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黄氏族人南宋夫妻合葬墓出土随葬品

    中华黄氏网 2012年9月21日 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赵小月/文 黄光春 赵苗樵/图)宁德市博物馆、蕉城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蕉城区七都镇马坂村——黄氏族人的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清理出30多件随葬品,有陶瓷器、铜钱、砚台、玉石俑等,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雕刻,这一发现在闽东乃至全省实属罕见。考古专家推测该古墓系南宋时期所建,至今有800~1000年历史。据悉,这个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丧葬习俗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参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寿山石雕像、陶器、铜钱等,蕉城区博物馆仓库里的这些古董看似貌不惊人,来头可不小。

  去年12月,市博物馆、蕉城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蕉城区七都镇马坂村一黄氏族人的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时,清理出30多件随葬品,有陶瓷器、铜钱、砚台、玉石俑等,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雕刻,这一发现在闽东乃至全省实属罕见。

  考古专家通过对古墓外观形制的观察,出土随葬品的研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及黄氏族人的介绍,推测该古墓系南宋时期所建,至今有800~1000年历史。据悉,这个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丧葬习俗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参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重修古墓:后人修祖坟进行抢救性挖掘

  去年12月份,眼见祖墓经风吹日晒残破不堪,蕉城区七都镇马坂村黄氏族人决定重修祖墓。然而,一旦重修又担心墓室里的随葬品可能被盗,于是向文物部门报告。接到通知后,市博物馆和蕉城区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往现场。

  市博物馆馆长钟亮说,当他们到现场时发现,墓葬地面建筑已被严重破坏,形制已无法辨认,墓的构件被胡乱堆放在一起,墓室已经裸露。“墓的原本形状已被破坏,还好墓门是完整的。”

  据钟亮介绍,这座古墓分为两部分,地面建筑和墓室。“这和我们之前发现的南宋古墓相似,棺木是在平地掩埋的,然后在上面搭盖高约1.2米的建筑,整体看起来为一个方形墓。”尽管这个推测有合理之处,但因破坏严重无法立即断代。

  随即,博物馆人员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黄土一层层地挖开时,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土层十分严实,不曾有过松动的痕迹,这意味着古墓未曾被盗。

  果然,很快考古人员发现,古墓露出了两个墓孔,墓门严实。“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只见该墓分为左右两室,各有一堵墓门,门有两重,用青砖平铺堆砌,分为两种青砖,一种是长26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砖和长14厘米的方形砖。打开墓门,墓室呈长方形,弧形顶,单室宽0.8cm、深1.8米,四壁用素面青灰色的长方形平砖叠砌,壁上抹着白灰。两个墓室中间隔着一堵砖墙,考古人员觉得既然是“同坟而异葬”,那么两个墓室就不该是完全隔离的,经过仔细观察,考古人员在隔墙四分之三位置发现了一个相通的小龛。

  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两墓室内的葬具及尸体都已腐朽,仅剩少量木头、骨骼与棺钉。此时,大家不免有些灰心,“我们以为墓室内的东西都已腐朽,没什么有价值的了。”但随后的发现让他们大吃一惊。

  墓葬年代:“元丰通宝”铜钱断代宋朝

  随着挖掘的深入,丰富的随葬品被从泥土中一件一件地搬出来,大家兴奋不已。

  首先出来的是陶器,有壶和罐,其中一件泥质带盖的红陶壶,直口、平唇、长颈、削肩,腹部有兰草纹。“壶底微凸,像是宋代时期的鸡心底,兰草纹,也是宋代盛行的,难道这个墓真的是南宋年间?”看到这些出土的文物,钟亮思量着。

  随后出土的几件寿山石雕,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有文官、武将、男女侍、力士、舞俑、人面蛇身等形象。“有一尊俑穿着类似官袍,戴着一顶乌纱帽,帽子左右两侧有一对翅膀,这是宋朝文官所佩戴的,也是从宋朝开始才有的。”钟亮说,“这些俑都是寿山石雕的,根据之前的考古发现,南宋之后寿山石雕才出现在随葬品中。”

  接着出土了两件形状不同的铜镜。“宋朝男子爱美,有的出门还会化妆,死后随葬铜镜十分合理。”在古墓的正左边还挖出一方砚台,砚台是泥质灰陶材质,长9.7、宽5.6、厚2.2厘米,盖上画着梅花鹿纹。“这砚台可能是宋代最流行的抄手砚,南宋时期士人都爱砚台,他们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为便于携带还特意制造了掌中砚。”钟亮介绍。

  尽管种种随葬品的特征都将古墓的朝代指向宋代,但仍无法下定论。

  挖出20多件随葬品后,一些铜钱便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铜钱圆形方孔,直径2.9厘米、重9.63克。其中仅一枚可辨文字,上用篆书写着“元丰通宝”四字,是旋读,折二光背,也就是说这种铜钱一枚可当二文使用,背面是光滑无字。

  “‘元丰通宝’可是北宋神宗赵顼在位时,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铸造的,至此我们可以确认这古墓是宋代年间,距今已有800~1000年之久。”钟亮说。

  据悉,当日两墓室共挖出30余件随葬品,陶器中有罐6件、壶1件、砚台1件;釉陶器有壶、罐各1件;瓷器有碗1件;铜器有男女铜镜各1件和铜钱若干,其中1枚可辨,为篆书“元丰通宝”;石器均为寿山石雕,材质寿山老岭石,其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5件,鸡、狗动物形象各1件,文官、武将、男女侍、力士、人面蛇身等形象的俑10件,坐佛1件,均采用线雕技法;铁器有棺钉、拉环等若干。在随葬品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些钉首方形、钉身四棱方锥形的棺钉,及由铁钉和铁环组成表面锈蚀严重的拉环。

  墓主身份:疑为南宋宁德籍三大夫之一

  既已确定古墓年代,那么墓主人是谁呢?宋朝时期,随葬品中有文武官人物俑,而且还有男女侍俑及舞俑,更重要的是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玉石俑,这可是罕见,这位墓主人身份不应平民。

  既是黄氏后人修缮的祖墓,那么这座古墓主人应姓黄,那也许在黄氏族谱中能找到线索。于是,时任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黄光春查阅了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及七都镇《黄氏族谱》。据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志·宅墓”中记载:“三大夫墓,进士黄旹、知军黄石孙、知州黄超叔同葬七都同圣寺后山”,即现在古墓的位置。“具体是这3人中的哪一人,我们还在考证。”钟亮说。

  而据七都镇《黄氏族谱》记载,宁德黄春世系中,12世的黄石孙,在南宋淳熙十四年中武举,累官知高邮军,终金吾大夫。而13世的黄旹,在绍熙元年庚戌以右科正奏及第,登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进士,累官德庆州知州。14世的黄超叔,在嘉定癸未以右科中举,官授辰州知州。其中这个知军、知州都是宋代各州行政长官的名称,都是朝中大臣派往各地任职,知军主要掌管当地军队,知州分管民政。

  “南宋古墓我们之前发现不少,但多半都是有被盗过,要么是墓门被毁,要么是墓室随葬品被盗走,总之十室九空,这次的发现极为难得。”钟亮说,自古以来,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是几十年来闽东乃至福建省罕见规制较为完整,而且没被盗过的古墓,同时还出土了这么多的随葬品,极大充实了宁德文化遗产,为研究宋代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参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此,钟亮掩不住喜悦之意。


分享按钮>>国象世锦赛公布棋手名单 侯逸凡被列头号种子
>>遥祭凌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