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族源远流长
- 中华汪氏网 2012年8月2日 万家姓
一、汪氏宗族的起源
汪氏宗族源远流长。据汪氏宗谱及有关史书记载,汪氏宗族上朔到公元前2697年轩辕黄帝,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约1637年,到公元前1060年,周文王姬昌起兵伐纣,占领河南鲁山古鲁国后,将其封于四子周公姬旦,是为鲁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派周公长子姬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姬伯禽长驻奄地(今山东曲阜)。周武王4年卒,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于周公在朝为相并辅佐未成年的周成王不能赴任,公元前1040年周成王封周公姬旦长子姬伯禽为鲁侯,鲁国国号由河南鲁山移封到山东曲阜,姬伯禽为鲁国始祖。公元前591年即周定王16年,鲁宣王卒,其子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即位。公元前576年鲁成公与夫人姒氏生下一子,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而取名为汪。成年后仕显鲁国,封上大夫、颖川侯,食采颖川(今山东邹城、新泰、颖水一带)。汪生一子挺,任周司谏;挺长子诵,任周司马,依祖父之名为姓,改姬姓为汪姓,奉汪侯为汪氏始祖,望于鲁之平阳郡,遂开汪氏之宗。
二、 汪氏宗族的发展
春秋以降,2580多年来,汪氏宗族顽强地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春秋战国和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地;两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活动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河南、湖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北等地;宋元明清至今,以安徽为中心,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扩散,并有一批移居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据史书记载,汪姓人口在宋朝约47万,占全国人口约0.6%,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约62万,占全国人口约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当今约480万,占全国人口约0.4%,排在百家姓氏第56位。
三、汪氏宗族第1世至第43世
汪氏宗族以世排序,从春秋得姓始祖起,迄今已有2800多年,繁衍到100多代。因此,世有“汪氏辈分不乱”、“天下无二汪”之说。
一世汪,鲁成公黑肱次子,封上大夫、颖川侯,食采颖川,史称汪侯。
二世挺,与孔子同年生于鲁国,任周灵王司谏,迁京都洛阳。
三世诵,任周敬王都司马,由鲁国颖川迁往晋国平阳。
四世越,任周定王鲁公族大夫、陈留侯,由晋国平阳迁京都洛阳。
五世嵩,任周威烈王鲁中大夫。
六世建,任周显王左中大夫、将兵备诸侯。
七世考,任周赧王鲁司马。
八世欣,任周赧王鲁彭城戍主,楚灭鲁后他说能打败楚的只有秦,我到秦国去,待秦灭楚后我还要回来。遂全家入秦。
九世永,任秦庄襄王左监门。
十世陈,任秦始皇中郎将,在领兵伐楚、陈国时立了大功。
十一世良,任秦中郎将、太原郡守。
十二世猛,任汉高祖丞相萧何中军府司马,后官至沛郡守。
十三世胜,任汉惠帝丞相王陵府长史,后任颖川太守,封容城侯。
十四世理,任汉文帝清河县令。
十五世婴,任汉景帝伏波将军。
十六世晃,任汉武帝北征中郎将。
十七世性,任汉武帝中军司马,后任淮阴令。
十八世进,任汉获军司马。
十九世达,任汉宣帝中郎将。
二十世雅,任汉成帝玁狁(古代北方一个民族)戍主,后任清河太守。
二十一世勇,任汉平帝广武将军。
二十二世言,王莽任其为广武将军不就,更始元年从汉任武锋将军讨伐王莽有功,后任安城太守。
二十三世高,任汉光武帝抗匈奴裨将,从马援征武陵、五溪蛮有功,任北塞戍主。
二十四世澄,任汉章帝征北军司马。
二十五世珍,任汉安帝沛郡长史,后任侍郎著作郎。
二十六世云,任汉顺帝渔阳太守。
二十七世託,任汉桓帝嘉平令。
二十八世顗,任汉灵帝太子洗马。
二十九世广,任汉灵帝中郎将。
三十世平,任汉献帝讨董卓徐州行军司马。
三十一世文和,任汉献帝龙骧将军,建安二年带兵渡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遂举家迁会稽(今浙江绍兴),为汪氏南迁始祖。
三十二世轸,任汉献帝弭寇将军、故鄣县令。
三十三世澈,任湘东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阳。
三十四世授,任吴射声校尉、右将军,陈留太守。
三十五世演,任晋仁威将军、散骑常侍。
三十六世道献,任晋元帝黟县令,晋惠帝歙州令,为汪氏歙州(后改为徽州)始祖。
三十七世恭,任晋武帝除寇将军。
三十八世统,任晋孝武帝宁远将军,封宁远侯。
三十九世元爽,以文学著称,南朝宋文帝征为富春令。
四十世叔举,任南朝齐明帝军司马。
四十一世泰,任后梁伐魏北将军,封基福昭佑侯。
四十二世勋明,任陈武帝会稽令,封戴国公,宋追封衍庆灵佑广济侯。
四十三世僧滢,陈文帝袭戴国公,任海宁令、稷州长史,宋追封世惠垂贶善应灵显侯。
四、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
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越国公汪华,是汪氏宗族一位显赫的人物,也是汪氏宗族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乱,汪华率众平寇。在群雄割据之时带精兵十万,攻下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在歙之乌聊山筑城池,建王宫,建号吴王。治理六州十多年,为政宽宏,远近爱慕,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4年9月李唐王朝行将统一全国之时,汪华为维护国家统一并使百姓免于战争之灾,主动放弃王位,归于唐朝。唐高祖嘉其顺应国家统一历史潮流,治理六州有功,授予方牧,封上柱国、越国公,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唐贞观2年奉诏进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执掌禁军。唐贞观17年改授忠武大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贞观18年唐太宗征辽,诏为九宫留守,太宗征辽凯旋,下诏嘉其忠勤。贞观23年因操劳过度染疾,太宗亲往探视,并赐太医药。贞观23年3月3日殁于长安,太宗赐黄金数百两,锦缎10床,并派右丞相房玄龄、左丞相褚遂良、礼部尚书黄世仁等文武大臣到灵前代为祭奠。永徽2年,按照汪华遗愿,在八子俊公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北云岚山,谥号忠烈王。同时,朝廷恩敕在乌聊山建汪王庙祀之。此后,江南建起了七十多座汪王庙,每年正月十八汪王诞生日,徽州等江南六州百姓都去祭拜,为花朝庙会,持续近一个月。由于汪华在唐初主动放弃王位归于朝廷,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朝廷为臣忠君爱国,立下了功勋,自唐至清历朝皇帝对其先后十一次加封。主要有:宋真宗祥符2年封惠灵公;宋徽宗政和4年赐汪王庙额“忠显”二字;政和7年加封英济王;宋恭帝德右元年加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赐汪王庙额“忠烈”二字;元顺帝至正元年封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元泰定3年封昭忠广仁武圣英圣王,等等。汪华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均再三封王加爵。五位夫人:钱氏封顺德夫人,受一品服,赐五花冠;再娶钱氏,三封至协德辅顺昭惠妃;嵇氏三封至柔则淑惠夫人;庞氏三封至柔肃顺济夫人;张氏三封至柔淑顺德夫人。在歙县云岚山、休宁万安镇、绩溪登源里、杭州吴山、婺源、上饶等地汪王祠庙,有两幅对联将汪华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大门是:“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横眉是:“生为忠臣”。二门是:“顺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膺藩封,歆庙祀,功昭世代千百载,正气犹存”,横眉是:“死为神明”。汪华生前先后为吴王、越王、汪王、越国公;身后被称为汪公大帝,江南保护神,开徽州民族融合、繁衍生息先河的领袖人物,徽州第一伟人等。
五、第四十五世汪华九子
汪氏第四十五世为越国公汪华九子,均居高官显位,封侯封王。长子建,任朗州督都府法曹参军,安南督都府司马,六封至崇德衍福佑王;次子璨,任左卫勋府宣德郎、霍王府户曹参军、费州涪川令,六封至崇顺衍惠公;三子达,征贺鲁、龟兹、高昌立大功,袭上柱国、越国公,任会州刺史,六封至崇善衍佑公;四子广,任左卫勋府仓曹参军,飞骑尉,六封至崇庆衍泽公;五子逊,任左卫勋府工曹参军,飞骑尉,六封至崇利衍济公;六子逵,任薛王府户曹参军,六封至崇安衍顺公;七子爽,任岐王府法曹参军,六封至崇和衍烈公;八子俊,任郑王府护曹参军,六封至崇惠衍庆公;九子献,有父风,以神明著称,18岁卒,六封至崇显衍正公。
唐贞观12年,越国公汪华应诏上谱表于太宗皇帝,全面陈述了汪氏宗族源流。纵观汪氏宗族,从一世鲁国上大夫汪侯,到以上四十五世越国公汪华九子,连续45代,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列于六卿、司马、郡守、县令,世代显赫,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唐开元5年,玄宗皇帝诏封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汪氏宗族是其中之一,列第六位。
六、汪氏宗族历代主要名人
汪氏宗族为轩辕黄帝后裔,贵胄世家,名门望族。几千年来,汪氏宗族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特别是宋代以来,汪氏宗族更是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仅《中国名人大词典》就收录汪姓历代名人382名,占《中国名人大词典》总人数0.81%,排在名人姓氏第20位。其中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1.03%,排在第18位;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1.07%,排在第19位。在历史上著名的汪姓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时期未成年“执戈卫国”,受到孔子高度赞扬的汪踦;东汉时期带兵渡江,汪氏宗族江南始祖、龙骧将军、会稽令汪文和;晋元帝任黟县令,晋惠帝授歙州令,汪氏徽州始祖汪道献;三国时期封新都侯,食邑黎阳,吴国湘东太守汪澈;南北朝时期齐军司马汪叔举;唐初持节方牧,封上柱国、越国公,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使,后任左卫白渠府统军(掌管皇宫禁卫军),忠武大将军,九宫留守, “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的汪华;唐代泾县县令、大诗人李白挚友汪伦;宋代进士,靖康元年任直龙图阁、知相州,副元帅、显谟阁待制、元帅、直学士,宋高宗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丞相汪伯彦;宋代被誉为神童,忠心为国、刚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汪藻;18岁中状元,反对秦桧议和投降,力主革新、备战抗金,官至吏部尚书,宋高宗赐其“江南第一家”匾额的政治家、军事家汪应辰;元代两次航海探险,途径世界上97个国家和地区,其巨著《岛夷志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100本书、中外闻名的航海家汪大渊;明代先后任朱元璋元帅府令使、中书右司郎中、中书省参政、左丞相、左御使大夫,贯通经史,办事稳重,为人宽和厚重的丞相汪广洋;一生写了5部杂剧、106卷诗文,与戚继光一起大破倭寇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戏剧作家,兵部左侍郎、大学士汪道昆;医德高尚、医术精深,一生著述医书13部,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被列为明代四大名医的汪机;清代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汪由敦;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学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编校《四库全书》,掌管杭州文澜阁,被誉为“通儒”的大学者汪中;清初古文大家,参与《明史》编修,为官清政、善政,不畏强权,淡于名利,历任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郎中,举鸿博、授编修的汪琬;清代中叶最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汪莱;早年以文学见长,著有诗文集;中年弃儒学医,历经50年,对祖国医学宝库进行全面清理和重大精选,写成了《汪氏四书》,影响中国医药界几百年,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的著名医学家汪昂;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著名才女、诗人、作家汪端;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民国时期先后任教育总长、交通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汪大燮;民国时期音韵学家兼诗人汪荣宝;在北京国医会馆讲学并行医50多年,被称为近代中国四大名医的汪逢春;当代政治家汪东兴、汪道涵,有机化学家兼生物学家汪猷,水声学家汪德昭,细胞生物学家汪堃仁,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人中状元, 200多人中进士, 3人任丞相或总理,其中有祖孙三代进士、翰林,一门八进士的佳话。如第48世汪世美,幼敏神秀,唐中宗进士,授河北节度使,为平原太守颜真卿看重,将女儿嫁之为妻。后调任朝廷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主持全国贡举。49世汪琦,汪世美之子,唐代宗大历9年进士,任监察御使,翰林学士,礼部中制诰。50世汪凝绩,汪世美之孙,汪琦之子,唐宪宗元和9年进士,为翰林院掌院书记。祖孙三代进士,先后入主翰林院,名震全国。宋淳熙戊申年,朱熹在《汪氏宗谱序》中指出:“新安汪氏其族之贵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周至于汉晋唐宋,子孙日繁,布满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间,累世明经继居显耀有汪震,登天禧3年进士,授司马郎中,赠少师;汪宗颜,登庆历2年进士,任都官员外郎,赠中大夫;汪谷,登皇佑3年进士,为奉议郎;汪藻,登崇宁3年进士,为翰林学士,一时诰令皆出其手;汪叔詹,登崇宁5年进士,历官至朝请大夫、司农少卿;汪恺,登政和2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汪若海,登靖康初进士,官至直秘阁;汪鸿举,登绍兴30年进士,为承奉郎,一脉八世咸登进士第,古所未有也。”
七、汪氏宗族在明万历年间所订族规十六条:
1、乡约当尊;2、祠墓当展;3、族类当辨;4、名分当正;5、宗族当睦;6、谱牒当重;7、闺门当肃;8、蒙养当豫;9、姻里当厚;10、职业当勤;11、赋役当供;12、争讼当止;13、节俭当崇;14、守望当严;15、邪巫当禁;16、四礼当行。
八、汪氏宗族在明万历年间所订家戒二十则:
一戒不孝父母言行忤逆;二戒不睦家庭唆讼激争;三戒霸占祀产侵蚀公祖;四戒杖为尊长逼勒孤寡;五戒盗葬公茔强伐竹树;六戒恃尊凌卑倚富压贫;七戒尊卑失序有伤风化;八戒窃盗奸淫罔顾廉耻;九戒不尊律条私宰耕牛;十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十一戒结交匪类酗酒赌博;十二戒春秋祀典推诿不到;十三戒执掌公帐临期不算;十四戒逐出子孙不许入祠;十五戒闺范不端入庙进香;十六戒躬为下役玷辱门风;十七戒不鸣族长辙行控告;十八戒阳善阴恶致招奇祸;十九戒鳏寡孤独不思矜怜;二十不尊祠规责处不贷。
汪氏第92世裔孙、总参某部原政委汪承兴(字逸群)编撰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于北京琴剑斋
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
北京 汪承兴(逸群)
今年11月,将在黄山市召开首届越国公汪华文化暨徽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众多专家、学者和汪氏后裔聚集黄山市,共同研讨越国公汪华文化和徽文化。近年来,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张脉贤、方利山、鲍义来等对越国公汪华文化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特别是去年5月汪兴吾先生大作《汪华文化初探》,对越国公汪华文化的起源,汪华文化与徽文化的关系,汪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汪华文化的定义,研究汪华文化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拉开了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的序幕。现在,我就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并请教于诸位专家、学者和本家。
越国公汪华(公元586年——公元649年)是徽州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在徽州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据的时代,他起兵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江南六州,建立吴国,建号吴王;治理六州二十多年,为政宽弘,保境安民,促进了古山越族与中原南迁世家大族的融合与和谐,富庶一方,为后世徽州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唐初全国行将统一的时代,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放弃王位,归顺朝廷,使六州人民免于一场战争灾难和民族分裂,以身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大唐贞观之治的时代,他奉诏进京参掌宫廷禁军,顾全大局,克尽职守,特别是在贞观19年唐太宗李世民征辽的四年多里,他诏任九宫留守并辅朝政,事必躬亲,夙夜尽瘁,直至病逝于任上,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1400多年来,徽州暨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始终爱戴他,怀念他,祭祀不断,香火不熄;历朝皇帝始终肯定他,褒扬他,唐以来先后有9位皇帝19次下诏嘉封他;历代达官、文人始终敬仰他,参拜他,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赵普、周歆、吕蒙正、汪伯彦、朱熹、苏辙、文天祥、护都答儿、辽肃王、胡富、汪志伊等数百人题词写诗颂扬他。
在当代,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国公汪华越来越被国内外徽学专家学者所重视、所敬仰。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教授指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著名徽学专家张脉贤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这是因为,古徽州从隋唐时期一个偏僻蛮荒之地,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和“徽商故里”,引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数百年,特别是享誉中外的徽文化,如徽州戏剧、徽州民间信仰、徽商文化、徽州民俗文化、徽州宗族文化、徽州庙会文化、徽菜等等,都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渗透着他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越国公汪华文化既是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是:一心为民。他率军起义,保障了江南六州人民的安定;他开创了古徽州民族融合的先河,促进了古徽州中原南迁世家大族与古山越族的融合与和谐;他为政宽弘,使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古徽州后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切为国。他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图归于朝廷,避免了一场南北战争和民族大分裂,成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千古功臣、千古英雄。鞠躬尽瘁。身为吴王,他治国有策,使江南六州安定、和谐、富庶;身为将军,他治军有方,尽职尽责;身为大臣,他辅政尽瘁,直至病逝于位上,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展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不仅为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新的视野,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把徽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对于弘扬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维国家团结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009年3月31日
分享按钮>>无为汪氏宗祠
>>汪氏起源与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