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熊通假的年代及相关考古释疑
- 中华熊氏网 2012年8月17日 万家姓
我们知道,我国的文字为象形文字,而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能”字即被写成一只“熊”的形状。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中,“能”字一样是被写做“熊”的形状。因此,依据考古发现我们可知,在殷周时期,“能”即为“熊”。然而,在我们现代的汉语字典中,真正代表“熊”的“能”字被解释为能力、才能等,而“熊”字则被解释为[动物的熊]、[姓氏]以及[熊熊烈火] (还有一些负面解释均为地方方言)。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们现代字典中“熊”字的原型又是什么呢?
关于“熊”字的最早记载见于秦国石碑“诅楚文”,此碑为篆体,因此在碑文中多次提到的“楚王熋相”为“上能下火”。而在何时“熋”字变成“熊”字了呢?汉朝许慎所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其中的原因。
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将如诗如画的篆体字用一些笔画规范和代替,大大减小了中国字的书写难度、让中国字更容易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书写速度,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许慎在将篆字向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熊”、“热”、“然”、“熙”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然而有意思的是“杰”字并不是火字底,它的繁体字是“傑”,是在近代繁体改简体的时候被“莫名地”改成了“杰”。而“灾”、“灵”等汉字和“然”、“热”、“熙”、“熊”等汉字因不在一个声部范围内,因此保留了火字底。也因改成四点火字底的话反而不利于汉字的对称与美观。
而在熊金伟先生所著的《熊氏籍谱》中,则为我们以图文的方式清晰地记述了从1936年至今的熊字部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那么,依此看来,“熊”字的原型其实是“上能下火”,那么,真正代表“熊”的“能”字,是在何时、又是为何与“上能下火”的“熊”字通假了呢?
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对“能”的解释为:“能,熊属......”这就说明,在汉代,“能”、“熊”已经通假,但并不能说明是在何时通假的。
而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云:“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由此,我们又将“熊”字的产生向前推进了近千年。而汉代的许慎是在“熊”字产生近千年以后才出生。因此,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对“熊”的解释为:“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可见,在“熊”字产生近千年后,许慎也已经无法对“熊”字作更详细的解释了。
熊氏家族网站长熊金伟则认为:“鬻子,字熊。其先祖为“火神”祝融,而祝融的先祖为黄帝有熊氏,因此,“熊”字极有可能是鬻子为纪念其先祖“火神”祝融而首创,能字表明祝融的“熊图腾”世系,能字下面加火表明“火神”祝融之功德。又因其后将其所创“熊”字作为姓氏,并建立了绵延八百多年的楚熊王朝,所以,“熊”字不但因为楚熊王室的“熊图腾”世系而与“能”通假,且又因“火神”祝融而形容火势旺盛一直流传至今。如在公元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鸟巢”点燃,当时无论各大电视台及各大报刊对圣火的形容除了“熊熊”一词以外,已经找不到了第二个可以与圣火相匹配的神圣词语了。”熊金伟还说,如果在鬻熊以前,考古未发现“熊”字的存在,那么,他的这一推论将正确无疑。而“能”“熊”的通假也恰恰是在鬻熊和楚熊王朝这一时期!
分享按钮>>楚熊赫赫八百年
>>能、龍融合的原因及相关考古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