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文化古迹】厦门马巷山前村戴家

    中华戴氏网 2014年2月10日 世界戴氏网


  乡村的形成,有悠久沧桑的史话。
   我出生在马巷山前村,现已八十高龄,童年时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独苗,父亲疼爱,夏天常随父亲去晒场与宗亲聊天,对先祖来此安居繁衍有些粗浅的印象。全村人都姓戴,清朝时在梨林社建了宗祠,民国时又在山前社建了宗祠,形成了村史。
   明初,戴氏二十八世祖弘冲(凤岗)从长泰县陈巷镇侍郎坂社迁移到古隶民安里十都(同安县马巷镇梨林社),生有四子,分为四房。长房学政与三房学业分居到山前社开基立业。二房学成与四房学兴仍在梨林社繁衍。
   戴弘冲为同安县戴氏开基祖。从他算起,“弘学和荣华,星良子尧舜,景行传孝友,文章佳德基”共二十代。我的祖父“传”字辈,父亲“孝”字辈,我是“友”字辈。我是戴氏在同安的十五代世孙。后来,又有了“功成名贵重,福禄永万全,才能再添寿,发达庆丰源”二十代。
   三百多年来,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如今,山前社、梨林社戴氏已有2300多人,占黎安社区人口的74%,是马巷镇人口较多的姓氏。
   戴氏二世祖学政在梨林于清初曾建宗祠奉祀开基祖伟功,终因年久失修而倾倒。直至2008年9月,族人捐款60多万元,在原地兴建一座二进213平方米的宗祠,楹联写:“祖功重福泽,宗德衔家声”,以缅怀先祖勤劳克俭,砥砺奋进,为后代做出榜样之情。
   1940年在山前村新建的全族祖宗祠,也秉承二世祖在梨林村建的古宗祠式样设计施工,依然坐东向西,因沧桑岁月,破损严重难再修复。2011年10月成立了宗亲会,全族人同心协力捐资68万元,在旧宗祠原地重建了祖宗祠——戴氏宗祠。楹联写:“祖功垂福福临门,宗德荫家家兴盛”,以缅怀祖宗功德。
   一座宗祠是姓氏宗族的象征,族人团结的纽带,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族亲寻根问祖的依据,更是联结世界宗亲的载体。2012年11月戴氏宗祠落成,戴氏世界宗亲总会派代表来祝贺,海外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几个省的宗亲都派代表团来参加庆典。
   戴氏在同安繁衍三百多年来,世代相传,勤劳节俭,艰难建业,使梨林(今改内林)、山前二社形成规模。祖宗祠的落成,让宗亲知渊源,明世系,怀念祖德。
   旧时,二社戴氏读书人很少,如今戴氏族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不少,还有留美博士。戴氏人才涌出,有乘雪龙号二次赴南极洲考察的女专家,有伦敦奥运会获铜牌的射箭运动员。
   如今,二社的旧大厝已被新楼房包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黎安小镇”的林立高楼已与村庄紧靠,不久的将来,内林、山前将成为城中村,安居乐业已成现实。


分享按钮>>俄专家总结美国越战失败原因
>>【戴氏文化古迹】潭州东池戴氏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