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网新闻】赊店曾设“华中第一镖局” 戴氏心意拳亦在此发扬光大

    中华戴氏网 2014年4月2日 南阳日报


 探秘“全国武术之乡”

  传统武术是河南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之一,近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来自社旗县的代表接过了“全国武术之乡”牌匾,赊店古镇作为戴氏心意拳发祥地,从此广为人知。3月9日,本报记者赶赴社旗,探寻赊店文化血脉中流淌着的武魂与风骨。


  止戈之武,强武能止战

  武乃“止戈”之意,个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民族尚武则是为保家卫国。作为民族文化中的国粹,传统武术对于中国人,除了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先人们创立武技时秉承的“天人合一”、“万物相生”与“和谐共存”等理念。

  历史上的武术兴盛时期,往往伴随着文化繁荣。明清时期,豫西南地区以赊店镇为中心的商业贸易空前发达,以“万里茶路”为纽带的商道以此为中转站。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赊店镇的鼎盛时期,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行走于此的商贾出于对个人资产和人身安全的考虑,迫切需要拥有武艺的人士为他们保驾护航,于是赊店的镖行应运而生。英国人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一书中这样记载在赊店设镖局的必要性:“豫西南的赊店镇曾是通过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的货物集散地,从蒙古和西北来的商队也在那里逗留”,因此急需镖局护卫。

  中华武术,仁义为先,武德为上。古时镖局的镖头们行走四方,高超的武技只能傍身,没有高尚武德在江湖中难以立足,因此,镖局都把崇信好义、德行兼备视作安身立命的信条。

  广盛镖局,发扬心意拳

  在赊店古镇的中轴线瓷器街上,相距山陕会馆不远,保存着清代全国十大镖局之一、“华中第一镖局”广盛镖局的旧址。广盛镖局创立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创立人、总镖头戴二闾,正是戴氏心意拳开山宗师戴隆邦的二子。

  心意拳是中国内家拳三大拳种之一,戴氏心意拳则是该拳三大主要宗派之一的代表拳法。戴隆邦是山西祁县人,出生于当地武术世家,他自幼习武,天资聪颖,在习承古心意拳的基础上,遍访名师,将佛道儒的理论转化为内功心法,并糅合螳螂、八卦等拳法,创立出戴氏心意拳。

  因缘际会,戴氏心意拳虽在祁县发源,其发扬光大之地却是赊店。在社旗民间,关于戴二闾来赊店开旗立局的往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嘉庆三年,晋商邀请戴氏往赊店设立镖局,此时戴隆邦已年过八旬,便命得其真传的儿子戴二闾前往。谁知,赊店镇上藏龙卧虎,一名武师上门切磋,交手中戴二闾竟然落败。心知自己火候未到,戴二闾回乡闭门学艺,三年之后再次前来,面对挑战再无一败,从此立威扬名,并建立了广盛镖局。

  在戴二闾的苦心经营下,广盛镖局在江湖上树立了威名,不少当地人跟着戴氏习练心意拳,天长日久,戴氏心意拳便在此扎下根。

  现在的广盛镖局由后人复建,已是赊店古镇今日的一大景观。镖局总占地面积860余平方米,门前悬有“广盛”镖旗一面,门前两旁廊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大智大勇威震四方,立信立义诺重千金。镖局内分前院、后院、练武场等部分,设有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师居室等。房舍内的墙面上,悬挂着广盛镖局的由来、创立人生平、心意拳图谱和传承图等文字图片资料。

  武术之乡,流派广且博

  戴氏心意拳于2013年被列入社旗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王大勇,同时被列入名录的还有梅花拳、炮拳、孔门拳、戚氏拳、木兰拳等,传承谱系亦非常完整。

  社旗县武术协会是南阳各县区中最早成立的武协,炮拳传承人杜学军于2012年被推选担任县武协第三届会长。他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的武术门类众多,除了列入县非遗名录的拳种外,还有太极拳、少林拳、华佗五禽戏、晰扬掌等。“社旗民间武风兴盛,清末和民国时这里频遭战乱,民众习武以保家,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健身项目仍然受到人们喜爱。”杜学军说,武术在当地是广为传播的传统文化。

  杜学军说,根据武协的统计数字,社旗习武人数占总人口73万人的五分之一,遍及全县乡镇。1983年,社旗成立当时南阳地区的第一家武术馆——“赊店武馆”,1997年,社旗县武术协会成立。目前,县武协拥有普通会员500人,青少年会员1500人,并形成了一支约150人的武术教练、裁判员队伍,现有国家武术段位者13人。

  2012年,央视摄制组曾三次前往社旗发掘传统武术文化;《走遍中国》栏目组在赊店镇拍摄的《铁旗商魂》中,把心意拳表演作为重头戏;央视十套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栏目,专门拍摄了反映赊店武术文化的《茶路上的镖师》,随着这些节目的播出,赊店武术的品牌效应正在迅速提升。

  (记者 司马连竹 特约记者 杨银鹏)



分享按钮>>【戴氏网新闻】 “戴氏太姑”百家宴摆了七百多年
>>《红岩》英雄原型:特务实际靠他将重庆地下党一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