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姓氏渊源与迁徙分布
- 中华贝氏网 2012年8月8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93;后裔的封地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姬?#93;,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召公?#93;,在辅佐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被封于燕国,都城在九州之一的蓟。
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纪还很小,只有十二岁,因此召公?#93;与周公旦一样,都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宗周继续辅佐周成王,成为辅政大臣。
燕国传至召公?#93;的后裔召公康,赐封其支庶子孙食邑于巨鹿甘泉浿水流域,建立了郥国(今河北清河),为燕国的附庸国,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郥氏。由于人口稀少,其势不强,燕国与郥国境内实际上以北戎民族(山戎)居多。
公元前七世纪,北戎民族乘郑、宋两国相争,齐、鲁两国合谋伐宋国之机,南下攻伐并逐渐蚕食燕、郑、齐诸国,燕桓侯被迫迁都至临易(今河北雄县)以躲避北戎民族的侵扰。
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4年),爆发了著名的北戎攻燕国之战,素来瘿弱的燕国一败涂地,燕庄公急忙向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求救。
齐国当时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大力辅佐下,国力鼎盛,兵强马壮。齐桓公同时也为了解决多年的戎扰,遂发兵攻伐北戎,在巨鹿一线击溃北戎,将北戎驱赶至太行山以北孤竹(今河北卢龙),挽救了救燕国。之后,齐桓公乘机占据了甘泉一带大片肥沃地区,吞灭了郥国。燕国君主燕庄公也无可奈何,为表示感谢救国之恩,还亲自送齐桓公出境。燕庄公也很机敏,有意违反诸侯礼法,将齐桓公送进了齐国境内五十里。齐桓公挟恩霸占了燕国的大片土地,也很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假惺惺地奉送给燕庄公五十里齐国的边荒之地,取名为燕留(今河北沧州),以示回愦。
在占据了郥国之地后,齐桓公把甘泉改名为贝丘,成为了齐国的属邑。失国的郥国王族子民,遂去邑改姓氏为贝氏,世代相传至今,以河北清河为郡望。
到了战国时期,七雄相争,贝丘之地为赵国所有。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最后灭齐国,统一了中国,贝丘成为秦国之地。在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秦始皇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沿袭到汉朝初期。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典籍《战国策》仲记载,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大汉王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把原来厝县之地从巨鹿郡划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
清河之地的名字,在历史商经常随着当地发生的事件而变换的。
汉章帝刘炟建初元年(公元79年),汉章帝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将来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汉章帝面前大讲刘庆母子的坏话,并下毒手害死了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
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当了汉安帝,于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将父亲刘庆大加追封,给贝丘地方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的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桓帝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从此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权后,又恢复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了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
宋仁宗赵祯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农历11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起义。王则率领农民起义军杀贪官、释冤狱,攻占了贝州城,建立起一个安阳国。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重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镇压王则起义有功,官升为一品宰相。此次事件后,宋仁宗赵祯为了表示自己”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农历2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
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贝丘地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先秦时期,称贝丘之地,除了今河北省的清河与巨鹿以外,还有今山东省的博兴与临湽、江苏省的镇江、广东省的肇庆、朝鲜的清川江等地,皆古称浿水、浿丘等,其地住民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浿氏,后省文简化为贝氏。
显然,贝氏源起多支,不可一论。
迁徙分布
贝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也排序为第一百十位。
贝氏远祖起源于西周时期,上古时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省巨鹿浿水,建立了郥国,公族子孙就时代以国名为郥姓,后来他们去掉“邑”字边旁,改姓“贝”。因此,“贝”姓也是出自周朝王室之姓,即姬姓。
后来,有一支贝氏从河北巨鹿浿水迁移到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一带,由于贝氏人口逐渐增多,该地被称为贝丘。另一些居住在贝丘的人,也有的人就此起姓为“贝”。贝氏后来在清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清河郡望。
分享按钮>>贝氏郡望堂号
>>贝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