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米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米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四川德阳罗江县新盛镇何家沟米氏字辈
已阅:3585 / 回复:1(楼主)
景文才子思 升显应庭学 天元祥瑞启 时太迪亨贞 文应映通达 才高济上荣 举科联甲第 奇秀超群英 继祖承光耀 贻泽裕后昆 发先定昭允 仁贤庆久长 成家先礼教 立本佑伦常 自必多方智 心存敬益章 纯儒德体道 恒远绍书乡 (米青松 供稿)
作者:MTJ197993 (2014/5/21 0:41:51)
回复此贴
米姓的另一口传来历
第 1 楼
米姓的另一口传来历
据祖辈口传,湖南、四川米姓的来源是因为大宋与金的战争,宏岩公世袭皇家武职,有三子:维雅、维简、维泽,皆在军中任职,国家有难,三位将军南征北战,兄弟连心,战至湖南境内时候,遇劲敌兵败,无法班师凯旋,回去皇帝会问罪无疑,遂解散部属,各自归隐。于是,老大回山东祖籍曲埠,老二西走四川,老三留脉湖南辰溪龙头俺,且留有祖训:“学养耕读,世不为官”专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一怕官府追究,二要留住血脉。所以,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的米姓同胞就这样荜露蓝寥,为米姓的繁衍光大,结庐而住,整体对外,才得生机。想起先祖骨肉分离,历尽艰难...心中总有股强大的原动力,一定要光宗耀祖,为米姓争光!
从全国分布看,各省市区都有,北方主要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新疆,从南方看。主要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苏贵州。
我们湖南的族谱是:
国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安
仁贤庆祖长 世久昌隆远
湖南、四川米姓的辈分是这样排的,1938年修的总谱,班辈字为:“祖泽光昭远”、“仁贤庆久长”、“承家先礼孝”、“发达识书常”,因为战乱,没有回山东报谱,为本族一大憾事,60多年过去了,遥望故土,百感交集,不知何时才能相聚一堂,重沫祖恩。
《米继芬墓志》 (806年):“其先西域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家不乏贤,祖讳伊□,任本国长史。父讳突骑施,远慕皇化,来于王庭,遐□(质)京师,永通国好。特承恩宠,累践班荣,历任辅国大将军,行左领军卫大将军。公承袭质子,身处禁军,孝以敬亲,忠以奉国。”[102]这是父辈来唐朝的粟特米国使者之子,且继续以质子身份,忠于唐廷。
《米文辩墓志》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一看法的认同,志文相关部分如下:
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为王为侯,轩盖不绝,至于王父品秩,家谍备诸。公讳文辩,即其后也。大父讳梓,皇宁远将军、河东中军将、上柱国。烈考讳珍宝,皇魏博节度诸使、马军都知兵马使兼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食邑三百户。公不坠弓裘,心存节义,德惟深厚,性乃端庄,以孝悌克全,起家从职。长庆初祀,署排衙将。公眈眈虎视,所向风生,迁亲事将,名光盛府,职近麾幢;使於四方,无失君命。大和中,授节度衙前虞候。出为巡按,非道不行,俾问贪残,鉴同秋水。转山河将,安人说剑,细柳尘清,洞晓机筹,宜当外御,迁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兼将,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转武城镇遏都虞候兼将,路当津要,美誉使闻,追署左前冲副兵马使兼将。时潞镇不庭,今相国盖代威名,奉天明命,剪除凶丑。公利战行权,授左前冲都知兵马使,匡君为国,巨显输诚。回戈大名,忧勤可拔,署左亲事、马步厢虞候,兼节度押衙、又营在府西坊征马及駞坊骡坊事。以公忠克佐,善政名彰,大中元年领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累奏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加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於戏,绣衣骢马,才见荣门,大限未期,奄然休息。时大中二年二月廿二日,享年五十有五,灵舆远复,宫殡故国。夫人扶风马氏,坤资懿淑,神与惠和,哀申未亡,昼哭仪帐。有四子,长存遇,登仕郎、试左武卫骑曹参军、经略副使;仲存简,宣德郎、试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节度要籍、兼词令官。并忠贞早著,孝悌为心,文武艺周,遂居名职。季存实,幼曰存贤,皆学习礼经,以期乡秀。并哀容扶杖,丧事力营,尽家有无,非亏古制龟筮。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一日竁于府西北一十五里贵乡县通济乡窦村之原[126]。
这个米氏家族也是安史之乱后从河东迁到河北的,从米文辩父开始任职魏博镇,米文辩自长庆初年开始效力魏博军中,其时正是史宪诚开始节度魏博之际。大和中,为何进滔任节帅之时,米文辩任节度衙前虞候。文中的“相国”则指何弘敬,米文辩在魏博出兵助唐平定泽潞刘稹之乱时又立战功,最后在大中二年(848)以节度故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的身份去世,而其二子继续在魏博节度使下任职。这个三代效力于魏博史宪诚、何进滔、何弘敬的米氏家族,正好说明了魏博各级军将中,俱有一定的粟特胡人充任,他们构成了粟特节帅的统治基础。
米氏来源 参考资料主要来自
《宋史》
《胡名试探》蔡鸿生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荣新江
《新出唐米文辩墓志铭试释》孙继民、李伦、马小青
(其它资料不在此烦述)
京兆就是今天的西安,唐朝时期称为长安,当时作为国都,而后世称为京兆。
我前面的帖子已经论证了米姓的起源就是粟特人的昭武九姓,与“楚国鬻熊、火正后人”的芈姓不同宗,米姓是以米国音译为姓。
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唐朝初年来中国的米姓人不像本地人一样拥有社会性的族群,职业特点比较单一,血缘关系不紧密,不可能很快形成大规模定居聚落,形成家谱郡望更需要很长时间。另外我前面的帖子也提到,历史记载的唐初米姓是各色人等,职业非常杂乱,居住地更是遍布河西河东,这么多米国人以国名为姓旅居中国各地不应该只形成一个郡望,虽然米国不大人数不多,定居中国也不可能只有西安一支,应该是陆续而缓慢的移民,《米文辩墓志》就说明晚唐时期米文辩的家族已经是三支米姓之一,特别是指出三支米姓“胤起河东”,而没有提到京兆,唐朝的河东地区是相对于甘肃新疆河西走廊的而言,指的就是今天黄河以西的宁夏陕西山西地区,这就意味着当时米姓人居聚的郡望不限于西安,而是广大的河东地区,后来到宋史记载原州(宁夏固原)通判米璞世代居住陕西省铜川,米芾世居山西太原也相互印证。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世袭质子米继芬是居住在西安,《米继芬墓志》也说明,米继芬以及他的父亲米突骑施都是在西安居住,以米继芬92岁高龄去世来看,家族应该发展很大,但是对于姓氏而言不能算多,应该不过一两百人。另外《米继芬墓志》《米文辩墓志》都指出米姓人当时的作官的很多, “家不乏贤”,“为王为侯,轩盖不绝”,虽然大多是在粟特人聚集的军队集团和文官集团,但是这可不像是一两支米姓在中国繁衍一两百年就能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米文辩墓志》所提到米文辩家族成员均为魏博节帅武将,且一门三代都掌握当时最具实力的兵权,可见势力之大在粟特人内部也是数一数二,以粟特人血统稳居粟特节度使的武将阶层,家族人口和经济规模必然极其庞大,至少应有数千人口,仅凭西安米继芬一支,不足一百年时间,不可能繁衍这么多人口,积聚这么大的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论米姓之间血缘关系如何,以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不论是不是中国人外国人,整个姓氏进入上层社会肯定都是具有高贵血统,而且必须具有不同来源的高贵支脉,互相依托帮助,仅凭一支很难保证几百年的显赫的强势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中的强势地位,整个姓氏因为天灾人祸灭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中国历史里很多姓氏灭绝的事例都可以用来佐证,绝不可能像出现《米文辩墓志》中提到三支米姓人都是“为王为侯,轩盖不绝”的情况。
《米继芬墓志》《米文辩墓志》所记载的米姓的辉煌都是安史之乱之后,而米继芬父子更是经历了唐朝盛世发生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就回到正题,既然米姓起源不可能是一个京兆地区,那为什么米姓的郡望偏偏都是京兆?我认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上下出现的种族歧视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
安史之乱是粟特人发动,差点毁了唐朝,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只是粟特人中的下层,他主要利用了下层粟特人贫穷和迷信祆教,以及对现实不满的状况而发动战争。同为粟特民族的人在安史之乱之后境遇如何呢。综合史料,粟特人遭到了种族歧视和清洗,甚至于被屠杀,《旧唐史》《新唐史》都记载了相关事情。参与安史之乱的粟特人和更多没有参与的安史之乱的粟特人很多回归中亚,更多的改换门庭加快汉化,主要方式是改姓改郡望,脱离与安史之乱的关系。照武九姓中,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但是居住在陕西的粟特上层,尤其是在都城长安居住的粟特人,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与朝廷站在一起,并得到唐朝上下的认可。对比安史之乱前后粟特人的墓志铭可以注意到,在安史之乱之后很多粟特人模糊自己的族属,甚至干脆改变族属的情况下,米继芬仍然坚持在墓志中写明自己是来自米国人的后裔,可见当时的唐朝社会对他的评价很正面,不因为他是粟特族裔而受影响。而此后几十年出生的米文辩呢?从何东迁河北进入魏博节度使帐下任武官,可以看出朝廷的信任,所以他客观记述了米姓有三支,出自河东,没有提到京兆。对于那些没有做官,或刚刚来到唐朝的米国人,肤色和长相短时间很难改变,改姓改郡望其实行不通。普通米姓人希望平平安安的生活,避免被社会歧视排挤的办法,就是用家族血缘关系证明自己的人品和对唐王朝的态度,也就是一定要坚持出自河东米氏,因为河东米姓势力大,受到社会信任。但是有个问题,河东的地理概念太大了,中国传统上郡望都是具体的小地方,至少也应该是府县一级,那么最好的是哪里呢?我肯定,当时的米姓人认为最好就是米继芬居住的京兆地区——唐朝政府的都城,原因如下:
第一、米继芬活了92岁,这本身就够人尊重了,这么长时间在京兆地区居住,人际关系一定颇为广泛;
第二、前面提到,他死得时候,安史之乱已过,在墓志上仍坚持自己是米国人,说明唐朝社会上下对他的评价很高;
第三、他本身是米国贵族,如果有比他血统更高贵的米国人来中国居住,唐朝官方资料肯定会提及,可是没有了,无论《旧唐史》《新唐史》都没有记载比他地位更显赫的米国人。
第四、米继芬的父亲米突骑施是早期来唐朝的,史书中记载的米姓人,基本上都晚于他们。
第五、米继芬是旅居中国第二代,以他92岁高龄去世,加上它的父亲米突骑施,在长安居住的时间,少说也有100年,他的子孙更多是居住长安,以京兆算作郡望,完全合乎情理。
第六、米突骑施、米继芬父子身为米国的质子,同时具有外交使节的身份,旅居唐朝的米国人,肯定是无人不知。而且来中国而不拜会大使先生,不合情理,所以同一时期,身份地位较高的旅居中国的米国人,应该都认识他们,平民百姓肯定也知道,只是普通人嘛,大使先生不可能一一谋面了。
第七、米突骑施、米继芬父子另外还具有唐朝高级军事行政官员的身份,而且在唐朝的都城作官,这可是中央政府,米氏父子在唐朝本地人,尤其是本地上流士大夫阶层中间,知名度也一定是非常高。
综上所述,选择京兆作为米姓的郡望,是众望所归。
值得注意的是,米文辩的墓志没有提到京兆,也没提到自己的郡望,只是笼统模糊的说三支米姓同出自河东,有点不合常理,更不合乎中国国情。
我认为:
一方面,京兆也是河东,没有相悖;
另一方面,说明米文辩不是京兆米继芬后代,他们相隔只有数十年,如果是大名鼎鼎的米继芬后代,米文辩不会不提,只能说明米文辩出自不同支脉,他也清楚当时的米姓人 “裔分三水”,虽然不同支脉,都是一个米国来的族裔,一条心就是自称京兆米氏挺好的,自己模糊一下,既客观表述,也不至于让自己与众多其它米姓人产生隔阂。
更为重要的:米文辩的墓志,说明他走南闯北,非常了解米氏家族在初始发展时期的详细的情况,否则,他不会提到“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他很了解米家的起源!!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诸位同宗,深入了解米文辩这一支米氏渊源,肯定能有更多发现!!
作者:MTJ197993 (2014/5/21 0:47:4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
1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11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
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米氏论坛
执行时间:72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米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