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邵洛羊回忆 -- 故乡宁波
- 中华邵氏网 2009年2月10日 万家姓
故乡宁波,简称“甬”。民风俭朴,民性强韧。宁波田少人众,向以离乡“闯天下”、“走关东”名闻遐迩。
距离宁波市区十几华里有一庄桥镇,镇头不大,沿街河有百余家大小店铺。我的出生地东邵村,距离镇头约有三华里。幼年时常随宝楚叔叔到镇头上去选购物品,买肉买鱼,踏着青石板,过西河桥凉亭,越铁路,再经过葛家村就到镇头上了。
我的老家在庄桥镇的西南方,归属慈溪县灵一乡,称“东邵村”。四周有好几处邵姓的村落,如上邵村、西邵村,还有一个名称特异的“牛轭邵村”。
邵姓,散居于浙江省的宁波、绍兴一带,乃一大族。南宋时期由北方河南迁移过来。溯昔,太尉邵岩渊随小康王赵构避金兵入侵,带领大批族人从北方渡江,起首在临安(今杭州)附近,旋即散居于宁波、绍兴等地。
东邵村地处灵山脚下,山不高耸,呈马鞍形,山上有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造的保国寺,尚保存着江南仅有的木结构建筑,山下乃一大平原,阡陌纵横,土地肥沃,离山十里之遥即有余姚江迤逦远去。东邵村落不大,有二三百户人家,以务农和小本经营者为多,也有一些大户大家,可多半已经是“败落乡绅”了。有相当数目的外乡人,从黄岩、台州等处移民而来,本乡人颇多去外地从事工商业活动,多数人是进入上海。我家在村的东头入口处,沿一条大河由小路折入百余步即可进入一褪了色的黑漆墙门,入门可见一宽大场地,四周平屋比连,我老家有朝西平屋两间,大热天得沿屋檐挂上几片大掠子(竹制)遮荫,屋的左侧有一片空旷的园地,靠邻居南边墙脚跟有一小水塘,沿墙脚种了一片细竹,园的南边沿墙(墙外即是石板大路)有一颗树龄百年的大樟树,绿叶蔽天遮了一大片荫,我儿童时顽皮好动常去攀登,吓得祖母大声叫喊。
我的祖父一辈有七兄弟,大哥开瑞当家,老成持重。富裕的是七弟开栋,在上海经商,中间从老二至老五,未听祖母说起,大概有的离家走外乡,有的早夭,祖母也未必了解。我儿时见过一位呼“卖饼公”、一位称“小福公”的两位祖辈老人,都是十分诚实拙朴的农民。时已无依无靠,由我父亲担当起养老度晚年的责职。我的祖父排行第六,是个在宁波旧衙门里当差的“吏”,名“开福”,人豪爽耿直,路见不平,要“拔刀相助”。看来“仕途不顺”,三十九岁病故,那时,我的祖母徐氏还仅有三十多岁。
祖辈七兄弟,撰有七字排行“荆树花开兄弟乐”。昔有出典,也有“七兄弟”,老家有颗大荆树,年年开花甚盛,后来因分家产七兄弟不和眭了,这颗老荆树忽见萎顿,濒临枯竭,七兄弟若有憬悟,兄弟团结和睦了,这枝老荆树奇迹般地又茂盛开花了。邵家长兄就以“荆树花开兄弟乐”这七个字作为七房兄弟排行,我祖父邵开福是老六,称“邵弟房”。我三、四岁尚依随祖母,祖母徐氏就讲这个故事给我听,常说“兄弟和睦万事兴”,“家庭一定要和睦”。
“家要和睦”,从小就嵌在我的心里。祖父不幸在他三十九岁时病故,家道本来不裕,也就更趋清贫了。
祖母不识字,却是位十分坚强的农村妇女,祖父死后,遗有一女二子,长女沙仁,在十一岁时就外遣到邻村“周家河塘”去当童养媳。二子大的叫宝兴(我的父亲)、小的叫宝楚。邻近西邵村有个大户人家(家乡谚称“乡绅”),主人姓桂,人平和,祖母常去这家“拆短”(做临时工)。在家时间多,就缝缝连连,藉以贴补家用。长子宝兴,是个懂事的孩子,读过二年书,在他十四岁时,主动向母亲提出,希望早一点外出做学徒谋生,以轻家庭负担,母亲同意了,经七叔公介绍,到上海去当学徒。
我一至三岁,跟母随从祖母住在农村老家,祖母十分俭朴,老人家对我爱中有严,如早饭食咸蛋,小孩子不能给吃一个蛋,只能吃半个。花生酱必须用冷开水调薄食用,不许迳食。小孩子爱吃鱼肉,老人家说,还得配食素菜,肉,不能大块大块吃……二、三年农村生活,祖母的教导对我影响很大。
分享按钮>>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邵建波
>>革命烈士---邵飘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