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庞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庞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第七代英贤庞贞麟的一段往事 已阅:2909 / 回复:0(楼主)

第七代英贤庞贞麟的一段往事
  
   据先祖们代代相传,居住在内乡县庞营村的庞性姓族群,是由于开封西华门迁至而来。从宋朝末年算起,又经历元朝和明朝,约三百余年的延绵发展。到了明朝中叶,庞姓人家才逐渐形成为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真是家道兴旺,文人贤士荟萃,英贤俊杰辈出。因此庞姓族谱也就从那个时候记起。庞安为第一代祖先。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第七代前的人和事,记不起说不清。唯有在老人口传中,庞贞麟的事迹历历在目。
   庞贞麟在小时候就比一般小孩们聪明过人。据碑文记:八岁归就,少举茂才,娇娇有凌云志。他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朝政腐败,天灾人祸,到处匪患,瘟疫不断。在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地方官员不闻不问,只知道肥饱私囊,苦害百姓。而庞贞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年幼时就有一种恻隐施舍的心,所以对穷人有过同情帮助。可是当家的二哥(余庆)很有意见。说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时他也爱耍耍棍棒和刀枪,二哥说他“不务正业”。由于和他人的政见不同,所以他对家人和对国都感到不安。虽然他科考取得生员的级别,但是不愿意再读下去。他感觉一个家庭再好,但守无据守。国再佳防不胜防。于是他在二十岁时,便毅然举家迁至三百余里外的瓦屋街,过着独立自主的新家庭生活。此地位于内乡县北,就是今天西峡县丁河镇风山村的下楼村。北有伏牛山的老界岭为屏障,东边和西边都有群山围抱。在这块不大的小平川里,瓦屋街是南来北往必经之地,也是货物集散地。
   为了安居乐业庞贞麟计划的第一步是搞好治安防匪患。在瓦屋街北边山前,建一个不大的土城,供全家人居住。在街旁离家较近建一个文昌阁 ,作为藏书和议事的地方。紧接在土城前另建一高楼(上楼)作为保安服务的瞭望台用。但这样只能防备小股土匪,对强匪就没有办法。为了更安全他决心修好米心寨。此寨离家乡北约六十里处。先修寨门沿路再建哨卡。并且在寨上盖房几百间,备足粮食和生活用具。派专人住寨管理,有些老弱及早常住寨上。在离家约二里地方有一唐子朝。庙前有一场地供武装人员训练基地用。在家乡南边十余里的地方以地势建一关洞,洞上盖几间房屋设哨卡,命名奎文关。为了配合使用,在较近的地方修一山寨叫庞家寨。第二步搞好生产兴修水利;建设两个大坝既保护了村庄又能治河改地。总共增加田地三百余亩。对农业生产也很重视,如:管好山漆和油桐树的栽培与生产。种植大麻、养蚕取丝等,大力鼓励不放松。都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美满。第三步重视与人的关系。尊敬社会上名流人物,广交朋友。如:卢氏县一进士牛金星就是他家的常客。米心寨上的道人李成梁和唐子朝里的和尚xxx也是他聘请的武术教师。这两位是庞贞麟的知己好友。他平常总是乐善好施,收养孤儿孤老。在1648年遭受大旱灾时庄稼颗粒绝收。庞贞麟设粥棚让百里内的难民前来喝粥使几百人能活下来。这样就留一个美名“庞善人”。还有李自成大军住在内乡县的重镇西峡口时,夺取西北方的奎文关。为防止明军探子蒙混进关,所以从西来的人定杀之。这样就没有人敢南下过关。有一次盐骡子队(马帮)经过瓦屋街时庞劝他们不要南下过关,并给些饭和馒头,让其退回。他们很受感动,称庞贞麟是佛子即佛爷的儿子。庞不但注意平常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品行的修养,并且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教育自己身边的人,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开办学校(私塾)鼓励有能力的家里孩子上学。提倡当好人做好事,如:在路边为过路人设茶水点。由于他的影响有些人家跟着学他的作风和做法。就有人夸他:“庞贞麟真是一个编外的好官”。

作者:1112 (2013/9/22 9:34:1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庞氏论坛  执行时间:5,322.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庞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