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与洛阳 (一)

    中华姚氏网 2009年7月23日 姚旭元


大 唐 贤 相 姚 崇 像


姚 崇 与 洛 阳 之 一


姚崇(公元651—721年),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高度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则称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还赞扬他进谏唐玄宗的“十事要说”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洛阳作为大唐的东都和大周的京都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姚崇从少年时起,就受河洛地区壮丽山川及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受荟萃于洛阳的英贤俊才的影响、感染,怀王佐之志,折节读书,下笔成章,走入仕途,而大展宏图。他的一生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又是他入仕之后崭露头角、担当重任,在政坛上逐步成熟的地方,还是他最终的归宿地。他在洛阳的政坛上不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业绩故事,而且在文坛上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一、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高祖姚宣业,南北朝时的陈征东大将军,吴兴郡公。曾祖姚安仁,隋朝时历任青、汾二州刺史。祖父姚祥,任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公元590—662年),字善意。隋末为陕州硖石县令,后佐唐创业有功,因受人嫉妒而遭到贬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后,率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遂为陕州硖石人。高宗即位后,又被起用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嶲州(今四川西昌市越西东北)都督。(1)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姚崇诞生于陕州硖石。(2)但他从少年时就生活在洛阳。龙门石窟现存有姚崇兄妹为其母刘氏所造的石窟,今称极南洞。洞外南壁刻有浮雕的双龙盘首造像碑,高164公分,宽70公分。该碑风蚀残损严重。现存文十八行,计二百余字。清陆心源主编的《全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其残碑碑文,称其为《都督长沙姚意(懿)妻造像记》。碑文记载:“(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懿)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字)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可知,姚崇之父姚懿于“龙朔年中(公元661—663年)”,就经营了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南之别业”,全家人定居于此。故而,在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3)中载道:“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以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张说为姚崇撰写的《姚崇神道碑》中也载道:“公讳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4)由此可知,姚崇从这时起,就随其父母生活在洛阳了。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姚懿殉职于嶲州。其时,姚崇方十二岁,成为孤儿。他少年时,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可能是受家族尚武的影响,不喜欢读书,而喜欢习武、效游。“少为猎师”,二十岁时,“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5)


后来,有一个人使姚崇改变了不喜欢读书的习惯。此人叫张憬藏,长社(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人,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相学家。据姚崇六十三岁时回忆,就在他“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整日陶醉于呼鹰逐兔之乐时,遇到了张憬藏,说他“当以文学备位将相,无为自弃。”(6)在张憬藏的鼓励和规劝下,姚崇“尔来折节读书”,改变了整日“呼鹰逐兔”的坏习惯,长乃好学,二十岁后方发愤读书。《新唐书·张憬藏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姚崇、李迥秀、杜景佺从之(张憬藏)游,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看起来,姚崇当时不但得到张憬藏的指导,而且还结交李迥秀、杜景佺等一批青年才俊之士。姚崇又“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7)这些,对促进姚崇“折节读书”,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崇终于成为东都洛阳一带闻名的饱学之士。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悲伤,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文。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并在洛州缑氏县景山(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为之选定寝陵地址,名曰恭陵。“制度一准天子之礼。”(8)自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需选一百二十名声名嘉美、富有才气的英俊少年作为挽郎。根据《通典》卷八十六《葬仪》:“大唐元陵之制:……执绋挽士,虎贲千人,皆白布蔥褶,白布介帻。分为兩番。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翣。”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仪表堂堂,风华正茂,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盛大、肃穆、悲壮的葬礼。


唐时,官宦子弟能够入选挽郎,就等于入仕做官。《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姚崇本可以象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挽郎入仕,去稳稳当当地作朝廷的官。但姚崇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靠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虽然“年逾弱冠”,但仍然孜孜不倦,继续苦心攻读。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制举考试,姚崇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9),成了天子门生。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f3cfa01000a56.html


分享按钮>>毛泽东眼中的“大政治家”姚崇
>>姚崇与洛阳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