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当代宗族与国家关系之思考
- 中华黄氏网 2011年8月6日 转载
——广西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筹建个案调查
作者:刘道超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摘 要】近30年来,我国各地宗族活动日益兴盛。广西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筹建过程的事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认识当代宗族的性质、宗族与族群、宗族与国家的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宗族,国家,客家,黄峭山公祠
近30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联宗修谱、续谱、祭祖、修建宗祠、建立宗亲会等宗族活动一年盛似一年,所建宗祠一座胜似一座。面对日益兴盛的宗族活动,我国学术界和政界大多视之为“封建文化活动”,各地报刊则每每谓之“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必须取缔”。这应当是代表我国社会主流的声音。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创造条件消解它,认为政府、社会发展现代经济和科学文化,到达预期的程度,就会顺理成章地使宗族退出历史舞台。再有一种观点,是理解的改革论,分析宗族存在的社会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和客观合理性,冀盼政府、社会引导其变革,促使它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团体。
面对如此重大且方兴未艾的宗族活动现象,学术界和政府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是继续依据民主革命以来的认识,批判它、否定它、打击它、取缔它,还是努力发展现代经济和科学文化,让其自然退出历史舞台?抑或引导其变革,使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团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辅助力量?事体可谓十分重大。
2007年元月8日,我带研究生到广西博白县开展社会历史调查。县文化体育局刘景时副局长告知:元月11日博白黄氏将在亚山镇民新村举行黄峭山公祠升座仪式。他问我是否有时间参加仪式。由此得遇此难逢之盛事。不仅得一睹其升座之隆重仪式,更得接触宗祠筹委会的主要负责人,知晓黄峭山公祠修建及升座仪式的全过程及相关细节。本文即以广西博白县黄峭山宗祠筹建过程及升座仪式为依据,剖析当代背景下宗族的实质及其对族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宗族活动的真实个案,亦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农村宗族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事情缘起与宗祠筹委会成员分析
博白县是客家大县。全县人口150多万,客家人达到140万。【1】以黄、王、刘、李、陈等为大姓,其中黄姓人口将近20万。博白黄氏有三支入博较早。第一支是宋元之际从福建莆田黄巷经江西泰和县迁来,第二支是元朝从福建莆田迁来,第三支是明朝从海上乘船而来;【2】(P7)多为黄峭山后裔。
近十多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尤其是桂东南地区宗族活动的活跃,博白黄氏一直有兴建黄峭山公祠的愿望。族人连年奔走,终于在2003年遇上良机:黄族于1935年建于亚山镇民新村龙腾肚黄屋岭的黄氏宗祠,解放后由学校使用,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不得不搬出,校方愿意有条件地将宗祠归还黄族。后经多次协商,签订协议,该祠终归黄氏。黄氏随即于当年11月17日召开全县代表会议,通过了《博白黄峭山公祠筹建委员会成员及组织机构名单》和《筹建广西博白黄峭山公祠2003年二次代表会决议》,其后便开展宣传、筹款和修建公祠的各项活动。
黄峭山公祠筹建委员会有成员190人,其中常务委员75人,顾问2人,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1人,总工程师1人,另设筹资组、基建组、财务组、监察组、祠务组。筹委会有如下特点:
其一,代表来源广泛。博白全县28个乡镇,除了一个之外,每个乡镇均有代表,并且代表人数之多少与各乡镇黄氏人口成正比。博白全县黄氏将近20余万人,县城有两三万人,并且是全县黄氏精英聚集之地,故代表人数最多。文地、沙河两镇是博白黄氏的主要聚居地,分居二、三位。
其二,博白县以外黄氏宗亲亦有代表,但涉及地区不广,人数亦少,不普遍。筹委会秘书长黄世有告诉我:筹委会主要以博白县境内黄氏宗亲为对象,不对外做宣传,知其事并乐于捐助者随其自愿,故人数不多,覆盖面不广。
其三,筹委会的主要成员几乎全部是离退休的国家公职人员,曾经担任各级领导之职,如:
主任黄锦柱,原为博白县政协主席;
顾问黄国祥,曾任博白县政协主席;
常务副主任黄秀琳,是博白县政协督导、原建委主任;
秘书长黄世有,原博白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某中学校长;
筹资组组长黄源明,原博白县经委副主任;
基建组组长黄秀琳,原博白县建委主任;
财务组组长黄斯宁,原博白县农行行长;
监察组组长黄旭,原博白沙河中学总务主任;
公祠设计总工程师黄立明,原博白县建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上述成员全都是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是当地知名人士,如原政协主席黄锦柱,德高望重,在黄氏宗亲中享有很高声望。这些人长期担任各级政府或机关的领导职务,熟知国家的法令,有很强的政策意识。他们在退休之后(数年至十数年不等),不辞辛苦,奔走呼吁,劳心劳力,目的是要建成一座凝聚博白黄氏宗亲的精神中心,做成一件好事,了却自己一桩心愿。他们熟悉党纪国法,深知发展宗族势力公然与政府对抗、与其他宗族或族群为敌的危害。我曾就此问题婉询秘书长黄世有先生。他说:“博白黄氏有将近2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峭山公之后,需要一个联络大家的地方。修建黄峭山公祠,是我县黄氏族人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今日峭山公祠建成升座,目的就是加强联络、教育宗亲,即所谓‘崇祖敬宗收族’,使大家能够互通信息、加强联系、团结互助。另一目的是便于对外联谊,接待外地宗亲,联络外姓宗族,加强与外姓宗族的联谊,协调各种矛盾或冲突,共同发展。如有可能,我们也希望为政府做些辅助性工作,协助政府,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决不可能与政府对抗,也不会倚仗族人众多而欺凌其他宗族。我们一直要求族人遵守国家法令、与其他宗族和谐相处。这在我们的族谱中有明确说明。”
我随后检阅《黄氏通书》家法族规,相关内容甚多。现摘录几条:
家训十四则之三:“和乡邻:乡邻乃同井共居,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切不可相残相斗,务宜视异姓如同骨肉之亲。”之八:“畏法律:法律者,政府之律例也。凡人犯王法之章,不怕尔心如钢如铁,到其间必自有融化之刑矣。宜必畏之免之。”
家规十二则之一:“忠君孝亲:人伦有五,忠孝为先。在朝事君,心膂股肱。文经武纬,功业灿然。在家事亲,竭力勉能。倘有忤逆,众加笞鞭。精忠纯孝,感动地天。”之六:“安分守法:万事人为,休生忌妒。贫贱困苦,发奋安素。物非己有,不可贪顾。寡廉鲜耻,众情所恶。私宰赌博,坏事莫睹。奸淫邪盗,国法严究。”之十:“睦族和邻:比屋处聚,有族与邻。万年宗族,大小分明。纲常勿坏,敦睦情深。邻居附近,胜于远亲。出入守望,协力同心。救灾焦急,互帮友平。”【3】(P1310~1312)
黄世有秘书长还告诉我,考虑到目前国家对宗族活动的政策不明朗,因而当初在筹建峭山公祠的时候,确定了“以馆带祠”的方针,即以“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纪念馆”的名义向政府申报,顺带建设黄峭山公祠。一祠二用,一为黄峭山公祠,二为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纪念馆。我国政府对太平天国起义及众领袖持肯定态度,筹委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申报方式,避免政治上可能发生的误解,减少建造黄峭山公祠的阻力。
建成后的黄峭山公祠有两块牌子。大门正上方是镀金大字“黄峭山公祠”;大门左侧(约与门眉齐平)悬挂一块长方形镀金牌匾(约60×45cm),上书 “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纪念馆”。公祠五开两进,第一进两层。第一进下层为活动空间,第二进安置黄氏历代始祖牌位,是整个公祠最重要的部位;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纪念馆安排在一进二楼之上。如此空间安排,主次关系一看即知,即以黄峭山公祠为主,堵王黄文金纪念馆为辅。对筹委会“以馆带祠”的建设方针,我们以为,与其说是建造黄峭山公祠的策略,毋宁说是筹委会力图与国家政策和精神保持一致的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廉洁与效率
博白黄峭山公祠建于博白县亚山镇民新村,坐南向北,占地总面积1 314.7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19平方米,建筑面积1 349平方米。中西式风格,园林式景观,正殿两座,五开两进、两层,两排横屋,中间设有拜亭、罗伞、焚香炉,屋面全部琉璃瓦覆盖。一层有五个行门,二层有九个孔窗。由下往上看,寓意五福临门、九子登科;自上往下看,暗寓九五至尊大富大贵。正殿有福、禄、寿、五世同堂诸瓷画;左右有三星拱照、七曜联辉;二殿有仙姬送子、状元游金街等(均为瓷画);门外左侧为黄山迎客松、右为万里长城巨幅瓷画。该祠颇具特色、甚为壮观。而如此辉煌巨制,包括土建、装修、近40幅瓷画、9对10余米长的瓷条幅,以及两千多架灵牌位等在内,总造价还不足143万元人民币。
这一成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据调查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曰民主管理、共同决策。2003年博白县黄氏宗亲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立的黄峭山公祠筹委会,共有委员190名,常务委员75名,设有顾问、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秘书组、筹资组、基建组、财务组、监察组、祠务组等小组。筹委会以主任为核心,统管全局,但绝不是主任专权,由其一人说了算,而是实行民主管理。凡建祠大事,一律由委员代表会或常务委员会协商决策。
二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筹委会下设诸机构有明确的分工:秘书组,负责宣传发动及对外联络;筹资组,负责筹措建祠及其他所需资金;基建组,负责建造和装修公祠的土木工程;财务组,下设会计、出纳、统计诸职,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掌管财务;监察组,负责检察、监督,保证工程不出差错;祠务组,负责旧祠更易、新祠升座等相关仪式及人事和物品的筹办落实。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整个筹委会以主任为核心,秘书组居中协调,随时通报进展情况,各部门遇到困难,大家商量,协助解决。筹委会做到了用人恰当,各展其长。譬如:秘书长黄世有,原任中学校长,能写能说,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黄峭山公祠碑记》即出自其手笔;财务组组长黄斯宁,原任博白县农行行长,对于财务管理十分精通;基建组长黄秀琳,曾任博白县建委主任,熟悉土木建筑技术,他监管建材质量、单价、砂浆配方、具体施工等事,使公祠建筑获得了最大的性价比。
三曰宣传得法,措施得当,发动广泛。决定修建公祠之后,筹委会根据博白县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及负担情况,作出集资计划:城镇人口每人6元,农村人口每人3元;个人乐捐,多少不限。这样的要求,应该说是很低的,但由于宣传得法,集资效果颇为理想。筹委会建立之后,秘书组编写了一份极具感染力的集资倡议书,同时聘请具有专业水准的广告摄像人员将峭山公祠附近的环境情况、旧祠情况、筹委会会议情况以及将要建成的峭山公祠的雄伟风貌(设计效果图)等制作成录像片,与集资倡议书一起发出,取得了理想的宣传效果。这样,在博白县比较浓厚的崇宗敬祖社会氛围下,很快筹集到14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就全国而言,广西经济排位居后;在广西境内,博白经济亦欠发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甚低,筹委会最后能够筹措143万元巨资,顺利完成建筑任务并圆满举行升座仪式,与筹资策略得法大有关系。例如,在个人捐资方面,凡捐资20至50元以上者,全都镌刻石碑,千古留名;除此以外,还随捐资额之不同,给予更高程度的表彰。凡捐资20元以上的黄氏姑姐妹,入名“好姑姐芳名榜”(瓷画榜);凡捐资50元以上者,入名“满堂红芳名榜”(瓷画榜);凡捐资100元以上者,入名“百年乐芳名榜”(瓷画榜);凡捐资1 000元以上者,荣登“千年喜芳名榜”,将个人照片制成瓷画榜——一人一块瓷画,面积约18×25cm;捐资10 000元以上者,可荣登“全家福芳名榜”,将其全家照片及相关事迹制成瓷画——由六块瓷砖合制而成,面积约60×40cm。瓷画全部安置在祠中显眼地方。又如,公祠中共有9幅对联,唯顶梁对联由筹委会出资制办,其余8幅上座祠厅对联,全部由对联提供者自行捐金1 000元制办。具体办法是:筹委会向全县黄氏宗亲征集对联,经匿名评审,筛选出1幅顶联,8幅厅联。顶联由筹委会出资,厅联则由对联提供者再出资1 000元,交筹委会统一制作。祠中近40幅瓷画亦按此法操作。
四曰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这一点在筹委会成员身上表现得很突出。秘书组诸成员采访拟稿,编写资料,广泛宣传,废寝忘食;基建组诸成员不辞辛苦,深入工地,既指挥又参与施工,确保建祠的进度和工程质量;财务组和祠务组密切配合,不顾繁杂,力保不出差错;监察组认真细致,经常查询,确保财务透明,收支平衡;筹资组走村进城不辞辛苦,与各地宗亲促膝谈心,发动乐捐。筹委会成员经常开会议事,为节约开支,他们以黄锦柱主任家为会场,家住县城者回家吃饭,仅给外地者备工作餐;外地来县城开会,仅提供来回车费,没有误工费;筹委会成员跑亚山镇公祠工地,每人每日只补助8元车资;所有人员,全部没有工资。反观社会习见之腐败、浪费与低下效率,博白黄氏修造峭山公祠所体现出的廉洁、效率与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三、标语口号与祠堂楹联透露的信息
当代宗族与族群及国家的关系,黄峭山公祠升座庆典仪式上所用标语口号以及公祠中对联的内容可昭示一二。
为办好黄峭山公祠升座庆典仪式,筹委会精心拟定了十条标语口号,其中包括:
缅怀堵王黄文金,弘扬太平天国革命精神!
努力发展同各兄弟宗族友好交往与合作,建设安定和谐社会!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积极生产、发展经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讲团结、讲正气、讲安全,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标语散见于公祠四周以及整个庆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后刊载于筹委会编印的《江夏博白通讯》第12期(2007年1月印行)。“八荣八耻”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5年3月4日看望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时提出的,是党中央倡议的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追求和治国目标。它们一一出现在黄峭山公祠庆典活动的现场,应当不是筹委会障人耳目的“政治做秀”,而应视为现代背景下宗族与国家关系的真实体现。它体现出现代宗族希望自己的活动与党和国家的意志保持一致、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和政策法规相符合的真实心态。
祠内楹联也昭示了宗族与国家的关系。建成后的黄峭山公祠共有9幅楹联,其中顶梁联一幅,厅联8幅。这9幅对联是筹委会从县内外黄氏宗亲撰写的41幅对联当中经过匿名评审挑选出来的。其中两首云:
国纪更新新建祖庙新立校庠咸与维新足见人才新发越;
家风依旧旧典式循旧书熟读不遗故旧卒归民德旧醇良。
祖德巍峨治国齐家改革子俏孙贤继往开来培育英才跨四海;
宗功浩荡睦邻孝友和谐地灵人杰承前启后振兴神州奔全球。
联中“国纪更新”、“治国齐家改革”、“睦邻孝友和谐”、“振兴神州”诸语及上述标语口号,每每可见黄峭山公祠之“国家在场”。国家的精神、意志和政策,无一不在影响、制约着黄氏宗亲的思维和行动。
黄峭山公祠筹委会的主要成员无疑是博白黄氏的“精英”,公祠楹联的撰写者则为博白黄氏之“知识分子”、“贤者”,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取向应当是整个博白县黄氏宗族的代表。公祠升座的标语口号和祠内楹联怎么写?政府没有要求,其他族姓更不可能指手画脚。黄氏宗族的“精英”和“贤者”为何这样写?充分表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族,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击、批判改造之后,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政府的忠诚,听党的话,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希望获得政府的谅解”【4】(P24),已经成为当今宗族的主流状态。博白黄峭山公祠的修建过程、标语口号及楹联内容,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辅助力量
人们对宗族势力在当代活跃或复兴的忧虑,主要是担心会引起宗族间的矛盾冲突和摩擦械斗、影响或干扰乡村政治建设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最终影响社会和谐。【5】【6】【7】以下拟就博白黄峭山公祠升座仪式中所见所闻之族群关系及其与政府之关系,再谈些实地观察及调查情况。
在举行黄峭山公祠升座仪式所贴标语中,有“努力发展同各兄弟宗族友好交往与合作,建设安定和谐社会”一语;在厅联中则有“睦邻孝友和谐”之语。我们觉得这并非虚伪之作态。在举行升座庆典仪式的当天,来祭、来赏及来贺者有三千多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博白县各地的黄氏宗亲,此外还有不少异姓嘉宾。筹委会事先成立了“贵宾接待处”,专门接待异姓及政府贵宾。可能出于某种担心或顾虑,当天县乡政府无人到场,而异姓嘉宾来贺者却不少。仅我亲眼所见就有:博白县亚山镇梁氏宗亲理事会敲锣打鼓送来“金玉满堂”镜画;博白县亚山镇何氏宗亲会送来“升座大吉”镜画;博白县亚山镇李氏宗亲会送来 “金玉满堂”镜画;博白县刘氏宗亲联谊会送来贺帖和礼炮;博白县周氏宗亲会送来“大展鸿图”镜画与礼炮。上述五姓之外,当天送镜画或礼炮来贺者,还有王氏、彭氏和熊氏。对于这些来贺异姓嘉宾,筹委会除了准备佳肴热情招待以示感谢之外,还要对他们送来的礼物逐一估价,折为现金封好恭敬退还。当地有此礼俗:凡是邀请或是不邀自来的嘉宾,其所送礼金要如数退回,所送礼炮也要折为相应现金退回;说是别人应邀来贺就已经很感谢、很有面子了,不能再收别人的钱。在当地,某姓氏操办红白喜事,除已邀者外,不请自来者每每有之。若有某宗族新建祠堂落成升座、举办较大规模的祠祭或墓祭活动,相邻异姓不请自来致贺,乃常见之事。对于这类客人,一律按上述惯例办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良风美俗,可视为“各兄弟宗族友好交往与合作,建设安定和谐社会”的真实注脚。
升座仪式结束后举行午宴,我幸列刘氏宗亲联谊会之席。席间,我开玩笑地问刘氏联谊会主席刘大勋先生:“黄氏宗族人口这么多,势力如此强大,你不担心他们同我们刘氏闹别扭、搞摩擦呀?”大勋叔闻言大笑:“这怎么可能!我们和黄氏是‘亲戚’,两家关系好得很!”在座的博白县文体局副局长刘景时随即向我补充介绍,说黄峭山公祠筹委会主任黄锦柱的妻子即为刘氏,是他的同辈堂姐。在博白县,主要姓氏间相互结亲的情况十分普遍,所以,宗族关系一般都比较好。说话间,黄峭山公祠筹委会主任黄锦柱携夫人前来敬酒致谢,气氛十分融洽热烈。
关于博白县的族群关系,有一事例甚为典型。该县沙河镇有一“十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入居此镇的凌、朱、刘、陈、李、庞、莫七姓,仿三国刘关张 “桃园结义”故事,为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联络而结盟兴建,取名“十冬祠”。“冬”者,结拜兄弟也,谓各姓氏平等;“十”者,寓意十全十美也。祠中供奉刘关张 “三帝”。1992年重建祠宇时,当地付、谢、邹、叶、符、吴、王七姓亦申请加盟,遂成“十四冬”,但祠宇仍沿用“十冬”之名。其门联云:“十冬祠宇垂千古,三帝神恩布四方”;祠联曰:“列祖创宏基想当年结义同心武纬功勋绵世泽;众昆恢新宇喜此日建祠协力文经业绩振家声。”每年春冬二祭。近年祠祭规模年胜一年。询及此祠之建立与存在对地方族群关系有无助益,王祥庆老人肯定地说:“当然有,并且还不小,否则后面七姓不会再加盟进来。每年春冬二祭之时,各姓氏代表人物聚集一起,商量操办具体的祭祀事务,同时对各姓氏相互间的情况尤其是各种矛盾、摩擦进行沟通协调,是有些作用的。但也有一些小矛盾。主要是近年来年轻人缺乏涵养,动辄拳脚相向,甚至施以刀棍。各族长者调解乏力,很无奈。但这不会引起宗族间的敌对与斗争。因为大家都知道,年轻人缺乏涵养,我们大人不能没有理智,宗族械斗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内收族人,外和异姓,睦邻友好,是客家人追求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博白沙河镇十冬祠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
黄世有秘书长向我介绍了筹委会成立后做的两件事情:
其一,亚山镇石头塘、盘古岭两村均为黄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一座山头发生争执,以致械斗,打死两条人命。此后长期视为仇雠不相往来。这次集资兴建黄峭山公祠,在筹委会的安排主持下,两村代表终于抛弃前嫌走到一起,共商宗族大事。在升座仪式上,两村都要派出狮队,筹委会诸老不便阻止,内心却十分担心他们心念旧恶,在举行庆典时发生冲突打斗起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升座时两狮队不但没有打起来,反而互相致意,共舞致庆,一时传为美谈。
其二,博白县顿谷镇老人湾村有黄氏祖坟,被邻村冯氏在距黄氏祖坟不足两丈之处下葬,黄氏遂将冯氏坟墓挖掉。冯氏不甘示弱,将黄氏祖坟用炸药炸掉。双方矛盾于是升级。政府担心黄氏联宗上访扩大事端,派出公安人员进行“路阻”。这时黄氏已成立筹委会。黄氏通过筹委会出面调停,与冯氏宗族代表协商,喻之以情,晓之以理,纠纷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冯氏在宗族代表的主持下,向黄氏道歉,为黄氏择吉另葬,并杀猪宰羊,隆重祭祀。两姓遂和好如初。
两件事情,一为族内,一为族际,都处理得十分漂亮。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宗族在处理民间纠纷构建乡村社会和谐方面,从“情理”角度,以民俗民情为依据,确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政府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辅助力量: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处理类似问题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的缺陷(从“法理”角度,以政权为依托),另一方面可以使很多事情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减轻政府工作的压力。
五、思考与建议
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对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形成的生存策略或智慧。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分别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共同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在以上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宗族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功能。譬如:敬宗收族,统合同姓人群;传承文化,兴办教育;婚丧互助,扶贫济困;调解纷争,和谐族人;防奸缉盗,维护地方治安,等等。由于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传统社会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滋长、成型,因此,有学者认为,作为生存策略的一种手段,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宗族“是传统社会更为基本的一面,它的影响更为深远”。【8】
就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看,宗族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仍然具有合理性,有其存在的合适土壤。因此,上世纪数十年的强制摧毁只是使原来十分彰显的宗族意识潜藏起来,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它又会滋长起来,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社会保障制度和法规仍不健全、村民对安全和归属感觉存在缺失的时候,便会让人们想起并加以运用。但无论如何,我国宗族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已经大不如前了。
我国宗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宗族与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出两条不同的曲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宗族势力(主要是政治势力)则日益削弱。在两宋以后,宗族虽仍有与政府不相协调的成分,但实际上已完全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失去了对国家的任何抗衡能力,依附于政权,受到政府的保护。也就是说,自从君统、宗统分离之后,家国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宗族服从政权,谁当政,宗族就服从谁。古代如此,民国时期依然如此,共和国时代也是如此。千百年的社会熔铸,使“依从于政府,已经成为它的品格”。【4】(P27)
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的筹建过程说明如下几点:
1.当代宗族组织的核心阶层主要是曾经任过公职的离退休干部,有较强的政策法律意识。
2.在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讲究廉洁和效率,并且获得了较高的工作效率。
3.人们努力表现出对政府的忠诚,拥护改革开放政策,配合政府,希望获得政府的理解。
4.宗族组织的特殊身份与工作方法,对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效果。
我们认为,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筹建过程的事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我们认识当代宗族的性质、宗族与族群关系及国家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据此,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供政府决策者及其他有参政议政机会者参考:
一是正面对待。宗族活动的复兴,是我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历史必然,应当看清其主流与实质,承认宗族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这既可表现出执政党和政府的自信与宽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政府对宗族应该有明确的态度。
二是规范管理。可以将宗族纳入社会团体的范畴,订立专门法规(或适用相应法规),使之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辅助力量;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活动则坚决打击、取缔。
三是妥善引导。要鼓励引导宗族组织发挥社会功能,以感情交流、互助福利、文化情操慰藉其成员;尤其要引导宗族在国家法律框架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经济,使之健康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经济互助的作用。
四是借力使力。应当研究在建设乡村自治的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宗族的积极面,使之成为监督和建设村民自治以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国才.博白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兼论博白县客家人的源流及民系的形成[C]∥2006年博白县第一届客家文化节组委会.客家文化论坛论文集.2006年打印稿.
【2】 彭会资.博白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黄燕熙.黄氏通书[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7.
【4】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余红,等.对农村宗族械斗的忧思[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6】徐双喜.触目惊心的农村宗族现象[J].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3(3).
【7】王学刚.宗族势力的抬头令人忧虑[N].法制日报, 1992-01-28.
【8】曾祥委.从多姓村到单姓村:东南宗族社会生存策略研究[J].客家研究辑刊,2005(2).
分享按钮>>枝江十大姓氏排名榜新鲜出炉
>>【论文研究】近代新洲黄氏宗族的祭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