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探寻米氏族谱碑之谜
- 中华米氏网 2012年8月7日 万家姓
“闻之米姓自古多矣,由来久矣,但无确据处,虽有大家世族,不敢妄录;即有官绅士,亦不得冒认。惟宋有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济南府齐河县东三十五里,有米家老寨,相传自开封迁来。可知我米氏为芾之真传不误矣!”# J, A+ C# L, t; m
济南米家老寨村这方米氏族谱碑是伊斯兰教碑群中较为罕见的一方族谱碑,它成碑于清光绪年间。碑中所述之事,大多在“宋史”等正式史料之中,史料可信。但据此就可认定老寨村的米姓回族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后裔吗?这引发了一位回族老人深深的疑惑。- x/ v" |3 W Q
杨笑彭老人是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的退休干部,回族人,伊斯兰教的研究者。曾热心协助我馆搜集整理伊斯兰教特色档案。杨老身为回族人,在汉族地区长大,既深谙伊斯兰教义,又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退休后,杨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济南伊斯兰教档案的编撰中。时年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但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杨老不辞劳苦,遍访老阿訇,老乡老和过去的闻人后裔。无数次长途跋涉,有时仅以电动三轮车代步,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劳顿不堪,几年的时间遍访省内的清真寺,亲自到“巴巴坟”(先贤墓地)查看碑文,多求感性资料,充实头脑。
% m2 I6 k E x- d 米家老寨位于黄河以北,原齐河县境内,在访问米家老寨清真寺的时候,杨老应邀去参观“米氏五枝三世祖碑记”。“我们可是米芾的子孙啊!”村里的米姓族人不无自豪的感叹。凭着多年的学识积累,杨老却对这一说法打了问号。“尽信书不如无书”,碑文虽然乍看起来很有可信度,但碑文作者是清光绪年间齐河县秀才,立碑的时间距米芾生活的时间有800多年,漫长的时间跨度,其间又有多次的历史变迁,充斥着种种神话传说,这一切使得这块碑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米家老寨的米姓族人究竟是不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子孙﹖杨老开始在故纸堆里找答案,考证工作虽然枯燥艰辛,但却十分有意义。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的真实透过遥远的时间隧道,慢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n; X6 m/ s$ J2 r X) O; J
碑记名为米氏五枝三世祖碑记,其所述三世即米左始,米芾、米友仁三代史略,其中五枝指老寨村明季迁来之米姓,即“上马台之脉传五大枝之苗裔也,”似为妄说。众所周知,北宋的创立者赵匡胤是后周大将,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因为自身的特殊经历,赵匡胤对自己的武臣加意防范,曾有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所以北宋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有效地控制了因武将权利过大而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但也使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泥潭。与此相反,重武力,尚骑射的辽、金等国凭借强胜的国力称雄于北方,北方大部分的国土沦于他们的铁骑之下。北方的汉族人民在异族的统治之下,民不聊生,过着悲惨的生活。山东地区曾出现过张邦昌的割据势力,刘豫的傀儡政权,长期的战乱,生灵涂炭,加之当时的山东地区地处偏僻荒凉,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南下到此掳掠人口做他们的奴隶。在此情形之下,百姓的生计艰难,人民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北宋的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米芾在当时已是闻名于世的大书画家,在朝廷任礼部员外郎要职,日常所交往的也都是名人雅士,如大文豪苏东坡从贬谪地海南回来时,曾经书写条幅送给他“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意思是“米芾的文章书法有冲霄之豪气,清丽雄宏超凡绝俗,绝妙出神,何时我才能再见到以洗我在南方积蓄的瘴峦之毒呢﹖”元丰初年,米芾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在南京求见王安石,王安石也曾摘取他诗文中的佳句书写在扇面上。可见米芾与当时北宋上层人物交往比较频繁,可谓往来无白丁。试问,在上述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米芾的子孙有可能舍弃优越的生活环境,跑到黄河以北的穷乡僻壤拓荒吗﹖显然,米家老寨的米氏子孙是米芾后人的说法是不可信的。4 ~5 S2 c3 G/ L4 r
米家老寨族谱碑之谜的揭开使杨笑彭老人十分欣慰,不仅是因为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谜底的揭示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许多人热衷于修族谱,回族人也不例外。修族谱是件好事,可以使我们明晰我们家族的血统脉络,缅怀追思先人,以祖先的嘉德懿行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完善我们的品格。对汉族人来说,修族谱是有价值的事,非常有意义。但是修族谱是否同样适用于回族人哪﹖寻找答案,要追根溯源,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说起……( C" \" z* {' @6 p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唐高宗永徽二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宋末元初传入济南。回族在其具备成为一个民族特点前,即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因而回族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先人多是由阿拉伯、波斯同蒙古军队东来的军士,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随着忽必烈南下的大军,回族人逐渐在全中国分散开来。他们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清真寺,以民族信仰为核心,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特点。公元十三世纪,始有回回人因经商贸易迁居济南,最初集聚在今历下区按察司街一带,并建有清真寺。元王朝的蒙古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打压汉族人,将国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回族人即是色目人的一种,可见回族人在当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当时的回族人还保持着自己的本姓,即阿拉伯姓。但是到了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明令禁止胡服胡姓,除少数偏远地区外,回族人被迫开始大规模地采用汉姓。如杨笑彭老人在考察党家庄回族姓氏变迁的时候,就发现当地姓“法”的人家,追根溯源,应该是由元朝时“法都拉”这一阿拉伯姓演化而来。回族人姓氏的变迁,是修祖谱的一大障碍。即使是在回族人大规模地采用汉姓后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大地战乱频繁,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时有发生。例如,北方的少数民族屡次南下到山东捋掠人口,山西大槐树的人口被迫迁居到济南。在此情况下,人口分布进行了大规模地重新洗牌,这给回族人修族谱带来的又一困难。由此,杨老认为回族人修族谱障碍重重,即使勉强修成,可信度也不高,意义也不大,不修也罢。这一建议对我馆编撰伊斯兰教档案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建议的启发下,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重点地将档案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史志、伊斯兰教文化、宗教活动,并根据材料特点,灵活运用了文书立卷的方法,摸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地方特点的立卷规律,形成了我馆极富特色的伊斯兰教档案。1 k# r1 i* `0 l: u" M! Q
岁月蒙尘,但往事并不如烟,每当我走进宽大幽深的库房,记忆的磁带就会倒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在编辑伊斯兰档案的日子里,杨笑彭老人那治学严谨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档案工作者可贵的品质:耐心、细致、求真……
分享按钮>>米氏家族的“文化血统”探源
>>北齐赵彦深之父赵奉伯、母傅华合葬之墓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