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枫:不能离开历史看问题

    中华萧氏网 2011年10月16日 中华萧氏网


                          不能离开历史看问题

         —— 关于姓氏用字“萧”、“肖”的辨析
                                 萧 枫

今年七月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发行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新华字典》第11版,将于11月重新修订出版。
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谈到“关于姓氏”用字时,列举了“肖”字,第10版的注释:“肖”,“‘萧’(姓)俗作‘肖’”,第11版改为“肖:姓。”
其依据是“从公安部得到人口普查中的人名、姓氏用字的资料,从民政部得到地名用字的资料”。
以前各版的《新华字典》,在“肖”字义项注释中,都是写作“萧俗作肖”。2003年7月,商务印书馆第58次印刷出版的《新华字典》(2001年修订版),将“萧俗作肖”修订为“有些姓萧的人将自己的姓写作肖”。
这两种表述,编者的用意是不同的,前者是隐晦不明的,看不出是肯定还是不肯定;后者是推诿不负责任,与己无关的态度。
这次就不同了。因为得到了公安部和民政部的有关资料,“底气”足了,就肯定地注释为“肖:姓”。

公安部和民政部的“有关资料”,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1、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委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草案)》影响极坏。简化汉字以减少笔划为目的。“萧”已简化为“萧”,本已完成简化。该字表不顾萧氏族人的心理承受,将萧第二次简化成“肖”,于情于理不合。使社会上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合法化了。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明令废止《二简字表》。虽然如此,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只知道《二简字表》的公布,却对《二简字表》的废止不甚了然。所以,其错误影响难以根除。此后又经过八、九年的传播、漫延,根深蒂固,已是积重难返。1986年以后,又是20多年了,肖、萧混乱现象,更加泛滥、不可收拾……
2、《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萧俗作肖”的注释误导,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字典、词典的注释,应该是准确的、规范的知识,所以持错误观点的人,往往奉“萧俗作肖”的注释为经典,反讥搪塞持正确观点的人。
3、新闻媒体的传播,中小学教育的不加区别,使“肖”“萧”混淆的错误笼罩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被某些人引以为据。
4、鉴于以上原因,社会机关部门的文秘、医生等人员,误以为“萧”、“肖”之间存在繁简关系,经常替文化水平较低的萧氏族人越俎代庖,将某些萧姓人的姓改为“肖”姓了。接下来以萧氏聚居的村、镇地名,也将“萧”改为“肖”了。唯有浙江的萧山县、安徽的萧县坚持未改。
5、与第4点同理,萧氏年轻人,因缺乏历史知识而数典忘祖,因懒惰惯性,以省事、笔划少为由,对“肖”持欢迎的态度。
这样,如此折腾下来,全国姓氏前50位中排列第30位、占总人口0.59%的萧姓,几乎被“肖”代替了。据2007年上半年公安部门统计,以“萧”为姓的人口,全国仅10万人。
2008年3月31日《潇湘晨报》综合版载《湖南百家姓,李刘陈排前三》一文中,肖姓排14位,总人口为1313796人;萧姓1253人。全国萧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山东、广东六省,约占萧姓人口的69%。以上数据说明,湖南是萧姓人口最多的省份,而“萧”姓还不到所谓“肖”姓的千分之一,湖南萧姓是如此,全国其他各省、市的萧姓比例就可想而知了。“萧”已被肖代替,“萧”在消亡中。
姓是血缘徽记的标志,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就是这个意思。姓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要素:一起源,二历代名人,三迁徙过程。“萧”的形成,就具备这三个要素,已经2700多年了。
综上分析,充分说明公安部和民政部的所谓“有关资料”,是国家的错误语言政策和社会不良行为误导而成的错误结论。这个“有关资料”是水上浮萍,是空中楼阁,是严重脱离历史的“资料”,既如此,怎可作为依据呢?

历史上只有“萧”姓,没有“肖”姓。理由如次:
1、国家经典文献二十五史,即有史记载以来,到明清的文献资料,凡提到与萧氏有关的事实及名人,都是以“萧”冠名,而不是“肖”。“萧”姓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左传•定公四年》载:周公辅佐王室,管理天下的时候,分封鲁国的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即命于周。”这说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殷民中就有一支子姓的“萧氏”家族。
《左传》一书曾多次提到商汤后代建立的萧国,如庄公十二年有“群公子奔萧”和宣公十二年有“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等句。
《左传》是我国一部比较古老的编年体历史书,记事详尽而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说明萧氏早在殷商时代就存在了。远古的传说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在这段时间里的文献,根本就没有以“肖”为姓的记载。
2、二十五史中,有两本史书:《南齐书》和《南梁书》是专门论述萧氏起源和迁徙的书,从头至尾,只有“萧”姓,从未提到过什么“肖”姓。
南北朝齐武帝萧赜时期和公元957年北方辽穆宗七年,萧氏家族内部,曾有两次贬姓事件,出现了以“肖”为姓的短暂现象。那个时代,“肖”即使作为姓氏对待,也只是范围小、时间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迁徙和历代名人三个方面,完全与“萧”姓一致,是萧姓的衍生姓,萧姓的分支,不可能单独成为一个姓。因为,其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白了是祖先不光彩的事,就都纷纷改“肖”为“萧”,回到萧氏家族的大家庭中来了。
3、再看姓氏著作,如先秦的《世本•氏姓篇》,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到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集姓氏大成的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无名氏的各种版本的《百家姓》,到明代吴沈等著的《千家姓》,都只有“萧”姓的记载,而无“肖”的踪影。
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著《古今万姓统谱》,其103卷载,,“肖:汉,肖安国、肖土 召 、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此书仅记载了汉、明两代的几个人名,其生卒等资料不见一字。至于“肖”的受姓地,衍变迁徙以及代表人物,更是一片空白,无从稽考,纯粹是空穴来风,给后人留下无解之哑谜……“肖土召”的“土召”字,查《中华字海》:土召,音未详。由此可知,著述者的态度是欠严肃的。
既然“肖”是姓,为什么汉代以前的殷商、春秋战国、先秦的文献典籍中,找不到一处“肖”姓人物或事件的记载呢?其次,汉代至明代之间,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各个朝代,为什么也找不到“肖”姓人物或事件的记载呢?由此,看来《古今万姓统谱》中的“肖”姓,是半空中掉下来的,无根无源。
《正字通》、《四庫提要》评点《古今万姓统谱》说:“其书征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善排斥《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非善本也。”而且,这本书已经亡佚,无可查证了。
4、上海图书馆关于萧氏的64部家谱及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收集的解放前编修的萧氏家谱,都是“萧”字冠名。唯1998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泉州谱谍华侨史料与研究》一书中,有《华山肖氏族谱》和《肖厝肖氏族谱》的介绍。然而查看相关内容,如《肖厝肖氏族谱》后记:“据族谱记载,肖氏入闽始祖为唐刺史肖曦,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迁居福建长乐。”这与另一部《霄霞萧氏族谱》所记:“据族谱载,萧氏入闽始祖为唐刺史萧曦,于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迁居福建长乐。”两段文字完全相同,两谱族源完全一致,所以《肖厝肖氏族谱》,无疑也是萧姓了。
5、根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增订而成的《康熙字典》,1908年开始编纂的《辞源》,1915年编写的《中华大字典》,1936年开始刊行的《辞海》,1973年台湾出版的十卷本《中文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对姓氏萧字,都没有可以和和“肖”字通用的解释,都没有“萧俗作肖”类似的说法。
6、汉字简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草字楷化。历史上能查到的“萧”的俗写,只有北宋苏轼书法、明董其昌书法、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明刊本《岳飞破虏东窗记》、清刊本《岭南逸史》、《1935年简体字表》等处,能见到把“萧”字俗写为“萧”和“簘”两种字型,而根本找不到“肖”是“萧”的俗写依据。
纵观以上论述,结论显而易见,天下唯一萧。

“萧”和“肖”是两个形、音、义不相同的汉语规范字,用“肖”代替“萧”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肖”是“萧”的错别字,根本不搭界,是不可原谅的最起码的语文常识。
“肖”和“萧”两个字之间,形不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肖”字,查1997年8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通解》中卷1814页载,“肖”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读xiào(笑)音,解释为相像相似(简称一);第二个义项,读xiāo(消),解释为细微、衰微(简称二)。
1998年1月,由吕叔湘任首席顾问、李行健任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2004年1月,由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任首席顾问、李行健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均未收录“肖”的(二)项音、义。
200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嘉璐主编的《现代汉语模范字典》(P570-572),未收录“肖”的(二)项音、义。
2003年1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收入4万多个词,未收录“肖”的(二)项音、义。以上四书均只在第四声(xiào)中收入“肖”的(一)项音、义。
《汉语大词典》卷六P1172页,“肖”的(一)、(二)项音、义都收了,例举18个词条。其中17个词条是属于(一)项的音、义解释,只有一个词条“肖翘”属于(二)项音、义的解释。
以上辞书的收录情况,充分说明“肖”的(二)项音、义,已经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消失了。仅存的“肖翘”词汇,如果不查阅《汉语大词典》,谁能立刻解释它的含义?
1957年10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中,“肖”就只有“xiào”(笑)的读音,没有“xiāo”(消)的读音。
所以,“肖”的(二)项音、义,现已不复存在了。
2005年7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出版面市之际,给我来信就“萧”、“肖”的修订予以说明,主要阐述《现代汉语词典》其反映语言实际的功能,作为他们修订的依据,所以,P1492,注释肖(xiāo)名、姓;P1494,注释萧(xiāo)名、姓(现在也有俗写作肖的),坚持以往的观点未变。
什么是汉字的俗写?一般是指某字的另一种写法,在民间通俗流行,因字体不合规范,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也就是说朝廷和上层社会未予承认的字。
查《现代汉语词典》P280“典”的注释:1、标准,法则。由此得知,凡字典、词典告诉读者每个字、词的解释,应该是准确的、规范化的。不能带任何可以探讨的学术性质。所以,反映的语言实际也应是正确的实际,而不是迷雾笼罩的实际。《新华字典》将群众随意所为的、《国家语言文字法》没有认可的语言实际收录入典,是极不严肃的态度。
《新华字典》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仅次于《毛泽东选集》,超过《圣经》,居第二位,在中低文化读者中,影响极其深远。它传播不正确的知识,反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萧氏家族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更改为正确的“萧”姓,全国各地的萧氏族人,向公安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写信、写报告、上访,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多少财力,多少精力?
大家知道,在生活中,常常发现“付”代替“傅”,“代”代替“戴”,“叶”代替“葉 ”,“亻儿 ”代替“倪”,“闫”代替“阎”,“占”代替“詹”……而且在广泛使用,这难道不是语言实际吗?为什么《新华字典》中,不也象“萧俗作肖”一样,在这些字前加上“×俗作×”的注释,何厚此薄彼,不一视同仁呢?如果《新华字典》坚持已见,则我们萧氏家族认为是故意揭我们的伤痛,刺激我们的旧伤,与我们萧氏家族过不去!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涌现新的词汇,传达交流人们的思想。比如电脑的出现,就有了“网民”、“粉丝”等词汇。2007年,国家公布了171个2006年的新词语,除“八荣八耻”耳熟能详外,大都看不懂,如“白奴”,通过查阅网上资料,才知是指身为白领的“奴隶”。这类词语,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得到大家的认同,然后固定下来,得不到认同的就淘汰了,这就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法则。“网民”、“粉丝”等词,就是“约定俗成”而出现的词汇。
而姓氏是历史的产物,它有起源、迁徙、历代名人的形成过程,一当形成之后,永久不变,不能因人们的主观意愿而随意加以改变。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对传统的背叛。笔者接待过许多海外港台萧氏宗亲,他们回到大陆,看到“萧”被“肖”取代,无不表现出十分迷惘和失落的感情……
1984年,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抽样统计,萧氏排全国前50位姓氏的第30位,人口约850万。从1984年至今,已20多年了。按全国人口增殖率比例估算,萧氏总人口现在应为2000万左右。
大家为了捍卫祖姓,全国的萧氏族人积极行动起来了,奔走呼号,广泛发动,积极向公安部门反映。几年以来,湖南桃江县、四川高县的公安部门,就萧氏复“萧”改“肖”的问题,发了专门文件,要求户籍部门提供方便。最近,广西玉林市公安局也下发了同样的文件。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晋江萧下村4600多人,湖南蓝山、桃江,四川高县的大部分萧氏族人都改“肖”复“萧”了。全国萧氏已经改“肖”的人数,约近百万人了。
1993年12月8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光明日报》,举办《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萧克将军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特意将自己的名字写成“萧克”,改变以往见报用“肖克”字样的习惯。尔后,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萧克回忆录》,也没有用“肖”字了。近年来,全国媒体新闻报道中,在萧克等将军子女的督促下,很少用“肖劲光”、“肖华”、“肖克”字样了,而改为“萧”字了。
一个改“肖”复“萧”的群众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覆盖全国各地了。
原来《新华字典》“萧俗作肖”的注释,给我们萧氏家族改“肖”的群众运动,是设置阻力,帮倒忙。现在,《新华字典》“肖:姓”的注释,是公然站在我们萧氏家族的对立面了。
为此,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发行部,在11月重新修订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对“萧”和“肖”的注释,要做到符合国家现行的语言政策,不要再出现“萧俗作肖”、“肖:姓”的错误注释。

作者简介:男,1938年生,现为全国群文系列副研究馆员,湖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
单 位:湖南益阳市群众艺术馆
电 话:0737-4225095 13517372602
邮 编:413000
二O一一年十月五日 重阳节

 


分享按钮>>诸暨城南倪杨氏安山祖屋
>>诸暨倪杨氏始祖韶阳公墓前添置香炉、供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