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西渐逝的“老字号”:黄氏家族民宅
- 中华黄氏网 2011年7月19日 广西新华网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成长历程,而位于邕江二桥头中尧南路,临江而建的距邕江仅50米的黄氏家族民宅,就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这座民宅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盖,青砖青瓦清水墙牞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黄氏家族民宅,由正厅、厨房、居室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33栋组合而成,分5列8排布置,大小共118间房,总占地面积3653平方米,是南宁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具有南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也是距市区最近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现存的建筑规模为黄氏家族第五、六代所建,黄氏家族传至今为第十四代。这座青砖黑瓦的古宅养育过黄氏家族十几代人,至今出了2名留学生,40多名大学生。如今的老宅像一本古朴生动的历史书向世人讲述着黄氏家族乃至整个南宁的变迁。
我们在热情的村民指点下,穿过村子里的几排民房来到了黄氏家族民居的正门。在古宅的大门前的空地上,种满了应季的青菜。从黄氏家族民居弯月形的大门望进去,青石台阶连接三道门槛通向老宅的内部,望不到老宅的尽头,颇有庭院深深的味道,台阶的石缝里长出的小草更让老宅平添了几许沧桑。大门的两旁的石狮虽已残破,但却能依稀看到鼎盛时期的威严,大门上还留着上个世纪60年代的铜钉,满是锈痕,述说古老的历史。走进黄家老宅,便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青石铺就的台阶上,老人脸上的皱纹,让我们恍若走进历史幽径。大门上,屋檐下的壁画及部分雕塑仍栩栩如生,室内还保存一些旧式家具、木制磋炮机、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
黄氏祖先原籍山东白马村,在北宋的时候随狄青征讨侬智高而来到广西,定居南宁。他的爷爷告诉他,在康熙年间,黄氏家族民居的先人黄明通来到永和村,在望族梁氏府中以放牛为生,据说梁氏是当年狄青手下的大将,随狄青征侬智高后留在了南宁。后来,黄明通在帮梁家养牛时发现放养在永和村一带的牛长得特别好,便认为永和村是块风水宝地,于是黄明通就在此地盖起牛棚养牛。黄氏第二、三代以种菜务农为主,闲时还做点小生意。而黄氏家族民居建筑的扩大是从黄氏第四、第五代开始的。他们看到当时清代水运发达的运输网络,利用黄氏家族民居比较靠近上尧码头的地理优势,从事运输木材、油和布匹等商贸生意,家境有了很大的改观。黄氏族人便开始在永和村购地置田,同时在原来的房子的基础上修建新房扩大了黄氏家族民居的面积。到黄氏第六、七代的时候,黄氏家族经商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
1949年就已经嫁到黄氏家族的第十四代黄家媳妇颜奶奶告诉我们,我们在石阶上看到的老奶奶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岁了,而她也有七八十岁了。颜奶奶还说,现在的已经没有多少黄氏家族的子孙住在黄家老宅里了,年轻的都迁出老宅,现在老宅里就只剩下十三十四个老人了,现在的老宅大部分转租给了外地打工者。但是每逢到了节假日,黄氏子孙们还会回到老宅拜祭祖先。
热情的颜奶奶带我们参观了老屋,老屋中神厅、客厅、花厅、厨房等一应俱全。屋檐下的壁画已残缺不全,但老屋的威严气派仍然存在,仍向世人展现曾在南宁名噪一时的黄家老宅。据说黄家原来有四兄弟,所以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是一屋四房的构造,为的是让子女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住,这样就不会因为住的问题而发生争执,加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到了300多年后的今天,黄氏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的原因。
从黄氏家族民居的正门到后门这段路并不太长,但恍惚间像是走过了一段历史,我们拾起这一段渐渐被遗忘在现代化都市里的记忆,述说它的历史故事、展现它的文化底蕴,留住南宁的老根。
编者:古民居是历代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古民居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体现着城市建设的风貌特色、延续着城市生活的传统风俗。因此古民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是发展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古民居已日渐减少,因此增强古民居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已迫在眉睫!
分享按钮>>临沂养殖鲁西南优良品种肉牛犊
>>中国书法协会执行主席卫元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