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名人】“平台策士”黄性震
- 中华黄氏网 2012年6月20日 黄氏宗亲
黄性震(1637-1701),字元起,号静庵,漳州漳浦县湖西乡城内村人,诒安堡的建造者。清初,清王朝与台湾郑氏政权在东南沿海展开了长达三四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康熙年间统一台湾,是清前期一件大事。黄性震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出谋划策,作出了特殊贡献,得到朝廷嘉奖。之后,他奉命治理北京无定河,消除了沿河两岸数县的百年水害,无定河从此改名为永定河,因此官升一品太常寺卿。
据漳浦《黄氏族谱》记载,黄性震的先祖可以追溯至南宋内阁侍郎黄材。1279年,南宋小皇帝赵昺被元兵追赶至广东崖山,宰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尽后,黄材与闽冲郡王赵若和等率残部乘船从海上北上,不幸途中遭受飓风袭击,漂流多天后在福建漳浦湖西海岸登陆,隐居湖西海隅。从黄材传到黄性震,已历十四代。他的童年命运不济,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生活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刻苦读书,尤其喜读史书,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建功立业的事迹,滋长报国建功之志,“读史遇豪杰崛起事,声色俱动,隐然自负”(《福建通志》卷三十四)。当时,郑成功在闽南沿海与清王朝进行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后来占据台湾,他的家乡成为清郑军队交战的主要战场,在战乱中逐渐长大成人,并在郑成功的部队漳州募兵时投奔反清队伍,被郑经委为候补佥事道。他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到了郑氏政权后期,政事腐败,争权夺利,财源枯竭,连年摊派重税,强抓壮丁入伍,激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人心离析,已经没有力量实现国家的统一。由清王朝统一天下,已成时局发展大势。黄性震分析了清、郑双方政治、军事形势,毅然脱离郑军,回归故里。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军刘国轩从厦门出兵,攻占了泉州、同安、海澄、平和、漳平、长泰、厦门等县市。
清廷为扭转败局,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任后,坐镇漳州,商议对付郑军之计,但一直苦无良策。此时,正在静观政局变化的黄性震,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仗剑谒军门”,向姚启圣进“平海条陈十便”,即“平台十策”。这十条计策有攻心为上、招抚为主、廓清闽海、复界屯垦、收复台湾、善后安民等主张(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
由于事郑多年,黄性震对台湾岛上的政局、军事形势了如指掌,他在上书中说:“郑经不过庸材,皆由左右之排线;刘国轩虽然桀黠,全赖羽翼以纵横。总恃阻隔波涛,故历而二世。即有仪秦,莫可鼓其唇舌。倘能高位厚禄,买散人心,不用干戈,立可收其绩效。”(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之三)台湾地处天险,难以强攻,但“郑经诸将,各怀异心,若能不吝官爵、金帛,引缘其党,收买心腹,台湾易平乎”。这就是“攻心为上”,也是“平台十策”的核心。姚启圣闻罢认为这是“陈平所以毙项”之策,“奇之,与语大悦,数进见,谈机密”(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二“人物”五),深感“与衷相合”,而且要立即付诸实施。黄性震说,郑军刚攻下海澄,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士气正旺,此时骤然实施,难以奏效。应“以文攻为上策,用攻心战术,分化瓦解,削弱军心,待到机遇,猛然出击,挫其锋芒,胜仗在望”,或“伺间出奇兵大挫其锋,收诸要地以蹙其势,师丧地蹙,孤岛难待,然后抚而怀之,其心乃离,澎台可一战下也”(《福建通志》卷三十四)。启圣称赞道:“项籍所以降章邯也。”于是指挥清军出师收复漳属平和、漳平、长泰、同安等失地,大破郑军于九龙江西溪,夺回江东桥、小港洲等战略要地。郑军伤亡惨重,刘国轩逃海澄,清军不利的战局开始扭转。此时,黄性震说:“可以抚矣。”于是姚启圣奏请朝廷,核准施行“平台十策”。根据黄性震的建议,姚启圣在漳州卫设立“修来馆”,聘黄性震主理其事,负责招抚工作(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之三)。“修来馆”对争取郑军官兵前来投诚起了重要作用,凡前来投诚的文武官员,不仅授予官职,给予军装官服车骑,“皆延致之,使以华殻鲜衣,炫于漳泉之郊,供帐恣意其所求”(全祖望《鲒鱼奇亭集》卷十五),借此扩大影响。于是漳泉之人,争先喧述。规定“文官投诚,即以原衔题请,准照职推补”;武官投诚,也一律“保题现任”;来投的“兵民如果头发全长者,每人赏银五十两;头发短者,每人赏银二十两。愿入伍者立披在营,给以战饷;愿归农者,立送回籍,饬府县安插,不许强豪欺凌”(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之三)。入伍者发给饷银,归农者拨给田地、种子和耕牛。结果,投诚者纷至沓来。对一些领赏后又逃回郑营的,也不予追究。黄性震还在“修来馆”中公布已投降者的名单,最具威力的是将仍在郑氏王朝服务的文武官员姓名与职位也加以公布在投降名单中,还设立“某镇某官员公馆”,或扬言“某月某日某将归降”等,此招使得郑氏王朝内部陷入疑神疑鬼的状况,受点名者无法自清。结果,投诚者络绎不绝,日辄上百人。只半年时间,投诚官员就达1237人,士兵11639人,大大削弱郑军力量。接着,清军一鼓作气,很快收复海澄。
攻心战化敌为友,严重削弱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康熙十九年(1680)春,姚启圣扬言海陆两路攻厦门时,厦门已人心惶惶,郑军将士皆做逃亡的应变,不时有叛变之传闻,军心动摇,未战而溃,厦门、金门就此失守。郑经毁演武亭,撤兵回台,并于次年病死。从设立“修来馆”至郑经撤兵回台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可见黄性震“攻心”战术的威力。
郑经撤回台湾之后,清政府开始廷议克复台湾、统一全国之事,康熙帝把这一重任交给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准备进攻台湾。与此同时,福建总督姚启圣继续实施黄性震的“平台十策”。黄性震建议姚启圣派人潜入台澎做策反工作,协助施琅将军征台事宜,以便内外策应。同时还结合使用反间计,在郑军中制造郑军将领、官员来降的舆论,使其“自相疑贰,来归者日众”。根据明清史料不完全统计,从康熙十七年六月起,至康熙二十年六月,前后共招降郑氏官兵百姓13万多人,被瓦解走散的尚不在其数,其中漳州“修来馆”就接受郑氏政权投诚军政官员5153人,接受投诚的士卒35677名。
这一显著的效果,为施琅的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
顺利复台,有赖黄性震“平海善后八款”
黄性震劝抚政策“平台十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清、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场上,清军由被动变主动,接连克复了海澄、厦门、金门,节节取得胜利。金厦战斗结束后,清军将领拟议杀尽郑经部属,将其妻子儿女和财物犒赏官兵。黄性震从争取军心人心的策略出发,坚决予以反对,使岛上郑军和居民数十万人免遭劫难,对争取台湾军民投诚归附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时,黄性震根据清、郑双方兵力变化和战争局势的发展,又向姚启圣提出了“平海善后八款”,均被朝廷采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仅用七天就攻克澎湖,收复台湾,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台湾的收复,黄性震功不可没,被誉为“平台策士”。
台湾收复后,清廷对黄性震大加表旌。康熙帝一天之内召见三次,宠赐蟒袍、宫缎,慰劳备至,并加官晋爵。官授直隶霸昌道管理屯田、驿传粮饷等事务,后接连擢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等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命治理北京无定河,不上4个月,就完成填塞无定河缺口工程,消除了沿河两岸数县的百年水害,创造了治河历史上时间最短质量最高的奇迹,从此无定河改名永定河,黄性震也官升太常寺卿,军功加至正一品。
倾资兴建诒安堡
诒安堡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城内村,位于湖西盆地中央,四面群山环抱,绿水围绕,阡陌纵横。该城堡由黄性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捐出多年节余的薪俸动工兴建。城墙巍峨壮丽,气势非凡,全长1200多米,高6.7米,宽2.6米,全部用巨大条石砌筑。墙顶端外部筑2米多高、0.5米宽的三合土女墙,高2米,上开365个垛口(为一年天数,以示年年周而复始,绵延久远)和炮眼数孔,城上按一定距离筑了4个城门4个小谯楼,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分别冠以“迎曦”、“毓秀”、“诒安”、“承庆”之名。东、南、西门上筑有三座城楼,各开有左、右二门,门下都有一2米宽的石阶梯。城墙内壁设置有25部1米宽的登城石梯,供卫士登城守卫。南门至西门前有护城河,宽10米。
诒安堡的城墙和谯楼自建成至今300多年,曾在抵御倭寇的侵犯中发挥作用,堡内至今还居住着数百户黄氏后裔。当年建造的95排,一排10间的民房,基本保存完好。黄性震用“诒安”命名此城,是言台之安,蕴含着他为台湾的安定所寄予的期望。
黄性震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于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享年64岁。康熙亲笔题字:“钦赐祭葬。”1988年,黄性震家乡所在的漳浦湖西乡人民政府把湖西新市场南面一条大街命名为“诒安街”。1996年,为纪念黄性震光辉的一生,把湖西乡政府至城内村(诒安堡内的村庄,黄性震故居所在村庄)的公路以其号命名为“静庵路”。
分享按钮>>【黄氏名人】两汉时期河南籍黄氏人物考
>>中华庞氏人物庞龙先生到西安演出感觉就像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