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琦

    中华茅氏网 2012年8月17日 万家姓


茅家琦:(公元1927~今),江苏镇江人。著名当代史学家。

茅家琦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

1946年,弱冠之年的茅家琦开始在南京中国银行做证券生。年少气盛的他,不甘心把大好青春消耗在枯燥的清点钞票的工作中。第二年,茅家琦毅然放弃这一令人羡慕的“金饭碗”,考入当时的中央大学经济系。

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同时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近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台湾三十年(1949~1979)》、《太平天国通史》、《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轨迹》、《孙中山评传》。近年发表的论文有:《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土地关系试探》、《对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外关系的一点看法——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辨析》、《放开视野,观察历史——就<太平天国史>的评价问题与吕实强先生商榷》、《学衡杂志与人文精神》。

茅家琦所获重要社科类奖项有:《台湾三十年(1949~1979)》获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太平天国通史》获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茅家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方面,主要创新之处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外文资料,撰写了《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揭露外国侵略者干涉中国革命的本质,二是总结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太平天国通史》。

在1994年以来台湾地方史研究方面,主要创新之处,亦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版了第一部研究1949~1979年三十年中台湾历史的著作,判断台湾地区社会的性质,填补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空白,二是出版《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从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一直写到李登辉被开除出中国国民党,并作出结论:中国国民党在台湾 “浴火重生,东山再起,任重而道远”。

在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方面,采取区域研究方法,选择南通、无锡、常州、镇江、芜湖、宁波进行分析,采用区域研究方法,提出道路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异质性问题。

茅家琦近期关注的理论热点与难点包括:近几年来一直关注弘扬人文精神问题。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就是浓厚的人文精神等。

茅家琦的几桩趣事:

大学期间,茅家琦的兴趣逐渐由经济史转向中国近代史。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茅家琦的学业不可能不受影响;建国后,又蹉跎沉浮于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运动,学术研究工作自然也受到干扰。每忆及此,茅家琦常戏称自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他焚膏继晷,潜心学术,在太平天国史、民国史、当代台湾研究、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海内外公认的卓越成就。

茅家琦年轻时爱好广泛,打桥牌、下围棋、吹箫弄笛、吟诗作对,可谓多才多艺,但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于学术,茅家琦和这些爱好都“拜拜”了。到了1980年,他在巴夫罗纽约大学访问,主人盛情邀请他欣赏交响乐,不料他却在音乐大厅里打起了瞌睡。

世人皆知爱因斯坦之“相对论”,却少有人知茅家琦之“相对论”。1982年茅家琦给研究生开“太平天国史”和“太平天国史料”,因其弟子崔之清等人在做论文,上课的学生只有戴莹琮一人,故课堂上只有师生二人相对而坐,时人谐称“相对论”。

茅家琦对弟子们的论文十分看重,经常逐字逐句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帮助他们反复修改,精雕细琢。有一次,弟子王玉华在其论文中用了“根深宁极”一词,出自《庄子》,原文作“深根宁极”。后来茅家琦把他叫过去,指出此词,一本正经地说道:“这是你自己造的新词吧?我查遍了《辞源》、《辞海》都没有查到。”

1999年8月,华中师大的章开沅应邀到南大参加其主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首发式,离开南京的那天早上,茅家琦专门赠他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大盒“闲趣饼干”,并笑曰:“此物不甜不腻,酥松可口,最适于老人休闲时咀嚼品尝也。”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盒普普通通的饼干,实寄托了茅家琦对老友的殷殷关怀与拳拳情谊。

 


分享按钮>>茅以新
>>茅受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