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名人】明朝大学士黄淮之才
- 中华黄氏网 2011年10月10日 黄氏研究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今鹿城区)人。父黄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他遁迹逃避方国珍的伪任命。黄淮三十一岁考中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三月)进士。授黄淮中书舍人,从而开始为官生涯。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1397—1434)历时三十八年(其中:自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二十二年(1424)下诏狱十年;宣德二年(1427)八月初九准奏回温州永嘉养疾~宣德七年(1432)秋入京,养疾五年)。为稳定当时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中永乐十二年(1414年)黄淮被汉王朱高煦诬陷,入北京诏狱十年。永乐廿二年甲辰(1424年)八月十五日,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十六日,黄淮释出诏狱,官复原职。十七日,七任黄淮为通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
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引疾回乡,居住在永嘉茶山南柳“寿徵庵”养病。而宣德七年、宣德九年两次入觐,又先后继续为明王朝效力了十七个月。黄淮为官谨慎踏实,治事果断通达,忠于职守,史官赞评他:“神识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一、黄淮的才学
黄淮的学问渊博,学识深厚,精通经史性理之学,为培养教育仁、宣二帝、奉敕撰书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四月初五朱棣即任黄淮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辅导东宫太子。永乐六年十一月初十,朱棣敕谕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及杨荣、金幼孜等东宫官属兼辅导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时年九岁,所以黄淮亦是朱瞻基的启蒙老师之一。《明史》本传后有赞曰:“黄淮功在辅导”。因为辅导的是后来两代候补继任皇帝。
2、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正月廿六日,皇帝命解缙与黄淮为甲申科会试正、副主考官。该科中式举人有472名之多,正统年间的吏部尚书王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等均是该科进士;宣德七年(1432)冬,黄淮入觐谢恩,朱瞻基赐留他在北京过春节。八年癸丑(1433年)二月初八,黄淮奉命为癸丑科主考官(副主考是王直)选拔出100名举人进入殿试,曹鼐即该科状元。黄淮这两次参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会试工作,虽然前后时隔三十来年,也是他一生中为稳定当时政局所作的两个亮点。上述足以说明黄淮在稳定当时政权所起的作用以及洪熙、宣德两朝经济发展所起作用明显、积极而肯定,并已经永载史册。
3、永乐元年黄淮与解缙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当年十二月初一日书成。颂扬以成就、谦逊、奉献和贞洁闻名的妇女。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日,奉命与解缙等147人撰修《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前身)成书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永乐九年十月十七日奉命重修《高皇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黄淮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书于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十二月十五日,有350卷之多的《历代名臣奏议》则是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经过多年编录而成的,分六十六门,自商周以迄宋元的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之迹,搜罗较备。《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提要》:“古今奏议之渊海也”。不过该书刻印装订成书之日,黄淮已被囚在北京锦衣狱中有两年多时间了。
黄淮本人存世的著作《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有永乐时黄淮在南京;洪熙、宣德初在北京为官时所撰的《退直稿》三卷372篇,计5.4万字。多数是应制、与同僚酬和的文章。宣德七年冬(1432)、宣德九年(1434)春、正统元年(1436)春,三次赴北京的《入觐稿》两卷161篇(首)计4万字,也以与士大夫、官员酬和的文章为多。黄淮晚年在温州茶山南柳寿徵庵生活的二十来年中,著有六卷176篇近11.7万字,名为《归田稿》(另外近年从地方文献、许多姓氏的宗谱中发现黄淮的佚文计近2万字)其中他对温州永嘉、乐清、平阳、台州等附近县治、县学,及桃渚千户所、义仓等所作的《记》:为亲朋契友所撰的很多《墓志铭》《谱序》等,记叙了大量明代温州的历史信息。因此,黄淮《归田稿》则是我们深入研究明代温州文化的极其可靠文献资料之一。
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五月初四,奉朱高炽敕参与纂修《太宗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洪熙元年乙巳闰七月初八,奉朱瞻基敕参与纂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黄淮在宣德、正统年间曾纂修过《(正统)温州府志》而且于1684年时还有残本存世。
4、黄淮在文艺方面才华横溢。而黄淮入诏狱的十年间所撰的《省愆集》两卷,计2.8万字,清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被纪昀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辑入《钦定四库全书》(1240/433~479)。《四库全书总目》:“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故以省愆为名。(黄淮)当患难幽忧之日,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省愆集》文辞感人,正所谓“文章穷而后工”之作也。黄淮多才多艺,工诗文、品书画。黄淮诗歌温厚和平,具有明初典型的台阁体诗风。
二、黄淮的才干
黄淮的办事能力超强。他既年轻,又有才干。黄淮的才干在当时的官员中不可多得,史称他“多才略,熟谙朝政”,对政事“多所献替”, 黄淮对朝廷的贡献,永乐颇为满意,因此,多次获得朱棣的称赞。
1、建文四年壬午(1402)秋七月三日,刚夺得皇位的朱棣,“召黄淮问以时政,称旨”即复翰林院侍书黄淮仍为中书舍人,八月初一命黄淮入直文渊阁,成为内廷的决策权力集团七成员之一。当时黄淮年仅三十五岁。从此得到朱棣的十二年多时间的重用,多次晋爵。黄淮在“靖难之役”中并无“功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黄淮本传》:“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初时,黄淮尚是七品官员,被朱棣看中,常商讨机密政务,可见朱棣重视并采纳黄淮政见的程度。与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胡俨七人先后进入内阁,黄淮在文渊阁专掌制敕。此为明代翰林官进入内阁之始。
2、黄淮先后曾经六次参与监国:永乐七年春朱棣北巡,黄淮奉命与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导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永乐八年二月朱棣北征;十一年二月朱棣再北巡;十二年春朱棣亲征瓦剌,洪熙元年乙巳(1425)五月十二朱高炽在北京钦安殿驾崩,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未回,朱高煦蓄谋夺位加紧行动,虽未能得逞,黄淮在北京协同监国,以致“忧危吐血”;宣德元年丙午(1426)八月朱瞻基亲征其叔汉王朱高煦时,于八月初七敕谕黄淮、张本、黄福、李友直、金幼孜等文职官员,留守北京监国的史实,对稳定政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明史》黄淮本传载,黄淮断案、则疑案无怨;黄淮起草制定钞法,则钞法没有弊端。可见,黄淮办案和制定政策才干超人。
4、《明史》黄淮本传载,当时常有人告发结党谋逆,黄淮对皇上说:"洪武末年对此已有敕令禁止,不宜再处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之时,在北方当官不马上归附的南方人,应当编列遣去戍边。黄淮说:"如果这么做,恐怕被人看作心胸狭窄。"皇上都听从了。朱棣允奏,而不再追究,因而避免了一次政治风波。
三、黄淮的才识
黄淮的才识卓异,才略过人。黄淮为官谨慎踏实,治事果断通达,忠于职守,朱棣曾对左右赞许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岗,无远不见”史官赞评他:“神识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1、长沙李法良之乱。永乐八年,朱棣征战在外时,长沙李法良谋反,皇太子朱高炽遣丰城侯李彬讨伐,朱高煦故意说李彬不可用。黄淮及时识破汉王的阴谋,劝言朱高炽:“(李)彬老将,必能灭贼”,应立即迅速出兵,果然李彬很快擒获了李法良,社会动乱迅速得到了平息。
2、漠北阿鲁台事件。此外,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属阿鲁台归款,请统一属吐蕃诸部并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使得诸酋长得以结盟。朝廷官员均认为可以,唯独黄淮则称:“他们势力分开则易于管制,统一的话则很难做到了。”朱棣因此赞许道:“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
3、当时朝议立太子事,黄淮请立嫡长子朱高炽,黄淮说:“立嫡以长,万世王法”。储君确立后,黄淮晋升为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罢免,黄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次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共同辅导皇太孙朱瞻基。
4、西域僧人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将要刻玉印赐给他,先将璞拿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部的制敕,都用'敕命'和'广运'二宝。现这块玉比它们还大,这样做不能示远人、尊朝廷。"皇上赞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黄淮在“靖难”后的明初政局中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他忠君爱亲,对同僚有一份特殊的道义情谊;他是明初内阁最重要的人物,并且是内阁良好形象的维护者;因为在中央为官,加上黄淮做人低调,以致在温州知名度不如108年之后的“后起之秀”张璁(1475~1539)阁老。黄淮先生是温州古代不可多得的先贤,让我们见贤思齐、见贤思超!
参考《明史》和黄永陵先生编《黄淮文集》。
分享按钮>>华裔海军将领------钱勇杰
>>湖南分会热烈祝贺“燕山酒楼”隆重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