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董氏历史小说:无德乃兴

    中华董氏网 2009年4月24日 海口镇人民



无德乃兴



收治了吴中国,便对无德县进行疗骨刮赘,又剔掉了一些蛆蛆人屎,进一步除去了腐毒之气,无德百姓真正好似换了人间,更加神清气爽。此时各县大小主事,个个夹紧尾巴,收敛起往日的嚣狂,凡事都一一小心起来。董知府立了威信,就行起革官命之道,在南阳行起新的律例典章来,以此规范做官规距。民间精彩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款举措,让后人击掌称绝。一是禁止“父母官”的乱伦之称。在我华夏,也不知从何时起,上至皇帝下至地甲,只要是在府衙里吃皇粮做公事的,一律称之为“父母官”。所谓父母者,生我养我之恩人也。为官者,吃的是百姓的,穿的也是百姓的,实则由百姓眷养,按理说,百姓才真正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皇帝老儿也不例外。然而,世界却是倒了巅,叛经背道违德的变种事儿总能兴风作浪,子父不分,把个清爽的世间弄得乌烟瘴气,是非颠倒。董忠德才是不昧良心的圣贤圣德君子真男儿,他扳正乾坤,规定南阳境内,凡是做公事吃公饭的一律称百姓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享着父母的衣食,就本该大行孝道,为百姓鞠躬尽瘁。”律例里就定有一条,凡是府衙人员见百姓不毕恭毕敬者,即犯不孝之罪,当打五十大板,且开除公职,立马逐出公衙。只因这一款,奠定了饶州海口董姓民主思想理念在华厦的首行地位。只是未曾想,后来这一善政理念却被外邦人行窃了去,在治国上行起了民主来。民主张扬的就是民气,也就是官怕民的意思。民气愈浓,那国气也就愈盛,气盛则国强。然而也有那黑心邦的,偷仗我董氏民主理念强盛起来后,不思报德,反而对我皇邦华夏大打出手,直打得鼻青脸肿,损肤折体,使我炎黄之后丢尽了脸面。幸好华夏人等,皇气浓烈,官气烈浓,总以为皇官二气,才是人生根本,做官称王才真正是脸面之事,只要自己当上一回王做上一回官,就是日后国族被灭了种也甚不相干,于是这世上便就有了一种十分奇异的黄种人群,几千年来固守一个官道不肯放松,你方唱罢他登场,受人耻笑于不顾,甘做等下之族。熟不知,华夏先圣人孟夫子在人世开蒙之时,就道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道之谶。民即为天也,甚么个皇帝主席,甚么个总统首相,甚么个官鬼蛇神,皆属民子民孙次流之辈,理应尽着伺侯于民的身份,哪有此类显摆之地?明朝饶州海口忠德董公,孟子第二,深知民天之理,敬民为主,倡行天道人德,后世称扬。二是禁止摆“官场”。旧时官宰出门时,也学着皇帝老儿用着仪仗,就拿一个七品小知县来说,他的执事仪仗就有开道锣一个,蓝红伞一顶,棍二槊二,肃静牌二块,青旗四面,遮阳扇一掌。坐轿外出时,锣

、旗、伞、扇、吹手、军役,一排排一对对,吹吹打打,闹闹哄哄,簇拥着开过来开过去,惹得百姓们看着热闹,确实觉得自我风光满面,甚么个出人头地,甚么个光宗耀祖,便是这等时候了。董忠德一向厌恶这种作派,装尊显荣,作威作福,有背圣人孔夫子忠仁的道德训导,是不信于民的行径。为官一任,当是造福一方,坐轿子开仪仗,这人前显摆的勾当,非正经之体统。董忠德从自身做起,不曾用过仪仗,外出都是轻装便服,骑马步行,没有些许官仪,通身上下分明是堂堂正正淳淳切切的大人君子。为此,南阳下官没了官摆,虽是满腹的牢骚,一脑的委屈,但迫于董知府的毫行正气,谁也不敢吭一声,只得忍气照令行事,只在背后愤愤道:“官民不分,尊位不显,成何世界也!”这一条禁令,使得董忠德又成为中国对官制繁文缛礼发起冲击的第一人。看官,有一事还真让人弄不明白,你道是甚么个原因?这官场上的显摆为甚会摆个没完没了呢?时光都已转至当今,理应是个官民不分、尊卑不显的时代,理应不必摆出个甚么官样子来让人看,好端端地做个人才是至理,而然呢,依旧是一个甚么省长或一个甚么部长下来,后面就会尾着一溜子人,车子开在路上,长长的一大串,让百姓路都走不顺,着实让人遇上气恼。有一回,舒湾村一个李老汉在自家边的马路对面山坳里放养着百余只鸡,一日,从山上冲下十几只黄鼠狼来,见鸡就吃,许是这群黄狼饿得甚慌,一只鸡三口二口便吞下肚去。李老汉闻着鸡的悲鸣声便冲出家来,正欲过马路施救,这时,一个去婺州游玩的甚么上面官员坐车刚好经过此地,后面长长的便屁着一大溜子,一辆辆地过得没完没了;老汉被挡在马路边,听得鸡在对面纷纷惨叫,脸上汉珠急得直冒;也不知等了多久,车子一过完,老汉直冲过马路去,山坳里早已没了鸡的踪影,只有鸡毛飘着一地。李老汉见此情景,头一晕,倒在了地上。老汉被村民救醒过来,想着这维持生计的鸡没了,委实伤心,一连几日茶饭不思,两只眼眶饿出两个深坑来。遭此一劫,李老汉便对这世上的官人十分痛恶,以至后来一见到官人,就仿佛见着黄鼠狼似的,气恨欲死。为出此恨气,李老汉特借来一百钱,从五十几里地的乡里请来一个会写大字的先生,两人合了半天的作,写出一幅对联,贴在门口的土墙上,只见左联写道:“乌GT称老大再大亦是龟”,右联是:“跟屁虫穷跟屁跟死也是虫”。横联是:“一群王八”。

第三更是一个壮举。当时古南阳府地面是全国最小的,所设的州县却是全国最多,共有三十三个县市,县下十里一乡八里一镇,密麻如星。过多的县乡衙门,又积养着过多的啃公闲员,光是占居官职享用奉禄者,足可数个没完。一个县衙就有十个以上的典吏,一个万人左右的乡镇就有十个以上的正副宰保,站着一大排,坐着一大堆,数着一大串,人人空耗银资,天天吃着免费午餐,消费用度样样高标准,负担全由百姓担着,就如百姓所说,地皮都要刮去三尺也。如此这般,百姓那能得活,出去逃难便成了南阳一大现象。董知府砭针时弊,一番考论,诊出一症:南阳沉疴,实乃衙多官滥之误也,挥刀割赘,当属治理疗疾之法。董知府又具本上去,转呈皇上。皇上圣明,复谕曰:利国之举,谨妥行之,稳而速进,善哉也可。朕知。忠德承旨,对北叩谢,立马行治:制章定法,剔裁冗衙,消减繁员。南阳府郡,只定设六县,各县又只设三乡,县乡署员置配趋精就简。如此强举,一时之间,地震天塌,仿佛改朝换代一般,把个南阳翻了个底,着实筛掉了一大箩鼠屎猪粪。竟有丢官去职者,哭天喊地,凄悲欲绝,顿觉生不如死,上吊的上吊,投河的投河,竟往黄泉路上奔去。众人不得其解,百姓里便传出一个阴冥先生的话来,说是他们阳间没了官,因官瘾难禁,又投向阴间谋职去了。于是生者死者各俱欢喜。诸君看官,您道中国机构改革第一人者谁?便是江西德兴海口人明朝知府董忠德是也。(待续)


分享按钮>>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董氏派迁图
>>——海口镇董氏明代人物故事