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迤沙拉,有一种东西是可以和丽江古城相提并论的,那就是迤沙拉“谈经古乐”。谈经古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曲牌分为“奏乐牌子”即器乐曲和“经腔”,即经文中不用韵文的唱词两类。 迤沙拉谈经古乐同“纳西古乐”、“大理洞经”的来源一致,都是由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迤沙拉谈经古乐应属南派宫廷音乐演化而来,因为它在演奏时有江南丝竹的韵味。迤沙拉古乐队的演奏,以明朗欢快的节奏和在高音区反复踊跃的音符,抒发了一种都市人熟悉的市井情趣。这种充满浓烈都市色彩的世俗音乐,由于演奏者是一批来自南京的遗民,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秦淮河畔的丝竹音乐。
神秘的迤沙拉
迤沙拉村毛、张、纳、起四个汉族姓氏里,毛姓有145户彝族毛姓人家,与韶山毛氏同祖同宗,一脉相传,此事经专家考证属实。带着好奇,我们在村里拜访了一户毛姓彝族人家,男主人毛光辉不在家,女主人纳中芬老人见我们到来,忙戴上迤沙拉村彝族特有的“扣花帽”接待我们。纳中芬老人说,他们家是毛姓在迤沙拉村的第5代了。 迤沙拉村的建筑,一改彝族村寨杂乱无章的特点,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子里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体例而筑。村民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显现出徽派建筑“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特色与和合聚财的风水氛围。具体到每座院落,则是飞檐翘壁(马头墙),板壁雕刻、太阳纹饰,“只刻不画”,颇多江南神韵遗风。走进迤沙拉的高墙小巷,没有当地人带路是走不出来的,其布局的复杂,和云南丽江古城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只不过迤沙拉村没有像丽江古城那样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因此显得较为破败,这也正是迤沙拉的魅力。至今,斯蒂文?郝瑞和他指导的博士生仍把迤沙拉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在迤沙拉村外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形状各异的奇石。这些奇石里,有些就是苴却石,迤沙拉的苴却石工艺,以苴却砚闻名,苴却砚集端砚、歙砚的优点于一体。北宋宣和年以来,史书方志便多有记载,并被誉为“美石妙品”、“砚中瑰宝”、“文化精粹”。今天,苴却砚名声远传,而迤沙拉彝族村,一个在中国地图上没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山村,却鲜为人知。《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04-02 B08版 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