至秘阁校书郎。黄绸子黄滔,字文江,唐昭宗间中进士,为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唐末朱温篡唐,黄璞弃官归隐三山(福州)、黄滔回莆田,受闽王王审知礼遇,为座上宾参政,致仕居莆田东里,后裔成为东里黄氏望族。《峭公行录》所指德温“杜门养高”,文江“投老莆郡”,即此二人,与峭山公分别是高祖庆膺、庆宾、庆嘉三位兄弟之玄孙。此时黄氏望族,东南独盛。
115世,贵华公(彦高公次子),讳肃,字次金,生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29岁中丙辰科进士,历任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四朝殿中特御史。娶妻郑氏,生四子:珪、璋、赍、锡。唐懿宗咸通九年,郑夫人病逝,享年56, 时贵华公61,请假由长安扶妻柩回葬邵武南乡禾坪鹳薮窠白鹭树下;疏请致仕归田,居鹳薮窠,义守妻茔。此后四子分居外乡:一郎黄珪任湖广嘉鱼户曹,居湖广嘉鱼:二郎黄璋任江西嘉禾县佐,居江西嘉禾,后迁湖广白沙;三郎黄赍任江西南昌粮曹副使,居江西南昌,四郎黄锡居禾坪鹳薮窠。
116世,黄锡(贵华公四子),讳忠,字禹器,又字锡禹,号克承。生于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乙丑(845)八月初二日寅时,唐懿宗李漼咸通八年23岁,登丁亥科进士,历任嘉禾教谕迁艮和县令,后调河阳县令。初娶唐皇室裔女李氏,生长子德山。李氏产后血崩不止,当年逝世,续娶刘氏抚养,后刘氏生三子:义山、海山、岱山。刘氏产后体弱,为抚育幼子,再娶艮和人杨氏。锡公被调任河阳县令,未上任先回邵武探望父亲贵华肃公。杨氏生一子讳岳、字峭山,肃公呼为实郎。不久,锡公留杨氏及幼子实郎服待贵华肃公,自己带刘氏及四子往河阳就任。
2.峭公童年不幸遭遇
117世:峭山公(锡公第五子),讳岳,小名实郎,字峭山,又字仁静,号青岗。据宋徽宗年间承仕郎黄羽,字惟衍《王霸别录》记载:实郎生于唐懿宗咸通13年(872),四月十五日,唐僖宗李儇(xuan)乾符六年己亥(879),黄巢南下攻不下建州(治所南平)转攻绥城(邵武),城破,世宦之家黄族首当其冲,杨氏罹难身亡,贵华肃公匆忙携带实郎随众南逃,时实郎只八岁,逃到漳州龙溪兰水乡上官庄,暂居于此。上官庄在半山腰,距兰水河远,庄里居住着上官、吴、郑三姓,共同只靠一井轮流汲水。时过六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四年甲辰(884),实郎十三岁,有一天,公病口渴,实郎急为祖父解渴,持小桶争着汲水被瓯打。公闻讯扶杖前往理论,被推落井身亡,时年77岁。实郎孤身一人,痛不欲生,幸有隐士堪舆师李义,见此惨状,出于义愤,为孤儿申张正义,扬声要为孤儿起诉公堂;三姓长老闻讯恐惧,要求私下调解,李义与三姓耆老约法三章:一是以井为墓,三姓负责埋葬费,李师并为三姓择地各开一井;二是共同负责实郎生活费和教育培养费;三是实郎长大成人,三姓各选送一女与实郎为妻,传宗接代。今由上官氏先送一女过门教养,陪实郎读书;学习理家,历练人情世故,待及笄之年成亲?上官氏选送之女,闺名细妹,年11岁,比实郎少四岁。李师为她命名“上官氏细君”。李师为监督三姓屡行公约,留在实郎家,教导实郎和细君遍读《经》《传》《诸子》《百家》之学;唐僖宗光启三年(887),黄岳十六岁,乡试中举人,被举荐明年进京春闱会试。吴氏送女闺名秀姑,李师为她命名“吴氏秀卿”年龄比上官氏细君长二岁,称上官氏为姐。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峭山年17,中戊申科三甲第九进士(按:峭公“中戊申科进士”与黄洽所载相似,但朝代不同,相差两甲子120年)。授扬州高邮镇参事,举庄欢庆。郑氏送女,年刚九岁,闺名季子;李师见她年龄虽少,先收下读书教养,待及笄成婚。为她命名为郑氏季臣。当时高邮镇毕师铎,原黄巢降将左厢都知兵马使,与吕用之不和,峭山听从恩师指点。李师认为此非久留之地,着峭山上表请假回邵武重整被黄巢焚毁家园。正遇僖宗李儇驾崩,由皇太弟寿王李晔嗣位,即史上的昭宗,改元龙纪元年(889)。昭宗李晔登基,大赦天下,施恩树德。命吏部查峭山祖上簿状,知为世代名臣,尽忠于唐室,今遭黄巢之乱,家破人亡,甚为怜悯,特赐金二万两,改任邵武军参事,就近重建家园。峭山接御旨,回邵武就任,携带妻室拜请李师同回邵武,举家均称李师为阿父。当时锡公也告休回邵武重整家园。峭公带同上官、吴、郑氏叩拜父亲和嫡母刘氏夫人,并与四位胞兄及嫂会见,举家欢庆团圆。时谈及祖父贵华肃公落井及李师救助和培养,才得有今日,全家向李师跪谢!是年冬,全家连同李师到漳州龙溪县兰水乡(后升为县,今甫靖县)靖邑里上官庄奠祭贵华肃公陵墓,并与上官、吴、郑三姓亲家会面,受到上官庄乡亲热烈欢迎。
综上所述,可见黄彦弼《晚唐笔记拾遣》有关膺公兄弟入闽及传下子孙历史的翔实记载,与文夭祥《黄氏世宦谱序》所言:“安史之乱”后,敦公膺公“避地从忠懿王李适入闽”的时间相互吻合。再说黄羽《王霸荆录》所载峭公童年的不幸历史,与明洪武进士黄仁义于永乐四年所修台湾《板桥谱》所载:峭公童年遭黄巢之乱,家破人亡的史实完全一致。文天样曾于端宗赵是景炎二年(1277),开都督府于南剑州(今南平),应太学同窗挚友,内阁侍从黄材字国栋之请,为黄氏谱牒作序:“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序昭穆,能明则宗派乌得而紊哉?今黄氏谱牒,历世有年,清白井然,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后人之嗣续,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书此为万世勉!”文状元丞相对“家谱”的历史意义与“国史”相提并论。同时对《黄氏族谱》的历史性,真实性和条理性都加以肯定。当然,从今日看历代《大成宗谱》并非完整无缺,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末五代的战乱年代里,对世系记录和历史人物,仍存在某些失误。近年正在考证,逐步澄清,还历史真面目。
改革开放,各地修谱,因“正史”查无记载峭公历史,就从方志、谱牒、墓志、碑碣、别录、笔记拾遗等文献典籍资料查录,核对查证,弃伪存真,纠偏补缺,对峭山公历史已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研究中,深刻体会到:“司马迁作《史记》,读《春秋录》谱牒;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其在‘正史’外,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亦不敢忽也”(《文献通考·经籍》)。这是至理名言。历代史家学者对《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有高度评价,影响极其深远,而此二书并非“奉敷修定”。然而,元代皇帝钦定欧阳玄等修撰《宋史》,右丞相脱脱挂名总裁官,实际多出自欧阳玄之笔。他不以史实为依据,却以道学观点编撰《宋史》,抹杀黄潜善忠于宋室历史功绩,使用卑劣手段,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甚至伪造事实扩大其执行高宗赵构的错误政治路线罪责,以黄潜善为替罪羊,列入《宋史·奸臣传》。我在研究历史人物中发现,再与浪子宗兄探讨,彼此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是一宗历史大冤案!但我们毕竟是小人物,掀不起巨浪,最后还是他从香港《明报》资料室找到著名史学大师、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国维教授《扬州琐谈·黄潜善之争》一书,真相大白,证实黄潜善蒙受千古奇冤! (比书作于1912年,由上海群益堂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
在多年族史研究中,深刻体会到:“正史”未必全真,稗官野史未必假。修谱关键问题,要善于细微审察,甄别虚实,弃伪存真,这才是族史研究者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峭山公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
1、为国除害,为民分忧
唐代自黄巢起义之乱后,朝廷并不平静,内阉擅权,藩镇割据,更兼旱涝蝗灾相继发生,民不聊生,社会仍动乱不安,灾民末得赈济救助,以致奸民乘饥酿为寇盗,邵武也不例外。峭山公调任邵武军参事,时年十八岁,见此社会现状,以昭宗李晔恩赐金银赈济灾民,扶助重建家园,并毅然出资招募乡勇邻丁,组织义师,驱除流寇,平定动乱。义师所到之处,劝导离散民众,回乡生产,重整家园,社会安定,百姓称誉,遐迩传闻。是时,朝廷派李克用部将李罕之为邵武军军使。李罕之父母也遭黄巢乱军所杀,16岁成为流浪儿,后投入李克用军中,受李克用培养,成为李克用部下饶将。他刚打败孟方立,迫使孟方立自杀。授功为邵武军军使。他一到任,闻峭山年轻有为,胸怀大志,为国为民仗义疏财,平定地方动乱。极力向李克用举荐任用。陇西郡王李克用平定黄巢乱后,高举辅唐旗帜,闻黄峭是干济之才,志同道合,立即举荐为“千夫长”,以统领千人之师,成为李克用幕僚儒将。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檄文勤王,声势浩大,威风远播,攻克分州,当年十一月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时黄巢叛将朱温(全忠),心中害怕,想当年李克用平定黄巢,班师路过洛阳上桥驿站。朱温以劳军为名,请李克用进驿站馆舍,频频祝酒,李克用酩酊大醉。朱温引火烧驿站,李克用幸被士兵救出。朱温谋杀未遂。李克用反击朱温,昭宗李晔出面调解。朱温闻李克用军威大振,恐报私仇,立刻向昭宗李晔进谗言:“茂贞复灭,则沙陀大盛,朝廷危矣”(《资治通鉴》)。昭宗李晔正中朱温之计,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诏命“休兵息民”,封李克用为晋王,封峭山公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李茂贞再叛,叛军直迫长安。昭宗李晔匆忙出逃到华州避难。李克用出兵入援勤王,李茂贞闻风退却。李克用请求入觐皇帝李晔,面陈国事,被朱温阻隔不得入觐。峭公勤王有功,内调授工部侍郎,入朝谢恩。上表进言:力陈晋王李克用尽心辅佐皇上,不失臣节,是可信任重用之人。昭宗李晔听信谗言,误以为李克用是沙陀族人,且犯有前科,未敢信任,而对黄巢叛将朱温野心图谋不轨,置若罔阅。峭山公见朝廷难以匡正,慨然长叹: “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898)宦官刘季述在少阳院幽禁昭宗李晔,企图私行废李晔,立太子李裕,因迫于内外压力,阴谋不能得逞,以致太子李裕被废。天复元年(901)韩全诲于乞巧楼劫持昭宗李晔御驾,迫昭宗李晔到凤翔。天祐元年(904),朱温伪报邠、歧两州藩镇兵迫近京畿,挟持昭宗李哗迁都洛阳,将长安官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成为一片废墟。当时的昭宗李晔已成为群奸劫持于掌中的傀儡,到洛阳,朱温便于椒殿弑死昭宗李晔,自立太子李柷,即后来哀帝。
峭山公闻宫廷政变消息,十分忧伤,回天无力,报国无门,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闻讯赶来劝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于是,峭公免强顺应时势,准备解甲归田。
天祐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再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祐四年(907)。朱温弑哀帝李扰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亡。
当时西川节度使王建派员劝说李克用:“各据一方,静观待变。”李克用反对说:仆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系宗枝……累朝席宠,奕世输忠……誓以此生靡敢失节……” (《唐书·武皇纪》)李克用大义凛然,誓与朱温决一死战,保卫唐室。粱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病重,训告长子李存勖:“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吾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新五代吏·伶官传》)。李克用言行一致,至死不渝,唐昭宗李晔不采纳峭公忠告,不信克用之忠,死在叛臣朱温之手,身死国亡,以致中国出现半世纪的五代之乱。晋王卒,李存勖继立,继承父志,以报三仇。举兵伐梁,遗使征聘峭山出山辅政。峭公经历十五年戎马生活,为国除害,为民分忧。今唐巳亡,克用已故,大局尽弃。审时度势,遂无意仕途,婉言辞谢说:“量力而进,何如量德而退。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文江以节度使而投老莆郡。吾不克如二人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遗臣足矣!”决意隐居山林。
2.创办书院,培育人才
邵武自黄巢之乱后,于唐僖宗光启元年甲子(885),光州刺史王绪攻陷汀州、漳州,再遭劫难,王绪暴虐无遭,引起兵变,被部下囚禁,公推王潮为主。王潮经泉州攻入福州,自称留后,上表要求册封。昭宗乾宁三年丙辰(896)升福州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观察使。隔年丁巳,以王潮为节度使。(比膺公入闽相差两甲子120年)五代粱开平三年(909),王潮巳死,封王审知为闽王,领漳泉等七州。
峭公归隐时,年刚过三十五岁,社会比中原安定,百姓尚可得到休养生息。想当年高祖膺公隐居邵武仁泽乡,以《五经》课子,子孙一门十进士,科举鼎盛,成为‘绥城望族”。为弘扬高祖为国培育人才精神,延聘鸿儒名师,创办和平书院,诱诲族人。和平书院建于五代动乱时期,虽然不能与同代庐山白鹿洞书院相比(白鹿洞书院子南唐升元四年<940>朝廷下诏:命名为“庐山国学”)。但这所普通书院的光辉历史是不容忽视的。和平书院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宋仁宗皇祐至嘉祐十年间,就培养出四只金凤凰,誉称“四凤”人物。即皇祐二年(1050)黄价举进士,官至惠州刺史;皇祐五年(1053)黄仅举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嘉祐元年(1056)黄伸举进士,授河南伊川知县;嘉祐六年(1061)黄侑举进士,授辰川(今湖南沅陵)通判。宋神宗年间黄履中进士,历任御史中丞、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经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重臣。黄履孙黄伯思,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官至秘书阁秘书郎。又是书法家、鉴赏家,著有文集三十卷行世。黄潜善,字茂和,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十七名进士,历任广州刺史、河间府镇抚使、升徽猷阁直学士领河间经略使兼高阳路防御安抚使、拥立康王赵构继位,官至左右仆射,后被诬五次贬谪为梅州戍卒,翌年,诏命恢复为副元帅级,为梅州刺史。黄潜厚,字云明,徽宗间进士,官至户部、礼部尚书,黄中,宇通老,绍兴五年高中榜眼,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封江夏郡开国侯,卒赠太师等等国家栋梁之才,这应该归功于峭山公提倡教育,创办书院之创举。和平书院经历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各朝风风雨雨,沿续一千多年而不间断,为国为民培育众多人才。和平书院成为历史的见证古迹,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是值得纪念、保护和发扬光大的。
3.遣子自强,家教有方
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臣弑君,子弑父,五十年间,换了五个朝代,共十一位皇帝,而亡国被弑者就有八人。其中在位最长者不过十几年,短者只有三、四年,政局变幻莫测,引起峭公深思和忧虑:当年黄巢部将郝彪攻破邵武,放纵部下大肆屠杀虏掠,几无噍类。官宦之家首当其冲。生母杨氏罹难,祖父逃难落井身亡,只留孤身一人:惨状难言,痛不欲生。此情此景,一幕幕在脑海中重现,心有余悸。面今子孙芸芸众众,株守家乡,贪图安逸。而天下风云变幻异常,一旦有变,何堪设想! 时值后周广顺元年(951),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峭公年届八旬寿诞,宴会姻亲,决心遣子分散避乱,训示诸子:“居安要思危,有备则无患。三妻位下,各留长子在家奉养父母,其余十八子各自选择胜地自立开基。要敢于面向困难,战胜困难,去开拓进取。不要迷信天命,要自强不息! 这就是千古传诵《遣子诗》名言:“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它是峭山公授与“三七男儿”子子孙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凭此精神走出邵武,走到闽、粤、赣、渐、川、滇、桂、湘,走到港澳台和东南亚,走遍世界! 去创造财富,创造了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三、宏扬峭山公爱国爱乡精神
祖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蒸蒸日上,全国呈现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当前世界尚不安宁,我们不能忘记前辈受尽列强的欺凌和深受内战的痛苦! 居安要思危!
今天纪念峭山公,要学习峭山公爱国爱乡思想,宏扬峭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
(一)、学习峭公爱国精神,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海内外同胞同心协力,促进海峡两岸三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二)、学习峭公为民分忧的道德情操,协助家乡经济建设更快发展。
(三)、学习峭公重视教育、创办书院精神,为新世纪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四)、弘扬峭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再创辉煌! 深望诸位宗长指正,谢谢!
分享按钮>>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古塘燕村支序
>>【家谱源流】黄姓在台湾的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