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戴姓渊源三传说
- 中华戴氏网 2012年9月1日 万家姓
一是出自子姓,为商汤之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有子名钩,为宋国司空,死后谥号为“戴子武公”,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
黄帝的曾孙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他是一个有德之人,平和而执中正,连日月风雨也都服从他的意愿。炎帝族有邰氏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简狄。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伶俐,身手敏捷,对万事万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天,帝喾出游遇上了美丽聪明的简狄,便将她娶来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妃子。有一次,简狄同另外两个女子出去游玩。当她们玩得又累又热的时候,恰好看到一股又清又亮的潺潺流水。于是,她们三个人高兴地跑进河水里尽情地泼水嬉戏。正当她们玩得高兴之时,忽然飞过一群玄鸟(燕子)。其中一只健壮的玄鸟坠下一枚晶莹圆润的鸟卵。简狄眼明手快,将鸟卵抓在了手里。她托起这枚鸟卵,禁不住诱惑,将其吞下。这天夜里,简狄就觉得肚子里有什么在活动。没过多久,她的肚子就大了起来。后来她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长大之后有德有才,在帝尧时出仕,帝舜时受重用,帮助夏禹治水,很有功劳,舜帝看到后很是高兴,就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契遵奉帝舜教诲,尽职尽责,百官受其影响,都能和平相处。舜帝就把契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市),赐为子姓,因为“子”即“卵”的意思。
尧舜之际,商的首领契不但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脑人物之一,也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即把古代象形文字刻于木片或树干、木柱之上,后来商族把他尊奉为始兴之祖,契有“玄王”之称。《诗经·商颂·玄鸟》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指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商族以玄乌(燕子)为图腾,是鸟夷族中的一支,被认为是有东夷血统的部落,实际上是西羌族炎黄族系与东夷族系的混血种族。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商族最早活动于东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以玄鸟为始祖的神话,还有用兽骨占卜、杀人殉葬、衣着尚白等习惯。《尚书序》记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所谓“八迁”的路线为: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是为八迁。后来又有过五次迁徙,这就是史书所说的“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仲丁迁于嗷,河直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是为五迁。从此,“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商人的屡次迁徙,或许由于受异族的压迫,或许由于水旱之灾,或许由于扩张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区。迁徙的范围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契的14代孙成汤才智出众,很得诸侯信赖,时值夏王桀为政荒淫暴虐,诸侯反叛,成汤乘机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从公元前 1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至公元前 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及公元前11世纪商王纣被周武王同西南各族攻灭,共传 17世,31王,历时600年左右。在成汤以前,从契至成汤,传14世。此即所谓商族的“先公”时期。商自成汤建国、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经过对周围方国的频繁战争,疆域及势力影响空前扩大。以王畿为中心的商代统治区域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
商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其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白陶、釉陶,交换也逐渐扩大,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其强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东部,北达河北北部,南至长江,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至于其文化对各地的影响,则大大超越了这一范围。据考古资料看,东南和华南地区分布于长江下游两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吴城文化”、西南地区四川境内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内蒙古、辽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
商代自商汤的18代孙盘庚迁于殷后,国都才最后定下来。殷都经科学发掘证实,在今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及洹水沿岸周围二十几个村庄方圆24平方公里或更大的范围内。盘庚迁殷以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到商代后期,殷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商朝因此也称殷朝。但商族自己始终自称为商,“殷”是后来的周朝有人带有贬意的称呼。
商朝自第24位君主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至第29位君主帝乙时更加衰微。帝乙有长子启,因封于微,史称微子启;少子辛。由于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辛,因此,微子启虽长,但为庶子,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帝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纣王。纣王在位,宠信坏女人妲己,对其言听计从;任用善阿谀的费中和善谗毁的恶来,朝政败坏;造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兴炮烙之刑,残害异己。作为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为王朝的命运担忧,曾多次进行劝谏,但纣王拒谏饰非,不予采纳,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废黜贤臣容商,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启知道纣王必亡,于是离开朝廷,退隐林下。
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兴兵灭商,经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大战,殷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启闻讯后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裸露着上身,并把自己捆绑起来,牵着羊,带着茅,跪着去见周武王,请求保留商族的宗祀。周武王答应了微子启的要求,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同时,周武王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但周武王死后,武庚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夷部落,起兵反周。周公旦在平定叛乱之后,见微子启在殷民中有威望,又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宋(今河南商丘附近)一带分封给他,让他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保持商王族的宗祀,并作《微子之命》以申诫之。微子启仁慈贤明,深受商族遗民的爱戴。宋保存殷商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诸侯尊重。
微子启死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前799—前766年在位),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名司空),其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姓。清代名儒戴震族谱载:“戴氏之先,子姓,至春秋时,宋有戴、武、宣、穆、庄之族,戴氏之称,缘以戴族。颜师古注《史游急就篇》云,戴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者也。前代治谱牒者,不知有公子文,而承武公宣公,下及书传所有公卿名人,悉牵引联采,且于武公注云,官至司徒,则不解宋以武公废司徒之语矣。于宣公注云,始以王父谥为姓,则不解字族之辨,锡族之义矣……”如此看来,戴氏的得姓,始自宋戴公的儿子公子文,并且与武、宣、穆、庄等氏谊属兄弟,均是古代圣君商汤的后代。
二是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史料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隐公千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
据《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弃。弃长于农业耕作,五帝之一的尧任用他为农师(主管农业的官员),弃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尧按功行赏,赐封弃于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别姓姬。邰接近雍、杜诸水汇入渭水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弃在邰定居后,每年农业都获得好收成,被称为后稷。后稷的曾孙公刘在豳 (bin,亦作邻,陕西旬邑县西南)继承先祖事业,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发展的需要,他们渡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直父时,古公立父率领部落南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原”。古公宣父在这里兴建城邑。整治田地,很快使岐周之地耕地大增,人丁兴旺,交通发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古公直父以周命名他的部落。周部落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军事力量也很快增强,散落在岐山西北一带的混夷、西戎诸部落,都被击败逃走;附近的一些小邦,纷纷归服。古公室父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长达一百余年的对商朝的作战。周人对古公直父非常尊重,把他看成周朝的奠基者,《诗经》称赞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并追尊他为“太王”。近年来对周原进行考古挖掘,在岐山凤雏村清理出早周的宗庙建筑遗址,还出土了克商以前的甲骨17000余片,有字的190余片,还有陶器、铜器和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太王非常喜爱小儿子季历所生子姬昌,曾感慨地说:“我死后部族兴旺发达的希望,大概就寄托在姬昌身上了。”季历的大哥太伯和二哥虞仲知道太王有意让季历继位,就跑到南方,以让位于季历(周人尊称为王季)。王季接任周部族首领后,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商王朝任命王季为牧师(牧,古代治民之官),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周人势力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与商王朝的矛盾,后来,王季终于被商王杀害。
王季子姬昌继位,史称周文王。周文王初立时,仍以主要力量开展对西北各部落的进攻,扩大周部族的势力,他北逐俨狁,西攘混夷,在泾水上游灭密(今陕西灵台西)、阮(今陕西泾川东南)、共(泾川北)等小国,扩大了西部的疆土,巩固了后方。然后,他又全力向东方发展。他率领周部族由岐周向东,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作为向东扩展的前哨。接着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占领渭南。不久,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由岐周迁都于此。至此,关中平原全部为周所有,号称“西伯”(伯,同霸。西伯即西方霸主之意),成为商王朝的一大对抗力量。周文王据有关中平原后,又将势力很快扩展到河东地区。他妥善地调解了虞(山西平陆东北)、芮(山西芮城西)两个小方国争夺土地的纠纷,赢得了声誉,河东地区的众多小方国纷纷归附。河东与关中平原紧密相连,在灭商以前成为周的一部分,使周人能够从河东攻击河南和河内地区,一度伐邗(今河南沁阳西北),又曾攻克太行山上的黎(山西黎城县西南),直接威胁到殷都。此时,周人势力东方到达江淮之间,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南方的大部分方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于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周文王仍然在表面上保持臣服于商王朝的关系,商、周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商王纣一度把周文王囚禁在菱里(在今河南汤阴北),后因商王朝全力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又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
周文王次子姬发继位后,史称周武王。由于商王纣的残暴统治,商朝周边小方国越来越多地弃商从周,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取代商而王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此,周武王也积极做灭商准备,在沣水东岸新建都邑镐京(今陕西西安市)。经过几年的准备,周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诸侯不期而会者800人,这是一次伐纣的演习,也是一种试探,众多的诸侯听从周的指挥,使灭商已有充分把握。在孟津之会后不满两年,周武王便兴兵伐商,各国诸侯闻风从征。武王进军到商朝都城之郊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召开了誓师大会,揭露了商王纣的罪行,宣布了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对敌策略,声称他奉上天之命讨伐暴君。商王纣匆忙应战,其兵士纷纷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周武王攻克殷都后,又分兵四出,基本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后,回师镐京,正式建立周王朝。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为诸侯。周成王时,辅佐成王的周公在东征后,又分封了一批诸侯。戴国大约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
戴,西周姬姓国。《世本·氏族篇》云:“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戴有很多写法,金文作“(载—车)”,《春秋公羊传》与《谷梁传》皆作“载”,《说文》作“哉”,从邑,(载—车)声。
关于戴的地望,《说文》“哉”字注云“哉,故国在陈留”。《春秋·隐公十年》杜预注:“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汉书·地理志》云:“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东汉章帝改甾县为考城,迄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为兰考,其间历时1800余年,虽然北魏、北齐和五代梁时几度易名,时间均极短暂。原考城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一带。戴的地域,除兰考县外,还包括民权、杞县等地。民国《考城县志》说:“【考城】周曰戴,春秋曰戴,战国曰外黄。”外黄与戴之间有承袭关系,古代史籍中多次提及外黄。《元和郡县志》卷七载:“外黄故城,【雍丘】县东六十里。”雍丘即今河南杞县。杞县城东30里,属民权县境,戴国故城应在今民权县西北。民权建置于1928年,系割杞县东北“五社”和睢县北鄙“七里”合并而成。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时,又划原考城北关区等归民权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谓:“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而稍北四十五里,离宋都六十余里,当即古戴国之地。”由于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大体而言,古戴国版图似应包括今民权县全境与兰考县的大部分,还跨杞县东北一隅。
古代文献中戴国史迹甚少。据《吕壶铭》云:“唯四月,伯懋父北征,唯还,吕行戴爰马,用做宝尊彝。”吕壶是西周昭王时所铸造的一件青铜器。其意思是说:这一年四月,司徒伯懋父到北方去,回来以后,派吕去戴国换马,因而做宝器。由此可见,戴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传世或出土的戴国器物不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载有戴叔朕鼎、戴叔朕篮和戴叔庆父鬲,这几件器物为春秋时器,从其形制和器铭风格来看,属典型的中原文化范畴。戴于隐公十年(前713年)始见于《春秋》经传。戴国位于郑、宋两强之间,经常受到二国的欺凌。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春秋·隐公十年》云:“秋,宋人、卫人入郑。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当时郑国东迁不久,国势欣欣向荣,辅佐周王室,号称小霸。由于郑、宋交恶,宋及其盟国蔡、卫、郧等不去朝会周王,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周王之命令去讨伐宋国,并利用权术,乘机灭掉戴国。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30公里,近在咫尺,西距郑都(今河南新郑)却达数百里之遥,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后入于宋。
姬姓戴国灭亡后,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为氏,形成戴姓的另一支系。
三是由殷姓改为戴姓的。
周武王灭商迁到殷之后,有不少殷遣族便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有改姓戴的。宋代学者戴植所撰《鼠璞》,后来的殷氏之中,也有以戴为姓的。书中载:“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分享按钮>>戴氏打造五星级学校
>>海外戴姓人 寻根到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