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网新闻】枝江檀树溪村改名内幕
- 中华毛氏网 2016年4月14日 毛启国
檀树溪村位于枝江市姚家港镇西部1.2公里处,距顾家店集镇2.8公里,南靠毛家祠堂,辖八个组,全村1300余人,耕地约2200亩。因境内有一条通往长江的小溪流,溪流两边长满香檀树,故称“檀树溪”。
民国时期,檀树溪名叫宜都县青泥铺乡第五甲,1956年1月命名为白洋区五合公社双合农业社,1958年1月命名为白洋区五合公社双合大队,1981年1月命名为顾家店公社檀树溪大队,1984年1月改为顾家店镇檀树涣溪村,1987年1月改为姚家港镇檀树溪村。1995年1月乡镇合并时改为董市镇檀树溪村。
2002年1月村组合并时,鉴于董市镇石宝山与笋子沟两村合并为石宝山村,为了借用省级贫困村“笋子沟村”这个金帽子,出身在檀树溪村著名新闻撰稿人、时任《今日湖北》杂志驻宜记者站站长张明文先生上书省、市、县、镇四级民政主管部门,以檀树溪村党支部、村委会名义,强烈要求将“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村”,以继续享受中央、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县、董市镇等五级政府对“贫困村”的各级扶贫和支助政策。
迫于张明文先生在新闻界及国内與论界“如日中天”的声誉,檀树溪村两委班子从小农思想出发,与张明文先生一拍即合,召开两委会,一致通过弃用老祖宗使用1200余年的“檀树溪村”地名,使用与檀树溪村八辈子打不着的笋子沟村地名。
2001年10月的一个晚上,张明文记者与村领导在毛家祠堂一毛姓村委领导家,喝下半斤散装白酒后,把酒临风,以中共董市镇檀树溪村委员会、董市镇檀树溪村民委员会名义,即兴写下《关于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村的请示报告》,由村书记盖下两委公章,复印数份,分別送交董市镇民政室、枝江市民政区划科、宜昌市民政局、湖北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等五级民政部门。
2002年1月,经中央、省、地、县、镇五级民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决定将枝江市董市镇檀树溪村更名为“董市镇笋子沟村”,从此,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等四个朝代约一千二百余年的千年古地名“檀树溪村”,于公元2002年元月从枝江市的版图上彻底消失了。1200余名村民从此用上了八杆子打不着的新地名“笋子沟村”。
2012年10月的一天,笔者去枝江市人民医院看望檀树溪村资深乡神张老时,张老握住我的手说,我的长孙张明文这十多年来,为宣传枝江的两个文明建设作了很多工作,但他力主将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是一个败笔,有辱祖宗,希望我帮忙做点工作,早日恢复檀树溪村。
我特地将张老临终之言转达给张明文记者,可张记者一口回绝了,他说,只要能为村民争取国家扶贫政策,保住“贫困村”金帽子,叫什么不重要,重要地是能为村民捞到扶贫政策。我无言以对。一个为了捞“贫困村”国家扶资金,宁愿舍去千年地名的人,我不愿苟同,从此与张大记者形同路人。
在檀树溪村资深乡绅张老仙逝四年之后的2016年3月,笔者有幸被枝江市民政局聘请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文化专家。在审订董市镇地名词条时,又见“笋子沟村”地名词条,时值今天的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刊发《地名是回家的路,徽州何时能恢复》文章,我又想起了《荆沙市何日恢复为荆州市》,《枝城市终于恢复为宜都市》,《襄樊市今日恢复为襄阳市》等一系列有关”地名“的文章。希望有关部门“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尽快将“笋子沟村”恢复为“檀树溪村”。
此文发出后,希望张明文记者不要记恨笔者,更不要与笔者“对薄公堂”。
此文为祭祀檀树溪村资深乡绅张老先生。
湖北《枝江毛氏族谱》
六修主编 毛启囯
2016年4月12日
, 檀树溪村位于枝江市姚家港镇西部1.2公里处,距顾家店集镇2.8公里,南靠毛家祠堂,辖八个组,全村1300余人,耕地约2200亩。因境内有一条通往长江的小溪流,溪流两边长满香檀树,故称“檀树溪”。
民国时期,檀树溪名叫宜都县青泥铺乡第五甲,1956年1月命名为白洋区五合公社双合农业社,1958年1月命名为白洋区五合公社双合大队,1981年1月命名为顾家店公社檀树溪大队,1984年1月改为顾家店镇檀树涣溪村,1987年1月改为姚家港镇檀树溪村。1995年1月乡镇合并时改为董市镇檀树溪村。
2002年1月村组合并时,鉴于董市镇石宝山与笋子沟两村合并为石宝山村,为了借用省级贫困村“笋子沟村”这个金帽子,出身在檀树溪村著名新闻撰稿人、时任《今日湖北》杂志驻宜记者站站长张明文先生上书省、市、县、镇四级民政主管部门,以檀树溪村党支部、村委会名义,强烈要求将“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村”,以继续享受中央、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县、董市镇等五级政府对“贫困村”的各级扶贫和支助政策。
迫于张明文先生在新闻界及国内與论界“如日中天”的声誉,檀树溪村两委班子从小农思想出发,与张明文先生一拍即合,召开两委会,一致通过弃用老祖宗使用1200余年的“檀树溪村”地名,使用与檀树溪村八辈子打不着的笋子沟村地名。
2001年10月的一个晚上,张明文记者与村领导在毛家祠堂一毛姓村委领导家,喝下半斤散装白酒后,把酒临风,以中共董市镇檀树溪村委员会、董市镇檀树溪村民委员会名义,即兴写下《关于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村的请示报告》,由村书记盖下两委公章,复印数份,分別送交董市镇民政室、枝江市民政区划科、宜昌市民政局、湖北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等五级民政部门。
2002年1月,经中央、省、地、县、镇五级民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决定将枝江市董市镇檀树溪村更名为“董市镇笋子沟村”,从此,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等四个朝代约一千二百余年的千年古地名“檀树溪村”,于公元2002年元月从枝江市的版图上彻底消失了。1200余名村民从此用上了八杆子打不着的新地名“笋子沟村”。
2012年10月的一天,笔者去枝江市人民医院看望檀树溪村资深乡神张老时,张老握住我的手说,我的长孙张明文这十多年来,为宣传枝江的两个文明建设作了很多工作,但他力主将檀树溪村改名为笋子沟,是一个败笔,有辱祖宗,希望我帮忙做点工作,早日恢复檀树溪村。
我特地将张老临终之言转达给张明文记者,可张记者一口回绝了,他说,只要能为村民争取国家扶贫政策,保住“贫困村”金帽子,叫什么不重要,重要地是能为村民捞到扶贫政策。我无言以对。一个为了捞“贫困村”国家扶资金,宁愿舍去千年地名的人,我不愿苟同,从此与张大记者形同路人。
在檀树溪村资深乡绅张老仙逝四年之后的2016年3月,笔者有幸被枝江市民政局聘请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文化专家。在审订董市镇地名词条时,又见“笋子沟村”地名词条,时值今天的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刊发《地名是回家的路,徽州何时能恢复》文章,我又想起了《荆沙市何日恢复为荆州市》,《枝城市终于恢复为宜都市》,《襄樊市今日恢复为襄阳市》等一系列有关”地名“的文章。希望有关部门“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尽快将“笋子沟村”恢复为“檀树溪村”。
此文发出后,希望张明文记者不要记恨笔者,更不要与笔者“对薄公堂”。
此文为祭祀檀树溪村资深乡绅张老先生。
湖北《枝江毛氏族谱》
六修主编 毛启囯
2016年4月12日
分享按钮>>【重要声明】江西省何氏宗亲总会贯彻世何总会会议精神
>>【寻根问祖】江西靖安县塘埠何氏光裕堂何章炯寻族亲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