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成氏家族史实考略

    中华成氏网 2012年2月23日 成授昌



作者:成授昌 日期:2011-4-15 16:13:03 来源:泰州日报

    成家众多后人的生存
    兴化成氏历经六百多年的发展,各门各派家道兴衰是自然的,应该说家族中为官者毕竟少数,大多数芸芸众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也是自然的。但是成氏家族即使居家,仍然保持一份读书人的济世的胸怀。
    家谱多次提到成氏先祖性格,有的“为人勤俭和信”,有的“赋性端恪,不事浮靡,慎交寡合”,还有的“喜潜退,不屑势利,绝迹公门,郊居一圃,栽花艺蔬”,“暇即壶觞自适,人未见其有戚戚色。”如八世祖成物“操行勤敏,耻干权贵,乡人多敬惮之。”
    家谱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六世祖成湊,“性甘淡薄,耻以非义干人,与人为善孜孜若不及。”在这种性格下,他“诛茅结屋,地僻而邃。环植柏竹,间莳与菊。聚童子数人,躬授句读,日吟咏其中,将终老焉,时语人曰,吾兹一庵华堂,广厦不易也,由是人称一庵先生。”这可以说是成家不少后代的选择,甘于淡泊的生活,粗茶淡饭,远离世俗,与世无争,但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追求精神的高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柏、竹、菊是不可少的,读书更是须臾不离。
    在漫长的岁月里,即使家道中落,自己的生活很困难,不少成氏家族的人仍乐于助人,家谱记载很多。七世祖邦达公成就,慷慨恭敬,善待邻里。“每岁暮,偏以薪米餽亲友之,不给者家法严饬。”家族中至今都有馈赠、施舍的习惯,如送腊八粥、济贫捐赠等。更有十八世祖成均“性慷慨,好施与。每值隆冬,恒以布缝袋貯钱米,深夜抛至贫家,不令人知。”这种做法真正让人感动,为了不让接受施舍的人尴尬,照顾穷人的脸面,宁可自己多麻烦,做了好事还隐姓埋名。这就是成家人。
    成家也有生意人,家谱记载,十七世祖成鹤,“幼孤寒,弃儒就贾。初营布业,继兼业钱米,为人诚笃不欺人,信仰之,以是业渐盛,家境亦渐裕。厥后子孙读书有貲,得以文章科第光耀门庭。”做生意诚信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发达。而成家人发达后不忘的是让后人读书进取,这是具有一定远见的。
    成家人乐于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家乡办事,众多先祖较多的事迹都已涉及,家谱小传中在十三世祖成慧的名下,只有这样一行文字:“性忠直,县大夫屡辟为乡饮大宾,学问深邃,当道器之,曾致匾曰:熙朝硕彦。”短短一行字,包容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我们无法知道在取得如此声誉的路上,先祖都做了什么,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这一块匾额的含金量。
    家谱还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十世祖成大观,“性英烈,耻以下人”,“以诗酒著乡里”。有一天,他听说他弟弟大弼把自己名下的旧屋卖给了李姓,看到尚书府的部分房产遗留卖给外姓,他内心很是难过,于是在李家门上写了一首诗:


声色潇潇减物华,百年世事等浮槎,
昔时原是尚书府,今日翻为学士家。黄阁
丝纶朝跨鹤,彩云甲第暮栖鸦,长江后浪
催前浪,吩咐儿郎莫要誇。


    诗句有悲伤、有不平,同时还隐隐地怀有对后代的希望,不失一种志气,为文抒怀,这是家道中落时一个文人无奈的呻吟。(以上引文均出自兴化成氏家谱)
漫漫长夜,成氏后代就这样生存着。在兴化这片热土上,他们生根发芽,开出过艳丽的奇葩,吐露过浓烈的芳香,但是更多的是枝繁叶茂地活着,装点着水乡的大地。
    可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化成家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做主,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有的在国家机关任职,有的献身科学研究,有的在农村建设家园,在祖国众多的英雄人物中也有兴化成氏后代的身影。改革开放更是给成家人带来发展的机遇,走出兴化,走出国门,更多的兴化成家人崭露头角,家族一派兴旺。
    兴化成氏发展的历史就是兴化人民发展的见证,就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见证,追溯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研究家族是为了激励后坤,“成”字有着吉祥美好的内涵和寓意,相信兴化成氏后代会和其他家族一样奋发进取,为建设美好的家乡——兴化作出努力。
    后记:作为兴化成氏的后代,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充满研究的好奇心。前不久得到家谱一套,研读之后,按捺不住写点什么的念头,于是就仓促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由于研究家族史并不是本人的专业,加上古文阅读的障碍,手头资料缺乏,长期不生活在兴化,因此文章肯定存有谬误,只是想达到交流的目的罢了,希望得到批评。行文过程中参考了郭宝康等家乡学者的文章、网上一些零星文章,未能一一注明,仅致谢意。写作中还曾得到兴化张炳嘉、张培元等专家的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成授昌,兴化成氏二十四世孙,省特级教师,扬州教育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世界成氏网》2011年7月开通
>>花开海峡两岸的成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