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盛同宗】浙江新昌盛氏宗谱序

    中华成氏网 2012年7月3日 绍兴盛鸿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记载者: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构成独特体系,更可互补互证,以存史、以资治、以教化。而宗谱者,实为百姓之史志也,尤具特色,不可或缺。

考我盛氏:出自姖姓,与黄帝同宗;始于周兴,融夏禹血统。人文始祖,原姓公孙【史记-五帝本记】,长于姖水,改姓为姖,晋皇甫谥【帝王世纪】。尧以此姓,封予后稷------周始祖也【史记-周本纪】。文王正妃太姒,生有十子:次子武王,叔武居七。“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时在公元前一O四六年,叔武于成今山东鄄城臨濮镇,以国为氏,成与郕、盛相通见【春秋三传】之【隐公五年】【隐公十年】【桓公三年】【文公十二年】。【公羊传】作盛,距今三千零五十五周年矣!

盛氏先祖,代有名人,彪炳于史,促显荣耀东汉会稽盛吉,三国会稽盛宪。至唐,宋州今河南商丘,北宋置东京应天府彦师公,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除宋州总管事载【旧唐书】卷六九【新唐书】卷九四本传。其十三传珰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九二七年,南来浙江,仕吴越王钱氏,出令余杭,为新昌盛氏入浙始祖【宋史】卷二九二【盛度传】旧谱。孙豫,出使汴京,其之归焉,人曰:“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人名大辞典】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吴越纳土归宋,盛氏祖宗,为促成国之统一,其功不可灭也。入宋,终官尚书度支郎中。子度,为钱叔婿苏轼【东坡志林】,端拱二年公元九八九年,一甲第二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景祐、宝元间,自礼部侍郎,进拜副宰相,为古代盛氏最高官階【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

度之從兄京,亦登进士弟雍正【浙江通志.选举志】,官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终工部侍郎;子遵甫,又通判海州;孙仲孙更守海州。当地有“盛使君家儿,世世循吏”之美名【中国人名大辞典】。遵甫即佩公,后为新昌县令,天聖九年公元一O三一年,卒于官【新昌县志】及【旧谱】,子孙遂居焉,其成为新昌盛氏之一世祖入浙之五世祖。

新昌盛氏,虽居石城小县,植根彩烟僻壤,历战乱之浩劫、经灾荒之饥寒、受疫病之苦难,縂艰难以坚守,含辛茹苦,繁延香火。以耕读传世,仁德育后,枝繁叶茂,终成望族。南宋符公,任两部尚书【新昌县志】及【旧谱】,归隐故里,造福桑梓,更“捐田产为学宫基址”原新昌中学旧址,育沃州英才,振南明基业,功莫大焉!元明之际,修龄、暘、霈诸公,伯侄父子相继,三代科举题名雍正【浙江通志.选举志】,成为兴旺之象征。纵观历史,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之后,随国运日趋昌隆,拓发展空间无限。宗亲族人,走出山城,面向全国,远涉重洋,开创全新时代。

新昌盛氏,有谱尚矣!其发端于宋绍定五年公元一二三二年,元、明、清、民国相续父辈传言,民国年初,族人曾携谱滬,上,兴洋务先驱、武进宣懹公接谱,而迄于今,未修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矣!史料急待抢救,变迁亦需记述,戊子岁公元二OO八年,盛江、海深、梅枢、其章诸君,发起再修新谱,合族齐心相应襄助。以团结和谐为宗旨,传承发展为主线,确定原则,构筑框架,纂修人员,跋山涉水,收集资料,不论寒暑,夜以继日,历时三十二月,终将告成。此外,虑及史料保存,以防亡佚,编印【旧谱】,延续新谱,为便于查阅,又分派为单元,另修一线谱,贯通古今新旧,利于普及。两者总成,族谱为之一新,足登今辈族亲,不负于祖宗及子孙,成就这一历史壮举。

谱之付梓,宗亲命余为序。忆及抗战胜利年代,可封堂曾轮到值年,有幸從前辈祭扫诸先祖莹墓,恭敬如仪,今日尚难忘怀;现又遇盛世修谱,惜年老体衰,难同诸君一道出力,故不敢再行推辞,衹好從令。此时此刻,惟愿:列祖列宗荫祐;世代来者奋进,新昌盛氏,有如其地,更如其氏,永达新兴昌盛,迎接更加美好明天!

 

 

公元二O一O年岁次庚寅桂月中浣 吉日

三十四世孙鸿郎谨撰于绍兴常一斋

 


分享按钮>>【成盛承同宗】盛氏世系(1——80代)
>>江浙沪晏姓宗亲在上海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