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句容戴氏

    中华戴氏网 2012年6月15日 戴朝政


金坛、句容戴氏

古人曰:“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这是极其有道理的。由此可知,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延续祖先遗留下来的家族谱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姓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各个家族在各个时代的英杰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家谱则忠实地记录家族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人物与事件。中华民族由千万个大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一部完整的家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史的经历。修撰家谱不仅仅只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实际也是为续修民族发展史作出贡献。
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戴姓系黄帝的子孙,是帝喾(高辛氏)与次妃(有娀氏女,简狄)之子契的后裔,契被舜任命为司徒。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教民也有功被舜赐姓子氏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历經十四世,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时,契的后代已經建成以毫为都城的方国。在伊尹的輔佐下,天乙(名履,即成汤,商朝开国帝王。)爭取众方国的支持兴兵伐夏,鳴条一战,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朝前后共有三十位君王,历时大约500年。其中戴姓直系祖先有十七位(天乙,太甲,太庚,雍己,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因此戴姓是商朝王室之后裔。显而易见研究戴姓历史也就不可不研究商朝的历史。帝乙有三子(启、仲衍、受德。)受德即商纣王。启封地在微,启的地位为子爵故称微子。至今河南商丘、山东微山湖尚存微子墓遗迹。商朝灭亡后商朝贤臣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国(河南,其地“禹贡”中徐州泗滨西及豫州孟猪之野)。
按戴氏家乘记载:微子第七世孙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逝后謚号为戴,戴公之孙宣公以戴为姓,从此戴姓产生。金坛、句容戴氏即是其中一支。据《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时宋国戴公(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死后,宋武公司空繼位.其支子(非嫡長子)以王父(祖)的謚"戴"为氏。不同来源的二则记录基本上是相符的。
另有部分戴姓人氏则是以国为姓.春秋时有戴国,在今河南省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鄭国.其族人以原国名"戴"为氏,(見于《左传》及《通志-氏族略》所載)这部分戴姓与我宋国戴姓是否有血缘关系则尚无考证。
孔子所编著的《尚书》一书是我国上古时期历史文件,部分追述了古代史实。《尚书》中“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牧誓”、“洪范”等章节介绍的内容都是与戴氏先民商朝君王有关的。司马迁所编《史记》“殷本记”载入了商朝的史实,这是有关商朝的历史的权威资料。金坛、句容戴氏同源,都是唐朝著名诗人戴叔伦的后裔。记录戴氏家族历史根源的“戴氏家乘第七次修编本”(主修:儒荣)一共五函三十六卷6099页。上录有家族成员(包括谷城、唐陵、汤塘、陆庄、东岳阳、瑶璟、南瑶、黄塘、前塍、断冈、古隍、黄土塘、阳河、西周、夏迁圩、阳巷等地)人名字大约有3-4万人,从黄帝始至国字辈共涉及136代。祖宗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与财力。清朝光绪五年即公元1880年成书于浙江绍兴,至今历时已有120余年。在这120年里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从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苦难的中国经历多年的战乱,既有内战也有外战。作为普通百姓生存是相当艰难的,保存家谱则更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立四新”,彻底清除“封、资、修”的“文化大革命”中,大量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遭遇到毁灭性的破坏。而家谱被视为封建之最,属抄禁之列。这也是很多家族谱谍未能流传至今的一个主要原因。经历世代沧桑戴氏家乘第七次修编本(义字第叁号)能如此完善地保存下来确实不易。
在中华民族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进程中,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也作出了卓越成就。契佐禹治水有功、成湯建商、微子被周武王封宋国、撝公于民有功这些都是“戴”姓氏产生之前戴氏先民的业绩。西汉时代戴德及侄戴圣(金坛、句容戴氏直系祖先)所编的《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书中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时亦无可传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记》二十七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礼记》’。《礼记》从汉宣帝时就列于学官(五经博士)。《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章节被收录于四书之中。朱熹特撰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注,合称四书。宋朝朝廷将四书训说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合称四书五经。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经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用朱子章句集注。继而明清以八股取士,沿袭不变。由此可见《礼记》在中国政界历史上的重要性。《礼记》包含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认知等各个方面。它的编撰对中国社会文明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是封建社会人们行为道德的规范。至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识还有意无意受其影响。由于戴德、戴圣在中国礼学上的重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儒宗。
晉名士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安徽),隐寓绍兴剡溪(浙江新昌)。以琴书自娱,武陵王慕名而召之。戴逵破琴而不仕。戴逵为著名雕塑家、画家、学者。戴逵善彈琴,人品很高,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尤善画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風俗、畜兽等体。雕塑艺术上,相传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無量寿佛及侍菩薩时,隱于幕后,听取意見,反复修改,三年始成。他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顾愷之的維摩诘像壁画,獅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當时並稱为三絕。戴逵著有释疑论,曾与名僧慧远等辩论。
南朝时期,硕公之孙戴暠任梁尚书左臣。在《乐府诗集》中留有诗十首。而硕公之五世孙戴胄系唐朝名相,任职大理寺少卿尚书左丞。执法如山,辅佐太宗李世民。
唐代著名诗人名贤戴叔伦(金坛、句容戴氏直系祖先)是硕公之六世孙,字幼公。师从萧颖士,为门人之冠。朝散大夫,都督容州(今广西北流)、诸州事。容州刺史,经略招讨置制使,兼御史中丞。诏书褒美封谯县男,加金紫服。曾在唐朝著名经济学刘晏府内做事。其后到浙江出任东阳令。离任后当地民众建去思颂碑记念他的政绩。在任抚州刺史时制“均水法”解决了当地农民灌溉的纠纷。身后留有国风颂凡数十万言,草稿未就文集二十卷。逝后被尊称为“诗伯”(即大诗人)。贞元二年德宗皇帝误听谗言于抚州推问戴叔伦。事情澄清后德宗皇帝于贞元四年七月十一日特下敕命勉励叔伦。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二月初一),德宗皇帝大宴群臣之时,特制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写本连同一把御尺赐与千里之外在广西容州(今北流)的戴叔伦。社会上的一些著作称叔伦公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此一说在所见文献和家谱中查无实据。家谱中称叔伦公“终始勤劳死于王事”。
硕公之七世孙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善于画牛。戴氏家族从金坛迁至句容(茅山下南二十里)后,见谷城东南有官坝蜿蜒三里许,若蓄水则可灌溉良田千百亩。明朝崇祯年间文冠公相度地势率村众子弟用工4000余日修筑农田灌溉用的水利工程“官坝”。清朝道光二十七年,浤曜公又率众筑新坝。戴氏家族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晋朝初年,戴荆(字碧檋)任越州牧,戴氏从谯国迁绍兴。根据《南史》、《宋书》记载,东晋时期戴荆之六世孙硕公带着三个儿子(延寿、延兴、法兴),在会稽山阴(绍兴)以贩卖紵布为生。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戴光全(朗田)继承祖业(楮业,即造纸)从句容再度到浙江绍兴开纸坊(老隆泰、新隆泰)位于绍兴柯桥下方桥处,以及在福建开办协隆泰。并安家于绍兴南街马坊桥(现绍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处)。在各地开的店铺有恒泰、恒隆、协顺、隆春、隆顺、嘉泰、森泰、隆泰、森红等。生产的纸张销往各地。在历史上绍兴的楮业颇有名气,因此戴氏楮业要在绍兴立足须有相当的实力与技术。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道光、同治、咸丰)。反满斗争在全国风起云涌。临近太平天国首府天京(南京)的金坛、句容戴氏热血男儿不少投奔义军。最后献身沙场或者流落他乡。虽然历史上并无他们的记载,但家谱记录了他们的名字。在家谱中有关十九世纪部分可见许多亲属的记载最终是“虏去未回”,实际上这些人大多是参加太平军去了,最后惨遭到清政府的镇压。
金坛、句容戴氏世系表
黄帝(轩辕氏,姬姓),少昊(金天氏,巳姓),颛顼,帝喾(高辛氏),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子,封于商。),昭明(后皆仍子姓),相土,昌若,曹圉,冥公,振公(高祖亥),微公,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名履,即成汤,商朝开国帝王。公元前十六世纪),太丁,太甲,太庚,雍己,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公元前十四世纪),小乙,武丁(公元前十三世纪),祖庚(公元前十二世纪),祖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以上为商朝君王),微子启(商纣王之兄,有名贤臣。非正室故未继承王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宋公稽,丁公申,泯公共,炀公,厉公,嫠公,戴公(名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謚号为戴逝于公元前766年。在位34年。),武公,宣公(以戴为姓,戴姓始祖 春秋),宝,肃,狄,庄,惠,义,敖,景,桓,阴,梁,懿,哀,祖癸,盈之(战国),丙申,祖迪(汉朝),幸,垓,仁(戴仁之兄戴德系大戴礼记编者),圣(小戴礼记,大学,中庸编者),岑,稚,懿,庚,泽,涌,凭,碧龙,遵,良,蘩,仲阏,德获,季贷,封,荆(字碧檋,晋朝初期任越州牧。戴氏从谯国迁绍兴始祖 晋朝),邈,济,夔(戴逵、戴述、戴逯之父。),高,万春,硕公(名戴硕子,东晋人。赠侍御史。又名逢吉,戴法兴之父。 六朝宋),延寿(博士),暠(梁尚书左臣),好问,修誉,昚用,叔伦(唐朝著名诗人,号玉屏字幼公,迁金坛始祖。贞元五年六月甲申逝于清远峡途中。后葬于江苏省金坛县小南门外顾龙山。建太虚观纪念。享年58岁。),郅,寂,识,偃,子罕,宏公(后周礼部尚书,公元921年从金坛迁句容谷城始祖)…….


金坛、句容戴氏排行名派
邦大文元尚 时良世道光 儒臣立朝国 相佐显名扬 德正贻谋远 学修教育长


与金坛、句容戴氏有血缘关系的历史名人
戴公: 姓子名撝,微子之七世孙。宋国卿大夫。生于周宣王22年,逝于公元前766年(周平王8年)。因生前于民有功受民众爱戴,逝后謚号为戴。在位34年。


戴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为冰,而寒于水;木直而中绳,輮而为轮,其曲中规,枯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
  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咎。
  孔子曰:“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高而招,非臂之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非声加疾也,而闻者着;假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之性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名曰●鸠,以羽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兰氏之根,怀氏之苞,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是故君子靖居恭学,修身致志,处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
  物类之从,必有所由;荣辱之来,各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殆教亡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折,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布薪若一火就燥,平地若一水就湿,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正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川,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跞,不能千里;驽马无极,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
  夫螾无爪牙之利,筋脉之强,上食晞土,下饮黄泉者,用心一也。蟹二螯八足,非蛇夔之穴,而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跂涂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蛇无足而腾,鼫鼠五伎而穷。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若结兮。”君子其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行;玉居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而不积乎?岂有不至哉?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
  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贱其所贵,而贵其所贱;不然,矜寡孤独不得焉。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小戴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出口.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戴良:字叔鸾,戴公(子撝)的三十三世孙,东汉汝南慎阳人也。父遵,字子高。平帝时,为侍御史。王莽篡位,称病归乡里。家富,好给施,尚侠气,食客常三四百人。时人为之语口:。“关东大豪戴子高。”良少诞节,母憙驴呜,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或间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夫食旨不甘,故致毁容之实。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论者不能夺之。良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同郡谢季孝问日:“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良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举孝廉,不就。再辟司空府,弥年不到,州郡迫之,乃遁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化游不仕,以寿终。初,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
戴良写有一篇诙谐滑稽的《失父零丁》,是七言俗赋体寻父启事:敬白诸君行路者,敢告重罪自为祸。积恶致灾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当以重币用相偿。请为诸君说事状:我父躯体与众异,脊背伛偻捲如胾,唇吻参差不相值,此其庶形何能备。请复重陈其面目,鸱头鹄颈獦狗啄,眼泪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纳无齿牙,食不能嚼左右蹉,口似西域口骆驼。请复重陈其形骸:为人虽长甚细材,面目芒苍如死灰,眼眶臼陷如羹杯。
戴逵:(约公元326~396)字安道,祖籍谯国人也,戴良第十世孙。戴荆(字碧檋,晋朝初期越州牧)之曾孙。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宣异之,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弟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逵后徙居会稽之剡县。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乃著论曰:夫亲没而采药不反者,不仁之子也;君危而屡出近关者,苟免之臣也。而古之人未始以彼害名教之体者何?达其旨故也。达其旨,故不惑其迹。若元康之人,可谓好遁迹而不求其本,故有捐本徇末之弊,舍实逐声之行,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慕有道而折其巾角,所以为慕者,非其所以为美,徒贵貌似而已矣。夫紫之乱硃,以其似硃也。故乡原似中和,所以乱德;放者似达,所以乱道。然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可无察乎!且儒家尚誉者,本以兴贤也,既失其本,则有色取之行。怀情丧真,以容貌相欺,其弊必至于末伪。道家去名者,欲以笃实也,苟失其本,又有越检之行。情礼俱亏,则仰咏兼忘,其弊必至于本薄。夫伪薄者,非二本之失,而为弊者必托二本以自通。夫道有常经而弊无常情,是以六经有失,王政有弊,苟乖其本,固圣贤所无奈何也。嗟夫!行道之人自非性足体备、暗蹈而当者,亦曷能不栖情古烈,拟规前修。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若斯,途虽殊,而其归可观也;迹虽乱,而其契不乖也。不然,则流遁忘反,为风波之行,自驱以物,自诳以伪,外眩嚣华,内丧道实,以矜尚夺其真主,以尘垢翳其天正,贻笑千载,可不慎欤!孝武帝时,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累征,辞父疾不就。郡县敦逼不已,乃逃于吴。吴国内史王珣有别馆在武丘山,逵潜诣之,与珣游处积旬。会稽内史谢玄虑逵远遁不反,乃上疏曰:“伏见谯国戴逵希心俗表,不婴世务,栖迟衡门,与琴书为友。虽策命屡加,幽操不回,超然绝迹,自求其志。且年垂耳顺,常抱羸疾,时或失适,转至委笃。今王命未回,将离风霜之患。陛下既已爱而器之,亦宜使其身名并存,请绝其召命。”疏奏,帝许之,逵复还剡。后王珣为尚书仆射,上疏复请征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征之,复不至。太元二十年,皇太子始出东宫,太子太传会稽王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珣又上疏曰:“逵执操贞厉,含味独游,年在耆老,清风弥劭。东宫虚德,式延事外,宜加旌命,以参僚侍。逵既重幽居之操,必以难进为美,宜下所在备礼发遣。”会病卒。
钟嵘在《诗品》一书中评价戴逵、戴顒的作品时认为“安道诗虽嫩弱,有上清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逵子顒,亦有一时之誉。”
逵父戴夔字从蕲号道一。有六子,分别为立(甯州事籍参军)、高(字碧汉)、位(字居正)、逵、述、逯(字安邱,任龙骧将军大司农。封广信侯)。逵长子勃南阳刺史。有父风。义熙初以散骑侍郎征,不起,寻卒。次子顒。
戴颙(公元377—441):字仲若,又字彦福,是著名的雕塑家、诗文家、音乐家。其父戴逵是晋代有名的学者、书画、雕刻、音乐家,塑铸佛像最为有名。戴颙向父亲学会了琴艺,把父亲的艺术衣钵——书画、诗文、音乐、雕刻完全掌握了。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刘义季镇守京口时,请戴颙到京口,并为他在南郊黄鹤山鹤林寺附近建造了一所竹林精舍。他深爱南郊风景,在此研读音乐,抚琴整弦,创作了十八部曲,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曲为代表作。他喜欢携双柑斗酒外出,“往听黄鹏声”。这就是在《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鹏声”典故的来历。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对黄鹏鸣叫之意能够了解,他曾在琴曲中写道:“鹏声一起宫商羽”,宫、商、羽即简谱中的ii6。鹏声,历来受人们的喜爱,古今文人咏鹏的诗文不乏其篇,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曾几的“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鹏四五声”,“莺歌燕舞”等等。戴颙将传统琴曲《何尝》、《白鹄》加工修改成《清旷》一曲。所传《戴氏琴谱》4卷(今佚),是记载中最早的谱集。他还著有《逍遥论》《月令章句》、《丧礼杂义》、《礼记中庸传》。
戴颙承父风,屡徵不仕。据《会稽县志》卷六30页记载,戴颙墓在剡县北一里(剡山)。王僧达吴郡记颙死葬剡山,今石表犹存。故王龟龄诗云千年戴颙墓三字道*(此字不清楚)碑也。
戴法兴(公元414-465):字元高,会稽山阴人。旌阳礼村戴氏之祖。法兴家贫,父亲硕子以贩卖紵布为生、法兴的二位兄长延寿、延兴均有美德,延寿善于书法,法兴好学。山阴有一位陈戴,家中富有,有钱三千万,有的乡邻们便说“戴硕子三个儿敌陈戴三千万钱。”
法兴少时曾在山阴市中卖葛,后任尚书仓部令史.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在尚书中寻找令史,得到法兴等五人,任用法兴为记室令史、义康被罢免,法兴仍被委任为征虏抚军记室椽.孝武被迁徒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法兴被补任为南中郎典签.孝武在巴口(巴水流入长江处在今湖北黄冈县东)起兵,法兴与典签戴明宝、蔡闲均转任参军督护。孝武帝即位,又都被任命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法兴等人专管内务,权倾一时.孝建元年(454)任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解除舍人职务,专门在东宫侍应太子.太明二年(458),因南下参与密谋,被封为吴昌县男,明宝被封为湘乡县男。蔡闲此时已死,又追加封爵,法兴转任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太子旅贲中郎将。孝武亲理朝政,不信用大臣,因此便不得不委政于心腹耳目。法兴颇知古今,平时就被信任虽然到了东宫,而信任日隆.鲁郡人巢尚之为士人的末流,元嘉(424-453)年间,陪伴始兴王濬读书,自己也涉猎文史被皇上赏识。孝建(454-456)初年,补任东海国侍郎,并兼中书通事舍人,凡是选拔委任奖赏诛杀等重大决定,皇上都与法兴、尚之计议。内外杂条多交由明宝处理。皇上性情严酷暴厉,对谁稍有怨怒,动辄杀戮、尚之常常居中缓解,得罪的人多被宽免,朝中官员都很依赖他。但法兴、明宝十分精通人事,多受贿赂,凡是他们荐举的,皇上无不任用。因此,天下辐凑,门庭若市,家产都积累到千金。孝武帝崩,前废帝即位,法兴升任越骑校尉.当时,太尉江夏王义恭为录尚书事,依职掌应总执朝政,但法兴、尚之专权已久,威行内外,义恭一直十分畏服,到做了录尚书事,更加畏怯。
前废帝不亲理朝政,凡诏令措施,都出自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也都由他专断.颜师伯、义恭徒有虚名而已,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对废帝说;“官如此做为,难道要做营阳吗?”废帝渐渐不满.废帝十分宠幸宦官华愿儿,赏赐的金帛无数.法兴常加以裁减,愿儿十分仇恨他。废帝曾让愿儿出入市里,察看风俗人情,民间好说法兴是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向废帝报告说“外面说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官在深宫中,与外人不相往来,法兴与太宰、颜、柳一体,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内外士民无不畏服。法兴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宫禁如今被他人视为一家,实在担心此坐席非为官有。”废帝于是免除法兴官职,流放远郡(尚未成行)。公元465年八月辛酉日即在家中被赐死。法兴临死,将库藏封闭,让家人拿好钥匙。死后一夜废帝又杀掉了他二个儿子,将法兴的棺材两端截断,没收家中财物。
法兴能写文章,所做文章当时颇为流传。钟嵘在《诗品》一书中评价戴法兴等人的作品时认为“苏、陵、任、戴,并著篇章,亦为搢绅之所嗟咏。人非文才是愈,甚可嘉焉”法兴的文章已经失传,但从祖冲之与戴法兴之辩《辩戴法兴难新历》中对法兴的文才可见一斑。
(祖冲之与戴法兴之辩:学术争论自古历来所有。尤其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国家方针政策、民生大计的重大事件实施前更应当广泛征求各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乃是正常现象。1600年以前这场关于历法的争辩实际上也属于这种讨论的范畴。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存。自古以来农业的耕作日程一直是依历而定。因此历法的实施对于国家、民众都是一件大事。鉴于历法实施的重要性,祖冲之提出的新历在颁发之前自然也应当通过各方面的论证。南朝宋孝武帝如果要禁止新历的实施,只要一道口谕就可达到目的。用不作所说的“纠合了一批所谓学识渊博的御用文人和大臣,以审查历法为名,对祖冲之进行百般刁难和围攻。”公元464年南朝宋孝武帝主持的关于“大明历”的讨论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宋孝武帝对实施新历法的兴趣与重视。"世祖下之有司,使内外博议,时人少解历数,竟无异同之辨。唯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与其对辩."既然是讨论,必然会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这是正常现象。学术问题的争论不能说谁是代表了儒家谁是代表了法家,谁是代表了革命谁是代表了反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的文人写出奇文“儒法两条路线的一场大辩论——读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翻出陈年老账其用意不在为祖冲之鸣冤,而是矛头另有所指。戴法兴(公元414-465),浙江绍兴人,硕公三子南朝重臣,颇有才华。先后在南朝宋孝武帝及无道昏君宋废帝朝内做官,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一方面为人太狂妄,二方面得罪了太监华愿儿,最终导至杀身之祸。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法兴常对废帝说;“官(指皇帝)如此做为,难道要做营阳吗?”废帝渐渐不满.废帝十分宠幸宦官(太监)华愿儿,赏赐的金帛无数.法兴常加以裁减,愿儿十分仇恨他。废帝曾让愿儿出入市里,察看风俗人情,民间好说法兴是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向废帝报告说“外面说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官在深宫中,与外人不相往来,法兴与太宰、颜、柳一体,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内外士民无不畏服。法兴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宫禁如今被他人视为一家,实在担心此坐席非为官有。”宋废帝闻言大怒,杀死戴法兴连同二子。法兴死后又遭遇劈棺。戴法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从戴法兴的遭遇可以得到的教训是:官无论做到如何大绝对不可贪、学问无论做到如何深世人面前决对不可狂。小人万不可得罪,得罪小人可导致杀身之祸。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册)第一节祖冲之中写到:“在祖冲之上书请求颁行《大明历》后,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曾对祖冲之和《大明历》进行了激烈的攻击。思想保守的戴法兴认为,历法中的传统方法是“古人制章”,“万世不易”的,他责骂祖冲之引进岁差,改革闰周等都违背了儒家经典,是“削闰坏章”,“诬天背经”,宣扬天文历法“非凡夫所测”,“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祖冲之则针锋相对地写出了一篇辩驳的奏章(现称“驳议”,亦有些学者称之为“驳戴法兴奏章”)。在“驳议”中,祖冲之用观测事实证明,由于岁差,当时所见的天象确实已和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春秋以前的情况不同,而回归年的长度也的确比《四分历》要小。这类天文事实“非出神怪”,都是“有形可验、有数可推”的,只要进行精密的观测和研究,完全可以掌握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艺之兴因代而推移”,前代天文学家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符合实际情况,得到人们的赞同。那么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累功而求密”,因此,不应该“虚推古人”,“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虽疏,永当循用”,那还成什么道理!他在“驳议”中还写下了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为了明辨是非,他愿意彼此拿出明显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那些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贬斥,他丝毫也不惧怕。“驳议”是科学史上的名篇。这篇理直气壮,语句铿锵和才华横溢的论文,充分显示了祖冲之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和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科学家所共有的科学精神。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戴法兴虽然是骄纵专断的权臣,但他也是颇知古今的好学之士,因此他的看法也有一些可取之处。祖冲之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但他也有缺点。例如关于上元积年问题,杨伟《景初历》和何承天《元嘉历》都有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可是祖冲之却把诸如近点月、交点月以及五星运动周期等都列入了他的上元积年的考虑因素之内,以至把过去已经很复杂的上元积年计算搞得更复杂,所得数据也格外庞大。戴法兴的批评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并且指出要“省功于实用,不虚推以为烦也”,这种看法无疑是很正确的。” 历史上对戴法兴的评价大多站在批判的立场。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戴法兴也曾做过一些好事,“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对此一般评论家往往不提。白寿彝对戴法兴的这个评论无疑是比较客观而中肯。祖冲之与戴法兴关于历法的辩论是古代中国科学辩论重要文献。)

戴暠:硕公之孙,绍兴人。任梁尚书左臣。在《乐府诗集》中留有诗十首。流传下来戴暠的诗以描写边关生活见长。

戴暠的诗
度关山
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千里非乡邑,四海皆兄弟。军中大体自相褒,其间得意各分曹。博陵轻侠皆无位,幽州重气本多豪。马衔苜蓿叶,剑莹鸊鹈膏。初征心未习,复值雁飞入。山头看月近,草上知风急。笛喝曲难成,笳繁响还涩。武帝初承平,东伐复西征。蓟门海作堑,榆塞冰为城。催令四校出,倚望三边平。箭服朝来动,刀环临阵鸣。将军一百战,都护五千兵。且決雄雌眼前利,谁道功名身后事。丈夫意气本自然,来时辞第已闻天。但令此身与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

从军行
长安夜刺闺。胡骑白铜鞮。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剑悬三尺鞘。铠累七重犀。督军鸣战鼓。巡夜数更鞞。侵星出柳塞。际晚入榆溪。秦泾含药鸩。晋火逐飞鸡。通泉开地道。望敌竖云梯。阴山日不暮。长城风自凄。弓寒折锦鞬。马凍滑斜蹄。燕旗竿上晚。羗笛管中嘶。登山试下赵。凭轼且平齐。当今函谷上。唯见一丸泥。

戴胄:字玄胤,又字德罂,延兴之重孙,父景珍,后魏司州从事。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隋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厚礼之。为越王侗给事郎,后任王世充外兵曹参军。王世充谋篡,胄说曰:“君臣大分均父子,休戚同之。公当社稷之任,与存与亡,正在今日。愿尊辅王室,拟伊、周以幸天下。”世充诡曰:“善。”俄肋九锡,胄又切谏,不纳。出为郑州长史,使与王行本守武牢。秦王攻拔之,引为府士曹参军,封武昌县男。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以兵部郎中迁大理寺少卿,历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检校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閤。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繇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廕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寘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寤,从其言。胄犯颜据正,数查,参处法意,至析秋毫,随类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会仆射萧瑀免,封德彝卒,帝谓胄曰:“尚书总国纲维,失一事,天下有受其弊者。今以令、仆委卿,宜副朕举。”胄明敏,长于操决,无宿疑。议者美其振职,谓武德以来殆无其辈。复拜谏议大夫,与魏征更日供奉。进民部尚书。杜如晦遗言,请以选举委胄,由是检校吏部尚书。然好抑文雅,奖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贞观四年,以本官参豫朝政,进爵武昌郡公。帝将脩复洛阳宫,胄上疏谏曰:“比关中、河外置军围,强夫富室悉为兵,九成之役又兴,司农、将作见丁无几。大乱之后,户口单破,一人就役,举室捐业。籍军者督戎仗,课役者责粮赍,竭赀经纪,犹不能济。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壮者尽行,赋调不给,则帑藏虚矣。今宫殿足庇风雨、容羽卫,数年后成,犹不谓晚,何惮而遽自生劳扰邪?”帝览奏,罢役。胄所敷内,缘政得失,咸有可观。奏已,即削稿,秘外莫知。帝尝谓左右曰:“胄于我非肺腑亲,然事之机切无不闻,惟其忠概所激耳。”七年,卒,[年约五十四],帝为举哀,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以第舍陋不容祭,诏有司为立庙。聘其女为道王妃。房玄龄、魏征与胄善,每至生平故处,辄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文彦博题戴胄
守域尽忠,直前罔顾。义利分明,有禄王度。 文彦博拜。

戴至德:字行之,又字碧护,初任江山令、潭州刺史,乾封中累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户部尚书、检校太子左庶子、太子宾客,官至尚书左仆射。袭封道国公。阅十数年,父子继为宰相,世诧其荣。高宗尝为飞白书赐侍臣,赐至德曰:“泛洪源,俟舟楫”,郝处俊曰:“飞九霄,假六翮”,李敬玄曰“资启沃,罄丹诚”,崔知悌曰“竭忠节,赞皇猷”,皆见意于辞云。迁尚书右仆射。时刘仁轨为左,人有所诉,率优容之;至德乃诘究本末,理直者密为奏,终不显私恩。由是,当时多称仁轨者,号仁轨为“解事仆射”。尝更日听讼,有妪诣省,至德已收牒,妪乃复取,曰:“初以为解事仆射,今乃非是。”至德笑还之。人伏其长者。或以问,至德答曰:“庆赏刑罚,人主之柄,为臣岂得与人主争也!”帝知,叹美之。仪凤四年卒,年七十五,诏百官哭其第。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曰恭。子良绍嗣,曾任显义陵署令、水部员外郎等职。良绍子希晋,历任左千牛备身、致果校尉,卒于圣历二年<699年>,年二十一。

戴叔伦(公元732-789):字幼公号玉屏,硕公第六世孙,戴氏迁金坛(金沙)城西乡南窑村始祖。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 叔伦童年侍父苦读,稍长拜著名文学家萧颖士为师。\"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曾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门为人冠\"。大历元年(766)左右,为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东阳令,他抑权豪,劝农桑,民赖富庶,政通讼简,奏课为浙东最。贞元元年(785),任抚州刺史。贞元四年,归隐故里,不久被德宗诏为广西容州刺史。贞元五年正月抵容州,加御史中丞,官终容管经略使。六月十三日在返回途中客死清远峡。翌年正月返葬金坛城南郊。叔伦工诗,尤擅五律,书法亦笔画疏瘦,婉丽劲疾,不在唐诸子下,其诗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见长。如〈〈女耕田行〉〉、〈〈边城曲〉〉、〈〈屯田词〉〉等,大多即事名篇,采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导。他论述诗境的一些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等,对明代以后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影响。〈〈新唐书.艺文志〉〉录其〈〈述藁〉〉10卷,已佚。〈〈全唐诗〉〉录其诗2卷300余首,〈〈全唐文〉〉录其文2篇。
叔伦初娶永州长京兆韦采之女,韦氏逝后继娶侍御史博陵崔殷之女。二位夫人均贤淑闻名。(注:崔氏博陵之旺族,刘禹锡刘氏也博陵之旺族。刘禹锡虽然年纪比叔伦小,但成名甚早。因此戴、刘二人相识也不是不可能的。)

德宗皇帝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唐贞元四年初置中和节,德宗皇帝大宴群臣。在宴会上德宗皇帝写诗一首,写本赐与戴叔伦。以诗的形式向千里之外的戴叔伦表达了君臣团结一心治理国家的愿望。戴氏家族世以为荣。
德宗皇帝诗曰: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戴叔伦的诗
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边城曲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京口怀古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
谬官辞获免,滥狱会平反。远与故人别,龙钟望所言。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老病北归去,馀年学灌园。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逝前一年的公元788年。贞元二年诗人因“罹谤受代”在抚州遭受推事案。事情澄清后诗人在临川别友人崔法曹时写诗一首相赠。从这首诗可见,尽管在此诗人已流露出归去之意,却无参禅悟道之心。只希望老来回家务农而已。)

塞上曲二首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因为元朝有一位画家名罗稚川,故有人认为这诗是元人所作而非戴诗。实际上紧临诗人家乡金坛的茅山上晋代有葛洪在此炼丹。葛洪字稚川,古代著名炼丹家。这首诗是戴叔伦为描写茅山风光而写的。);
转应词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共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以上诗句充分反映出了戴叔伦对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由衷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高尚的爱国热情以及对颠倒黑白的“谬官”、碌碌无为的“京华侠少年”的鄙视。

戴嵩:戴法兴五世孙,父定基。唐朝画家。德宗时,曾任巡官。从师韩滉,学习水牛和马,画马与韩干齐名。世称“韩马戴牛”。另画一些田家原景色,极有情趣。
文天祥题戴氏家乘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廼能留其像于谱皆永也。戴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于戏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可千佰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吉州文天祥

旌阳礼村戴氏
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有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一共十卷全。旌阳礼村戴氏与金坛、句容戴氏同源,本是一家。大约在南朝分开,硕公是共同祖先。旌阳礼村戴氏宗谱第一卷内容为序言、题记以及部分世系表。题记也有文彦博手迹,但内容不同于金坛、句容戴氏家乘。有文天祥的题词但非手迹,其内容与金坛、句容戴氏家乘大致相同且有一点小区别。有岳飞亲笔题词,这是金坛、句容戴氏家乘中所没有的。金坛、句容戴氏家乘中的其它题词在旌阳礼村戴氏宗谱没有见到。旌阳礼村戴氏宗谱第二卷以后是世系表,第九卷有像赞。其人物与金坛、句容戴氏家乘不相同。旌阳礼村戴氏宗谱提及了戴叔伦和其兄戴伯伦。有硕公、延寿、延兴、法兴等人,但在法兴之后又多出了法宝、法缘、法制(根据金坛、句容戴氏家乘、南史、宋书,硕公只有延寿、延兴、法兴三子)。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中法兴有伯理、道閈、季皝、大全、大经、仲纬五子。在金坛、句容戴氏家乘中法兴只有易、惇二子。从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与金坛、句容戴氏家乘的异同之处可以看出旌阳礼村戴氏与金坛、句容戴氏本是一家,大约在南朝延寿、延兴、法兴这一代分开。延寿后人迁金坛、句容。金坛、句容戴氏是延寿的后人。延兴后人迁相州安阳。旌阳礼村戴氏是法兴的后人。很有可能是在公元465年戴法兴及二子遭遇不幸时为逃避更大灾难一家人失散的。

旌阳戴氏排行名派
男行第
朝显纯良 于邦有光 惟子善守 孝道永彰 心怀仁义 品著端方 涵鎔德宇 尔炽其昌

女行第
美惠资 静专性 芳卿懿顺正 佩嬪箴 澄奁镜 雅意礼慈尊 柔嘉应肃静
 


分享按钮>>江山戴氏来源
>>唐贤,抚,饶刺史戴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