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古壮族拳术又一重大发现:黄氏功夫

    中华黄氏网 2011年11月10日 广西旅游在线


壮拳曾称“南蛮拳” 
    武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南宁民间武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唐、宋两代,由于战事频繁,民间练武之风益盛。唐李贺的《黄家洞》描述西原起义军的诗云:“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云:“邕州溪峒之民,无不习战,刀弩枪牌,用之颇精。”“建炎初,诸峒丁壮,常团结训练”。
    宋庆历年间(1041~1048),王朝官员称壮拳为“南蛮拳”。传说北宋时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就精熟此拳械,并将它广为传播。宋王安石曾云:“粤右俍兵,天下称最。”
    明代是我国武术大发展时期。是时,广西的传统武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多种套路。著名的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壮族、今靖西人)熟习武艺,她将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的壮拳兼备大架子。用此架子功夫训练的俍兵,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拳技艺训练其军士。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客兵》载:“择其最骁勇者,各照俍兵兵法编为队伍,演其技艺,习其劲捷。”可见,当时壮拳已有相当的发展,并传入了江浙。
民众习武蔚然成风
    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准备过程,也推动了广西东南部一带民间武术活动的发展。“拜上帝会”组织会众经常练拳习武,后又在各地设立“大馆”(相当于武馆),训练拳术、跑步、爬山、负重步行及骑术等。南宁各地纷纷建立的三合会、天地会、洪门会、哥老会等会党,组织村民练习武艺,举旗反清,又推进民间武术活动的广泛展开。
    辛亥革命前后,民众习武蔚然成风。邕宁、横县、武鸣、上林各县拳馆林立,纷纷收徒传授拳术。王和顺、梁植堂和梁烈亚父子在邕宁县建立同盟会,组织会员习武,策划起义。
将士苦练南拳北拳


    新桂系统治时期提倡国术(即武术)。1925年后,广西省内几个主要城市先后成立精武体育会。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带领一批北派拳师来桂推广国术,广西国术运动掀起高潮,南宁作为广西的省会,国术运动一度热兴。当时,广为流传的拳种是:南拳和北拳。
    南拳的主要拳种是:壮、洪、蔡李佛拳。壮拳是壮族的古老拳种,在壮族地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洪、蔡李佛拳,在清初先后从广东传入。太平天国的首领和将士在“大馆”中练武和在“团营”的军事活动中多习洪拳。这一时期洪 拳的技艺得到大发展。民国时期,洪拳在南宁市及各县流传较广。
    北拳在清代已传入广西的南宁、梧州等地,但只是个体零散传授,未成气候。
    1925年,霍元甲的门徒陈鸿书、李连元、白连珍、徐静波等人来到广西,在梧州市五坊路成立梧州精武体育会,以传授少林拳为主,兼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随后,邕宁县也成立了精武会。该会传授北派拳术,是北拳传入南宁的重要渠道之一。嗣后,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应李宗仁、白崇禧之邀,带领一批北派拳师来广西推广国术,并于1935年12月在邕宁县城(今南宁市)成立广西国术馆。该馆开办国术训练班,教授北拳,随后北拳在南宁市迅速传播。

官员带头传授太极拳
    1930年以前,广西的武术多注重南拳。1931年至1932年桂系举旗反蒋,广西成立了绥靖主任公署,各专区成立区民团指挥部(南宁区民团指挥部设在武鸣,指挥官是梁翰嵩)。为实现全省皆兵,各县、各乡镇的民团以及省、县的公务人员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同时为了提高受训者的武术素质,除习南 拳外,还加以太极拳训练。特地聘请了安徽省季光恩来广西,授予季光恩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军官衔,专责传授太极拳。除在南宁给绥靖公署的官兵培训外,还到武鸣培训南宁区民团指挥部负责训练民团的中、下级军官和武鸣县公务人员,为后来进一步展开基层武术训练准备骨干力量。当时武鸣县县长陈良佐、秘书莫一凡、教育局局长黎达才、省立九中校长周天爵和体育主任杭维昭等,都接受了太极拳训练。陈良佐调升为广西民政厅厅长后,曾在厅里对属员传授太极拳;杭维昭从省九中调到南宁高中、三中任教,也把太极拳传播给学生。从此,太极拳在南宁民间逐渐传播。

桂系军阀借比武提高部队素质
    20世纪30年代,北拳很多流派传入广西,诸如少林拳、武当拳、形意拳、峨嵋门、太祖拳、太极拳、鹰爪翻子门等拳种广为传播,加上广西原有的南拳地方武术流派,真是五花八门,纷纭复杂。他们各立门派,各自称雄,纷纷要求比试,以分优劣。当时桂系军阀正要加强武装力量和提高部队武艺素质,大力发展武术运动,是故各派要求举行比赛、交流经验,正合其意。白崇禧察知武林此种情绪,当即赞同大比武,以观各派技术之优劣,还特邀中央国术馆派员来桂担任裁判工作。
近七百人参与堪称大型运动会
    1936年1月1日至17日,广西省政府在邕宁县城跑马场(今市体育场)举办“广西省第一届国术运动大会”。参加比赛的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专业组包括在部队及各单位任职的武术教官、教练员;业余组包括部队和各单位的武术集训代表队以及各县级的武术代表队,运动员共670余人。运动员年龄最大的是扶南县(今扶绥县)张连善,87岁;最小的是广西国术馆副馆长王赞斌之子,7岁。广西省国民党部执行委员黄钧达主持大会,王赞斌(四十四师师长)和陈恩元(桂林民团指挥官)担任裁判总长,中央国术馆教员处长吴俊山、副处长郭锡山和形意拳教授伍柏年担任裁判副总长;赵鹏、郭良佐和金福泉等8人(均是国术馆人员)担任评判员。比赛项目有男、女搏击(散打)、长短兵器和对抗赛、套路表演等。
    李宗仁、白崇禧等亲临大会观看。比赛结果是广西国术馆获得团体冠军,南宁精武会获得团体亚军。获得各个项目第一、第二名的有二十多人;其中南宁市获个人男子第一名1人、第二名2人;南宁女运动员曾碧霞获得女子搏击、摔跤项目第一名。
 

黄氏功夫

 

一、源流
“黄氏武功”是广西都安高岭黄氏族人历代相承习的一种祖传武功,此派武功不宗少林,不归武当。据传来源甚古,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可考证的历史仅能上推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以前尚无法考证。
族内相传,黄氏先辈曾依仗此武功一度称雄于平治、安定一带,在民间留下了种种传说,有云:此派武功的传人周身都是武器;有云:此种拳法的特点只要任何物件一旦拿到手上都可以变成致命的武器;又有云:此派传人大都擅长飞刀及飞镖等技艺。总之,这门武功在民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凶狠、毒辣的特征。
二、拳械内容
“黄氏武功”目前已知的徒手拳法有九套,器械有刀(单刀、双刀);棍(单头棍、双头棍);剑;枪;三叉;铁尺等。器械的演练套用徒手拳法,拳械具有通用性,有明显的兵家武术的特征。此外,尚有飞刀及飞镖等技法,难能可贵的是“黄氏武功”还保存有古时候“打狼猎虎”的技艺,这种技法也是黄氏武功对敌时惯用的手法之一。
三、技击风格
黄氏祖传武功,招式古朴、凶狠、毒辣。演练时,其势形同古代壮族武士亲临战场杀敌一般,杀 气腾腾,招招索命,在实战中力争一招致胜,决不拖泥带水。由于黄氏武功强调近身肉搏,其武技的特点是“周身处处皆杀器”,全身各处均能发力打人,出手讲究欺身而进,击“一点”伤“一片”。肘膝的应用有独到之处,肘法与拳法的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肘子锤”的技法,这种技法就是从黄氏祖先用以“打狼猎虎”的技艺演变而来的手法之一。故民间有传说这门武功拳法很厉害,打击力量很大的说法。    
黄氏武功用以与人对敌的技法尚有以“阵法”迎敌,阵式一开,则圈套已然布下,形成以逸代劳之势,无论对方从何处进攻都遭到打击,这也是从古代军阵演变而来的,成为黄氏武功的战法之一。
四、功力训练
黄氏武功的功力训练一直沿袭古法。凡是学练此门武功的年轻人必须立下付出代价的决心。
每天训练的时间除晚上睡觉和中午可以休息外,其余的时间都是用来打木桩,击竹杆等训练,以及师徒间的喂招和师兄弟间的对打。(这种功力训练的方法在壮拳网上已有部分介绍)
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非苦磨不能成功!
五、黄氏武功与昂拳的渊源
“黄氏武功”与“昂拳”的流传区域一致,在昂拳的发源地榜圩,当地的壮人所操的壮语与都安壮语一致,至今没有变化。    
两家武功都是当地“黄氏”家族所传,都有独特的“拜师礼”及“下马式”(黄氏武功传有口诀阐释拜师礼的立意)。
两家的拳法和器械都具备通用性的特征;所传的器械种类一致,昂拳的“纷撒”就是黄氏武功所传的“马刀”,两者形制一样。
两家的拳法都有战场厮杀的经历,演练时都具有战场搏杀的气势,所传拳法的拳架低矮,都有近身肉搏的特点。讲究全身处处皆杀器,尤其擅长肘膝的应用。
“黄氏武功”所记的拳谱是口诀谱,谱中所记的拳招打击手段明确,有很强的实战感;“昂拳”的拳谱至今仍采用壮语记音,属象形谱,招法名称同样也反映了这种拳法的凶狠特征。
目前,两家的拳法渊源仍在进一步交流,论证中……
黄氏祖传武功外人知之甚少,愚亦略知皮毛。若要从拳桩来判断其是属何兵种,那么试举恩师所传的两个桩式来供诸位大侠分析、探讨:
一、自然站立,两手扶于腹部,侧首而视,状若驻剑于地;
二、自然站立,两手背于身后,侧首而视,状若将军观阵,淡淡然而迎敌。

 


分享按钮>>邯郸“马氏旅游经济文化圈”的设计与开发
>>关于为白血病患儿羊云涛捐款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