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贤,抚,饶刺史戴叔伦

    中华戴氏网 2012年6月15日 戴金文


唐天宝十四年(757年),正逢安史之乱爆发,时年23岁的

 

戴叔伦为避永王磷兵乱,随亲族在京口搭船,逃难来到了江西饶州(现江西省鄱阳县)。在这人地生疏的异乡,虽然家境窘迫,但他始终坚持探寻仕途。凭着他的才学,在人生之旅中,官运腾达,先后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东阳县令,抚州刺史和容州刺史等公职。

从唐建中四年(783年)至贞元二年(786年),是戴叔伦自浙江省东阳调离后来江西抚州任刺史和隐居的四年。四年来他读百卷书,行万里路,足迹遍布江西抚,饶大地,忠贞社稷,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早已在江西抚饶人民心中千古传颂。

江西抚,饶等地在唐安史之乱中,虽然没有直接遭受叛军直接荼毒,但因唐天宝以后中原释磊,辇越而衣,漕捂而食,抚饶百姓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加至抚河连年水患,农业生产日趋衰竭,百姓贫穷不堪,戴叔伦受命于江西抚饶任刺史。

唐代的江西抚州,汝水和临水在州城北回流成抚河,由于水深流急,地平土松而冲决沿岸,造成支港横溢,正道湮淤。当地百姓年年遭受水患和干旱的困扰,历届刺史都采取了“筑坡护岸,挖虎蓄水”,但终因组织不力,人心不齐而宣告失败。戴叔伦上任后,他视农民为衣食父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关注农民的生活,主张和制定了治穷先治水的救民方针。来抚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抚饶百姓修筑冷泉坡,在众多的支港上筑起了几十处堤坝,节制水流,蓄水灌溉,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和干旱的问题。同时又为百姓规定用水分配,避免纷争,人心思定,社会和谐,吗、农业生产起死回生。

唐贞元元年(785年)七月,正当修筑冷泉坡,拦水筑坝进入最后竣工阶段,突然赣抚大地天昏地暗,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冲垮了堤坝。眼看工程毁于一旦,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即将跨入花甲之年的戴叔伦卸下日理万机的工作,迈着疲惫的脚步,昼夜亲赴现场,查看水情,指挥抢险,但终因大雨不止,水深急流,抢筑堤坝屡遭失败

戴叔伦早在东阳时,就潜身精研过易学,奉信求仙学道。于是立即求助天意,带领千余百姓,烧香燃纸,在大雨中向苍天拜泣,期盼感动天公,恩赐艳阳蓝天,四天后,天刚发白,东方飞来数千只子规鸟(唐称“神鸟”)泣声阵阵,有的撞死在石坝上,有的自投河中,苍天知感,顿时雨停,红日从东方升起。天道酬勤,戴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堤坝终于顺利竣工。

“冷泉坡”竣工后,抚饶大地耕响岁增,民丰物饶,狱无系囚,人民安居乐业。由于戴公仔抚政绩卓著,深得德宗皇帝的宠爱,诏书褒异封谯县男,加金紫服。后人为了纪念戴公亲手建起的“冷泉坡”,施冠以“戴湖”之名保存和沿用至今。

戴公在抚州期间,虽然政绩卓著,朝廷嘉许,百姓拥载。他总感觉到做官是个羁绊,退隐之心一直在潜滋暗长,贞元二年(786年)秋,经朝廷准许在任期未满的情况下,毅然辞官归休,结束了十一年地方仕宦生涯,带着五个儿子来到朝思暮想的栖贤山隐归。

栖贤山位于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下湾胡家,山体面积约84.54亩,公来到此山后,建嵩山兴寺庙,构建明经堂,为前来求学,求佛弟子创造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以诗书相伴,潜心纂编戴氏家谱和编著唐诗,并亲手为金刚寺,栖贤书院和戴家山圈地38.6亩。今仍然保存至今,为江西余干,东乡戴氏后裔留下宝贵的历史遗物。

岁月的风霜,已使他两鬓斑白,这位已近花甲的德宗忠臣,虽然远离了宦海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但心中时常心系朝廷,关心天下大事。

江西余干,古称干越,唐代属抚饶郡管辖,是戴公工作过的第二故乡,该县濒临鄱阳湖畔,是襟江带湖,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同时又是水患心腹之地。有一年鄱阳湖发大水,抚饶大地一片汪洋,农田被淹,房屋被冲,农民被迫逃荒,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正在栖贤隐居的戴公,目睹此状,不由“共惜余芳洒泪衣”,向德宗进言要求朝廷安抚灾民解决灾民衣食住行,同时要求朝廷对州县官吏严格监督,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进言受到德宗重视,据该地史记当年就捐灾款万贯,不但安抚了灾民,而且进行灾后重建,疏通了润溪河,驾建了五孔石桥,沟通了古越楚两国交通。戴公来栖贤山后,不但建书院传诵布道而且建寺庙,纳禅师,受僧人,他把原来浙江天台山的乌药和枸子花药,引入栖贤载种,故有民间流传的叔伦给德宗献药的故事。

贞元四年三月一天清晨,栖贤山金刚寺僧人按惯例晨撞东边的铜钟,以招紫气东来,晚撞西边铜钟,以报栖贤一天平安。这一天东边撞钟,声音沉闷,而且越撞声音越小。这时外地来了一位老禅师上山化缘,僧人便把这一奇事向禅师请教,禅师查看后便卜一卦,后断言:东方紫气断吹,皇帝背生奇毒,龙体不佳,叔伦得知后,深为德宗的龙体欠佳不安。于是与老禅师商定一同前往京城,为德宗皇帝献药,并动员子弟去药圃采摘引种的枸子花,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到京城后之见德宗皇帝脸色苍白,阵阵隐痛,大汗如水,痛苦至极。老禅师秉请德宗帝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待机发功,发功后室内臭气冲天,一炷香过后,德宗顿感身轻体泰,龙颜大悦,接着又服下叔伦采来的枸花汤剂,并用枸花粉洒在疮口,数天后药到病除。德宗对这位隐退的老臣对他的忠贞和关爱深受感动。

贞元四年七月德宗又诏书起家,授命戴叔伦为容州刺史,贞元无年(789年)德宗决定开始设置“中和节”,并亲自赋七韵诗一首,以示向千里之外的忠臣戴叔伦表达君臣团结一心,共治社稷的愿望,这时戴叔伦晚年最高的一次殊荣。戴叔伦离开栖贤山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唐代清官,忠臣,北宋崇宁二年(1193年)经朝廷准许,将戴叔伦隐居过的山更名为栖贤山,将山下的钟陵县更名为进贤县,将山上寺庙更名为金刚寺,将山前的越溪更名为润溪,将横跨古越楚交界五孔石桥更名为润溪桥,并一直沿用至今,以示对这位润州籍诗贤的永远怀念。

岁月匆匆,戴叔伦千年历史,瞬息而过,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穿过岁月的隧道中,掸去历史的尘埃,笔者即为戴叔伦毕生的光辉历史而感到荣耀,更为千年叔伦裔孙在赣,抚,饶大地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而深感由衷的自豪。

据调查和谱证,叔伦五子繁衍的后裔,聚居地达二十多处,遍布赣东北,现有45代裔孙,人口达10万余人,是江西戴氏叔伦系一支庞大的望族。他们的居地,千年未动,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山地资源十分丰富,居地民风淳朴,后裔刚正亮直。习文喜武,六品武官,七品县令历代皆有。现代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层出不穷。叔伦世系遗传基因,以在后裔绵远和传承。现在他们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位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这时我们的祖荣,更是中华民族之荣。

(作者戴金文系江西余干黄金埠叔伦后裔三十七世孙,电话号码:13320033209)按人寺引入栖贤山贤山
 


分享按钮>>金坛、句容戴氏
>>戴季英的一生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