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渊源】江苏省盐城市成氏源流

    中华成氏网 2012年3月1日 成春到


从苏州移居盐城

据传,江苏省盐城市成氏宗支源自于周朝的姬姓,系周文王的第七子郕叔武之后。叔武以伯爵封于郕,古国在今陕西岐山一带,西周初,改封山东鄄城东南,后徙山东宁阳北,春秋时属于鲁,战国时灭于齐,子孙开始以郕为姓,有赵国大夫郕午,其后裔即去邑(阝)为成氏。此后,经历了秦汉、两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连年战乱,成氏便从中原向南方迁移。到了宋朝,便在苏州等江南一带定居。经300余年,明朝时,江苏已成为中华成氏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成氏总人口的40% ,有近5万人。盐城成氏是元末明初,即公元1360至1370年期间,从苏州移来。
至于盐城成氏为什么要从苏州移居盐城,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根据明、清以来历次编修的盐城成氏宗谱记载,从苏州移居盐城是为了逃避元末战乱。当时,群雄并立,各自称王,战争不断。朱元璋、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等,在长江下游两岸的苏、皖境内,展开争霸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逃离家乡。民间称这种逃离为“洪武赶散”。盐城成氏原住苏州阊门,兄弟共有五人,富甲一方。在“洪武赶散”期间,除辛大公仍留苏州操守祖业外,其余四人均移居苏北:辛二公移居兴化,辛三公移居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辛四公移居宝应,辛五公移居盐城本城。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明、清《盐城县志》的记载,盐城成氏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为开发江淮、黄淮下游、苏北里下河荡区直至沿海淤积之大片滩涂地,推行屯垦,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从江南移民到江北,而从苏州移居盐城的。当时,由于长期战乱,江淮、黄淮下游一带人口锐减,田荒灶(指古代烧盐的灶)废。朱元璋为发展经济,便决定移民屯垦,一次就从苏州、淞江迁移众姓氏万余人来盐城。原居住在苏州阊门的成氏五兄弟,积极响应移民屯田的号召,除辛大公仍留苏州外,四兄弟渡江北上,辛二公去兴化,辛三公去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辛四公去宝应,辛五公至盐城本城。
尽管上述两种说法不同,但盐城成氏在元末明初从苏州移居而来,已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辛五公到盐城本城落户后,当地给户宅于城内东南隅,为十甲坊长。从此,倾囊中余资,置产城中,又置汤家堡(今城西小马沟)附近膏腴田数百亩,勤事稼穑,积谷防荒。由于辛五公生性慷慨,专尚节义,深得人心。明永乐年间,盐城海水倒灌,田荒民饥,辛五公散发赈米千余担,救活千余人。到晚年,须发皓白,精神矍铄。卒后,明成祖敕封为员外郎。
辛三公到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落户后,由于距盐城有四十多华里,加之交通不便,音信难通,便与辛五公失去了联系,至老死未相往来。直到三世祖宁可公任明按察御史、四世祖均公任明户部侍郎后,辛五公和辛三公的后裔才相互联络。从此,盐城成氏终为一家。

 

在盐城生根开花

由于盐城成氏有辛五公和辛三公弟兄两个始祖,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成氏两大宗支,即辛五公宗支和辛三公宗支。
辛五公移居盐城后生一子仲达。仲达公生一子均美。均美公生一子志学。这前三世均为单传。至第四世,志学公生二子,长为世用(材),次为时用(振)。从第五世起。以当时居住地划分,材公为东门,生四子,曰:宽、宏、实、密;振公为西门,生二子,曰:宝、完。其后,子孙迅速繁衍。历经600多年,现已繁衍至二十六世,同时健在的有十多世。辛三公移居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后生两子,长子文彬,次子文彪。文彬公生子仲美、仲谧;仲美公生子均用,均用公生子德才;仲谧公生子均瑞、均实;均瑞公生子德谨、德平;均实公生子恭泰。文彪公生子仲庆;仲庆公生子均;均公生子德容、德平、宗宝、德全、德宽。此后,德平、宗宝公为头门,德全、德宽公为二门,德容公为三门,恭泰公为四门,德谨公为五门,德才公为六门。从此,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至今的辈份最高的为十七世,最小的为二十八世,同时健在的达十二世。
盐城成氏自苏州迁来以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很快在盐城生根开花。到清朝,已成为盐城一大望族。目前,辛五公宗支后裔所居住的地方,除盐城本城及四周如汤家堡、成家桥、郝家庄、朱番桥、河东舍、北成庄、西夏庄、邵家庄、九里窑、吴成庄、成家窑、车旺沟、伍佑场等地外,还发展到秦南、永丰、北蒋、郭猛、大冈等地,并有不少迁居到邻近县的建湖县上冈、宋楼和庆丰等镇,射阳县的北洋、新坍和海河等镇,有的还移居外省、市和台湾,以及美国、泰国等地。辛三公宗支后裔所居住的地方,也由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向周边地区龙冈、秦南、楼王等镇和建湖、射阳等县及盐城城区迁移,不少外出工作的已定居在杭州、苏州、福州、合肥等地。
此外,在盐城的成氏人口中,也有辛二公、辛四公的后裔,陆续从兴化、宝应等地迁来盐城,还有少数是从外省、市迁来盐城定居的。
目前,盐城全市成氏共有7015户、22454人,主要分布在盐城市区周围的盐都县和城区,其中:盐都县为2271户、6935人,约占全市成氏人口总数的31% ;城区为1069户、3211人,约占全市成氏总人口的14.3% 。1982年,在全国进行人口普查时,原盐城县共有四百零四个姓氏,按各姓氏人口总数排列,成氏为全县第三十六个大姓。
盐城成氏自明代以来,贤能辈出,人才济济。三世祖宁可公,任明按察御史;四世祖均公,任明户部右侍郎;四世祖遂公,任明隆庆卫知事;五世祖材公,为明七品散官;八世祖九韶公,任明山东邹县丞;九世祖克勋公,任明山东安东卫教授;九世祖果公,任明河南罗山知县;九世祖廷彦公,任明扬州府训导;十世祖敦睦公,任明福建武平知县;十世祖茂士公,任明吏部给事中;十一世祖昌胄公,任清安徽颍州训导;十一世祖永健公,任清山东宁海州知州;十二世祖世杰公,为清候选训导;十三世祖开公,任清泰安州知州;十三世祖瑜公,任清直隶州州同;十五世祖景贤公,任清广西富川知县;十六世祖人龙公,为清候选训导。
自辛亥革命以来,盐城成氏族人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抗击日寇牺牲的有裕祥公、自标公等;后来牺牲的有天选公、崇义公、玉义公、自泉公、斌公、德然公、金坤公、正发公、殿柱公、克明公等。
在解放前后和现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十七世孙仞千,任福建省冶金工业厅副厅长;十九世孙海波,任安徽省农业厅厅长;二十一世孙豫华,任建湖县委第一书记;二十一世孙功,任盐城专员公署副秘书长;二十世孙尔波,任南京市监察室科长,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十九世孙自宏,任昆山市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十九世孙自邦,任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二十三世孙庚芳,任盐城市公安局副局长;十九世孙自俊,任江苏省委农工部处长,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二十世孙德彦,任上海市闸北区区长;二十一世孙富通(鞘白),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关干部局副局长;二十二世孙京生,任水利部干部处处长;二十一世孙刚,离休后享受处级待遇。
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春魁,北京市第一住宅公司高级经济师;春兴,江苏省盐城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兆银,中国青年出版社主任编辑;自维,杭州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立强,上海市教科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锦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管理局主任医师;军,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希,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经济》副主编、高级经济师;凤朝,江苏省交通厅建设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尔林,盐城市地震办高级工程师;自龙,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自足,南京钢铁厂高级工程师;尔鼎,金陵石化公司高级工程师;豫宁,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副教授;桂棠,东台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文广,盐都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业经济师;春到,历任盐都县委办公室、人大常委办公室,代理主任、主任等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受省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有:庚芳,任盐城市城区副区长兼城区公安分局局长时,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994年出席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模表彰大会,任盐城市公安局副局长后,又多次荣立二等功。自雄,盐城市城区民政局长,1995年被授予全省优秀民政工作者称号。

 

重视编修成氏宗谱

盐城成氏不论是辛五公宗支后裔,还是辛三公宗支后裔,都十分重视宗谱的编修与续修。
辛五公宗支后裔,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对其宗谱前后已经过九次编修,使其得以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的流传。
第一次 八世祖性公,年迈时开始编修成氏宗谱,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完成,为手抄本四卷。谱中序言末,有“八十八岁八世孙 性 书于逸老堂”字样。
第二次 明天启元年(1621),九世祖、性公次子克勋公,子承父志,对四本手抄成氏宗谱进行了续修,并誉抄数部,在族间流传。
第三次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世祖世杰公,对克勋公所编修的成氏宗谱,进行了重修,除延续世系图外,增加了艺文两卷,一卷为本姓著作,一卷为外姓赠言。全谱分为六卷,计一百八十余纸。
第四次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四世祖逢泰公,对成氏宗谱进行了增修。历经数月,自备盘资,逐户清查,不惮风雨,奔走城乡,将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出生的四世,增补谱中。
第五次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四世祖令仪公,对成氏宗谱进行了编录,将世系图续编至十七世。
第六次 从清咸丰年间到清光绪初年的三十一年间,曾三次对成氏宗谱进行了增修。分别是:清咸丰四年(1854),十五世祖景书公,对西门成氏世系图进行增补;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五世祖景梁公,对西门的成氏世系图,作再次增补;清光绪十年(1884),十七世祖桂如公和十八世祖连杰公,对部分成氏世系图又作一次增补。
第七次 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1908———1909),十八世祖德群公和十九世祖带生、书思、毓贤、聘贤五公,对成氏宗谱进行了合修。
第八次 从民国十三年到十八年(1924———1929),盐城成氏宗谱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续修。以十八世祖振寅公为主修,十九世祖蕊公为编辑主任,十九世祖书思公、毓贤公、雨芳公和二十世祖福高公、锦泉公、广居公为采访,十九世祖带生公、模公和二十世祖鸿鼐公为校对及书记等,历时五年,于民国十八年阴历夏四月,修成了一部盐城成氏完整、翔实的宗谱,在盐城的成氏几乎尽录其中,并由当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谭延 题写谱名。全谱共分十六卷,八开纸1100多页,木板刻印。卷首为序文、凡例、祖墓图、祠堂图、赞记、家训、公订细则、古迹、遗著等;卷一至卷十四为世系图;卷十五为科贡表、人物传、贞淑传等;卷十六为艺文篇,分内、外篇。内篇收录了盐城成氏八世祖性公、九世祖清公和克勋公、十世祖敦睦公和永健公、十一世祖象颐公、象观公、十二世祖世杰公、十三世祖肇孙公、十五世祖泽原公、十六世祖人龙公、十八世祖振铎公和润生等公的诗文;外篇收录了盐城本地及外地的知名人士如邱骏孙、宋恭贻、宋曹、释纪荫、沈汉、蔡元培、季龙图等的诗文。
第九次 从1991年开始,盐城成氏按现居住地或分辛五公东、西门,相继开始续谱。首先是由盐城城区周围的二十世孙彭生、苍生、燧生、康侯、志玉、志勇六公发起,由二十一世孙春旺(刚)、春到公主办,春兴、春楼、春广、春浩、春涛等公协办,于1991年3月,翻印了民国十八年刻印的十六卷老谱,将这部比较系统、完整的老谱,由于抗日战争损失殆尽而仅存的孤本珍品,翻印了100余部,散发族间,得以继续传世;此后,又对城区周围老谱尚未录入的成氏新生后裔,进行了补录,编成了盐城成氏宗谱续编一卷,共八开纸一百一十多页。1996年元月,现居住在滨海、响水、阜宁等地的成氏族人,由十九世孙兆彬公任主编、二十世孙德奎公为主办、德培公为副主办等,续修成成氏宗谱第九辑,共三卷,八开纸约三百页,以摘编民国十八年老谱为主,补录老谱未录入的滨海、响水、阜宁等地的成氏新生后裔。1998年2月,居住在射阳
县的成氏族人,以二十世孙兆全、开基(华)、德奎、开明、德培公等为主修,开国公为主编,十七世孙雨顺公、十九世孙金录公、兆春公等为协办,也以摘编民国十八年老谱为主,补录老谱未录入的射阳、建湖等地的成氏新生后裔,编成了六卷成氏宗谱,八开纸共三百多页。
辛三公宗支后裔从明代至现在,对其宗谱曾经过了创修、重修、三修、四修和五修,共五次编修。
创修谱,明崇祯丁丑年至丙子年(1631~1636),由十世祖子绶、子洛公等编修。
重修谱,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十五世祖承辂公等编修。
三修谱,清同治五年(1866),由十四世祖馥天、十六世祖如浚公等编修。
四修谱,民国三十年(1941),由十八世孙必香公等编修。
五修谱,是一次系统、全面的编修。从公元1996年开始由十七世孙仞千、登坦,十九世孙海波、秀和二十一世孙豫华公等为顾问,十八世孙必渠公为主修,十九世孙自雄、亚梁、自山,二十世孙尔焱、二十一世孙幼乔公等为副主修或责任主修,编修成了盐都县大成庄成氏宗谱。全宗谱共分五修前言、祖先殊荣、旧谱序集、旧谱文集、旧谱诗集、五修内容和世序图表等部分,并对旧谱作了些改革,如增加史志内容、实行男女平等、成年人附通讯地址等,使新谱有了时代气息,既可作地方志的补充,又可怀念、追溯先祖,还可作通讯录使用。
关于盐城成氏宗支的堂号。据考,中原成氏的堂号,初为志庆堂,出自三国时魏国成公英的传说。成公英,金城人,为军师,封列侯,少时立志学武,练就一身射箭本领,百发百中。一次,在军中进山打鹿,有三鹿从面前过,公英射之,三发三中,三鹿应弦皆倒。将鹿带回营帐后,众将摆宴庆贺。成氏族人从此以志庆堂为堂号。后一千七百余年来,成氏堂号多有变动,有用诒庆堂的,有用燕诒堂的,还有用补留堂的,说法不一。盐城成氏的堂号,辛五公宗支一直沿用诒庆堂,祠堂原建在盐城本城新西门大桥河北西侧,为砖木结构,座南面北,有东、西两个院落:西院有南客厅两间,西厢房三间;东院有南、北正宇各三间,东厢房两间;东厢房北,面街有烈节石坊;呈八字形的大门在西院,面向北街;东、西院之间有中门相通。整个建筑设计合理,整齐壮观,可惜毁于抗战期间的战火之中。辛三公宗支使用上谷堂、纪德堂、宴诒堂和志庆堂的堂号,祠堂原建在盐城西乡太平堤大成庄西庄的东北隅,砖木结构,呈东南向,大门朝南,院落呈长方形;有南、北两殿,北殿是正殿,内供列祖列宗的牌位;南殿中间的一间,是正门的门堂;东山墙有一小门,供大门不开时人们往来出入。祠堂内除供奉有三世祖宁可公和四世祖均公的“木主”外,还保存了他们任职时出行的开道牌十多面,是周围地区为数不多的“乡贤祠堂”,可惜的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

推荐理由:成氏源于周岐,望于上谷 详见上文开头黑体字    潼关成洁

 

原载《中华成氏源流宗史》 文章作者:成春到 成刚


分享按钮>>中国历史上的侯氏太守录!
>>沧州大姓与文化世家之十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