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曹州黄巢点将台探秘
- 中华黄氏网 2012年8月5日 荣海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菊花诗历经千年咏颂不衰,已成千古绝唱。而黄巢作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建立大齐王朝的传奇人物,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话题,也留下了诸多的悬疑。曹州黄巢点将台便是其中之一。
一
《旧唐书·黄巢传》称“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黄巢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因当时吏治的黑暗而未能得中。民间传说,黄巢考取了文武双状元,只是因为相貌丑陋,被取消了功名。后来,他参加了贩私盐的队伍,并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盐枭。公元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在曹州冤句(现菏泽西南)起义,后因王仙芝意志不坚定,欲投降唐政府,二人分道扬镳。878年春天,王仙芝兵败战死,其部将纷纷投奔黄巢,推举黄巢为黄王。此后,黄巢西进围攻东都洛阳,因兵力不足而未成功。在唐朝大军的围剿之下,起义军被迫南征,经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西,879年五月抵达广东。此时恰逢北方游牧民族屡屡进犯,而各地藩镇又各自拥兵自保,唐政府无力追击黄巢军。起义军在岭南地区迅速发展到六十万之众,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广州,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管辖闽、粤、桂等地的割据局面。十月,黄巢以“百万都统、率土大将军”的名义发布文告,兴师北伐。880年十一月初,起义军攻占洛阳,十三日,黄巢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城。几十万起义军将士皆手拿兵器,逶迤而前,甲骑如流,辎重塞途,从洛阳到长安千里络绎不绝。沿途百姓夹道欢迎,长安城内万人空巷。
881年正月十六日,黄巢在含元殿正式称帝,立国号为大齐,改元金统。黄巢宣布:旧唐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罢免,四品以下投降的可以留用。同时昭示天下各藩镇归降大齐。长安附近的河阳节度使首先归顺了大齐,其后,有半数的藩镇向大齐政权递交了降书。
黄巢的大齐军北抗外夷入侵,西挡僖宗的反扑,还要派人马赴各地招降唐藩镇,几十万大军驻留在长安一带。长安城经唐兵溃退时的抢掠和多年的天灾,食物及军需物质非常匮乏。大齐向归顺的藩镇征调粮草及兵丁,归顺的河中军阀王重荣以黄巢过度征发人力物力为借口,公开反叛。黄巢派大将朱温讨伐王重荣,结果朱温兵败,率军投降了王重荣。此后,各藩镇因在大齐没得到什么好处,纷纷背离黄巢。再加上北方党项族和北突厥族人逐鹿中原,大齐军队在恶劣的环境下,大批将士反戈。黄巢在称帝二年零四个月后,被迫撤离长安。884年六月,黄巢被追兵围困在泰山脚下的狼虎谷,战败全军覆没。
二
曹州黄巢点将台位于菏泽城西的菏泽学院西校区内,略呈方形,高约四五米,广十数米,北和西北丈许,有合抱粗大树若干。因岁月和雨水侵蚀,点将台上粗大树根渐渐暴露于空气中,远观如虬龙卧水,更添几分沧桑。在点将台的东南角,立有一块石碑,碑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堌堆的由来,这里原来是明朝修建的一个教武场,原址叫着凤嘴山。清光绪六年叶道源撰修的《新修菏泽县志》明确记载:“城西三里许有高阜名凤嘴山,正德间副使吴学命义官董懋筑台,高一丈,广四亩,演武厅三楹,置地三頃为教场,台左有旗帜庙..... ”明正德七年邵宾《新作教场记》(碑文)云:“曹州教场在城西二里,原野之间有阜突成,名凤凰嘴者,其故形也。环关(观)其周为亩三百,容若干人,凡阅陈(阵)士卒于斯,进退于斯,分合于斯,因阜而高之堂其上,曰全胜翼,以两序帅者临焉”。并详细写明了“正德壬申春三月实始基之,阅秋八月落成。经书而图功者,今山东安察使无锡吴公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时,曹州府辖济阴、冤句、乘氏等六县。菏泽城(乘氏县治所)于北魏488年始建,隋末唐初因战乱而废,金大定年间曹州府迁居于此,“其时有无城堑旧志无传焉。”南宋时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城圮于水。明洪武时黄河水患又废城址。期间还多次历经战火、建制废兴,现之地貌与唐之地貌已面目全非,地方史志也多遗失。现在的“黄巢点将台”则是明、清时期一直使用的教武场。对于黄巢点将一说,无一字记录。
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太少。在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前,记载历史史实的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唐末混乱的局势,对于史实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是这有限的文字资料,由于后朝在修史时要从执政的需要出发,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筛选订正,再加上撰写者个人的倾向,对历史的记载就会有偏差。二是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北宋建立,持续的战争,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典籍多被焚烧,墓葬也多被挖掘。黄巢起义失败后,无赖出身的朱温挟持皇帝迁都,把长安夷为平地,史料遭受了灭顶之灾,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而他统治的二十年根本也就没有续写历史。黄巢起义早期和晚期,活动地点在黄河流域,历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多次被黄河淹没城圮后重建,其他的小城镇和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人的性命难保,哪还顾得上抢救史料典籍?三是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观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乱,也造成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
那么,这里是如何和黄巢扯上关系的呢?
古代时的军队,特别是起义军,不像现在有科学的编制。军事首领要掌握自己的力量,分派任务,就必须经常点将。从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至884年失败的近10年时间里,作为曹州冤句人,黄巢在南征北伐中,曾经有五次兵临家乡菏泽。当时的凤嘴山高高隆起,适宜于点将发兵。第一次,875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起兵后,他带领几千人马迅速往东北方向行军与王仙芝的队伍会合,途经了现在的点将台这个地方。第二次,在蕲州王仙芝欲投降朝廷,黄巢与王仙芝分裂。一路北上的黄巢率军智取郓州(东平)。之后,受到唐朝大军的合围,被迫再次南下,877年六月,在通过唐朝大将宋威镇守的曹州以前,曾经驻兵于此地。随后,王仙芝、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没能攻下。王仙芝撤回湖北境内,一路向南挺进的黄巢,遭到了刚刚平息了王郢起义的唐朝大将张自勉的迎头痛击,调头急行军到了琅琊,后又转战向西到了考城,接着向北占据了曹州,途经这里到达濮州,这是黄巢第三次在这里点将发兵。880年九月,黄巢大军北伐北渡淮河,分兵多路进取洛阳,黄巢第四次与这里“结缘”。884年,一路败退的大齐皇帝黄巢,被李克用的沙陀兵一路追击到了曹州境内。此时的黄巢,一如当年的西楚霸王,倍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于是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点将散兵。由此,后人就把凤嘴山改名为黄巢点将台了。
三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巢点将台曾被掏了一个洞,是当时的菏泽农校(现已合并到菏泽学院)为建实验室而挖的。在这之前,台上有洞,是盗墓贼为挖宝而挖的盗洞。当时,很多人就认为,黄巢点将台下埋藏有大量的宝物。他们的依据是:黄巢兵败后逃亡到这里,把带来的金银珠宝都埋在了地下,为了日后取用,在上面留了个土堌堆,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点将台。其实,这种说法不可信。
作为大齐皇帝,黄巢带兵撤离长安,自然会把京城值钱的东西带走。但从黄巢败亡的行程来看,黄巢不可能在菏泽埋藏金银珠宝,一是这里的地势不便于匿藏,二是当时已没有藏宝的时间和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黄巢退败到这里时已经没有藏宝的必要了。
黄巢从长安撤出到到达菏泽,时间间隔为十个月。在这十个月里,黄巢的大齐军队经历了几次大的磨难。一是大军撤出长安时,以沙陀军为主的唐军穷追不舍,为了阻止唐军追击,他们在蓝关古道用金银珠宝和路障堵塞了山路。结果见钱眼开的唐军为争夺珠宝发生内讧,停止了追击。说明那时大齐军队确实随军带有大量的值钱的东西。二是陈州大战耗时了三百天,在之后的撤退途中,大齐军在开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雨,雨后平地一米多深的大水,士兵死伤无数,大量的马匹、帐篷和军需物资被冲走,再加上唐军四面合围,此后大齐军的家当就不太多了。三是在曹州冤句(菏泽西南),大齐军与沙陀军在雨中发生激战,结果大齐军的东西多被抢走,黄巢的仪仗、銮车,甚至还有黄巢的幼子都丢失了,此时再埋藏宝物已不可能。
那么,为什么一直有人认定点将台下有宝藏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八卦来讲。曹州点将台在菏泽城西,文王八卦认为,西方为兑,为泽,为金,是聚财之地,是风水宝地。菏泽人历来都非常信奉风水,而菏泽城的自然地势是东高西低,西部又常积水,所以那些风水师们便认定高大的点将台下面有宝藏,结果引来了盗贼。其实,他们不了解菏泽的历史,菏泽建城较晚,老城又多次被黄河淹没,现在的城要比点将台晚得多。他们之间没有根本就没有东西方位关系。上世纪,农校在点将台挖洞时,什么东西也没有挖出来。
四
一些学者认为,黄巢点将台下有个万人坑。万人坑又是怎么来的呢?
新旧《唐书》都记载说,883年春夏之交,黄巢兵败长安后,在河南陈州损失了先锋大将孟楷。孟楷是黄巢的得力干将,为了给孟楷报仇,黄巢调集了全部大齐军队,围攻陈州达三百天之久。后来大齐军无军粮供应,于是就抓捕城内的士兵,再后来抓不到俘虏就抓老百姓,吃人肉。怎么吃呢?黄巢让人在两军阵前设立了近百个巨大的石碓,把人放在石碓内,捣成肉泥,充当军粮。因此,有学者就认为,曹州黄巢点将台是大齐军吃人后埋葬人骨头的一个万人坑。现在还有很多人把黄巢当成吃人的恶魔来看待。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抢夺。他们不缺钱财,更不缺吃的。一旦断粮,他们就会作鸟兽散。再者,农民起义一般都吃人,他们吃人纯粹是为了报仇和寻求刺激,如明末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攻下洛阳后,就活活地煮吃了福王朱常洵和一只梅花鹿,还美其名曰“福禄宴”。黄巢军吃人是无疑的。但如果说大齐军队靠吃人来解决军粮,每天吃几千人,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新旧《唐书》,在彰显沙陀军的功劳时,就记载说:黄巢在陈州撤围后,一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军追杀,在河南太康被俘获羊马万余,接着在曹州(一说在封邱)又被俘获牛马一万余匹。说明大齐军队当时并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无军粮了。所以,黄巢军大规模的吃人是不可信的。黄巢点将台下也不可能是万人坑。
由于历年来的黄河泛滥淤积,今之“曹州黄巢点将台”已并非唐末黄巢点将之台了。当年的点将台早已深埋地下(现在的点将台为明朝覆土修建的演武场),现在的点将台只是当地人为了纪念黄巢,口授相传了近千年而保留下来的一个古地址,这是一处沉淀着历史底蕴的文化遗存。这同样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者简介:
荣海生,中国史学会会员,菏泽市社科联秘书长,曹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菏泽电视台《百姓讲坛》主讲。该文为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黄巢研究》的一部分,电视台《午彩缤纷》栏目录播了专题片。
分享按钮>>当代著名电影电视艺术大家侯孝贤
>>【家谱源流】黄氏迁居江西的七大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